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民族大团结 课件(2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2课民族大团结 课件(26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6.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4-18 22:06: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6张PPT)
第四单元 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第12课 民族大团结
学习目标
1.识记我国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原因、内容,理解其意义。
2.了解我国为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而采取的措施。
3.掌握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意义和取得的成果。
新课导入
第四套人民币上的少数民族元素——人物篇
一角:高山族和满族——两角:朝鲜族和土家族——五角:苗族和壮族
一元:侗族和瑶族——两元:维吾尔族和彝族——五元:藏族和回族
1、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原因
③政治:近代以来各族人民在共御外敌、争取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的斗争中,建立了休戚与共的关系,在根本利益上一致。
①历史传统: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符合中国国情和历史传统。
②经济文化:长期以来各民族在经济、文化上形成了取长补短、相互依存、不可分离的民族关系。
④现实特点:各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存在较大差异。
一、政治: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一、政治: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依据: 根据我国民族问题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







达赖、班禅金印
唐·文成公主
①现实情况:大杂居、小聚居、交错居住的分布格局
②民族关系: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
④历史特点:我国是由56个民族共同组成的统一多民族国家
3.含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
①前提:国家统一领导
②实行地区: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
③自治机关级别: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
⑥地位: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
④核 心:行使自治权
一、政治: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⑤自治权: 立法自治权、经济自治权、文化管理自治权、变通执行权、其他自治权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将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作为一项基本政治制度确定下来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实施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被载入宪法
4.法律依据
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949
1954
1984
一、政治: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地位)
5.少数民族自治地方分为三个层次
①层次
自治区
自治州
自治县
②实施;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1955年10月1日
广西壮族自治区1958年3月5日
宁夏回族自治区
1958年10月25日
西藏自治区
1965年9月9日
目前,全国已经建立了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5个自治区,30个自治州,120个自治县(旗)。70%以上的少数民族人口生活在自治地方 。
内蒙古自治区
1947年5月1日
一、政治: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五大自治区人民政府现任主席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席:雪克来提·扎克尔 (维吾尔族)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席:蓝天立(壮族)
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席:咸辉(回族)
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席:齐扎拉(藏族)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席:布小林(蒙古族)
一、政治: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6、意义:
①体现了国家充分尊重和保障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权利的精神。
②对维护民族团结、巩固祖国统一和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③为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知识补充
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民族平等、
民族团结、
各民族共同繁荣。
新型民族关系:平等、团结、互助、和谐
一、政治: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背景:新中国成立前,由于历史和地理的原因,我国各民族发展很不平衡,很多少数民族的生产力水平十分落后。
云南地区的佤族、景颇族等少数民族仍保留着原始时代的生活方式
四川凉山地区的彝族处在奴隶社会阶段
藏族人民生活在农奴制的压迫之下
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
二、共同繁荣发展
西藏地区农奴占人口95%,完全没有人身自由,保留着断手、剁足、剜目、割耳等极为野蛮的刑罚。 没有一所现代意义上的学校,青壮年文盲率高达95%。
(1)政治上: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在各少数民族地区因地制宜,进行了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废除了剥削和压迫,各族人民翻身做主人。
农奴制下西藏人民的悲惨生活
西藏百万农奴翻身纪念日
