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顿第一定律 惯性 》教学设计
课题 牛顿第一定律 惯性
学习 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1.理解牛顿第一定律; 2.知道惯性的概念,并能用惯性解释一些现象
过程与方法目标:1.了解人类探索力和运动关系的过程 2.在用伽利略斜面实验研究力和运动关系的过程中,学习理想实验这种科学研究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探索过程中,学习科学家的创造性思维品质和敢于质疑、坚持真理的献身精神。
学习重点 牛顿第一定律 学习难点 利用力与运动的相关知识解释生活现象
教学方式 引导-探究;参与-讨论-展示 课型 观察,思考,体验
教具与媒体 木锤,惯性小车(1),惯性小车(2),留有小气泡的水瓶,计算机, 投影仪
内容与教师活动 师生活动 设计依据
教 学 程 序 回顾牛顿第一定律内容 老师引导学生回忆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并引导学生认识“一切”、“总”、“保持”内涵,加深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 理解牛顿第一定律: 1.一切物体:所有物体普遍适用 2.总:总是这样,没有例外 3.或:两者必居其一,且只是其一,并不是同时存在 4.直到有外力:一个特定的条件 板书: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 在回顾运动与力的发展历程的过程中重温物理相关物理学史,感悟科学进步发展的艰辛,学习科学家的创造性思维品质和敢于质疑、坚持真理的献身精神。 板书: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二、惯性 师: 从牛顿第一定律知道,:任何物体都有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 物体的这种性质叫做惯性.因此牛顿第一运动定律也叫惯性定律. 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利用历史的脚步,使学生跟随科学家的思维,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观察,讨论,让学生体会历史上运动与力研究的步伐,让学生自己归纳,培养学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教 学 程 序 应用展示: 实例1 师:图中的小车用弹性绳子与木版相连,车上放有两枚棋子,当我拉动小车向后移动一端距离,松手后两枚棋将如何运动? 教师邀请学生演示实验并解释两枚棋子运动状态不同的原因。 分析物体的惯性现象方法: 物体原来的运动状态→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什么物体由于惯性从而导致了什么样的结果。 惯性的理解: 1. 惯性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一切物体都有惯性. 2. 惯性不是力. 3. 所有的物体都有惯性,但不同物体的惯性大小是不同的,物体的惯性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物体的质量越大,惯性越大,质量是物体惯性的量度. 我们可以利用惯性知识防止惯性带来的危害,还可以利用惯性服务我们的生活,邀请学生利用惯性知识修理木锤。 实例2 实例3 请学生推动手中的矿泉水瓶在水平桌面上运动,并观察水中气泡的运动情况 现象 当缓慢推动水瓶向前运动时,水中气泡在水中位置没有发生改变 当推动水瓶向前加速运动时,水中气泡相对水瓶向后运动 当水瓶减速运动时,水中气泡相对水瓶向前运动 实例4 教师引导学生猜想快速拉动B绳子和缓慢拉动B绳子时,A、B两根绳子哪根更先断? 教师实验验证猜想 学生思考作出判断 学生思考、观看实验 小组成员讨论并回答,教师给予评价 学生实验并讨论 教师实验讲解,学生理解 学生实验并操作,展示,解释现象 师生实验共同讨论得出结论 简单直观的器材让学生更容易快速理解问题。 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兴趣更高! 引导学生利用生活中的器材进行实验探究,发现不同的现象,并尝试解释认知冲突,提高学生的实验分析能力。
总结 师: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师生讨论 让学生自己总结,印象更深刻
作业 校本作业
板书 设计 牛顿第一定律 一、牛顿第一定律: 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 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二 、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