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汉魏晋诗三首》优化训练

文档属性

名称 《17 汉魏晋诗三首》优化训练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24.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1-01-23 00:04: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7 汉魏晋诗三首
5分钟训练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迢迢(tiáo) 皎皎(jiǎo) 纤纤(qiān) 守拙(zhuō)
B.擢素手(zhuó) 机杼(shù) 呦呦(yōu) 吹笙(shēng)
C.譬如(pì) 吐哺(fǔ) 鼓瑟(sè) 挈阔(qì)
D.樊笼(fán) 暧暧(ài) 子衿(jīn) 拾掇(duō)
解析:A项中“纤纤”的“纤”应读“xiān”。B项中“机杼”的“杼”应读“zhù”。C项中“吐哺”的“哺”应读“bǔ”。
答案:D
2.选出对加点字词注释全对的一组( )
A.迢迢(遥远的样子) 脉脉(含情相望的样子) 盈盈(河水满溢状)
B.子衿(衣领) 悠悠(长貌,形容思念之情) 三匝(周围)
C.零如雨(落) 不成章(织物上的经纬纹理) 擢素手(抬手)
D.守拙(守住愚拙) 暧暧(温暖的样子) 旧恩(往日的情谊)
解析:A项“盈盈”是水清浅的样子。B项“匝”是“周”的意思,与“周围”的含义不同。D项“守拙”是“安守本分”的意思,“暧暧”是“模糊不清的样子”。
答案:C
3.下列文学常识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末年一批有成就的文人的诗作,这些诗继承了乐府传统,反映了时代动荡、社会乱离,抒发了一种人生的苦辛和对命运的悲叹。构思精巧,比喻形象,情景交融,语言平实,标志着五言诗的成熟。
B.曹操是建安诗人的代表,他注重学习乐府民歌的手法,诗歌具有鲜明的个性,既有华丽的辞藻,又有雄健的笔力、浑厚的气象。
C.五言诗是我国古典诗歌的主要形式,它和其他诗歌形式一样是从民间产生的。文人的五言诗是东汉才有的,而东汉文人的五言诗之所以日趋成熟,是和学习乐府民歌分不开的。
D.东晋诗人陶渊明在黑暗腐败的社会中看惯了战乱、篡夺、阴谋、危机,在对污浊的现实完全绝望后,坚决地走上了“归田”的道路。他放弃了兼济苍生的理想,无意于现实社会的斗争,因而“归田”其实是一种逃避主义,是消极不可取的。
解析:D项,陶渊明的归隐不是一种逃避主义,也不是消极不可取的。
答案:D
4.了解陶渊明并填空。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世号_____________。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我国古代杰出的文学家。陶渊明出身于破落官僚家庭,曾祖陶侃是东晋的开国元勋,官至大司马,封长沙郡公。祖父、父亲均做过太守。
田园诗是他文学创作的主要成就,也是我国诗歌史上的创举。著名的有___________等。陶渊明的文、赋作品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虽数量不多,但几乎都是历代传诵的名篇佳制,一扫晋宋文坛雕章琢句的华靡之风,感情真挚而强烈,风格质朴而自然,使人可以洞悉诗人袒露的胸襟,听见他那诚挚而又激愤的心声。
答案:靖节先生 《归园田居》 《归去来辞》 《桃花源记》 《五柳先生传》 《感士不遇赋》(诗歌答其他篇目也可以,文、赋任答两篇就可以)
5.课文默写。
(1)盈盈一水间,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性本爱丘山。
(3)______________,池鱼思故渊。 (4)______________,依依墟里烟。
(5)久在樊笼里,______________。 (6)周公吐哺,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脉脉不得语 (2)少无适俗韵 (3)羁鸟恋旧林 (4)暧暧远人村 (5)复得返自然 (6)天下归心
10分钟训练
1.为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选择恰当的解释。
(1)少无适俗韵( )
A.韵味 B.音乐 C.情趣 D.风俗
(2)桃李罗堂前( )
A.排列 B.网罗 C.张罗 D.搜罗
(3)虚室有余闲( )
A.空地 B.空宅 C.闲暇 D.闲宅
答案:(1)C (2)A (3)C
2.联系牛郎织女的传说,诵读《迢迢牵牛星》,“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等诗句激发你怎样的想像?说说诗中连用六个叠音词的艺术表现力。
