地表形态的塑造
河流地貌的发育&&问题研究“崇明岛的未来是什么样子”
教学设计
一、【课程标准】
结合实例,解释内力和外力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并说明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二、【教材分析】
本节情境设计选择的是长江镇江河段的变迁,通过码头位置的变化吸引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带着好奇心在本节学习的过程中寻找问题的答案。
本节重在说明外力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河流是外力塑造地表形态的最主要形式,在河流的侵蚀、搬运、沉积过程中陆地表现形态不断被改造。力对地表形态的作用可以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认识: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力的作用下,同一地点和不同地点地表形态的演变。教材的前两个标题“河谷的演变”“冲积平原的形成”就基于这一认知。
“河谷的演变”这一标题从河流最主要的外部特征-河谷的形态出发,从时间角度描述外力对河流地貌的塑造过程。河谷从一个阶段向另一个阶段的演变,表现出一定的方向性和顺序性,也反映了连续发育阶段的重复性-循环性。随着地壳的抬升和侵蚀基准面的下降,这种循环就体现出来了。影响河谷发育的因素很多,最主要的因素还是地形和气候。教材仅从外力作用的角度介绍河谷演变的基本规律,是一种理想模式,实际情况中,地形因素的使河谷的演化阶段发生变化涉及到复杂的内外力交替作用,因此在教学中该部分内容不宜扩展。
“冲积平原的形成”这一标题从空间角度描述外力对河流地貌的塑造。冲积平原是河流地貌中与人类活动最密切的类型,分布范围也较广,从河流的上中游到河口均可见,教材分不同空间部位介绍所形成的不同类型的冲积平原,包括成因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教材提供了黄河中下游冲积平原的分布示意图,引导学生读图并联系“思考”中的问题,在真实情景中认识冲积平原的空间分布特点。
第三个标题“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旨在落实“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这一“课标要求”。教材选择从影响聚落分布的角度阐释河流地貌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问题研究“崇明岛的未来是什么样子”是对河流地貌发育过程的拓展和延伸。河流对地表形态的塑造从河流诞生之时就已开始,一直持续进行且遵循着一定的规律。本章问题研究基于崇明岛的形成和变迁,引导学生练习已经学习的关于河流地貌发育过程的内容,从自然规律和人类活动影响的角度出发,预测崇明岛的发展变化趋势。
三、【学情分析】
学生在必修一模块中已学习了河流地貌相关的内容。河流地貌作为一类常见地貌,以案例的形式出现,教材侧重从地貌景观特点的角度进行介绍,同时涉及一些基本的成因。在本册教材中,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掌握了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主要表现形式,并具备了运用实例分析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影响的能力。同时,在必修二模块中,学生也学习过聚落的概念。但是,本节的部分内容专业性较强,有一些新概念,如溯源侵蚀、河漫滩等,而且本节内容的学习侧重地理过程,对学生的认知要求较高,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分析和想象能力。
四、【教学目标】
1.结合实例,认识河谷在不同发育阶段的地表形态特点。(第1课时)
2.结合实例,认识不同河段冲积平原的形成原因和特点。(第1课时)
3.以河流地貌为例,说明地表形态与人类活动的关系。(第2课时)
4. 在问题研究中初步学会探究性学习崇明岛的形成过程。(第2课时)
5. 分析预测崇明岛的未来,并培养学生查找、收集、分析资料的能力。(第2课时)
五、【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理解河流地貌的形成过程,说明河流地貌对聚落的影响。
2.分析地表形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3. 分析预测崇明岛的未来。
(二)教学难点
1.河谷的发育过程
2.通过崇明岛的演变分析,培养学生查找、收集、分析资料的能力。
六、【教学过程】
第1课时
(导入)利用教材提供的情境设计,补充相关的图文资料,通过码头位置的变化吸引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带着好奇心在本节学习的过程中寻找答案。
河谷的演变
河流是塑造地表形态的重要外力,它对流经的河谷不断侵蚀和堆积,使河谷形态发生变化。
(先介绍河流侧蚀、下蚀、溯源侵蚀的概念及对河流的影响)
(1)河流的侵蚀作用
【思考】看河流侵蚀作用示意图,概括河流侧蚀、下蚀、溯源侵蚀的概念及对河流的影响。
侧蚀:侧蚀作用是指流水拓宽河床的作用。
下蚀:下蚀是指沟谷或河谷底长期受水流冲蚀,沟槽与河床向纵深方向发展的现象。
溯源侵蚀:河流或沟谷发育过程中,因水流冲刷作用加剧,下切侵蚀不仅加深河床或沟床,受冲刷的部位随着物质的蚀离,并使其向上游源头侵蚀后退的现象,又称向源侵蚀。
河谷的演变
【思考】指导学生阅读课文33页文字,及图2.27河谷的演变,完成下表。
明确河流不同发育阶段(河流的不同位置),河谷的形态特征:
河流的上游,河流的中游,河流的下游
①河谷发育初期与“V”形谷
在河流发育初期,河流落差大,流速快,能量集中河流侵蚀作用以向下侵蚀和向源头侵蚀为主,使河谷不断加深和延长这时的河谷深而窄,谷壁陡峭,横剖面呈“V”形。
②河谷发育中期与槽形谷
V”形河谷形成后,河流落差减小,河流向下的侵蚀作用减弱,向河谷两岸的侵蚀作用加强,河道开始变得弯曲,河流在凹岸侵蚀,在凸岸堆积,使得河道更为弯曲,河谷拓宽。
(在此,可以回答本节课一开始提出的问题:长江岸线为何会持续向北推移?)
