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汉乐府两首》优化训练

文档属性

名称 《18 汉乐府两首》优化训练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22.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1-01-23 00:03: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8 汉乐府两首
5分钟训练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1)夏雨雪( ) (2)饮马长城窟行( )
(3)夙昔梦见之( ) (4)入门各自媚( )
(5)遗我双鲤鱼( ) (6)呼儿烹鲤鱼( )
参考答案:(1)yù (2)yìn (3)sù (4)mèi (5)wèi (6)pēng21世纪教育网21世纪教育网
2.乐府、乐府诗、乐府民歌有什么不同?
答案:乐府:古代音乐机构的名称,汉武帝时规模盛大。一为文人的歌词配乐,一是搜集民间歌谣。乐府诗:乐府机关编制、搜集、保存起来的歌诗。后成为一种专门的歌体,特点是可以入乐。乐府民歌:社会下层群众的歌谣,后经过配乐。反映下层人民生活。
3.汉乐府的主要艺术成就有哪些?
参考答案:(1)浓厚的生活气息;(2)奠定中国古代叙事诗的基础;(3)表现了激烈而直露的感情。
4.汉乐府的名篇著作有哪些?
参考答案:《上邪》表现爱情的坚贞;《白头吟》《孔雀东南飞》表现弃妇的痛苦;《十五从军征》表现战争带给人们的灾难;《陌上桑》表现女子的美丽和机智。
5.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A.我欲与君相知 相知:相爱。 B.长命无绝衰 绝:断绝。
C.山无陵 陵:丘陵。 D.夏雨雪 雨:用作动词,落下。
解析:陵:山头。
答案:C
10分钟训练
1.《上邪》是汉乐府《饶歌》中的一首情歌,全诗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呼天为誓,直抒胸臆,表达了一个女子对爱情的热烈追求和执著坚定。全诗共9句,分为两层。
(1)前三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后六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诗的主人公在呼天为誓,直率地表示了“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的愿望。(2)从“与君绝”的角度落墨,从反面证实了女子对爱情的坚贞不渝。
2.作者假设了哪几种她认为不可能发生的自然现象?
答案:共有五种:高山夷为平地,江水干涸,冬天打雷,夏天下雪,天地合一。
3.说“山无陵”以下六句,突出了女主人公对爱情的忠贞,为什么这么说呢?
答案:因为作者认为这些自然现象是绝不可能出现的,所以以此作为“与君绝”的先决条件,就体现了她对爱情的忠贞。21世纪教育网
4.《饮马长城窟行》是一首汉乐府民歌,抒写怀人情愫。诗歌的笔法委曲多致,完全随着抒情主人公飘忽不定的思绪而曲折回旋。全文可分三层,请用恰当的短语概括各层的意思。
参考答案:(1)昼思梦想。(2)寒门独居。(3)喜获夫信。
5.“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起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用了“比”的手法。用枯桑感知到风吹,用海水感知到天寒,来比喻自己感受到丈夫外出不在家的痛苦、悲凉。
6.女主人公为什么“长跪读素书”?
参考答案:表现女主人公非常恭敬、庄重和激动的心情。
7.请同学们找出《饮马长城窟行》中使用修辞手法的诗句。
参考答案:顶真: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远道不可思,夙昔梦见之。梦见在我旁,忽觉在他乡。他乡各异县,展转不可见。对比: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借代:遗我双鲤鱼。双鲤鱼指代书信。比喻:呼儿烹鲤鱼。烹鲤鱼比喻打开装书信的木盒。
8.这两首诗都是爱情诗,但表达的主题不同,请分述之。
解析:民间的爱往往最质朴。爱就是热烈的爱,恨就是刻骨的恨,不掺杂什么功利色彩。她们直爽真诚地表达自己的爱。
参考答案:《上邪》中女主人公千般发誓表明自己对爱情的坚决,《饮马长城窟行》展示出女主人公的缠绵多情。
9.翻译下列句子。
(1)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
(2)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
(3)上言加餐饭,下言长相忆。
解析:第(1)句的关键词是“相知”“命”。第(2)句的关键词是“知”。第三句的关键词是“言”“相忆”。
参考答案:(1)我想和您相亲相爱,要使爱情永远不衰竭。
(2)桑树枯萎知道天风已到,海水也知道天寒的滋味。
(3)书信的前一部分是说要增加饭量保重身体,书信的后一部分是说经常想念。
30分钟训练
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3题。
上 邪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1.本诗使用了什么样的抒情方式?