解析:解答此题要运用联想和想像的方法,通过联想牛郎织女的美丽传说,来想像牛郎织女相互思念的情景。叠音词的艺术表现力可以从词的含义、音乐美、抒情性几方面来体会。
参考答案:(1)这两句诗是诗人的慨叹。那阻隔了牵牛和织女的银河既清且浅,牵牛与织女相去也并不远,虽只一水之隔却相视而不得语也,“盈盈”或解释为形容水之清浅,恐不确。“盈盈”是水清澈的样子,它和下句的“脉脉”都是形容织女。是形容女子仪态之美好,织女既被称为河汉女,则其仪容之美好亦映现于河汉之间,这就是“盈盈一水间”的意思。“脉脉不得语”是说河汉虽然清浅,但织女与牵牛只能脉脉相视而不得语。这是最后两句,水到渠成地鲜明地解析出矛盾,情景交融,哀婉动人。(2)这首诗在十句中有六句用了叠音形容词开头,“迢迢”是星空的距离,“皎皎”是星空的光线,“纤纤”是手的形状,“札札”是机的声音,“盈盈”是水的形态,“脉脉”是人的神情。同是叠音,表现对象却各不相同,然而又都显得确切不移、自然生动。同时,叠音词的运用,增添了音乐美,加上句句押韵,随韵成趣,情趣盎然,使诗篇更具浓郁的抒情性,自然而又深切地表现了景中情、情中景。21世纪教育网
3.《短歌行》围绕“忧思”抒情言志。试以开头两句、结尾两句和中间“明明如月”四句为例,说说诗人从“忧思”到“解忧”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
解析:要结合作品的内容和诗人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来分析诗歌的艺术构思。
参考答案:曹操的《短歌行》开头两句“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由眼前酒宴歌舞之景起兴,慨叹人生苦短和年华易逝,洋溢着慷慨的激情,蕴积着奋进的沉思。“明明如月”四句,先以月不可辍,比喻贤才难得,引出忧思。结尾两句诗人自许求贤若渴的周公,抒写自己招纳天下英才以统一天下的伟大胸怀。全诗由“忧思”到“解忧”,行文摇曳多姿又错落有致,风格别致而意境深远优美。
4.诵读《归园田居》,说说诗人描写了怎样的农村生活场景,哪些句子突出表现了诗人厌恶官场、回归自然的心情。
解析:要运用联想和想像的方法,联系诗人陶渊明的社会经历和他的理想追求,这就是所说的知人论世。
参考答案:(1)诗人描绘的田园生活,情景很幽雅、恬适,“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诗人的超凡脱俗、悠然自得的情思蕴涵其中,表现了厌恶官场生活、回归大自然的美好心愿,因此,很平常的农村生活在诗人笔下显得那么美。(2)课文有的诗句表现了诗人厌恶官场、回归自然的心情:“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3)陶诗淡远的风格源自诗人高洁脱俗、热爱自然的品性,风格如人,因而诗人和诗句都真诚、感人。
5.请比较说明《诗经》四言诗、《离骚》骚体诗、汉魏晋五言诗的语言节奏。
解析:诵读是鉴赏古代诗歌最基本的方法,除了要读准字音以外,还要读准诗句的节拍,体会诗句的节奏和韵律美。要注意各种古代诗歌的语言节拍。
参考答案:《诗经》四言诗是两个节拍,二二式的。《离骚》骚体诗一般是三四个节拍,随文切分。汉魏晋五言诗一般是三个节拍,二二一或二一二。
30分钟训练
阅读理解
(一)阅读《迢迢牵牛星》,完成1—3题。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1.这首诗取材于我国古代______________的神话传说,写的虽然是天上的事,反映的却是现实的生活。人们常用这一神话比喻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中,有一个很关键的过渡性句子,它既是前因又是后果,这个句子是_________。
3.这首诗在刻画织女时,并没有孤立静止地去写她的思想活动,而是通过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显得含蓄深沉,极富艺术感染力。
解析:《迢迢牵牛星》借想像的“牛”“女”形象,比喻有情男女咫尺天涯的哀愁,天上有情双星如人间绸缪夫妇。仅“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和“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两句,织女之哀愁怨恨全出。
参考答案:1.牛郎织女 夫妻分离 2.泣涕零如雨 3.动作 情态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4—7题。
短歌行
曹 操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4.全诗反复出现一个“忧”字,诗人“忧”什么?
5.如何理解“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这四句诗的思想感情?
