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故乡的榕树
5分钟训练 (预习类训练,可用于课前)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虔诚( ) 兀立( ) 庇荫( ) 饭甑( ) 苍虬( ) 蓊郁( )
答案:qián wù bì zèng qiú wěng
2.请选出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 )
A.住所左边的土坡上,有两棵沧老蓊郁的榕树,以广阔的绿阴遮蔽着地面。
B.听说那棵“驼背”,在一次台风猛烈的袭击中,挣扎着倒下去了,倒在山洪爆发的溪水里,倒在故乡亲爱的土地上,走完了自己的生命历程。
C.小儿子欢跳着抢过去,使劲吹着,引得谁家的一只小黑狗循声跑来,摇动毛茸茸的尾巴,抬起乌溜溜的眼睛望他。
D.那忽高忽低、时远时近的哨音,迷漫成一片浓浓的乡愁,笼照在我的周围。
答案:C
解析:A项中的“沧”应为“苍”;B项中的“爆”应为“暴”;D项中的“迷”应为“弥”,“照”应为“罩”。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1)那天特别高兴,动了___________的童心,我从榕树枝上摘下一片绿叶,卷制成一支小小的哨笛。
(2)唯有这两棵高大的榕树___________遮天巨伞,抗拒逼人的酷热,洒落一地阴凉。
(3)苍苍的榕树啊,用怎样的魔力把全村的人___________到膝下?
A.未泯 撑开 召集 B.未灭 撑开 召唤
C.未泯 打开 召唤 D.未灭 打开 召集
答案:A
4.填空。
黄河浪,原名__________,曾用笔名洪荒等。1941年3月27日生于福建省长乐县。中学时代就读于长乐一中。1960年考入福建师院中文系,便从诗歌起步,走上文学道路。1975年9月赴香港定居。1979年他的散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荣获香港第一届中文文学奖散文组冠军。
答案:黄世连 《故乡的榕树》
10分钟训练 (强化类训练,可用于课中)
1.请选出所用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 )
A.而我的心却像一只小鸟,从哨音里展翅飞出去,飞过迷蒙的烟水、苍茫的群山,停落在故乡熟悉的大榕树上。
B.我喜欢跟大人们一起挤在那里睡,仰望头上黑黝黝的榕树的影子,在神秘而恬静的气氛中,用心灵与天上微笑的星星交流。
C.只有桥栏杆上的小石狮子,还在听桥下的溪水滔滔流淌吧?
D.幸好另一棵安然无恙,仍以它浓蔚的绿叶庇荫着乡人。
答案:A
解析:A项运用的是比喻的修辞手法。其他三项运用的是拟人的修辞手法。
2.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错误的一句是( )
A.他把哨音停下,小狗失望地跑开去,他再吹响,小狗又跑拢来……逗得小儿子嘻嘻笑,粉白的脸颊上泛起淡淡的红晕。
B.“爸爸,爸爸,再给我做几个哨笛。”不知什么时候,小儿子也摘了一把榕树叶子,递到我面前,于是我又一叶一叶卷起来给他吹。
C.我怀念从故乡的后山流下来,流过榕树旁的清澈的小溪,溪水中的彩色的鹅卵石,到溪畔洗衣和汲水的少女。
D.不知在什么日子,我们还看到一些女人到这榕树头虔诚地烧一叠纸钱,点几炷香,她们怀着怎样的心愿来祈求这榕树之神呢?[来源:21世纪教育网
答案:C
解析:C项“流下来”后应为顿号。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有什么作用?
在铅灰色的水泥楼房之间,摇曳赏心悦目的青翠;在赤日炎炎的夏天,注一潭诱人的清凉。
答案:“青翠”是形容榕树叶颜色和质地的,在这里充当动词“摇曳”的宾语,偏离了通常的话语组合。课文是用借代辞格来超常搭配,借“青翠”指代“青翠的榕树叶”,创出了一种新奇的语言表达效果,通过加强“榕树叶”的“青翠”特征,与“水泥楼房”的“铅灰色”形成强烈的反差,激起读者的审美联想。
“清凉”是一种从心理、生理出发的感受,是抽象的、无形的东西,用动词“注”和数量词“一潭”来变异搭配,就增添了“清凉”的形象色彩,让“清凉”像有形的事物一样具体可感,“清凉”的再也不单纯是榕树绿阴了,而是像一潭凉丝丝的清泉,沁人心脾。
4.“而我的心却像一只小鸟,从哨音里展翅飞出去,飞过迷蒙的烟水、苍茫的群山,停落在故乡熟悉的大榕树上。”这一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来源:21世纪教育网
答案: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巧妙地过渡到下文,取得了形象生动的表达效果。
5.下面一段连用两个问句,这样写对表达情感有什么好处?
不知什么时侯,小儿子也摘了一把榕树叶子,递到我面前,于是我又一叶一叶卷起来给他吹,那忽高忽低、时远时近的哨音,弥漫成一片浓浓的乡愁,笼罩在我的周围。故乡的亲切的榕树啊,我是在你绿阴的怀抱中长大的,如果你有知觉,会知道我在这遥远的异乡怀念你么?如果你有思想,你会像慈母一样,思念我这漂泊天涯的游子么?
答案:两个问句都用第二人称,非常深情地表达出“浓浓的乡愁”。如果改用陈述句,就没有这样强烈的表达效果了。
6.回忆故乡的部分,内容较散,但读起来并不觉得杂乱。这一部分的材料是按怎样的顺序,用了哪些过渡性语句组织起来的?