2.《上邪》中女主人公的形象同《氓》《孔雀东南飞》中的有何异同?
3.请概括《上邪》的诗风和艺术特点。
1.解析:民间的爱往往最质朴。爱就是热烈的爱,恨就是刻骨的恨,不掺杂什么功利色彩。他们直爽真诚地表达自己的爱。《上邪》中女主人公千般发誓表明自己对爱情的坚决,感人至深。
参考答案:使用了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
2.解析:女主人公直爽真诚,表达自己的爱,千般发誓表明自己对爱情的坚决,形象鲜明。
参考答案:同:都对爱情坚贞不渝。
异:《上邪》表现出女主人公对爱情的期待与承诺。[来源:21世纪教育网]
《氓》表现出女主人公对社会的控诉和对自身的伤感。
《孔雀东南飞》表现出刘兰芝以死殉情的清醒和刚烈。
3.解析:深刻领会诗歌的语言,体会诗歌言简意丰的特点。
参考答案:诗风——刚健、质朴、自然;艺术特点——想像神奇,直抒胸臆,热烈大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7题。
饮马长城窟行
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远道不可思,夙昔梦见之。梦见在我旁,忽觉在他乡。他乡各异县,展转不可见。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入门各自媚,谁肯相为言?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长跪读素书,书中竟何如?上言加餐饭,下言长相忆。
4.选出下列加点词的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 )
A. B.
C. D.
5.选出下列判断不正确的一项( )
A.“饮马长城窟行”是汉代乐府古题。相传古长城边有水窟,可供饮马,曲名由此而来。这首诗在《文选》载为“古辞”,不署作者。
B.题目“饮马长城窟行”中“饮”的意思是“给……喝”,例子再如“冬日则饮汤,夏日则饮水”。
C.全诗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依次写了对远离的丈夫的思念,在家独居的痛苦与不平,喜得丈夫的音信等。
D.这首诗多采用比兴的手法,语言清新通俗,句子首尾相衔,气势连贯,很有特色。
6.“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采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有什么好处?
7.这首诗抒情主人公是征夫还是思妇?何以见得?
4.解析:A项前一个是动词,思念;后一个是名词,情思。B项前一个是“问讯,告诉讯息”的意思;后一个是“说”的意思。C项前一个读“wèi”,送给;后一个读“yí”,遗留。D项都是“书信”的意思。
答案:D
5.解析:B项例子中的“饮”意思与“饮马长城窟行”的“饮”不同,是“喝”的意思。
答案:B
6.解析:表现手法是比兴。“枯桑”“海水”尚且知“风”、知“寒”,物犹如此,那么作为一个丈夫多年不在身边的女子,又是多么的孤凄呢?
参考答案:采用了比兴的表现手法。抒发了女子心中的痛苦与思念。
7.解析:本题为开放性试题。只要有自己的观点,并且答出道理就可以。寻找理由时一定要结合诗句,且不可脱离文本。[来源:21世纪教育网]
答案:略21世纪教育网
(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8题。
菩萨蛮
敦煌曲子词
枕前发尽千般愿:要休且待青山烂,水面上秤砣浮,直待黄河彻底枯,白日参辰现,北斗回南面。休即未能休,且待三更见日头。
8.请比较这首词与《上邪》的异同。21世纪教育网
解析:可以从表现手法、抒发的情感等方面来回答。
参考答案:相同之处:所用的手法相同,都是采用生活中不可能出现的一些现象来发下重誓;情感相同,都通过坚定的誓言表现了健康忠贞的爱情。不同之处:《上邪》所采用的手法更加直接,开头几句直抒胸臆,而《菩萨蛮》要略低调一点;另外语句方面,《上邪》多用短句,而《菩萨蛮》语句略长。
(四)阅读下面的乐府诗,完成9—10题。
战城南
战城南,死郭北,野死不葬乌可食。为我谓乌:“且为客豪!野死谅不葬,腐肉安能去子逃!”水深激激,蒲苇冥冥;枭骑战斗死,驽马徘徊鸣。梁筑室,何以南?何以北?禾黍不获君何食?愿为忠臣安可得?思子良臣,良臣诚可思:朝行出攻,暮不夜归!
