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8张PPT)
导入
古语有云“一夫敌百万之师”,刘伯温也说过:“凡用兵之道,以计为首”,而在中国历史上曾有过无数这样的人物:轻摇羽扇的孔明、运筹帷幄的张良,他们的大智大勇让人赞叹。
今天我们也要认识这样一个智勇双全之人,请同学们翻到《烛之武退秦师》。
烛之武退秦师
《左传》
学习目标
了解作家作品、写作背景和《左传》等相关文学常识。掌握重要的文言字词及句式。
赏析本文精彩的语言艺术、鲜明的人物形象,以及起伏跌宕的情节安排。
学习烛之武等人在国难当头之际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左传》
本文节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___史书著作,相传为鲁国史官________ 所作,原名___________。
《左传》
《左传》
《春秋左传》
编年体
左丘明
按时间顺序编写的史书体裁。如《春秋》《左传》《资治通鉴》等。
以国家为中心编写的史书体裁。如《国语》《战国策》等。
以人物传记为中心的史书体裁。如《史记》《三国志》等。
编年体
国别体
纪传体
史书三大体例
出兵伐郑的原因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鲁僖公30年)在这之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郑国感到不妙,马上派人多次出使晋国,与晋结好。甚至在公元前632年五月,“晋侯及郑伯盟于衡雍”。但是,晋文公为了争夺霸权,还是在两年后发动了这场战争。
写作背景
读文正音
秦军氾南 夫晋,何厌之有
无能为也矣 失其所与,不知
共其乏困 秦伯说与郑人盟
若不阙秦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夜缒而出
使杞子、逢孙戍之
wéi
fú
gōng
yuè
fú
fán
zhuì
quē
zhì
qǐ
páng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
晋侯、秦伯:晋文公、秦穆公。
五级爵位制。(公、侯、伯、子、男)
以:因为。
于:对。无礼于晋:于晋无礼。
贰:从属二主。数→动
军:驻扎。名→动
【译文】晋文公、秦穆公联合攻打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开端
无礼于晋,且贰于楚
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
依附于晋又亲附于楚
秦晋围郑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
若:如果。 使:派遣
师:军队。
之:代词,他。
【译文】佚之狐对郑伯说:“国家危险了,如果能派烛之武去见秦穆公,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郑文公同意了。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之:助词,不译。
犹:尚且
为:做(什么)
而:表承接,“才来”
是……也:是,这。也,判断句标志。
【译文】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不能干什么了。”郑文公说:“我没有及早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才来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
许:答应
发展
情节发展
佚之狐举荐
夜缒而出
烛之武辞
临危受命
夜缒出城
烛之武,考城人,是三朝老臣,但始终得不到升官,在郑国一直担任“圉正”(yǔ、养马的长官),大概相当于《西游记》里所说的“弼马温”吧。被举荐使秦时,已年过七十,须发皆白,身子伛偻,步履蹒跚。
——冯梦龙《东周列国演义》
烛之武其人
第二段:临危受命。
从情节发展上看属于发展。
烛之武为什么能临危受命?
一是郑伯态度诚恳,勇于自责,并晓之以理;
二是烛之武深明大义,爱国且腹有良谋、成竹在胸。
想一想
?
佚之狐的话对刻画烛之武有何作用?
未见其人
先知其才
侧面烘托侧面烘托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其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之)烦执事。
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里,当夜。
亡:①灭亡 。 ②使动用法。使…灭亡。
有益于君:对您有好处,状语后置
【译文】在夜里,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楼放下去,见到了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什么好处,怎敢冒昧地拿(亡郑这件事)麻烦您。
执事:办事的官员,代指秦穆公,表示恭敬。
烛之武见到秦伯后,第一句话说什么了?其智慧体现在哪?
烛之武一见秦王,开口就说“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一开始,烛之武就使秦穆公认为烛之武完全是站在秦国的立场上,这就使秦伯对烛之武消除敌意,产生好感,愿意听烛之武把话说完,这就为进一步说服秦穆公提供了可能。
1、坦言知亡,以退为进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鄙:把…作为边邑,意动
远:远方的国家,形作名
焉:怎么,哪里,疑问代词
陪:增加
厚:变雄厚
薄:变薄弱
形作动
【译文】越过晋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哪里用得着灭掉郑国来给邻国(晋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就相对削弱了。
2、阐述利害,晓之以理
以:承接连词;目的连词,来
之:助词,取独
3、以利相诱,为秦着想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以为:把……作为
东道主: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行李:外交使者
共:通“供”,供给。
乏困:缺少的资粮。形→名
【译文】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作为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秦国的外交使者往来,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所缺乏的资粮,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晋君
为:w èi 介词,给予
赐:恩惠
朝:早晨—>在早上
夕:傍晚—>在晚上
名作状语
【译文】况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他答应把焦、瑕这两个地方给您,然而,他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这是您知道的。
之:位于主谓之间,取独
4、引史为例,巧设离间
秦立晋君
公元前651年,晋献公死,晋国陷入内乱。晋国大夫里克杀了晋献公的庶子夷齐、卓子。并派人迎接公子重耳,重耳不就。后又派人迎接献公次子夷吾。夷吾采纳了大臣吕省,卻芮的意见,厚礼贿赂秦国,答应割让晋河以东之地予秦。于是秦穆公拥立夷吾为君,即晋惠公。这就是课文中所言“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君”即秦穆公,“晋君”即晋惠公,“赐”则指“秦立晋君”之事。
惠公背约
公元前650年晋惠公借秦国之力即位后,对割让土地之事非常后悔,就派大臣丕郑赴秦国,以先君之地不得擅许为由食言。这就是文中“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指秦穆公,“许君焦、瑕”则指公元前651年夷吾答应予秦河东之地一事。秦晋两国之间的关系从此出现了裂痕。
背景介绍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东:在东边,名词作状语
阙:侵损,削减。
焉:从哪里
利:使…..获利
【译文】晋国,怎么会有满足的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让郑国成为晋国的边界,又想扩张它西边的疆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减少,晋国将从哪里取得它所贪求的土地呢?削减秦国使晋国获利,希望您考虑这件事!”
