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我很重要
5分钟训练
1.请选出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 )
A.肋骨(lèi) 蹙眉(cù) 濡养(rú) 回溯(sù)
B.头颅(lú) 驰骋(chěnɡ) 金钏(chuàn) 怅然(chuànɡ)
C.睫毛(jié) 感喟(kuì) 承载(zài) 龟裂(ɡuī)
D.黯然(àn) 嗔怪(zhēn) 皈依(ɡuī) 玷辱(diàn)
解析:B项,“怅”应读“chànɡ”;C项,“龟”应读“jūn”;D项,“嗔”应读“chēn”。
答案:A
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组是( )21世纪教育网
A.妥帖 物事人非 辑录 惹是生非 B.卓见 真知灼见 遗传 流传千古
C.砥励 再接再励 严厉 励精图治 D.雾蔼 和蔼可亲 寄予 寓教于乐
解析:A项“物事人非”应为“物是人非”。B项没有错别字。C项“砥励”“再接再励”应为“砥砺”“再接再厉”。D项“雾蔼”应为“雾霭”。
答案:C
3.下列各句横线处,必须加“在”字的一组是( )
(1)人们都_________紧张地瞪大眼睛,准备听区委书记讲述那个动人的故事。
(2)一年一度的春节,分散_________天南地北的一家人总要在除夕夜赶回家中,吃一顿年夜饭。
(3)我们从这一片红花、一江春水中感到生命_________流动。
(4)像木匠_________打开一把折尺一样,摔倒的他终于一节一节地撑起来了。
A.(1)(2) B.(2)(3) C.(3)(4) D.(1)(4)
解析:②句中“天南地北”表示处所,前面有动词“分散”,故而要用介词“在”。③句若不加“在”字,则“感到”的是“流动”;加了“在”字,则“感到”的全部内容是“生命在流动”的过程,符合该句表达的意思。而①④句不加“在”字,表达更流畅。
答案:B
4.填空。
毕淑敏,1952年生于____________,当代女作家,著有____________等。
答案:新疆 《红处方》
10分钟训练
1.请选出填入下面文段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 )
我对于我的工作我的事业,是不可或缺的主宰。我的独出心裁的,像鸽群一般在天空翱翔,只有我才捉得住它们的羽毛。我的像珍珠一般在海滩上,等待着我把它用金线串起。我的向前,直到地平线消失的远方……
A.创意 设想 散落 意志 延伸
B.意志 延伸 创意 设想 散落
C.意志 创意 延伸 设想 散落
D.创意 意志 延伸 设想 散落
答案:A
2.“我们——简明扼要地说,就是每一个单独的‘我’——到底重要还是不重要?”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答案:承接上文,开启下文。
3.“我们否认了自身的重要,就是推卸了一种神圣的承诺。”这句话中的“承诺”一词指什么?
答案:我们是人类连绵不断的精神链条中精致的一环,应该传承下去。
4.作者为什么说“我们的头颅就是一部历史”?
答案:因为无数代祖先进步的痕迹储存于我们的脑海深处,才演变为我们现在发达的头脑。
5.课文标题为“我很重要”,那么作者笔下的“我”的重要性是如何体现的?
解析:换一种理解,就是作者认为“我”很重要,有哪些理由,分别是从哪些角度来阐述的。
参考答案:第9、10两段,作者从生命精神传承的角度,阐述了“我很重要”;11—30段又从诞生、亲情、友情、工作的层面展开,强调的也还是“我”的重要性。那作者在这里为什么要把它们分为两个部分呢?如果大家细细揣摩一下,便不难发现这两个“我”似乎不太一样:前者,指的是整个人类社会中所有的“我”,这是一个宏观的、泛指的概念;而后者,则是从每一个“我”的人生历程上来讲的,相对前者,这是一个微观的、特指的概念。但不管是哪一个“我”,都是很重要的。
6.作者说出一句“我很重要”为何会如此艰辛?文中是否有据可查?