原因:长江镇江段南岸为凸岸,为堆积岸;北岸为凹岸,受到侵蚀,所以岸线不断向北推移。
【知识补充】河流侵蚀岸与堆积岸的判别方法
1)河流直道段,根据南、北半球判别侵蚀岸与堆积岸
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北半球河流直道段的右岸侵蚀严重,为侵蚀岸,坡度陡;左岸为堆积岸,坡度缓。南半球反之。
2)河流弯道段,根据“凹岸侵蚀,凸岸堆积”判别侵蚀岸与堆积岸(不需考虑南北半球) 河流流经弯道时,表层水流趋向凹岸,冲刷凹岸,使凹岸水面略高于凸岸,因此,底部水流在压力作用下由凹岸流向凸岸,形成弯道环流,在弯道环流的作用下,凹岸发生侵蚀,凸岸发生堆积。如下图所示:
③成熟河谷“槽”形河谷
河流落差很小,以侧蚀为主,河谷拓宽呈宽而浅的槽形。下蚀停止,转为沉积,一般位于下游。
小结:河谷的演变
【练一练】请将河流不同河段与其相对应的横剖面进行连线
冲积平原的形成
被河流搬运的物质沉积下来,形成河流堆积地貌。冲积平原是比较典型的一种河流堆积地貌,包括山前冲积平原、河漫滩平原和三角洲平原三种类型。
1.冲积扇与山前冲积平原形成
【思考】请阅读教材35页第一段文字,思考以下问题:
①冲(洪)积扇的位置在哪儿?
冲积扇位于出山口的位置
②冲(洪)积扇是怎样形成的?
当河流流出山区进人平原,由于地势趋于平缓,河道变得开阔,水流速度减慢,河流搬运的物质逐渐在山前沉积下来,形成扇状堆积地貌叫冲积扇。几条河流的冲积扇不断扩大而彼此联合形成山前冲积平原。
【思考】冲积扇,从扇顶到扇缘,颗粒物的大小是怎样的?
从扇顶到扇缘,沉积物颗粒由粗到细。
【思考】
1)右图示区域冲积扇的分布有什么特点
分布特点:分布在太行山山麓地带或位于第二、 三阶梯交界处,河流出山口。
2)哪些因素影响冲积扇的大小
与沉积物供给量(或河流泥沙含量)、气候因素(或洪水大小或河流的流量、流速)、物质来源区、堆积区的地形条件等因素有关。
一般来说,降水多且多暴雨的气候条件,河水流速增大,冲蚀力强,上游地区松散物质供应充足,河水泥沙含量高且堆积区地形平坦开阔,形成的冲积扇较大。
2.河漫滩与河漫滩平原形成
在中下游地区,河流在凸岸堆积,形成水下堆积体。堆积体的面积不断扩大,在枯水季节露出水面,形成河漫滩。洪水季节,河漫滩被洪水淹没,继续接受堆积。
如果河流改道或者继续向下侵蚀,河漫滩被废弃。多个被废弃的河漫滩连接在一起,形成了宽广的河漫滩平原。
河漫滩平原常沿河呈带状分布。
3.三角洲与三角洲平原形成
当挟带着大量泥沙的河流进入海洋时,如果河流入海处水下坡度平缓。河水流速减慢,河流所挟带泥沙便会沉积在河口前方,形成近似三角形的堆积体称为三角洲。
随着沉积物质的增加,堆积体向海洋一侧扩展,发展成为面积广大的三角洲平原。
【思考】三角洲的形成需要具备哪些条件?河流入海口是否一定会形成三角洲?