9.“战城南,死郭北,野死不葬乌可食”描写了一个什么场面?
10.“为我谓乌”几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境?
解析:这是一篇反战的歌辞,在描写战争方面颇具特色。歌辞没有在双方如何刀砍剑劈、拼搏厮杀上花费笔墨,而是主要展现了战争结束后的惨景。
参考答案:9.一幅尸横荒野、惨不忍睹的画面:城南城北都在进行着激烈的战斗,城北城南都横陈着战士的尸首。战士的尸首得不到埋葬,一任鸟啄兽食。
10.诗人要乌鸦为客死他乡的将士们举行招魂葬礼:将士们的尸首反正不会被掩埋,你们在啄食之前,姑且号哭一番,以告慰他们的亡灵吧!这无可奈何的奇想,表现了诗人无限伤感的心境。
(五)阅读下面的乐府诗,完成11—12题。
十五从军征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①谁?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②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③,井上生旅葵。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饴④阿谁!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注:①阿:发语词。②狗窦:给狗出入的墙洞。③旅谷:植物未经播种而生叫“旅生”。旅生的谷与葵叫“旅谷”“旅葵”。④饴:送给。
11.这是一首叙事诗,诗歌的叙述极有层次,请结合诗歌略作分析。
12.简要分析这首诗是如何通过对景物和动作的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悲剧命运的。
解析: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家破人亡的老兵形象,控诉了汉代兵役制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诗歌依照人物回家的程序,由远而近,逐次描写,很有层次。人物的情感也随着场景的转换而变化,由起初的热望化为痛苦,陷入绝望之中。尽管诗中没有对老兵的心情作过多的正面描述,然而从场景的描绘中依然能感受到一种越来越深的哀痛。
参考答案:11.本诗依照人物回家的程序,由远而近,逐次描写,很有层次。其返乡经历是:始得归→归途中→返回家中→“出门东向看”。人物的情感也随着场景的移换而变化。情感变化为:急想回家,急想知道“家中有阿谁”,充满与亲人团聚的希望(归途中)→希望落空→彻底失望(返回家中,景象荒凉,了无一人)→悲哀流泪,心茫然(“出门东向看”)。由起初的热望化为痛苦,陷入绝望之中。尽管诗中没有对老兵的心情作过多的正面描述,然而从场景的描绘中依然能感受到一种越来越深沉的哀痛。(基本意思答到即可)
12.这首诗通过对景物和动作的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悲剧命运。如作者选取了象征死亡的松柏、坟墓来暗示老兵亲友凋零;通过对兔雉栖身于家屋、谷葵丛生于庭院的景物描写,来说明老兵家园的残破。而采葵作羹、“不知饴阿谁”的动作,则表现出老兵的孤苦伶仃;尤其是“出门东向望”这一动作,更写出了老兵悲哀至甚,以至精神恍惚、表情呆滞的情态,催人泪下。
(六)阅读下面的乐府诗,完成13—14题。
上山采蘼芜
上山采蘼芜①,下山逢故夫。长跪问故夫:“新人复何如?”“新人虽言好,未若故人姝。颜色类相似,手爪②不相如。”“新人从门入,旧人从阁去。”“新人工织缣③,故人工织素④;织缣日一匹,织素五丈余。将缣来比素,新人不如故。”
注:①蘼芜:香草名,叶子可做香料。②手爪:指女子的针线手艺。③缣:黄绢。④素:白绢,价值比缣高。
13.这是一首有名的弃妇诗。请对诗中的弃妇——“故人”的形象作简要分析。
14.结合全诗,谈谈该诗在写作上有哪些特色。