解析:是传统的评价标准所致。
参考答案:(1)习惯于从个人与集体相对关系的角度,强调我的渺小;(2)将重要看成伟大的同义词,地位卑微、身份渺小者自然就不重要;(3)从成就事业(事业成败)的角度来衡量。
30分钟训练[21世纪教育网
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当我说出“我很重要”这句话的时候,颈项后面掠过一阵战栗。我知道这是把自己的额头裸露在弓箭之下了,心灵极容易被别人的批判洞伤。
许多年来,没有人敢在光天化日之下表示自己“很重要”。我们从小受到的教育都是——“我不重要”。
作为一名普通士兵,与辉煌的胜利相比,我不重要。
作为一个单薄的个体,与浑厚的集体相比,我不重要。
作为一位奉献型的女性,与整个家庭相比,我不重要。
作为随处可见的人的一分子,与宝贵的物质相比,我们不重要。
……
对于我们的父母,我们永远是不可重复的孤本。无论他们有多少儿女,我们都是独特的一个。
假如我不存在了,他们就空留一份慈爱,在风中蛛丝般无法附丽地飘荡。
假如我生了病,他们的心就会皱缩成石块,无数次向上苍祈祷我的康复,甚至愿灾痛以十倍的烈度降临于他们自身,以换取我的平安。
我的每一滴成功,都如同经过放大镜,进入他们的瞳孔,摄入他们的心底。
假如我们先他们而去,他们的白发会从日出垂到日暮,他们的泪水会使太平洋为之涨潮。
面对这无法承载的亲情,我们还敢说我不重要吗?
1.“我知道这是把自己的额头裸露在弓箭之下了”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其作用是什么?“弓箭”指的内容是什么?
2.文章的开头有什么特点?这样开头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21世纪教育网
3.仿照例句,另选角度,再编写两个句子。
例句:作为一位奉献型的女性,与整个家庭相比,我不重要。[来源:21世纪教育网]
4.文中“无法承载的亲情”指的是什么?
1.答案:比喻。生动形象,深刻地写出了自己说出“我很重要”后所受到的来自别人的攻击与批判。内容是指“别人的攻击与批判”。
2.答案:特点:①以作者当时的一种现象来开头,使文章显得具体,不是空泛地议论。②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即全文的观点是“我很重要”,而这里却先写出一些“我不重要”的现象。作用:从对比中更加突出了本文的论点。[21世纪教育网
3.解析:首先要想出有关的内容,其次再考虑所运用的句式。思考时,可以采取横向思维的方式,因为这种方式较易于想出与例句相关的内容。
答案:略
4.答案:父母之爱。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孩子,我为什么打你
毕淑敏
有一天与朋友聊天,我说,就是在“文化大革命”中当红卫兵,我也没打过人。我还说,我这一辈子,从没打过人……你突然插嘴说:妈妈,你经常打一个人,那就是我……
那一瞬屋里很静很静。那一天我继续同客人谈了很多的话,但所有的话都心不在焉。孩子,你那固执的一问,仿佛爬山虎无数细小的卷须,攀满我的整个心灵。面对你纯真无瑕的眼睛,我要承认:在这个世界上,我只打过一个人,不是偶然,而是经常;不是轻描淡写,而是刻骨铭心。这个人就是你。
在你最小最小的时候,我不曾打你。你那么幼嫩,好像一粒包在荚中的青豌豆。我生怕任何一点儿轻微的碰撞,将你稚弱的生命擦伤。我为你无日无夜地操劳,无怨无悔。面对你熟睡中像合欢一样静谧的额头,我向上苍发誓:我要尽一个母亲所有的力量保护你,直到我从这颗星球上离开的那一天。