6.如何理解“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这四句诗的思想感情?
7.这首诗的艺术特色有哪些?
4.参考答案:人生短暂,人才难求。
5.解析:表达了诗人奋发进取、不懈追求的理想。“对酒当歌”,猛一看很像是《古诗十九首》中的消极调子,而其实大不相同。这里讲“人生几何”,不是叫人“及时行乐”,而是要及时建功立业。再从表面上看,曹操是在抒个人之情,感叹时间过得太快,恐怕来不及有所作为。实际上却是在巧妙提醒广大贤士:人生就像“朝露”那样易于消失,贤士应该珍惜时间,及时施展才华。在这四句诗中,诗人主要的情感特征就是一个“愁”字,“愁”到需要用酒来消解的地步。“愁”这种感情本身是无法评价的,能够评价的只是这种情感的客观内容,也就是为什么而“愁”。由于自私、颓废的缘故而愁,那么,这愁就是一种消极的感情;反之,为着某种有进步意义的追求而愁,那就是一种积极的情感。放到具体的历史背景中看,曹操为了实现统一中国的雄心壮志而苦苦追求,这个“愁”是追求中的痛苦,是远大理想还没有实现时所产生的烦恼,是一种积极的情感。
参考答案:表达了诗人奋发进取、不懈追求的理想。为着某种有进步意义的追求而愁,是一种积极的情感。曹操为了实现统一中国的雄心壮志而苦苦追求,这个“愁”是追求中的痛苦,是远大理想还没有实现时所产生的烦恼,是一种积极的情感。
6.参考答案:表达了作者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心情。
7.解析:从典故和比兴两个方面分析。
参考答案:(1)巧用典故。“青青子衿”二句,取于《郑风·子衿》,用以比喻渴慕贤才。本意是传达恋爱中的女子对情人爱怨和期盼的心情。这里诗人化用诗意,比喻热烈期待贤士的到来。古朴深沉,自然妥帖。(2)巧用比兴。“乌鹊南飞”一句,以乌鹊比喻贤士;“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则比喻贤士徘徊选择明主之意;“山不厌高,海不厌深”,以山高海深比喻广招人才的博大胸怀。
(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8—11题。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8.下列对诗中的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尘网”,喻污浊、黑暗的官场。 B.“羁鸟”,以关在笼中的鸟自喻。
C.“故渊”,即篇末所说的自然。 D.“樊笼”,指囚牢般的社会制度。
9.对文中诗句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从小就没有适应世俗的气质性格,天性本来就只喜爱田园、山林。韵,这里指性格、气质。
B.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错误地落入官场的罗网里,一离开故园就是三十年(从陶渊明初仕为江州祭酒,到辞去彭泽令归田,实际是十三年。诗人这里有意夸大,表现了对官场生活的极度厌倦)。
C.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关在笼中的鸟留恋原来飞翔栖息过的树林,池中的鱼思念以往自由生活过的深潭。
D.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在村南的野外开荒,我又能安守清贫回归故里。
10.对文中诗句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住宅周围土地有十余亩,草房有八九间。方,周围、四旁。
B.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繁茂的榆树、柳树遮蔽着草屋的后檐,桃树、李树整齐地排列在堂屋的前面。
C.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门外没有一点尘土杂物,干干净净,住在陈设简陋的屋子里觉得很清闲。21世纪教育网
D.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长久关在樊笼里,如今终于又回到了大自然。
11.对这首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用白描手法,情景交融。语言朴素,比喻贴切。
B.表现了作者摆脱污秽官场,来到清新的农村之后的自由生活和愉快的心情。
C.一些平平常常的农家事物,在诗人笔下构成了一幅恬静幽美、清淡朴素的田园图画。
D.全诗写出了诗人从少年进入官场到多年后退出官场的全过程。
8.解析:D项里的“社会制度”说法不准确,这里比喻官场生活。
答案:D
9.解析:D项,文中的“守拙”是“安守本分”的意思。
答案:D
10.解析:C项,“门外”分析不当。
答案:C[21世纪教育网
11.解析:全诗是写诗人辞官归隐、重返自然后的生活情景,并非从“进入官场”到“退出官场”的全过程。
答案:D
(四)课外诗词鉴赏。
12.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1)—(2)题。
小重山
岳 飞
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明。 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1)这首词的主旨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人评岳飞词说:“一种壮怀能蕴藉含蓄不显露,诸君细读小重山。”请结合这首词所表达的感情,谈谈你的理解。
