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名称:《平行线的性质》
作者 工作单位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沪科版七年级下册第十章第3节的内容,平行线的性质是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基础知识,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平行线与角之间的关系。这部分内容是后续学习的基础,它们不但为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提供了转化的方法,而且也为今后三角形全等、三角形相似等知识的学习奠定了理论基础,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知道平行线的三个性质;会用平行线的性质进行有关的简单推理和计算;通过对比,理解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的区别;2、过程与方法:在探索平行线性质的过程中,通过操作、实验、归纳、推理等手段,有条理地思考和表达自己的探索过程和结果,从而进一步增强分析、概括、表达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探索、交流、成功与提升的喜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勇于实践,大胆猜想、推理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探究平行线的性质及平行线的三个性质的运用.
教学难点 平行线的性质推导过程及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的区别.
学习者特征分析 本校是农村学校,大部分学生的基础比较差,缺乏自学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比较差,所以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以及新意识的培养。利用七年级学生都有好胜、好强的特点,扭转学数学 ( http: / / ja. / sx / " \t "_blank )难、数学枯燥的这种局面。形成一种勤动手、勤动脑,勤探索和肯合作交流的良好气氛。
教学方法 引导发现法,探索法
学习方法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课前准备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三角尺、直 尺。
教 学 过 程
教学环节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活动一、回顾旧知 :平行线的判定方法是什么?根据右图,填空:①如果∠1=∠C, 那么__∥__( )② 如果∠1=∠B 那么__∥__( )③ 如果∠2+∠B=180°, 那么__∥__( ) 学生活动:独立完成教师活动:提问学生,个别回答 复习平行线的判定方法,温故而知新,同时为辨析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埋下伏笔
活动二、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一自行车运动员在一条公路上骑车,两次拐弯后,和原来的方向相同(即拐弯前后的两条路互相平行),若测得第一次拐弯时∠B是140°,则第二次拐弯时∠C应是多少度? 学生活动:回想生活中弯曲的山路,独立思考抽象出的数学问题。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分析,引导学生将这个问题如何转化成数学问题。由此引出课题板书课题:10.3平行线的性质 由熟悉的现实中的实际问题入手,设置情景问题,使学生懂得数学来源于现实,服务于现实生活,激发学生对生活热情和求知欲望。
活动三:探索平行线的性质(一)在练习本中找两条平行的直线a和b,并任意做一条直线c与直线a、b相交。如图所示:(1)图中有哪些同位角?(2)分组操作: 方法一:用量角器测量它们的角度; 方法二:裁剪下来,再叠合。(3)通过以上操作过程,您得到了什么结论?验证猜想:再画一条截线d,你猜想的结论还成立吗?思考1 如果直线a∥b,那么内错角∠2与∠3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教师活动一:提出问题,任务分组,指导学生度量和剪裁学生活动一:动手画图,用量角器度量角度,或把角剪下与同位角叠合教师活动:教师深入小组,倾听学生的见解,并适时指导学生出现的问题,鼓励有困难的学生积极参与到讨论中,并表扬突出学生。学生活动二:小组代表上来写出实验所得结果,猜想: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教师活动二:设问:是不是图中所用的同位角都相等?找出图中相等的同位角。学生活动三:再画条截线试试,小组总结规律教师活动二:教师进行分类板书对踊跃回答问题的学生进行及时的表扬.学生活动四:学生自主探索,动手操作,在启发性设问的引导下发现规律,最后得出结论,仍然成立教师活动三: 教师和学生还要一起总结平行线的性质的符号语言,并写在黑板上指导学生概括总结,板书结论平行线的性质1:两条平行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简单说成: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板书数学符号语言:∵ a//b (已知)∴ ∠1=∠2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学生活动一:学生思考,同桌讨论教师活动:引导学生书写推理过程师生活动:师生一起总结结论得出平行线的性质2:两条平行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简单说成: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数学符号语言:∵ a//b (已知)∴ ∠2=∠3(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自己动手,实际操作,进行度量、裁剪、观察、猜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小组内交流,积累较充分的事实基础,有效的进行归纳和概括,逐步培养学生善于观察、乐于思考、勤于动手、勇于表达的学习习惯.让学生通过动手实验解决问题,在操作过程中探索获得新知。不仅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实践探究能力。让学生自己总结,既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及思维。由试验到猜想,再到验证的过程,呈现了研究探索问题的全过程,注重思想方法的渗透再次验证结论的正确性.培养学生的“顺势”联想意识与合作意识。探索、推理、发现平行线的性质,使学生获得成功.学生对得到的结论进行表述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符号语言的表示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数学语言的简洁性.
