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风成地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风成地貌的形成区,并对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的自然地理环境有一定的认识。 2.能够理解风力对地貌的塑造作用,会描述典型的风蚀地貌如雅丹地貌、风蚀蘑菇,风积地貌如沙丘等的特征,能够通过读图判读雅丹地貌和新月形沙丘分布区的风向特点。 3.在了解风沙活动危害的基础上,综合分析实际问题,能够提出几条适当的防治措施。培养因地制宜的区域发展观念,初步树立正确的环境保护观与科学发展观。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描述风蚀地貌和风积地貌的主要类型和景观特征
教学难点 辨析风蚀地貌和风积地貌的形成过程
教学方法
教法 讲授法、案例探究法、多媒体演示法
学法 读图法、合作学习法、探究学习法
教学过程
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①教师播放风成地貌,请同学观看的过程中注意:视频中展现了哪些特别的地貌?视频的拍摄地点都在什么地方?③这些特别的地貌最有可能是(流水、冰川、风、生物中的)什么力塑造?你为何这样认为,请你(回忆视频中当地的自然环境特征)提出佐证。你还知道世界上哪些地方可能存在类似的地貌? ④新疆、甘肃、内蒙古等省份位于我国西北内陆地区,由于深居内陆,水汽难以到达,是我国的干旱半干旱地区,地表植被缺乏,大风常年在这里东奔西突,形成了广袤的风成地貌,沙漠和戈壁的面积加起来约占国土面积的12%,约为6个贵州省的大小。 【板书:风成地貌 分布:干旱半干旱地区】 ②观看视频,思考再回答。 视频导入,吸引学生注意力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新课推进 ①请你阅读课本48页的正文内容,回答问题,风力作用怎样塑造地表?出示三种不同风力作用图,依次讲解风力作用的定义和具体表现形式。 ③提问:风力作用形成的地貌怎样的外观? 【板书:风力作用 作用形式:风力侵蚀、风力搬运和风力堆积 A(源头侵蚀)-----(搬运)-------B(堆积区)】 ②结合生活经验思考、想象、回答。(大风带走地面物质,残余原地的岩石、沟槽等;大风带来物质,堆积形成沙漠、沙丘。)
新课推进 ④问题:请阅读书本P48-49,区分风蚀作用、吹蚀作用和磨蚀作用,并尝试填写学案上的表格。 ⑥阅读图2-21风蚀蘑菇图,请大家相互讨论,并尝试描述一下这种地貌的特征,并填写学案上的表格。【板书:描述的角度】教师带学生总结风蚀蘑菇形态的成因: 上大下小:离地面近的部分风力磨蚀作用更强。 ⑧问题:1.你能说说风蚀蘑菇未来将会怎样变化吗?它过去曾是什么模样呢?请说出风蚀蘑菇形成过程。 2,引导学生阅读课本图2-23和旁边的文字描述,描述风蚀柱的特征。 3.请同学尝试描述风蚀壁龛的特征。 【板书:风蚀地貌的类型】 ⑤阅读课本,提取关键信息,结合自己的思考并回答。风力侵蚀的强度可能与风速、地面状况、高度等有关 ⑨相互讨论,形成答案。 通过阅读相关图片、举例子的方法,将抽象知识形象化,便于学生的理解,又让学生阅读课本材料,提高学生对关键信息的提取能力。
新课推进 ①假如你是一名旅行团的导游,现在你已经带领旅行团的所有游客到达了眼前的这个景区,你将怎样向游客介绍这个景点?请阅读课本p50的阅读资料,根据PPT上播放的动画组织你的语言(介绍的角度:特征、组成、成因) 播放雅丹地貌的形成动画,让学生仔细观看雅丹地貌的特征和形成过程(物质来源和外力作用)。如果没有学生能分析雅丹形成过程,由教师来引导。 教师总结:雅丹地貌的景观特征与形成过程,并强调垄槽延伸方向与盛行风方向平行。 ②学生仔细阅读资料,观看雅丹地貌动画,思考雅丹地貌的特征和形成过程,并回答相关问题。 通过出示典型的风蚀地貌图,分析其形成过程,提高学生的地理分析能力。
新课推进 案例分析: ①阅读P50柴达木盆地材料,思考多戈壁的原因(从物质来源和外力作用来分析) ③师生共同总结 1.物质来源(周边的高大山脉多,高山河流和洪水携带碎屑物在盆地边缘堆积) 2.外力作用(气候干旱,多大风,将大量颗粒较细的物质吹走,颗粒粗的砾石留在地表) ②学生思考并回答。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学以致用,强化知识,并树立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的观念。
评价 请从给出的景观图中找出风蚀地貌,并说出这种地貌的名字。 辨别风蚀地貌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风成地貌中的风蚀地貌,这种地貌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风蚀作用分为吹蚀和磨蚀,风蚀作用会产生各种形态的风蚀地貌,其中需要大家能重点掌握雅丹地貌的特征及成因。课后请大家及时复习、完成练习并预习风积地貌的相关内容。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