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科版(五四制)物理八年级下 第八章 第二节 阿基米德原理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鲁科版(五四制)物理八年级下 第八章 第二节 阿基米德原理 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58.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科版(五四制)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2-04-19 11:52: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阿基米德原理》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浮力的教学一直是一个难点。在老版教材中,浮力的产生、称量法测浮力、探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及阿基米德原理归为一节内容,课堂容量大,知识点繁琐交错,学生很难理解透彻。在新版教材中,巧妙的分为两节内容,第一节《浮力》使学生了解浮力存在及产生原因、通过实验理解称量法及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为浸在液体中的体积和液体的密度,实则为第二节《阿基米德原理》的教学做了很好的铺垫,以八年级学生当前的认知能力,教材安排上更有层次感,循序渐进,避免生硬感,引导学生更好的理解浮力。通过第一节《浮力》的教学,以及用手把易拉罐按入水中等实验做铺垫,学生很自然联想到物体所受到的浮力和排开水受到的重力有关,进而设计和进行实验,这就突破了浮力大小与排开液体所受重力关系这一难点。当然,要达到好的教学效果教师还需在课堂上做有效的技巧性的引导。
【学情分析】
基于初三学生已经经过半年物理学习习惯的培养,他们能够自主选择较合理的方法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乐于在课堂上进行小组间的合作、交流,并能够积极地将自己的预习成果展示给大家,乐于与有着不用意见的同学进行讨论、质疑、争辩,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热情被有效激起,学习习惯得以改善,学习效率得以提高。
【教学重点】:阿基米德原理
【教学难点】:探究阿基米德原理的实验设计及操作过程
对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
【课时安排】:一课时,新授课。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水槽、空饮料罐、烧杯、水、酒精、溢水杯、小桶、物块、钩码、立方体铜块、铁块等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教师通过讲述阿基米德与王冠的故事,给出其发现:物体浸入液体中的体积等于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引入学生重现阿基米德的探究之路,开始本节课的教学。
新课教学
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将易拉罐按入装满水的烧杯中,逐渐增加易拉罐在水中的深度,观察实验现象,并谈谈自己的体会。
进而引出“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问题
(二)让学生根据小实验和生活中的浮力现象讨论,说出自己的猜想(可能与物体在水中的的深度、物体排开水的体积、物体的密度、液体的密度有关),并说出自己猜想的理由。小组之间进行讨论,设计验证自己猜想的实验方案;学生上台演示自己的实验方案,并记录实验数据;分析实验数据,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老师进行点评并加以纠正。
(三)教师总结
浮力的大小与浸入的液体密度和物体排开水的体积有关,与物体的密度、物体的体积、浸入液体的深度等无关。
对学生的重要发现,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液体的重力进行评价与讨论,一个重要结论的得出需要大量实验的证明。从而引出本节课的重点探究课题:阿基米德原理的探究实验。(如果学生没有提出浮力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的重力有关这一猜想,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m排= ρ液V排,G排= m排g ,推导出这一猜想,然后让学生讨论设计出实验方案。)
(四)讨论阿基米德原理实验步骤
把班级分为六组,其中三组使用水,另外三组使用酒精。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设计好实验方案、实验步骤、记录实验数据,进行计算,比较F浮和G排 的大小关系,展示各组的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教师归纳总结,得出阿基米德原理的内容.。
(五)讲解数学表示式,推论式以及适用范围
数学表达式:F浮=G排 或
适用范围:液体和气体
(六)关于阿基米德原理的讨论
(七)课堂检测
1、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取决于( )。
A. 物体的体积和液体的密度
B. 物体的密度和物体浸入液体的深度
C. 物体浸入液体的体积和液体的密度
D.物体的质量、体积、浸入液体的深度及形状等因素
2、一个体积为300 cm3 的物体浮在水面上,它的2/3体积露出水面,它受的浮力是多少 N。(g取10 N/kg)
(八)课堂小结
1.阿基米德原理的探究实验
2.阿基米德原理的数学表达式
3.阿基米德原理的公式讨论
4. 学习阿基米德的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
(九)作业布置
动手动脑学物理:第1、2题
【板书设计】
(
阿基米德原理
2

内容:
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大小等于它排开液体的重力。
1

灵感:
V

=V

3

数学表达式:
F

=
G

4

用于计算的导出式:
F

=
G

=
m

g=
r

gV

F

=
G

=
m

g=
r

gV

5

适用范围:液体和气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