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同步课时训练:第7单元 实验活动3 燃烧的条件(word版 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同步课时训练:第7单元 实验活动3 燃烧的条件(word版 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42.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2-04-19 09:01: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实验活动3 燃烧的条件
类型1 教材实验原型练
1.如图图图图S是“燃烧的条件”实验活动的操作示意图。
图S
(1)仪器①的名称为    。
(2)实验一加热片刻观察到A中棉球上的酒精燃烧产生蓝色火焰,B中棉球上的水不燃烧,由此得出燃烧的条件之一是          ;B中棉球如图图图果在酒精灯上加热时间过长,会发生的现象为     ,其原因是                     。
(3)实验二的实验目的是                 ,观察到先燃烧的物质是    ;说明滤纸碎片的着火点比乒乓球碎片的    ;若将铜片上的物质换成等量的木屑和煤粉进行实验,观察到        。
(4)实验三观察到        ,说明燃烧需要的条件为        。
类型2 教材实验拓展练
2. 已知白磷的着火点为40 ℃,下列实验中白磷能够燃烧的是 (  )
图S
3.[2020·重庆B] 如图图图图S所示,水中的白磷能否燃烧与鼓入的气体和水温有关,表中能使白磷燃烧的选项是 (  )
图S
 
选项 气体X 水温/℃
A 氧气 5
B 氮气 40
C 二氧化碳 80
D 空气 80
4.用如图图图图S所示实验验证可燃物燃烧的条件。升温至60 ℃的过程中,仅①燃烧;继续升温至260 ℃的过程中,③开始燃烧。
图S
(1)对比    (填序号),可说明红磷的着火点比白磷的高。
(2)能验证可燃物燃烧需要O2的现象是            。
5.用如图图图图S所示装置探究“燃烧的条件”。
图S
①通入CO2,点燃酒精灯,一段时间后,a、b均无明显变化。
②熄灭酒精灯,立即改通O2,a处无明显变化,b处红磷燃烧。
(1)实验过程中,能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的实验现象是                      。
(2)对比①②中b处红磷的实验现象,可得出的结论是          。
6.[2020·河北] 按如图图图图S所示方案进行“探究燃烧条件之一是温度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的实验(已知:白磷的着火点是40 ℃),观察到:甲中白磷燃烧,乙中白磷不燃烧。实验后,将甲中试管倒置于水中,去掉橡胶塞,发现水进入试管中。
图S
(1)甲中白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
(2)甲中的X、乙中的Y分别为    、    。 
(3)“水进入试管中”的原因是                 。
7.[2020·北京] 验证可燃物燃烧的条件。已知:白磷、红磷的着火点分别是40 ℃、240 ℃。
装置(夹持仪器已略去) 步骤及现象
Ⅰ.将一定量的白磷、红磷分别浸入80 ℃热水中(如图图图图所示)。白磷、红磷均不燃烧 Ⅱ.升高右侧漏斗至红磷露出水面。红磷不燃烧 Ⅲ.升高左侧漏斗至白磷露出水面。白磷燃烧
(1)Ⅰ中白磷不燃烧的原因是               。
(2)对比Ⅱ和Ⅲ,可验证可燃物燃烧的条件是        。
8.请根据如图图图图S所示实验,回答问题。
图S
(1)图Ⅰ为铁在不同情况下与氧气反应的实验。
①比较实验甲与乙,产生不同现象的原因是              。
②从燃烧条件分析,实验乙在铁丝上绑一根火柴的作用是             。
③实验丙的产物与乙相同,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④上述实验中,能说明“反应物与氧气接触的面积不同,现象不同”的是    (填序号)。
(2)小强用图Ⅱ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得到以下实验事实:
①不通空气时,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②通入空气时,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③不通空气时,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④通入空气时,热水中的白磷燃烧。
该实验中,能证明可燃物通常需要接触空气才能燃烧的实验事实是    (填序号,下同);能证明可燃物必须达到一定温度(着火点)才能燃烧的实验事实是    。
(3)图Ⅱ中热水所起到的作用是                     。
9.学校某兴趣小组利用如图图图图S所示的微型实验装置进行探究实验。
图S
(1)先挤压右侧滴管并微热燃烧管,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判断燃烧管中先燃烧的物质是    。
