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 我国区域发展战略课件(41张)

文档属性

名称 4.2 我国区域发展战略课件(41张)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14.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2-04-18 15:57: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1张PPT)
我国区域发展战略 (第1课时)
第四章 区域发展战略
课程标准
以国家某项重大发展战略为例,运用不同类型的专题地图,说明其地理背景。
学习目标
1.结合材料,说明不同时期我国区域发展战略。
2.运用资料,说明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条件,理解其战略定位。
3.运用资料,说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背景、战略定位及发展目标。
4.通过案例分析,解释我国区域发展战略制定要遵循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原则,树立人地协调观。
“渝新欧”国际铁路联运大通道,就是指重庆利用新亚欧大陆桥这条国际铁路通道,从重庆出发,经西安、兰州、乌鲁木齐,向西过北疆铁路,到达边境口岸阿拉山口,进入哈萨克斯坦,再经俄罗斯、白俄罗斯、波兰,至德国杜伊斯堡,由沿途六个国家铁路、海关部门共同协调建立的铁路运输通道。重庆出发的货物,通过“渝新欧”铁路线运输,沿途通关监管互认,信息共享,运输全程只需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
探究
 
(91页)
1. 在图中找出“渝新欧”国际铁路联运大通道经过的国家及主要城市
途经重庆、西安、兰州、乌鲁木齐、阿拉山口等国内段和哈萨克斯坦(努尔苏丹)、俄罗斯(莫斯科)、白俄罗斯(明斯克)、波兰(华沙)等国际段,最后成功到达目的地——德国(杜伊斯堡),全程经过了6个国家
2. “渝新欧”国际铁路联运大通道给重庆乃至我国西南地区带来怎样的影响?
1.促进重庆经济总量的增长;2.促进西南地区产业结构的升级;
3.促进西南地区贸易的发展;4.为西南地区提供了新的进出口通道;
5.缩短了重庆乃至中国内陆货物出口欧洲的时间;
6.增强了重庆对周边地区的辐射作用。
3. 议一议,重庆开通“渝新欧”国际铁路联运大通道的地理背景有哪些?
我国对外贸易需求增多;
产品特征对运输时效性要求高,运输瓶颈出现;
其他国家企业对西南地区的关注;
国家西部大开发和“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需求。
1.区域发展战略的概念、特点及要求
2.我国不同时期的区域发展战略
3.我国四大地区如何协调发展
导学问题:
(1)区域发展战略:指对一定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作出的整体谋划。
(2)特点:战略性、长期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等。
(3)要求:尊重自然规律,按照经济规律办事,因地制宜,扬长补短,生态环境优先,谋求共同富裕。
区域发展战略的概念、特点及要求
建设主体功能区是生态文明理念下提出的国土开发和保护重大战略
(1)我国的基本国情:人口数量多、区域差异大、发展不平衡是
我国宏观发展格局的地理背景
一、我国宏观发展格局
我国区域发展战略经历了从均衡发展到非均衡发展,再到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演变。
(2)我国区域发展战略

一、我国宏观发展格局
改革开放前
区域均衡发展
以优惠政策和大量投资加快内地发展,缩小地区发展差距。
图4-13 我国改革开放的时空发展战略示意

改革开放后
非均衡发展
充分利用沿海工业基础和区位优势,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大力发展外向型产业,促进东部沿海地区的快速发展
改革开放从东部沿海地区开始的原因?
东部沿海面向大海,具有便利的海运;
东部沿海原有工业基础好:
思想较开放,在经济竞争面前具有危机感和紧迫感:
新时期
区域协调发展
①明确提出继续推动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四大地区协调发展战略
②重点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③以国家级经济带为骨架,以区域中心增长极为节点,以县域发展为基础,形成覆盖全国的区域发展新战略
④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
⑤提升国家海洋战略,坚持陆海统筹,建设海洋强国。