解析:本诗吸取了《诗经》《楚辞》的比兴手法,比喻贴切,发人联想,而又委婉曲折,含蓄有味。其叙事诗的突出特点是善于抓住诗中主人公遭遇的矛盾冲突,通过富有个性的对话或自述,运用铺张排比的手法来交代情事,见出神态,表达主题思想。
参考答案:13.“故人”是一位被丈夫遗弃的妇女,她勤劳、能干、柔顺,但还是被丈夫遗弃。作品通过弃妇的不幸遭遇,反映了在封建社会妇女受压迫受损害的悲惨地位,揭露了“故夫”喜新厌旧又怨新不如旧的市侩心理。
14.(1)通篇问答成章。这是一篇弃妇与前夫在途中偶然相遇时的问答之辞,全篇没有一句评价、抒情,就是通过客观的对话,生动而含蓄地塑造了人物形象,揭示了封建社会妇女的不幸遭遇。(2)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全诗通过“故夫”的口将“故人”与“新人”进行了对比,在对比中,使弃妇的形象渐趋鲜明,也暗示了“新人”将来的命运。
创新应用
15.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前几年热播的《还珠格格》,其中,引用了古代民歌《上邪》,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情诗。《还珠格格》几次引用了《上邪》中“山无陵,江水为竭……”的佳句。但无论是道白还是字幕,都把“山无陵”说(写)成了“山无棱”。同时,在对话中,还特别作了一番解释,说什么“山无棱,就是山没有了棱角”。可见,把“陵”错成“棱”,已不是偶然地“疏忽”了。《上邪》全诗只有很精当的几句:“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还珠格格》中,引用的应是“山无陵”,不该是“山无棱”。人们知道,“陵”和“棱”原本是不同的。“陵”是土丘、丘陵、山峰的意思。“山无陵”就是山没有了。这首民歌是在表达一个人对爱情的忠贞不渝,发誓永不变心,永不分离,除非山变成平地,江水变干,冬天打雷,夏日降雪,“乃敢与君绝”。所以“山无陵”同罗列的其他条件一样,都是不可能出现的前提。如果错成“山无棱”,山仅仅是“没有了棱角”,但山仍然存在,这与“山无陵”的含义显然是大相径庭的。
请用一句话概括这段话的意思。
解析:主要是从“陵”与“棱”这两个词的意义来分辨哪一个是正确的。
答案示例:通过对比,纠正了《还珠格格》中有关《上邪》的错误的台词。
16.前几年播放的琼瑶的电视剧《青青河边草》主题歌:“青青河边草,悠悠天不老,野火烧不尽,风雨吹不倒。青青河边草,绵绵到海角,海角路不尽,相思情未了。无论春夏与秋冬,一样青翠一样好。无论南北与西东,但愿相随到终老。”与我们学习的汉乐府民歌《饮马长城窟行》所采用的表现手法和表达的主题是一致的。“爱”是永恒的主题,“爱情”又是美好而又敏感的字眼,作为进入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又是如何认识“爱情”这个敏感话题的呢?要求语言有文采,有情感,50字左右。[来源:21世纪教育网]
答案:示例:爱情,一种崇高而纯洁的情感,人类最美好的情感之一,是一首优美的歌,可是过早地采摘会过早地凋谢。
深层探究
17.《饮马长城窟行》中的“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解析:兴的手法在《诗经》和“乐府诗”里面有较多的运用,读这些诗应该深入领会这种手法的好处,主要是对内容的好处。
参考答案:这两句诗位于全诗的开头,既是对沿河青草的生动描述,又是以连绵不绝的青草起兴,抒发对离家远行的丈夫的思念之情。起到领起全诗,奠定凄婉的情感基调的作用。这也是汉乐府民歌中常用的表现手法。
片断作文
18.为自己的亲人写一个片断,表达对亲人的热爱和感激之情。
写作提示:表现主观情意,感情要真挚,真正的感情是发自内心的一种自然流露,不要矫揉造作。情意要具体、实在,切忌空泛抽象,要给人以实际的感受,使作者与读者产生共鸣。