物质 白磷 红磷
着火点/℃ 40 240
(2)再挤压左侧滴管滴下液体,发现石灰石表面产生大量气泡,随后发现原来燃烧的物质停止燃烧。其中产生大量气泡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3)下列灭火方法与(2)中使燃烧停止的原理相同的是    (填字母)。
A.关闭煤炉的进气口以熄灭炉火
B.用灯帽熄灭酒精灯
C.用一小盆水泼灭炭火

答案
1.(1)酒精灯
(2)物质具有可燃性 棉球燃烧 B中棉球在酒精灯上加热时间过长,水分蒸发后,温度达到了棉球的着火点
(3)探究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乒乓球碎片 高 木屑先燃烧
(4)甲中蜡烛熄灭 与氧气(或空气)接触
(2)酒精具有可燃性,水没有可燃性,实验一加热片刻观察到A中棉球上的酒精燃烧产生蓝色火焰,B中棉球上的水不燃烧,由此得出燃烧的条件之一是物质具有可燃性;B中棉球如图图图果在酒精灯上加热时间过长,水分蒸发后,温度达到棉球的着火点,也会发生燃烧。(3)实验二都在空气中加热,所以探究的是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观察到乒乓球碎片先燃烧,说明滤纸碎片的着火点比乒乓球碎片高;因为木屑的着火点低于煤粉的着火点,所以木屑先燃烧。(4)烧杯扣住的蜡烛燃烧消耗氧气,氧气被耗尽后烛火熄灭,说明燃烧需要氧气。
2.B
3.D  燃烧是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物质燃烧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缺一不可。白磷是一种可燃物,若要发生燃烧还需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与氧气或空气接触,二是温度要达到白磷的着火点,即温度达到或超过40 ℃。
4.(1)①③
(2)升温至260 ℃的过程中,③燃烧,②不燃烧
对比①③,升温至60 ℃的过程中,仅①燃烧,可说明红磷的着火点比白磷的高; 对比②③,继续升温至260 ℃的过程中,③开始燃烧,可验证燃烧需可燃物与氧气接触。
5.(1)过程②中,a处红磷不燃烧,b处红磷燃烧
(2)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
(1)过程②中a、b两处的红磷均与氧气接触,但a处的红磷温度没有达到其着火点,而b处的红磷温度达到了其着火点,所以a处红磷不燃烧,b处红磷燃烧,此现象证明可燃物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2)在实验①和实验②中,b处红磷的温度均达到了着火点,但是在实验①中通入二氧化碳时不燃烧,在实验②中通入氧气时发生了燃烧,对比可知与氧气接触是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之一。
6.(1)4P+5O22P2O5
(2)40 ℃以上的水 空气
(3)白磷燃烧消耗了试管内的氧气,导致试管内的压强减小
(1)在点燃的条件下,磷与氧气反应生成五氧化二磷,化学方程式为4P+5O22P2O5。(2)甲中的白磷与氧气接触,能燃烧说明温度达到了白磷的着火点,所以甲中的X是40 ℃以上的水,因为该实验是“探究燃烧条件之一是温度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所以乙中试管内是空气,因为温度没有达到白磷的着火点,所以乙中的白磷没有燃烧。(3)甲中试管内的白磷燃烧消耗了试管内的氧气,导致试管内的压强减小,在外界大气压的作用下,水进入试管中。
7.(1)没有与氧气(或空气)接触
(2)温度达到着火点
8.(1)①氧气浓度不同 ②使温度达到铁丝的着火点 ③3Fe+2O2Fe3O4 ④甲、丙
(2)③④ ②④
(3)隔绝氧气和使可燃物温度达到着火点
(1)①比较实验甲与乙,产生不同现象的原因是氧气浓度不同。②实验乙在铁丝上绑一根火柴的作用是使温度达到铁的着火点,从而引燃铁丝。③实验丙的产物与乙相同,都是四氧化三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Fe+2O2Fe3O4。④上述实验中,甲、丙都在空气中点燃,铁粉与空气接触面积较大,燃烧剧烈,能说明“反应物与氧气接触的面积不同,现象不同”。(2)对比③④,不通空气时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通空气时热水中的白磷燃烧,证明可燃物燃烧需要接触空气;对比②中通空气时,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④中通空气时,热水中的白磷燃烧,证明可燃物必须达到一定温度(着火点)才能燃烧。(3)图Ⅱ中热水所起到的作用是隔绝氧气和使可燃物温度达到着火点。
9.(1)白磷
(2)CaCO3+2HClCaCl2+H2O+CO2↑
(3)AB
(2)燃烧的物质熄灭,说明产生的气体是二氧化碳。(3)燃烧停止的原理是隔绝氧气,关闭煤饼炉的进气口以熄灭炉火,利用的是隔绝氧气灭火;用灯帽熄灭酒精灯,利用的是隔绝氧气灭火;用一小盆水泼灭炭火,利用的是降温至着火点以下灭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