思考2 如果直线a∥b,那么同旁内角∠2与∠4有什么关系?为什么?随堂练习:1、看图填空:
(1)如图, AB、CD被EF所截,AB∥CD. 若∠1=120° 则∠2= __ ( ) ∠4= __ ( ) ∠3= __ -∠1=_( __)(2)看图填空: ∵∠1 =∠2(已知) ∴ ∥ ( ) 又∵BF//DG(已知) ∴ = 。 ( )比较辨析: 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有什么不同 请与同伴交流。 学生活动:仿照教师的示范来验证性质3,同学之间可以协助完成师生活动:和学生一起总结得出平行线的性质3: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简单说成: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数学符号语言:∵ a//b (已知)∴ ∠2=∠4(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学生活动:独立思考 完成填空教师活动:提问学生、及时纠正学生活动:小组讨论,区分不同点教师活动:引导学生由角的关系得到两条直线平行的结论是平行线的判定,反过来,由已知直线平行,得到角相等或互补的结论是平行线的性质. 学生在模仿的过程中来掌握推理说理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书写的规范性,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第(1)题是对学生自己探究出的性质进行简单的应用,让学生初尝成功的喜悦.进一步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意识,学会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第(2)题是巩固平行线的性质,同时对比复习练习,让学生辨析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的联系与区别。通过练习辨析平行线性质与判定.为以后的运用打好基础。
活动四:学以致用想一想:这节课开始的那个问题应该如何解决 自行车运动员在一条公路上骑车,两次拐弯后,和原来的方向相同(即拐弯前后的两条路互相平行),若测得第一次拐弯时∠B是140°,则第二次拐弯时∠C应是多少度?2、例题讲解:如图:已知点D,E,F分别在△ABC的AB,AC,BC上, 且DE//BC, ∠B=48 ° (1)试求∠ADE的度数 (2)如果∠DEF= 48 °,那么EF与AB平行吗?3、巩固练习:(1)如图,直线AB//CD,直线EF分别交AB于点 E、交CD于点F,且∠AEF=90°,求∠DFE的度数。由此你能得到直线EF与直线CD有怎样的位置关系?(2)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AD//BC, ∠C=71 °,试求∠D的度数。B4、能力提升:如图,已知,∠B= ∠ ADB =30°,DB平分∠ADE,求∠DEC的度数 学生活动:相互之间讨论并试着在练习本上写出解题过程.教师活动:板演过程学生活动:小组讨论,尝试书写过程教师活动:教师带领学生完成例题,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并掌握解题过程,引导学生书写过程,板演规范的书写过程学生活动: 让学生小组分析,个别同学发表自己的分析过程,后学生书写过程。教师活动:规范学生的解题思路和格式。学生活动:学生思考,尝试运用符号语言进行推理教师活动:老师适度点拨,规范书写推理过程。学生活动:学生积极讨论,并能够说出前面是平行线的判定,后面是平行线的性质,由角的关系得到两条直线平行的结论是平行线的判定,反过来,由已知直线平行,得到角相等或互补的结论是平行线的性质.教师活动:引导学生书写推理过程 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通过例题和练习加深对平行线性质的理解,学生逐渐熟练的运用性质循序渐进提高难度,提高灵活运用新知的能力,使学生加深对平行线性质特点的理解,并进一步提高用符号语言进行推理的能力。通过反馈学生对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的综合运用,教师可以掌握学生对性质的理解程度.这样学生也可以很好地区分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明白判定和性质各自的作用,进而突破难点.
活动五:反思提炼,课堂小结本堂课你有什么收获?平行线的性质是什么?你能用自己的语言叙述研究平行线性质的过程吗? 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的区别? 学生独立交流,教师对学生总结的知识点给予重现.及时解答学生困惑.1.平行线的三个性质: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3.平行线的性质与平行线的判定的区别.判定:角的关系→平行的关系性质:平行的关系→角的关系 使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结构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能抓住重进行课后复习.以及通过对学习过程的反思,掌握学习与研究的方法,学学会思考。
活动六布置作业教科书习题10.3第3,4题. 学生独立完成 使学生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
板书设计 10.3 平行线的性质性质1 两直线平行 同位角相等性质2 两直线平行 内错角相等性质3 两直线平行 同旁内角互补
教学评价 本节课通过回忆已学知识,从而引入新课,衔接得当。再通过在各环节设置一系列问题,让学生能围绕重、难点展开思考、讨论,进行学习。在设计上,强调自主学习、注重合作交流,让学生与学生间的交流活动在实验探索过程中进行,使他们通过动手实践、观察分析、合理猜想、合作交流解决问题体验并感悟平行线的性质,使他们在探索过程中感受到学习的快乐,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目的。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1、这节课是在学生已学习平行线判定方法的基础上进行的,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身边弯曲的山路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思考,进而引导学生进行平行线性质的探索。2、整节课最突出的环节是平行线性质的得到过程,学生自己动手,实际操作,进行度量,剪叠,,得到猜想,再通过验证发现。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自信心。3、设置的练习题层层递进,是对新知识从熟悉到熟练的过程,4、利用性质1去说明性质2和性质3,及时总结性质和符号语言。进一步提高用符号语言进行推理的能力。不足之处:1、教学语言不够精炼,今后力争做到精讲精练。2、讲解和展示练习的时间不够,学生在灵活运用知识上还有欠缺,推理过程的书写格式还不够规范。
A
109°
D
C
c
a
b
1
5
2
3
4
6
7
8
4
c
a
b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