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科版(五四制)物理八年级下 第十章 第三节 机械能及其转化 教案(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鲁科版(五四制)物理八年级下 第十章 第三节 机械能及其转化 教案(表格式)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82.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科版(五四制)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2-04-19 13:37: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机械能及其转化》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动能、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统称为机械能。
2.通过实验或实例,理解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并能解释机械能转化的简单物理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认识动能和势能的转化过程。
2.通过动手设计实验,勇于探索自然现象和身边的物理道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知道如何利用机械能的转化与守恒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运用机械能转化与守恒观点分析力学问题的意识。
2.积极学习,感悟自然界中能量的转化和转移。
3.通过阅读“科学世界”《人造地球卫星》,结合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二、教学重难点
本节内容由“动能和势能之间转化”和“机械能守恒”两部分构成,教学的重点是动能和势能之间的相互转化。教学难点是机械能守恒。
三、教学策略
在前两节《动能》、《势能》基础下,学生已经初步掌握动能和势能的定义以及它们的影响因素。本节内容要求学生不仅要知道动能和势能之间可以相互转化,而且要了解转化过程中遵从机械能守恒的规律。教学中,以渗透机械能的转化与守恒思想为前提,加强实验,并利用动画、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从影响物体动能、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大小的因素的角度判断物体的机械能如何变化。同时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为学生提供资源支持,加大容量,增加练习机会,感悟不同现象中所包含的相同的物理知识。
四、教学资源准备
多媒体课件、forclass软件、单摆、滚摆、弹簧、小球等。
五、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情景引入4分钟 阐述本节课题及学习目标。《神奇的罐子》演示实验:不同方向将罐子轻轻一推,罐子出现回滚现象。提问:罐子是怎么做到这一效果?隐藏什么样的奥秘?回顾知识点:动能和势能的定义及其影响因素(采用小组抢答方式) 学生观察实验并思考问题学生积极抢答上节课内容,营造良好学习氛围。 从身边的生活器材实验出发,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
新课教学33分钟新课教学33分钟新课教学33分钟 机械能及其转化组织学生分小组进行探究实验(滚摆实验和弹簧实验):探究活动一:(第4-6小组完成滚摆实验)如图,学生将滚摆卷起后释放,让学生观察分析:实验时注意观察:滚摆在下降过程中速度如何变化;上升阶段速度如何变化. 注意分析的问题:到最高点时,高度 、速度 ; 到最低点时,高度 、速度 ; 在下降过程中,高度 、速度 ,说明了 ;在上升过程中,高度 、速度 ,说明了 。 实验结论: 。探究活动二:(第1-3小组完成弹簧实验)实验时要注意观察:弹簧形变程度是如何变化?物体的高度是如何变化?说明了什么?回顾演示实验(解密神奇的罐子)打开罐子,解说其结构。播放视频,揭示动能与弹性势能之间相互转化。机械能及其转化(动能与势能)总结归纳:因为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所以把动能、势能统称为机械能。① 给出机械能的概念,重力势能、弹性势能统称为势能,动能、势能统称为机械能。物体具有的机械能等于动能、势能两种能量之和。② 转化的方向:减少 增大③ 运用forclass软件进行习题训练,根据答题情况,让学生讲解错误率较高的习题④小组讨论:分享生活中的实例并分析其中机械能转化。机械能守恒演示实验:由师生合作完成。刚开始时,把小球拉到学生的鼻尖位置,然后放手让小球自由摆动,小球还能摆回到他的鼻尖位置吗?这是为什么?你能帮他解释吗?分析单摆实验后思考:①单摆来回摆动的过程中机械能总量有什么变化,为什么?②滚摆机械能总量减小的原因是什么?如果没有摩擦和空气阻力,机械能的总量还会不会变化?总结:在动能和势能相互转化的过程中,如果没有摩擦和空气阻力则机械能的总量保持不变,这就是机械能守恒定律。观看人造卫星运动视频没有其他形式的能产生(机械能守恒)介绍人造地球卫星在运行过程中发生的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思考:①卫星运行过程中机械能是否守恒?②卫星从远地点向近地点运动时重力势能、动能、速度分别怎么变化?③卫星在什么时候动能最大?什么时候重力势能最大?有其他形式能产生(机械能不守恒)思考:网球落地后又弹起来,为什么达不到原来的高度,能量是怎么转化的? 小组进行实验并展示:①到最高点时,高度最大,速度最小。到最低点时,高度最小,速度最大。②下降时:质量不变、高度变小、速度变大、重力势能变小、动能变大,减小的重力势能变成了动能。③上升时:质量不变、高度变大、速度变小、重力势能变大、动能变小。减小的动能变成了重力势能。④动能和重力势能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学生进行实验并展示:(多次实验)学生多次压缩弹簧,松开弹簧,发现弹簧形变程度变小,物体的高度变大。这说明弹簧的弹性势能转化为物体的重力势能。学生观看演示视频 学生在平板电脑打开forclass软件,开展针对性习题训练学生小组讨论后,并展示分享 学生观看并思考 学生阅读并思考后完成forclass软件习题:①守恒,因为卫星在太空运行,没有空气阻力,只有动能和势能之间的相互转化。②重力势能增大,动能减小,速度减小。③在近地点时动能最大,在远地点时重力势能最大。 学生思考,根据机械能守恒定律,分析其原因。 学生自主探究,参与实验探究,亲身感受实验乐趣。在实验中自主获取知识。了解动能、势能及其转化的综合应用。 通过视觉冲击,加深学生对知识理解,有助对知识点渗透。利用forclass软件设计习题,能够及时反馈学生掌握知识。感受动能、势能及其转化的应用的价值。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利用好奇心,激活学生的思维。通过精心设计的问题,激活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和有效性 人造地球卫星涉及到机械能的转化和守恒,可以拓宽学生视野。同时利用forclass软件及时高效反馈掌握情况。通过知识的延伸,拓展学生的思维。
课堂小结1分钟 今天学习内容:机械能的定义。机械能转化:减少 增大机械能转化 聆听、总结
当堂测试讲解6分钟 老师通过forclass软件发送习题 学生在forclass软件独立完成,进行学习小结。习题讲解由学生完成。 促进知识的巩固掌握。提升学生的交流表达能力
板书设计:机械能1.动能、势能统称为机械能; 2.物体具有机械能的总量等于动能、势能两种能量之和。 3、机械能的转化减少 增大二、机械能守恒,只有动能和势能互相转化时,机械能总量不变
教学反思:1、 本节课重在思维能力的训练,而非操作能力的训练。 2、 用机械能的转化观念来分析物理现象,学生初学,显然不是很适应。 3、本节课必须在学生非常熟悉影响机械能大小的诸多因素的背景下,方能顺利地展开教学,显然有的学生对前一节课的知识是存在欠缺的。 4、 forclass软件使用,及时反馈学生掌握情况,有利于教学内容渗透,也可及时做出教学设计改变。5、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有效地弥补了学生在直接经验上的不足,减缓了学生在抽象逻辑思维上的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