(1)解析:满腔爱国情、一身英雄胆的岳飞,一心要报效祖国,却又不被皇上信任,反而遭受诬陷,这首词诉说的就是这种苦恼和迷惘。因此,主旨句应是:“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答案: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2)解析:解答本题,首先要概括阐明词所表达的感情基调:报国不易,知音难觅,心事重重,沉郁苦恼。其次,还要阐明,这种看似沉静的情感之中,却隐含着一股炽热的激烈壮怀。这首词与岳飞的另一名篇《满江红》有异曲同工之妙。
参考答案:本词所表达的感情基调是:报国不易,知音难觅,心事重重,沉郁苦恼。另外,在诗歌中这种看似沉静的情感之中,却隐含着一股炽热的激烈壮怀。(说法不唯一,能自圆其说即可)
13.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1)—(2)题。
陇西行
陈 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1)全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2)请简要分析诗中第四句采用的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解析:《陇西行》共四首,这是第二首。首两句写将士忠勇,丧亡甚众;末两句写牺牲者是春闺少妇日夜盼望归来团聚的情人。全诗反映了唐代长期征战带给人民的痛苦和灾难,表达了反战情绪。三、四两句,以“无定河边骨”与“春闺梦里人”比照,虚实相对,宛若电影中的蒙太奇,诗情凄楚,吟来令人潸然泪下。
参考答案:(1)表达了诗人反对战争的情绪和对战死者及其家人的无限同情。(2)第四句跟前句形成强烈对比,由实而虚,从侧面揭示了战争带给人民的痛苦。
14.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1)—(2)题。21世纪教育网
东岗晚步
李弥逊
饭饱东岗晚杖藜,石梁横渡绿映畦。
深行径险从牛后,小立台高出鸟栖。
问舍谁人村远近,唤船别浦水东西。
自怜头白江山里,回首中原正鼓鼙。
(1)这首诗前六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
(2)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解析:这是一首具有浓厚乡间气息的诗歌。诗人形象很鲜明,表现了他扶杖散步的情景。这与陶潜的田园诗有相通之处。后两句是对上文的转折,面对着这些美好的景色,又联想到国家的危难,诗人怎能不发出感慨呢?
参考答案:(1)勾画了一幅诗人在清新而饶有生气的乡村傍晚中扶杖散步的图景,给人宁静美好的感觉。
(2)尾联写自怜白头,回首中原战鼓,深感发白身闲,表现了心系国事,为无法挽救国家命运而无穷感慨。
15.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1)—(2)题。
西江月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1)这首词的上片勾画出农村夏夜图具有怎样的特点?词人运用的主要艺术手法是什么?
(2)“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这两句诗正常的语序是怎样的?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解析:这是辛弃疾中年时代经过江西上饶黄沙岭道时写的一首词。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辛弃疾因受奸臣排挤,被免罢官,开始到上饶居住,并在此生活了近十五年。在此期间,他虽也有过短暂的出仕经历,但以在上饶居住为多,因而在此留下了不少词作。从表面上看,这首词的题材内容不过是一些看来极其平凡的景物,语言没有任何雕饰,没有用一个典故,层次安排也完全是听其自然,平平淡淡。然而,正是在看似平淡之中,却有着词人潜心的构思、淳厚的感情。在这里,我们也可以领略到稼轩词于雄浑豪迈之外的另一种境界。
参考答案:(1)月色皎洁,稻花飘香,农村夏夜是优美的;月光惊动了乌鹊,清风惊醒了鸣蝉,农村夏夜是宁静的;一片片蛙声像是在诉说丰收年景,夏夜的气氛又是热闹、欢乐的。最主要的艺术手法是衬托,用鹊声、蝉声、蛙声衬托夏夜的静谧。
(2)应为“溪桥路转,忽见社林边旧时茅店”。在山前疏雨将来时,“忽见”从前歇过的那家茅店,心情是惊喜的。用倒装句除了韵律的需要外,将“忽见”后移也可强调惊喜之情。[来源:21世纪教育网
16.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21世纪教育网
秋 思
张 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王安石评论张籍诗歌的风格是:“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试析张籍此诗写了生活中哪个“寻常”的细节,表达了他什么样的情感。
解析:这首诗写的是人人意中常有之事,却非人人所能道出。作客他乡,见秋风而思故里,托便人捎信。临走时怕遗漏了什么,又连忙打开看了几遍。事本平常,而一经入诗,特别是一经张籍这样的高手入诗,便臻妙境。这在诗坛上并不是常有的。