你像竹笋一样开始长大。你开始淘气,开始恶作剧……对你摔破的盆碗、拆毁的玩具、遗失的钱币、污脏的衣着……我都不曾打过你。我想这对于一个正常而活泼的儿童,都像走路会跌跤一样应该原谅。
第一次打你的起因,已经记不清了。人们对于痛苦的记忆,总是趋向于忘记。总而言之,那时你已渐渐懂事,初步具备童年人的智慧:它混沌天真又我行我素,它狡黠异常又漏洞百出。你像一匹顽皮的小兽,放任无羁地奔向你向往中的草原,而我则要你接受人类社会公认的法则……为了让你记住并终生遵守它们,在所有的苦口婆心都宣告失效,在所有的夸奖、批评、恐吓以及奖赏都无以建树之后,我被迫拿出最后一件武器——这就是殴打。
假如你去摸火,火焰灼痛你的手指,这种体验将使你一生不会再去抚摸这种橙红色抖动如绸的精灵。孩子,我希望虚伪、懦弱、残忍、狡诈这些最肮脏的品质,当你初次与它们接触时,就感到切肤的疼痛,从此与它们永远隔绝。21世纪教育网
我知道打人犯法,但这个世界给了为人父母者一项特殊的赦免——打是爱。世人将这一份特权赋予母亲,当我行使它的时候臂系千钧。
我谨慎地使用殴打,犹如一个穷人使用他最后的金钱。每当打你的时候,我的心都在轻轻颤抖。我一次又一次问自己:是不是到了非打不可的时候?不打他我还有没有其他的办法?只有当所有的努力都归于失败,孩子,我才会举起我的手……每一次打过你之后,我都要深深地自责。假如惩罚我自身可以使你汲取教训,孩子,我宁愿自罚,哪怕它将苛烈10倍。但我知道,责罚不可以替代也无法转让,它如同饥馑中的食品,只有你自己嚼碎了咽下去,才会成为你生命体验中的一部分。这道理可能有些深奥,也许要到你也为人父母时,才会理解。
打人是个重体力活儿,它使人肩酸腕痛,好像徒手将一千块蜂窝煤搬上五楼。于是人们便发明了打人的工具:戒尺、鞋底、鸡毛掸子……
我从不用那些工具。打人的人用了多大的力,便遭受到同样的反作用力,这是一条力学定律。我愿在打你的同时,我的手指亲自承受力的反弹,遭受与你相等的苦痛。这样我才可以精确地掌握数量,不致于失手将你打得太重。
我几乎毫不犹豫地认为:每打你一次,我感到的痛楚都要比你更为久远而悠长。因为,重要的不是身累,而是心累……
孩子,听了你的话,我终于决定不再打你了。因为你已经长大,因为你已经懂了很多的道理。毫不懂道理的婴孩和已经很懂道理的成人,我以为都不必打,因为打是没有用的。唯有对半懂不懂、自以为懂其实不甚懂道理的孩童,才可以打,以助他们快快长大。孩子,打与不打都是爱,你可懂得?
5.这位母亲“经常”打孩子,试分析她打孩子时复杂的内心世界。
6.结合上下文,解释下面两句话的含意。
(1)犹如一个穷人使用他最后的金钱。
(2)责罚不可以替代也无法转让,它如同饥馑中的食品,只有你自己嚼碎了咽下去,才会成为你生命体验中的一部分。
7.本文是一位母亲对孩子的真诚的内心独白,读完全文,请你也站在孩子的角度,写一段对母亲的内心独白。(40字左右)
5.解析:结合全文,找出“母亲”对孩子的态度,可以看出她是爱孩子的;然后再进一步分析“母亲”打孩子的原因,那么本题的答案就出来了。
参考答案:深爱自己的孩子,不想打孩子。希望孩子能健康成长,有时又不得不采用这种方式。
6.答案:(1)殴打是母亲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使用的最后手段。
(2)对于不懂事犯了错误的孩子,责罚可以让他永远记住自己犯过的错误,而这种责罚又是别人所不能代替的。
7.解析:本题可以放开一些,不要拘泥于一种形式。但有学生在解答的时候容易脱离开文本,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去作答,如果完全离开了文本是不行的。21世纪教育网