阅读
(92、93、94页)
四大地区协调发展
2.划分目地:
加大对中、西部及东北地区的支持力度,优先安排基础设施建设和资源开发,加强东部和中、西部的联系,协调四大地区互补发展
国家根据自然条件、经济基础、发展水平和对外开放程度把全国划分为东、中、西部和东北四大地区。
1.划分依据: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东北地区
东部地区(沿海省份)加北京
110°E
中 部地区
西 部地区
3.四大地区范围
1. 阅读下列材料,加强四大地区的综合认知,完成相关任务。
我国四大地区发展差异显著。东部地区工业化、城市化和教育科技水平较高,在改革开放大潮中迅速崛起,现已形成环渤海、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三大经济高地。中部地区改进基础设施,优化产业结构,扩大对外开放,工业和城市建设成绩斐然,中原城市群、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成为新兴的增长极。西部地区地域广阔,资源丰富,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强调生态环境保护,这些年各方面的建设都取得了长足进步。东北地区推进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发展新兴产业,淘汰落后产能,在转方式、调结构、节能减排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我国四大地区发展基本情况(2017 年)
活动
(93、94页)
1.(1)对照我国地形图和气候图,说出四大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
问题一
4.四大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
地形 东北地区 山环水绕、平原辽阔
东部地区 北部以平原为主;南部以低山丘陵为主
中部地区 北部以高原、平原为主,南部多山地丘陵
西部地区 类型多样
气候 东北地区 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东部地区 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冬季降水少,南北温差大
中部地区 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冬季降水少,南北温差大
西部地区 主要为季风气候和温带大陆性气候,西藏为高原山地气候
1.(2)对照我国人口分布图和交通分布图,说出四大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方面的差异。
问题二
农业 东北地区 重要的农林生产基地
东部地区 北部为旱作农业区;南部为季风水田农业,南方低山丘陵地区林产品丰富
中部地区 北部为旱作农业,南部为季风水田农业
西部地区 北部为畜牧业、绿洲农业和灌溉农业;南部为季风水田农业;青藏高原地区发展高寒畜牧业和河谷农业
5.四大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方面的差异
工业 东北地区 基本形成了以钢铁、机械、石油、煤炭、化学等重化工业为主的工业体系
东部地区 拥有我国综合性工业基地京津唐、沪宁杭和轻型工业为主的综合性工业基地珠三角,工业体系完善,高端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发达
中部地区 能源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工业,表现出一定的过渡性特征
西部地区 能源工业、重工业为主、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
5.四大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方面的差异
南轻北重,东轻西重
①中西部地区能源、有色金属矿产资源具有明显优势。
②东北地区能源丰富。
③东部地区能源、矿产资源较少,北方淡水资源短缺。
我国四大工业基地
辽 中 南:重工业基地
京 津 唐:北方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长 三 角:全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珠 三 角:以轻工业为主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东部地带外资企业、中外合资企业、民营企业已占相当大的比重,高新技术产业迅速发展,而中、西部和东北仍然以传统型工业为主
补充材料
我国三大工业带
东部沿海:有众多优良港口和通达国内外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海运航线;便于引进外资、发展外向型企业、开展对外贸易;经济发达,技术雄厚,基础好
长江沿岸:工农业发达;人口众多;矿产、水利资源丰富;水运得天独厚;经济腹地广阔
陇海--兰新:能源丰富,资源丰富;交通便捷,属第二亚欧大陆桥
补充材料
地区 人口 交通
东部 稠密 交通运输方式多样,海陆运输兼备,形成立体交通运输网
中部 较多 陆路交通为主,部分地区水运便利,交通网稠密
西部 稀少 以陆路交通运输为主,交通线路稀少
东北 较少 以铁路运输为主,交通线路稠密,南部有海运
5.四大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方面的差异
1.(3)议一议,我国四大地区各有哪些优势和哪些限制性因素 这四大区域应当如何因地制宜,扬长避短,统筹谋划,科学发展。
问题三
6.四大地区优势条件、存在问题和发展方向
东北地区 优势条件 存在问题 发展方向
主要的农林基地,能源等常规矿产资源丰富,工业基础好;地处东北亚经济圈的中心,可发挥东北亚、俄罗斯的传统开放优势 资源枯竭,产业结构单一,环境污染严重,产业层次低,转型升级困难 实现工业转型升级,建设绿色、高产、优质农业基地
东部地区 优势条件 存在问题 发展方向
主要农业基地、工业区,交通尤其海运便利,城市化、工业化、国际化程度高 能源、原材料不足,北方水资源短缺,江河下游洪涝灾害频繁 发挥沿海的区位优势,发展第三产业和集约化农业,发挥技术创新的优势,产品向高、精、尖方向发展
6.四大地区优势条件、存在问题和发展方向
中部地区 优势条件 存在问题 发展方向
能源和矿产资源丰富,农林牧产品重要产区,有色金属和重工业发达,交通运输以铁路和内河航运为主 山西煤炭外运不足,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黄河下游的地上河危害,长江中游的洪涝灾害问题,长城沿线的风沙问题 发挥能源优势,建设全国的能源和原材料基地,建设农产品的生产、流通和加工基地,加强东西交通建设,加强生态环境建设
6.四大地区优势条件、存在问题和发展方向
西部地区 优势条件 存在问题 发展方向
陆上邻国多,有70%的国境线,利于边境贸易,能源、矿产和旅游资源前景可观,西南水力资源丰富 工农业基础薄弱,交通落后,科技文化不发达,西北地区荒漠化严重,生态恶化 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稳定粮田面积,提高单产,开发能源、矿产,建设中国动力基地
6.四大地区优势条件、存在问题和发展方向
为了缩小地区差距,加速西部地区发展,1999 年,国家开始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西部地区陆地面积 686.7 万平方千米,约占全国的 71.6%;2016 年人口 3.74 亿,占全国总人口的 27.1%;同年地区生产总值 15.68 万亿元,占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 20.1%。
西部地区矿产资源、油气资源、水能资源、土地资源等优势突出,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但西部地区基础设施落后,生态环境脆弱,人才、技术、资金匮乏,正处于农业现代化、工业化和城镇化加速推进时期。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不仅可以缩小我国东西发展差距,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实现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富裕,而且对加强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与边疆安全,扩大国内市场需求,都有着重要意义。通过西部大开发,可将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将潜在优势转为现实优势。
西部大开发
阅读
(94页)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沿海地区的加速发展,我国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有扩大的趋势。为了缩小地区间差距,加速西部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1999年,国家开始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1.开发背景:
西部大开发
西部大开发
1.开发范围:
西部地带的1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部地带的内蒙古和东部地带的广西2个自治区;
另外,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和吉林延边朝鲜自治州、比照国家西部大开发有关政策实施开发开放
范围为“10+2+3”:
3.优势条件:
西部大开发
(1)丰富的矿产资源、水能资源、太阳能、风能资源、旅游资源等。(2)漫长的国界线,便于与邻国进行经济联系。(3)第二亚欧大陆桥、南昆铁路等交通大动脉建成,对外联系加强。(4)广阔的潜在市场。(5)国家政策支持、东部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
4.劣势条件:
(1)西北干旱,西南多山,生态环境脆弱。(2)基础设施落后,交通不便。(3)工业较落后。(4)人口文化水平较低(5)科技水平低。
5.开发重点:
西部大开发
6.措施:
(1)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2)加快科教发展和人才培养。
(3)加强清洁能源、优势矿产资源及加工。
(4)加强与毗邻国家的经济技术合作,发展边境贸易。
(1)加大政策支持,改善投资环境。(2)抓好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如修建运输通道、退耕还林还草工程。(3)加快科教发展和人才开发推进科技创新。(4)发挥优势条件,积极发展特色产业,如农牧产品加工,旅游业等。
7.意义:
西部大开发
(1)缩小东西部地区发展差距,推动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2)实现各族人民共同富裕,加强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与边疆安全(3)扩大国内市场需求,实施可持续发展。
(4)将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将潜在 优势变为现实优势。
(1) 为什么说西部大开发的目标与东、中部和东北是不同的,不能以东部
的标准来衡量西部的发展,而应结合西部实际有的放矢?
(2)议一议,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地理背景主要有哪些?
(1)因为西部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历史基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有自身的特点,主要表现为:西部地区矿产资源、油气资源、水能资源、 土地资源等优势突出,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但西部地区基础设施落后,生态环境脆弱,人才、技术、资金匮乏,正处于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和城镇化加速推进时期。
探究活动:
 