参考答案:(1)诗中作者写了这样一个细节:家书将要发出时,又觉得有话要说,故“又开封”。作者客居洛阳见秋风起,从而引起对家乡亲人无限的深切思念,所以又打开信封补写。(2)这首诗寓情于事,借日常生活的一个片段——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行动细节,表达了远在他乡的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书信写好放入信封封好似乎已经将要说的话说尽了,但当捎信人就要上路时却又忽然感到刚才由于匆忙生怕信里漏掉什么重要内容,于是又匆匆拆开信封。作者没有直叙浓重的乡思,而是通过“封”后又“开”这一动作传达出来。
17.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1)—(2)题。
蝶恋花
苏 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1)“绿水人家绕”中的“绕”字,有的版本写作“晓”。你认为哪个字更恰当?为什么?请简要赏析。
(2)俞陛云在《宋词选释》中对这首词的上片作过这样的整体评价:“絮飞花落,每易伤春,此独作旷达语。”你同意他的看法吗?为什么?请结合词的内容简要赏析。
解析:词人虽然写的是情,但其中也渗透着人生哲理。在江南暮春的景色中,作者借墙里、墙外、佳人、行人一个无情、一个多情的故事,寄寓了他的忧愤之情,也蕴涵了他充满矛盾的人生悖论的思索。
参考答案:(1)①“绕”字好,因为它切实具体地描绘出了绿水环抱人家的场景,生动形象,具有动态美。②“晓”字好,因为它既点明了时间,又渲染了早晨的清新氛围,能够使读者有更自由、更广阔的想像空间。(答案可以有两种,答其中一种即可)
(2)①同意。起句“花褪残红青杏小”,虽写了花之凋零,却又写了青杏新生,显示出生机与活力;二、三句则又移向更广阔的空间,燕子轻飞,给画面带来了盎然生气,而绿水绕人家也饶有情趣,这样一来,人的心情也自然随之敞阔;末句虽言萋萋芳草,却以“天涯”起笔,意境开阔。总之,词的上片虽写“絮飞花落”的暮春之景,却处处可见旷达之语。②不同意。起句写花之凋零,青杏酸涩,为整首词投下了悲凉的阴影;二、三句写燕子翻飞、绿水绕人家,虽富情趣,也不乏暖意,但却是以乐景衬哀情;四句说柳絮飘飞,着一“又”字,则又表明词人之看絮飞花落,非止一次,伤春之感、惜春之情自然流出;“芳草”在古诗词中常用来写愁情,此处亦然,“天涯何处无芳草”即言愁情无限。因此,这首词中对“絮飞花落”等景物的描写,依然浸透着伤春之情,并非旷达之语。(答案可以有两种,答其中一种即可)
18.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2)题。[来源:21世纪教育网]
孤 雁
杜 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1)这首诗描写了失群的孤雁叫唤、追赶雁群的形象,其形可悯,其志可嘉。试以第二、四两联为例,分析其表现方法与艺术效果。
(2)全诗通过孤雁这一形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析:(1)第二联是反衬的手法。第四联是对比的手法。(2)整首诗运用的是象征的手法,表现作者对人生的沧桑之感。
参考答案:(1)颔联用反衬手法,“一片影”形容其形单影只,“万重云”形容道路辽远,突出了孤雁的执著和勇气;尾联用对比(反衬)手法,以野鸦的平庸鸣噪突出了孤雁的高远追求。
(2)对漂泊生涯的苍凉感慨,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和不坠青云之志的高远追求。
创新应用21世纪教育网
19.《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后来由此形成了一个成语,叫_________________,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这个题一方面考查诗句的压缩,另一方面也考查成语的意思。
答案示例:牛郎织女 比喻分居两地的夫妻,也泛指一对恋人
20.空缺部分是下面语段的中心句,请根据后面内容填写这个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国的月亮一直被诗人们浸泡在晶莹透彻的酒杯中。中国的花,在酒杯前开了又谢,谢了又开。翻开古代卷帙浩繁的诗卷,一年四季皆有酒如诗。白居易《杭州春望》:红袖织绫夸柿蒂,青旗沽酒趁梨花。诗中“青旗”即“酒旗”,梨花即酒名。陶渊明《饮酒》诗中写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在微醺的境界里神游,恍恍然欲仙,飘飘然如梦,远离世俗后悠然自得的心情,在微酒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传为佳话的有庄子的酒后逍遥,欧阳文忠公的“宴酣之乐”,范文正的“把酒临风”。更有号称“谪仙”的李白,“唯酒德是颂”的刘伶。酒成全了文人,也造就了层出不穷的酒鬼和病人。
解析:要注意两个点:诗和酒。这个语段是诗与酒的结合,这是中国诗酒的特点,不可偏向一点。
答案示例:中国号称诗的国度,而一部诗史就是一部诗神与酒神热烈拥抱的历史
深层探究
21.《短歌行》中写道:“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你对此有何看法?