答案:略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1题。
铁马丁当
斗拱飞檐而又檐牙高啄,是中国古建筑最优美的一个构思。在那展翅欲飞的檐牙上高高啄挂的,丁当响着的,我们一般人看上去,一定觉得是铜铃,最多说是风铃,可是行家却说,那不是铜铃,也不是风铃,那是“铁马”。
铁马?乍一听,我们可能不解,然而再看,再想,或者多少年后再想,你会觉得它真应该也只能叫作铁马。
风吹来,风从夏天吹来,当然已是秋风了;风从山下吹来,到此高山上,自然也是凉如秋风了。在这样一年四季的秋风中丁当丁当地响着,迎着时间的风前进,无论什么样的铃,也会成为一匹马,一匹铁样坚强的马!21世纪教育网
铁马,多么富有想像力的一个名字。
铁马丁当,响在我们大大小小远远近近的亭台楼阁上,响在深山古寺,响在我们世上最清静的地方,但是却表达着我们对于迎风前行的生命的理解和想像。
你看了那檐头丁当的风铃,你再看那高高的昂起的檐,不就是一匹马仰着的脖子吗?一匹马既已横空出世,仰天而立,傲视风云,于是山间的树们则立时纷披如马之鬃,于是檐下的廊柱立时有力如马之腿,于是一个山间的古寺里贮满了奔驰的欲望如同一匹马身上贮满了奔跑的热与力,于是一个山间的古寺要奔跑起来,于是一座威武的大山要奔跑起来,于是我们的一颗心也要奔跑起来!
铁马丁当,告诉我们一切原来都是在奔跑着,不舍昼夜,向着云天。
于是天上的云,就是已经奔跑到了天上的,正在悠悠行空的,一群欢乐的马,或者一匹孤独的马!
于是我们坐在一个山间古寺的石头上,就如同坐在一匹奔跑的马背上,于是一个也许最平凡的人也就成了岁月最骄傲的骑手,一边低语着一边向着时间的风云驰去。无边的过去顷刻之间成了身后的飞絮,人世的悲欢苦乐也在这顷刻之间在马蹄下散去,是尘的归了尘,是土的归了土。
铁马丁当,复又丁当。
铁马是风的老话呢,还是山的古语?这一天,我们坐在古寺的飞檐下说话:唐诗宋词,家事国事,酸的辣的,深的浅的。一会儿铁马丁丁当当,一会儿铁马沉默无言。游人寥寥,尘世的东西像是正在被风吹走;树影婆娑,世界好像正在用他的手势和我们交谈。我们看一眼古松的影子,我们听一耳铁马的丁当,我们在那一天突然好像成了一个心可以领、神可以会的智者。我们多么平凡,可是掀开平凡的石头,下面藏着的,竟也是一株精神的、美且坚强的小草。
铁马丁当,把深山千年的心事借铁锈和铜绿道出,又借一片片落叶写在地上,复借一阵阵清风带向远方。我们坐在古寺的廊柱旁,目睹这一场世界上神秘的活动,却一无所言,一无所知,像是两块经年的石头,只任风吹雨打,从不怨雨怪风。但是我们心里其实也明白。如果我们只是两个偶尔的过客,则我们只知道一天两天的事;可是如果我们竟是两块经年的石头,则我们就能知道千年万载的事。然而我们不说,所以好像我们不知道;他们说了,于是他们好像就什么都知道。
其实啊,只要我们是人,我们知道的,永远也不会比一株小草多,永远也不会比一块石头多。但是我们肆意地做着我们的一切,从没有把小草和石头放在眼里,正如铁马跑在自己的秋风里,也从不把我们放在眼里一样。
阳光从铁马的脖子上流了下来,流成我们背上的热。廊柱这时现出了它的古老红色,于是“汗血马”,这三个字突然就从什么地方硬铮铮地跳了出来。突然我们就听到了一匹马千里路上的喘息,呼哧呼哧,嗒嗒嗒嗒。我们于是也跳起来,绕着一个山间的古寺走着、摸着。到处是历史的刻刻画画啊,到处是人间的坑坑洼洼,我们闭上眼睛,让手指直接抚摸在一匹马的骨头的血肉上:那一张一弛的力,那一起一伏的脉,那一深一浅的神,一远一近的韵,就在我们的手指间滚动。那是汉瓦那是唐砖,那是秦时的月光宋时的垄沟,那是一万年前的泪痕啊一百年前的刀伤!