答案示例: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望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这段文字全是叙事,不着一个“情”字,却在叙述中渗透着感人肺腑的爱子之情)
高考链接
19.(2006重庆高考,21)从A句或B句中任选一句,仿照例句完成喻体部分。要求:两个喻体的内容构成对比关系。
例句:济南与青岛有什么不相同的地方呢?假若济南是穿肥袖马褂的老先生,那么青岛便是着摩登时装的美少女。
A句:现实世界与网络世界有什么不相同的地方呢?假若现实世界是_________________,那么网络世界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B句:语文与数学有什么不相同的地方呢?假若语文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那么数学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源:21世纪教育网]
解析:从现实世界与网络世界、语文与数学自身的特点角度切入。如真实与虚拟、形象与抽象等,关键在于找到恰当的喻体。
答案示例:(A句)絮絮不休于柴米油盐的家庭主妇 不食人间烟火的梦中情人 (B句)风云变幻莫测的六月天气 神情严肃刻板的冷漠严冬
20.(2007广东揭阳期末考试,9)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1)—(2)题。
雨后晓行独至愚溪北池
柳宗元
宿云散洲渚,晓日明村坞。
高树临清池,风惊夜来雨。
予心适无事,偶此成宾主。
(1)下列对这首诗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起首两句,通过形象地描写雨后愚池的景物,来点明天气和时间,呼应诗题中的“雨后晓行”。
B.末两句诗人用一个“适”字,又用一个“偶”字,富有深意。它说明诗人也并非总是那么闲适和舒畅的。
C.读这首诗,就宛如欣赏一幅池旁山村高树、雨后云散日出的图画,画面开阔,色彩明朗和谐。虽只有静景描写,却充满着生机和活力。[来源:21世纪教育网
D.诗中所抒发的诗人此时闲适恬淡的心态与怡然自得的情绪,与诗人所描写的景和谐而统一。
(2)本诗历来被传诵的名句是三、四句,这两句写景构思比较奇特,请试作简要分析。
解析:这是一首描写雨后景色的五言古诗。前两联写景,后一联抒情。这首五言古诗作于元和五年(810)。题中“愚溪北池”,在零陵西南愚溪之北约六十步。我们读这首诗,就宛如欣赏一幅池旁山村高树、雨后云散日出的图画,画面开阔,色彩明朗和谐,而且既有静景,也有动景,充满着生机和活力。诗中所抒发的情,与诗人所描写的景和谐而统一,在艺术处理上是成功的。
参考答案:(1)C
(2)“高树临清池”,不说池旁有高树,而说高树下临清池,是突出高树。一个“临”字,化静为动,由于池水上涨,塘面愈加开阔,那高大的树仿佛与清池靠得更近了。“风惊夜来雨”句中的“惊”字用得好,夜雨乍晴,沾满在树叶上的雨点,经风一吹,仿佛因受惊而洒落,奇妙生动,真是把小雨点也写活了。
21.(2007福建高考模拟,20)资中三中与川外学院于3月13日在资中三中举行“川外学院附设资中外国语学校”的挂牌仪式,请你用简洁的语言写一个热情洋溢、催人奋进的开场白。
要求:语言得体;内容恰当;不超过100个字。
参考答案:烟花三月,莺飞草长,鸟语花香,今天,资中三中与川外学院手牵着手,在阳光明媚的三月里相会了,为着春天的希望,在这里举行“川外学院附设资中外国语学校”的挂牌仪式,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拉开这具有时代意义的挂牌仪式的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