参考答案:“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慨然一叹,遗响千古。流光如水,人生苦短的惆怅是人类生命意识觉醒时代的必然产物。古往今来,这种惆怅便弥漫在文人的生命韵律中。一如“人生如白驹过隙,忽然而已”的恍然与无奈;也如孔老夫子在长江边上那种“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深沉叹惋。“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这一感叹触动了人最深处的也是最脆弱的生命之弦。人生有几何呢?不知道!只有对酒当歌,感受一下现实的实在。今朝有酒今朝醉,那是对时光飞转、生命无常的无奈和不甘。在《短歌行》中曹操的思想是积极的、高昂的,并没有颓废的意思,而是早得人才的希望,是他的追求。人活着就该让生活充实,做自己想做的事,这才是人生。
片断作文
22.《归园田居》寄情于景,借景抒情,抒写辞职归来的愉快心情和乡居的乐趣。请你描写一段田园风光或城市风光,并借景抒情,表达自己的愉快心情。
答案示例:方圆20公里的景区山清水秀,山环水绕,素有“小桂林”之称。这里翠竹绕岸,农舍点缀,独木桥横,稻穗摇曳,农夫荷锄,牧童戏水,风光俊朗清逸,极富南国田园气息。美丽的山峰,明镜似的小河,划入天际的扁舟,满洒的翠竹,绿油油的稻田,乡土风味十足的水车、水渠与独木桥,让您泛舟河上,感受竹丛山峰蓝天白云倒影如镜,再衬以小桥流水,百鸟啼鸣,以及村舍中的鸡鸣狗吠,是一处难求的令人迷醉的田园风光。
高考链接
23.(2006湖北高考,22)《荆楚中学报》设有四个版面,请在版面名称之后填写体现版面宗旨的句子。要求第二版与第一版、第四版与第三版字数相同,结构一致。
版 次21世纪教育网
版面名称
版面宗旨
第一版
校园新闻[来源:21世纪教育网]
聚焦学校大事 发布热点新闻
第二版
班级采风
第三版
校际链接
信息交流 汇四面八方新资讯
第四版
文学园地
解析:这首题从题型上来说归于仿写类,一要注意句式特点,二要结合版面特征。此题引导学生关注现实,关注生活,注重实用,颇有新意。
参考答案:第二版:关注班级动态 展示青春风采 第四版:诗情抒写 赏千姿百态美文章
24.(2007湖北襄樊高三调研,14)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1)—(2)题。
夜书所见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1)开头两句中“送”“动”两字用语巧妙,请说说它们的表达作用。
(2)写儿童挑灯夜捉促织,与诗人所要抒发的情感有何联系?
解析:诗歌抒发了作者客居他乡、归无定所的孤寂落寞之感。一、二两句写景,借落叶飘飞、秋风瑟瑟、寒气袭人烘托游子漂泊流浪、孤单寂寞的凄凉之感。一江秋水,满天黑暗,触耳寒声,诗人彻夜难眠必定是心有郁结,意有不顺。三、四两句写儿童夜捉蟋蟀,兴致高昂,巧妙地反衬悲情,更显客居他乡的孤寂无奈。
参考答案:(1)萧萧梧桐飘落,本不会有声响,飒飒秋风送爽,本是时令使然,但用了“送”和“动”字,就化无声为有声,变无情为有情;诗人触景生情,移情于景,让客观景物染上了诗人主观色彩,抒发了游子漂泊流浪、孤单寂寞的凄凉之情。
(2)儿童挑灯夜捉促织,表现了儿童欢乐愉快的情趣,这与诗人悲秋的凄凉之感形成鲜明的对照;以乐景写哀,更突出了诗人流寓他乡的凄苦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