它们都在一匹马的身上。
这样的一匹马就不能再是美丽爱情中王子飘逸的白马了,这样的一匹马只能是秋风苦雨中的一匹汗血马:多少败将谪臣从这样的马上折戟沉沙,多少王侯流民从这样的马上下野落草,多少怨女旷妇从这样的马上香销玉殒!这是汉李广的马,这也是汉昭君的马,这是西去新疆的林则徐的马,这是西来秦州的杜甫的马,这也是南下荒蛮之地的苏东坡的马……
这是一匹生活与岁月的流着汗也流着血的马,一匹无形的马,谁都是它的骑手,谁也看不见它。它风驰电掣,我们却以为它一动不动;它历尽沧桑,我们还觉得它一生平安。骑着毛驴找驴,曾经是我们对人的嘲笑,骑着马儿找马,谁会这样嘲笑我们呢?
铁马丁当,奔跑在时间的风中,我们感受,我们思考,我们挥汗浴血,奔跑在人生的路上。
8.在中国古代建筑中,一种作为装饰的金属片有着一个令人不解的名字——铁马。然而作者说,“它真应该也只能叫作铁马”。从文中看,作者为什么这样说?
9.“铁马丁当”,给了我们哪些启示?请概括说明。
10.本文6、7、8、9四段,作者从铁马所在的古建筑出发,把高昂的屋檐想像成仰起的马脖,进而想到树似马鬃,柱似马腿,而古寺、大山、行云以及一切宇宙天地间存在的事物,都仿佛是贮满热与力、奔跑不息的马。请联系全文,分析这样写的作用与好处。
11.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从中国古建筑的“铁马”说起,展开丰富的联想,表达了对历史、对人生独特而深刻的感受,语言优美,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
B.“我们在那一天突然好像成了一个心可以领、神可以会的智者”是说我们看了古松的影子,听了铁马的丁当,就会变成心领神会的智者。
C.作者把“铁马”想像成一匹一路负重、一路喘息的汗血马,借助这个意象展示了历史前行的沧桑苦痛。
D.“那一张一弛的力,那一起一伏的脉,那一深一浅的神,一远一近的韵,就在我们的手指间滚动”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我们”“让手指直接抚摸在一匹马的骨头的血肉上”的深切感受。
E.文章最后一段揭示了文章的主旨“我们感受,我们思考,我们挥汗浴血,奔跑在人生的路上”。
8.参考答案:因为“铁马”响在岁月的风中,经受着历史的考验,无畏地前进,矫健如马,坚强似铁。
9.解析:注意“铁马,多么富有想像力的一个名字”这句后面的内容。
参考答案:①铁马丁当,表达着我们对于迎风前行的生命的理解和想像。②铁马丁当,告诉我们一切原来都是在奔跑着,不舍昼夜,向着云天。
10.参考答案:这样写,有助于揭示作者赋予“马”的丰富的象征意义,它是历史的旁观者和见证人,它目暏了人世的喜乐变迁,目暏了生命在不可逆转的历史规律下的生死交替,“是尘的归了尘,是土的归了土”。然而,马不仅仅是旁观者和见证人,它本身也是历史的经历者,而且是勇敢的“迎风前行的生命”。
11.解析:B项“我们看了古松的影子,听了铁马的丁当,就会变成心领神会的智者”解说有误。原句有“好像成了”的词语。此句应是抒写“我们看了古松的影子,听了铁马的丁当”受到了智慧的启迪。D项“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有误,应是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E项对“文章的主旨”理解有误。文章的主旨应是借对“铁马”的思考,抒发对历史、对人生的深刻感悟:丁当的铁马,使我们感到历史的蹄声,也使我们奔跑受到鼓舞和催促。
答案:AC
创新应用
12.(原创题)仿写下列句子。
我们徜徉在优美的文字长河中,是太深太深的关爱与真诚使我们感动,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很重要”将奏响我们生命的主旋律,我们要去真正地实现人生的价值。就让我们再一次用心去感受毕淑敏那才华四溢、真情四溢、真知四溢的文字吧!