(2) 中国西部地区自然资源丰富,市场潜力大,战略位置重要。但由于自然、历史、社会等原因,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低,迫切需要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
1. 造成我国东、中、西部区域发展差异的原因是( )
①自然原因 ②社会原因 ③经济原因 ④技术原因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2.我国东、中、西部存在明显的产业结构差异,其主要的影响因素是(  )
A.自然条件不同 B.资源配置不同
C.劳动力素质不同 D.经济发展水平不同
A
D
讲练结合
3.就工业结构来说,我国具有的基本特征是(  )
A.南重北轻,东轻西重   B.南轻北重,东轻西重
C.南重北轻,东重西轻 D.南轻北重,东重西轻
B
4.有关秦岭-淮河南北两侧的区域差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秦岭—淮河以北的耕地以旱地为主,主要粮食 作物是春小麦
B.秦岭—淮河以南的耕地以水田为主,主要油料作物是油菜
C.秦岭—淮河以北的典型植被是亚寒带针叶林
D.秦岭—淮河以南的植被主要是热带季雨林
5.造成上述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A.地形差异 B.海陆位置不同
C.纬度位置不同 D.山地阻挡作用
B
C
讲练结合
2019年3月19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七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据此回答1~2题。
1.与西部地区今后社会经济发展方向不一致的是(  )
A.改善生态环境,加强草原牧区建设,发展林牧业
B.发挥三线建设形成的基础和能力,加快军工技术向民用工业的转化和扩散
C.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和集约化的农业生产,以缓解能源、交通、运输紧张等问题
D.有步骤、有重点地开发能源、矿产和水力资源,使其成为全国的动力基地
C
讲练结合
2.西部大开发中的青海、新疆都提出了“以科技为先导,立足本地资源优势,发展特色经济”的战略,下列关于两省“特色经济”的叙述中,属于青海省的是(  )
①全国的钾肥基地 ②我国特色产品加工、出口基地
③全国的石油、天然气能源基地 ④我国的水电基地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D
讲练结合
小 结
谢谢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