新生的西藏
2.举措及成效
二、共同繁荣发展
作用:迈进社会主义社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少数民族有四种不同的社会经济形态,封建地主经济占统治地位的有三十多个民族,当时有3000多万人口;处于封建农奴制的约400万人口;处于奴隶制的,当时有100万人口;保留原始公社制度残余的,当时有60万人口。经过民主改革,各民族都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2)经济上:国家采取许多优惠政策、派出大批人员,通过技术、资金、物资等多种方式,加强少数民族的经济建设。
作用:经济有了长足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
二、共同繁荣发展
青山处处埋忠骨,一腔热血洒高原——援藏干部孔繁森
经济上:通过人才、技术、资金等方面,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
二、共同繁荣发展
(3)文化上:重视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
藏族史诗《格萨尔王传》
①按照自愿原则,帮助少数民族创制文字;
二、共同繁荣发展
②尊重各民族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保护少数民族历史文化遗产;
③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少数民族古籍文献的搜集、整理和出版工作;
蒙古文
藏文
维吾尔文
壮文
国家按照自愿的原则,帮助少数民族创制文字
作用:传承和发展了少数民族文化。
二、共同繁荣发展
朝鲜族姑娘表演跳板舞
蒙古族那达慕大会上的摔跤比赛
少数民族的节日
白族歌舞
彝族火把节
二、共同繁荣发展
我国兴边富民行动不断加大专向投入
(4)国家战略上:20世纪末,中央决定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同时还实施了兴边富民行动。
二、共同繁荣发展
西部大开发战略覆盖了5个民族自治区、27个民族自治州和83个民族自治县,还有3个民族自治州参照享受西部大开发优惠政策
西部大开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政府的一项政策,目的是“把东部沿海地区的剩余经济发展能力,用以提高西部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巩固国防。
2006年,青藏铁路全线通车,大大加强了祖国内地与边疆地区的联系,促进了青海、西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二、共同繁荣发展
西部大开发标志性项目青藏铁路
2006年,青藏铁路全线通车,大大加强了祖国内地与边疆地区的联系,促进了青海、西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青藏铁路世界之最
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1142公里
穿越冻土里程最长:达550公里
海拔最高的火车站:唐古拉站海拔达5068米
你知道吗
2006年7月
“全球百年工程”“天路”——青藏铁路
1956公里
①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有了长足发展;
②少数民族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
③促进了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④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
效果:
二、共同繁荣发展
(5)实施兴边富民行动。
国家从2000年开始实施的一项“振兴边境、富裕边民”的扶贫发展行动计划,旨在通过动员各方面的力量,加大对边境民族地区的投入力度,重点解决基础设施落后、群众生产生活方面的一些特殊困难,最终实现富民、兴边、强国、睦邻的目标。
兴边富民行动实施10多年来,边境地区的发展速度明显加快,群众生活明显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明显突破,各族人民群众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明显增强。
(摘自《扶贫开发常用词汇释义》)
作用:进一步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
二、共同繁荣发展
作为一名中学生,怎样用实际行动去维护民族团结?
议一议:
1.坚决拥护和积极宣传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
2.努力学好科学文化知识,积极投身少数民族地区发展事业;
3.尊重各民族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
4.自觉履行维护民族团结的义务,坚决同一切破坏民族团结的行为作斗争。
课堂总结
民族大团结
政治: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经济:共同繁荣
地位:基本政治制度
实施:5个自治区
政治:
经济:
文化:
政策:
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
政策、技术、资金、物资
保护与发展
西部大开发
青藏铁路
兴边富民行动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
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1.(2021·浙江丽水).1947年5月,中国第一个省级自治区一一内蒙古自治区诞生。从此,民族区域自治这个解决民族问题的“中国模式”,开始在中华大地普通实施,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这一制度( )A.保障了民族地区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
B.维护了民族自治地方行使高度自治权C.解决了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差距
D.形成了民族平等团结共同繁荣的关系
2.(2021·甘肃天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城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我国建立的第一个省级少数民族自治区是( )A.内蒙古自治区 B.广西壮族自治区
C.宁夏回族自治区 D.西藏自治区
随堂训练
A
A
3.(2021·海南)国家对少数民族古籍文献的整理工作取得大批成果,2006年,藏族史诗《格萨尔王传》,蒙古族史诗《江格尔》和柯尔克孜族史诗《玛纳斯》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材料表明国家重视少数民族的( )A.经济建设 B.文化传承
C.科技发展 D.文旅开发
4.(2021·黑龙江龙东)今年是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我国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政治协商制度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社会保障制度
B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