唯:句首语气词,表希望、祈请。
图:考虑。
何厌之有:有何厌,宾语前置
5、推测未来,劝秦谨慎
肆:延伸、扩张。
封:使……作疆界,使动
高潮
故事高潮
见秦伯,陈利害
劝退秦师
坦言知亡,以退为进
阐明利害,晓之以理
以利相诱,为秦着想
引史为例,巧设离间
推测未来,劝秦谨慎
烛之武说辞的艺术技巧
善于揣摩心理;
善于分析利弊;
善于利用矛盾;
讲究语言艺术。
机智善辩的外交家
以“利”巧攻心理
以“害”巧析形势
以“史”巧施离间
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
说:通“悦”,高兴。
乃:于是,就。
【译文】秦伯很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并派杞子、逢孙、杨孙戍守郑国,秦伯就回国了。
盟:结盟。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之:代指秦军
夫(f ú )人:那个人,秦穆公
因:依靠
敝:损害
与:同盟,结交
知:通“智”
其:还是。表祈使
微:没有
【译文】晋国大夫子犯请求攻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没有那人的力量,我是到不了这个地位的。依靠别人的力量,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以混乱相攻取代和谐一致,这是不符合武德的。我们还是回去吧。”晋军也就离开了郑国。
易:取代
结局
故事结局
秦伯与郑人盟
晋军退兵
探究
晋文公毕竟是一代霸主,面对秦国的倒戈,他隐忍不发,采用了撤军的措施,他为什么不继续攻打郑国或者追击秦军责问他们的背盟呢?如果你是晋文公,你会怎么办?
晋文公
结论
读课文最后一段,结合课下注释翻译文本,概括结局,总结文章层次结构。
“不仁”“不知”“不武”
“不仁”:只是一个冠冕堂皇的借口,晋文公如果真讲“仁义”,当初就不会发兵攻郑。
“不知”:才是实质。“不知”就是不明智,即缺少对现实情况的客观分析,对动武后果缺少冷静判断。
“不武”:“以乱易整,不武”,胜负之数,难以意料。
以上都是表面原因,晋退兵的根本原因是一个“利”字。
晋文公为什么不进攻秦国军队?
主要是晋文公并不昏庸,很有理智,能隐忍不发,随机应变。因为如果这时进攻秦军,晋军就有可能处于腹背受敌的不利境地。而由此,也就证明了烛之武说退秦师的成功。
小结
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
秦晋围郑
无礼于晋,且贰于楚
临危受命
夜缒出城
劝退秦师
坦言知亡,以退为进
阐明利害,晓之以理
以利相诱,为秦着想
秦晋退兵
引史为例,巧设离间
推测未来,劝秦谨慎
探究
烛之武是一个怎样的人?作者用了什么方法来塑造这个形象?
【提示】
先找出描写烛之武的句子,概括其具体体现了人物的哪种品质,再思考塑造人物的方法。
解析
烛之武是一个怎样的人?作者用了什么方法来塑造这个形象?
【描写烛之武的句子】
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2段侧面描写)
辞曰:“臣之状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2段语言描写)
秦晋围郑……夜缒而出(环境描写)
烛之武的劝说辞(3段)
解析
烛之武是一个怎样的人?作者用了什么方法来塑造这个形象?
【烛之武】
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富有才干,声名远播
侧面描写:未见其人,先闻其能。
解析
烛之武是一个怎样的人?作者用了什么方法来塑造这个形象?
【烛之武】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深明大义,勇于担当
语言描写:虽历尽沧桑,牢骚满腹,却仍能临危受命,为国纾难。
解析
烛之武是一个怎样的人?作者用了什么方法来塑造这个形象?
【烛之武】
秦晋围郑
夜缒而出
以国为重,机智勇敢
环境烘托:大军压境,不顾年迈,半夜行动,直入敌营。
解析
烛之武是一个怎样的人?作者用了什么方法来塑造这个形象?
【烛之武】
(烛之武劝说词)
足智多谋,能言善辩
语言描写:分析利弊,层层深入
结论
请在 “退”前加上一个词或短语,概括全文内容。
烛之武 退秦师
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