河口三角洲形成的条件:
【思考】河流入海口是否一定会形成三角洲?
【答】不一定。世界著名大河刚果河入海处没有形成三角洲。原因如下:
①刚果河流域属热带雨林气候区、植被覆盖率高,水土不易流失;
②刚果河流域的地形比较特殊,中游以盆地为主,四周高、中间低、少量河流泥沙淤积在中游盆地之中;
③刚果河入海口处地势落差大、水流湍急、泥沙难以淤积。
小结:比较冲积平原和三角洲平原
【活动】通过遥感影像图探究曲流变化规律
1)对比1990年与2016年的影像图,描述图示河道形状发生的变化。
对比1990年与2016年的影像图,可以看出图示河道由弯曲变的较平直。
2)分析该段河道自1990年到2016年的变化过程。
1990年到2016年,该河段由于凹岸冲刷,河岸坍塌后退,凸岸泥沙淤积,形成较宽平的边滩,因而形成较弯曲的河道。随着河弯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在洪水条件下发生“截弯取直”,形成裁直的新河段。
3)推测此段河道未来可能的变化。
未来可能又会慢慢发展新的弯曲,随后弯曲又被截弯变直。
【内容小结】
【本节课知识结构】
第2课时
【转承】播放一组图片
世界上有许多聚落分布在河流两岸,比如英国伦敦等。
四大文明古国的分布也都在著名的大河流域。
沿河聚落一般分布在洪水难以淹没的地方。
(三)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1.河流地貌与城市聚落分布
世界上一些主要河流的两岸,常常分布着大大小小的城市;越往河流的中下游,城市越密集。多数乡村的分布也与河流有关。
2.河流冲积平原与聚落发展的有利条件
【思考】分析河流对区域聚落发展的影响?
有利影响:①河流可为聚落提供充足的生产、生活用水;②交通运输通道,可方便聚落的对外联系和运输;③冲积平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利于耕作,提供农副产品。
不利影响:聚落易遭受洪水的威胁。
3.聚落规模与河流地貌的关系
在农业社会,聚落规模与周围耕地面积和人们到最远耕地的路程及所需的时间密切相关。例如:华北平原耕地连片,聚落规模较大;江南水乡河网密布,耕地破碎,乡村的规模相对较小。
4.聚落布局与河流地貌的关系
在山区河谷中,为防御洪水,聚落一般分布在冲积平原向山坡过渡的地带,即高于洪水位的地方,而且还要注意避开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知识小结】
【自学窗】河流的生命史
指导学生获取以下信息:
河流发育过程的幼年期、壮年期、老年期三个阶段的特征。
什么是“谷中谷”。
了解嵌入式蛇曲的形成过程。
【第三节内容结构】
(四)问题研究:崇明岛的未来是什么样子
【学习目标】
1.了解崇明岛的成因及岛屿的相关知识。
2.在问题研究中初步学会探究性学习崇明岛的形成过程。
3.分析预测崇明岛的未来,并提升查找、收集、分析资料的能力。
崇明岛是我国第三大岛,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河口冲积岛屿。它位于长江入海口,三面临江,一面临海。全岛面积1200多平方千米,南北宽13-18千米,形似“春蚕”。岛上地势平坦,西北部和中部稍高,西南部和东部略低。崇明岛是如何形成的?人类活动对崇明岛有什么影响?崇明岛的未来又会是什么样子?
【研究思路】
步骤一:收集资料,了解有关河口冲积岛的基本情况
步骤二:根据长江口冲积岛的变迁示意图,推测崇明岛的形成过程
步骤三:收集资料,说明人类活动对崇明岛的影响,推测崇明岛的未来。
【材料一】问题:河口冲积岛是在哪几种外力作用下形成的?
河流侵蚀作用、河流搬运作用、河流沉积作用、人类活动
【材料二】问题:
根据资料描述长江河口冲积岛的生消变化过程。
推测崇明岛的形成过程。
从图中可以发现,在1101年前,崇明岛是一个小岛,而后分为南北两岛;南岛由西向东迁移,三易其位;北岛由南向北发展,四易其位;两岛于1530年前后合并,并向东迁移,于1583年形成现在的崇明岛;总体趋势是不断向海迁移。
【材料三】问题:
人类活动对崇明岛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使崇明岛的面积不断增加;改变了河口地区水流的速度和方向;对这一水域的水生生物也会有一定的影响。
围海造陆可能会对自然环境产生哪些影响?
引发赤潮;引发洪灾;破坏海岸生态。
【思维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