参考答案:是太多太多的努力与奋斗使我们自信 是太重太重的责任与依靠使我们觉得自身的重要
13.(原创题)毕淑敏是当代著名的女作家,假如她来到你们学校作报告,请你以主人的身份写一段真切自然、简洁得体的欢迎辞。不超过80字。
参考答案:(示例)毕淑敏老师您好。我代表我们××中学的全体同学热烈欢迎您的光临。我们都非常喜欢您的作品,今天有幸见到您本人,更是让我们欣喜万分,我们期待着您的报告。再一次表示热烈的欢迎。
深层探究21世纪教育网
14.在我们的身边,有一些人认为“我很重要”就是“以我为中心”,一切从“我”出发。你认为课文中所说的“我很重要”与这些人的“我很重要”一样吗?为什么?在生活中你是否也认为自己“很重要”?为什么?
解析:首先要求对课文要比较熟悉,且能够读得懂。然后才能比较两种“我很重要”的不同含义,进而作出解答。
参考答案:文中所说的“我很重要”是指只要时刻努力,为光明奋斗,我们就是无比重要地活着,明显地承担了一定的责任和义务,无论是对亲人还是朋友。那些以“我”为中心,一切从“我”出发的观点,显然是自私自利的落后思想,先己后人,两者有着本质的区别。两种观点的立足点和出发点完全不同。本文的“我很重要”是以对生命的珍视、对他人的关爱为出发点的,而题目中举出的生活中一些人的“我很重要”则完全是以个人的利害得失为出发点的,这些人只关心自己,只注重自己的利害得失,而从不关心别人。这种“我很重要”是不利于个性健康成长的,也是不利于社会发展的。
片断作文
15.处在如今这个个性张扬的时代,“我很重要”该怎样理解?请用3—5分钟写下自己的感悟,深含感情地朗读给同学听。
答案示例:这篇文章写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在当时,由于受到这一套评价标准的限制,作者因此发出了“我很重要”的呼唤,可如今,已经到了二十一世纪,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思想意识的转变,要说出一句“我不重要”比“我很重要”已经要困难得多了,那么在此时,重读这篇文章是否就没有意义了呢?换言之,处在……21世纪教育网
高考链接
16.(2006全国卷Ⅱ,20)请以“和谐”为内容写三句话。要求每句话都使用比喻,三句话构成排比。
解析:此题既有对内容方面的规定,又有对修辞方法的考查。内容上要扣住“和谐”二字,修辞上要运用比喻和排比。特别应提醒要注意的是所写的三句话都要运用比喻,而且前后要构成排比句式。
参考答案:和谐是乐手演奏的动人旋律,和谐是画家创作的美丽画卷,和谐是设计师描绘的宏伟蓝图。
17.(2007山东滨州高三期末,17)下面是两所大学的校徽,谈谈你喜欢其中的哪一个标志图案,并就这个标志图案阐明喜欢的理由。
要求:①请从标志的构图及寓意角度阐明;②不超过100字。
参考答案:(1)喜欢同济大学校徽的标志图案。理由是图案运用类比的手法进行象征。标志的图案象征“同济”两字的寓意,三人划龙舟,同舟共济,向着一流目标奋力拼搏的目标;昭示同学砥砺,同窗求索,济愚扶弱,济世兴邦的精神。(2)喜欢中国美术学院校徽的标志图案。理由是图案运用抽象的手法进行象征。标志的图案利用汉字的特征,抽象出“国”“美”两个字,概括为“中国美术”的寓意;文字使用粗壮敦厚的黑体,象征学院实力雄厚,人才济济,誉满神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