答案:作者用“而我的心却像一只小鸟……”一句过渡到对故乡的怀念。用“我怀念从故乡的后山流下来、流过榕树旁的清澈的小溪……”一句作为过渡句,写故乡榕树四周的景色,如小溪、鹅卵石、洗衣和汲水的少女、鸭子、石桥、石碑、栏杆上的小石狮子……这些闽东农村特有的风光,为刻画榕树涂抹了一层底色。用“站在桥头的两棵老榕树……”一句过渡到对榕树具体细腻的刻画,特别是详细描绘了那棵被称为“驼背”的老榕树及有关的传说。接着,文章又写了有关榕树的人和事,如母亲用榕树汁为孩子治癣,“我”奉祖母之命上树折枝,农人在树下纳凉,自己儿时在树下过夜。在叙事的基础上,作者感物抒怀,抒发了对故乡榕树和故乡亲人的眷念之情。全部以榕树为线索,按“物——事——情”的次序组织起来,状物、记事、抒情都紧紧围绕着故乡的榕树,不枝不蔓。
7.题目就像人的脸面,文章就像人的身段。“脸牌”不“亮”,身段白俏,因为“读者”往往第一眼就看“脸牌”。可见,写文章时,题目不可不慎。“故乡的榕树”这个题目可不可以换成“故乡的怀念”?为什么?
答案:不可以。“故乡的怀念”就像“谁都像,又谁都不像”的脸,平淡、空泛。“故乡的榕树”则不然,它有具体的形象。因而,故乡有榕树的人看了,可立即联想到自己故乡的榕树;故乡没有榕树的人看了,也想看看他人故乡的榕树。作为题目,就得有这么点儿诱惑力。另外,就本文讲,作者的思乡之情是由眼前的两棵榕树引起的,榕树是乡思的契机;作者的思乡之情又是通过榕树把故乡的人、事、物联系在一起,表达出来的,榕树是乡情的寄托。触物生情,又借物抒情,这就是人的感情逻辑,违背它,就不能产生应有的效果。
30分钟训练 (巩固类训练,可用于课后)
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站在桥头的两棵老榕树,一棵直立,枝叶茂盛;另一棵却长成奇异的S形,苍虬多筋的树干斜伸向溪中,我们都称它为“驼背”。更特别的是它弯曲的这一段树心被烧空了,形成丈多长平放的凹槽,而它仍然顽强地活着,横过溪面,昂起头来,把浓密的枝叶伸向蓝天。小时候我们对这棵驼背榕树分外有感情,把它中空的那段凹槽当作一条“船”。几个伙伴爬上去,敲起小锣鼓,以竹竿当桨七上八落地划起来,明知这条“船”不会前进一步,还是认真地、起劲地划着。在儿时的梦里,它会顺着溪流把我们带到秧苗青青的田野上,绕过燃烧着火红杜鹃的山坡,穿过飘着芬芳的小白花的橘树林,到大江大海里去,到很远很美丽的地方去……
有时我们会问:这棵驼背的老榕树为什么会被烧成这样呢?听老人说,很久很久以前,有一条大蛇藏在这树洞中,日久成精,想要升天,却因伤害人畜,犯了天条,触怒了玉皇大帝。于是有天夜里,乌云紧压着树梢,狂风摇撼着树枝,一个强烈的闪电像利剑般劈开树干,头上响起惊天动地的炸雷!榕树着火烧起来了,烧空了一段树干,烧死了那头蛇精,接着一阵瓢泼大雨把火浇熄了……这故事是村里最老的老人说的。他像老榕树一样垂着长长的胡子。我们相信他的年纪和榕树一样苍老,所以我们也相信他说的话。
1.请简单概括第一段的内容。
2.S形的榕树有什么奇异之处?它有怎样的性格特点?21世纪教育网
3.作者描写驼背老榕树的传说有什么作用?
4.下面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作者写了两棵榕树,但只详写了一棵,是因为儿时的作者在这棵树下玩过,从而对这一棵有着浓厚的情感。
B.回忆与小伙伴们一起“划船”的趣事,融进了我对故乡的深切思念。
C.榕树在我心中,不仅仅是树,还是理想的放飞者、正义的见证者。
D.尽管有关老榕树的传说含有迷信色彩,但只有这样写,才显得真实感人。[来源:21世纪教育网
1.答案:介绍桥头的榕树及几个伙伴玩“划船”的游戏。
2.答案:生长的S形的外形奇特,与之相关的传说奇特。性格:它既顽强又不乏温柔。
3.解析:作用应从传说的本身及它对文章的总体作用来思考。
参考答案:表现了人们疾恶如仇的思想,丰富了文章的内容,使文章增添了超现实的奇异而美丽的色彩,增强了文章的吸引力。
4.答案:D
解析:D项中“含有迷信色彩”不当,另外“只有这样写,才显得真实感人”分析也不恰当。[来源:21世纪教育网]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乡村的瓦[来源:21世纪教育网]
冯 杰21世纪教育网
乡村的瓦大都呈蓝色,那种蓝不是天蓝也不是海蓝,是近似土蓝;我们乡下有个词说得准确——“瓦蓝”。这个词属于瓦的专利。
在我的印象里,瓦是童年的底片,能冲洗出乡村旧事。
瓦更像是乡村房子披在身上的一面带羽的蓑衣,在苍茫乡村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的雨的清气里漂浮。若在雨日来临时刻,瓦会更显出自己独到的神韵与魅力。雨来了,那一颗颗大雨珠子,落在片片房屋的羽毛上,胆子大的会跳起,多情的会悄悄滋润到瓦缝;最后才开始从这面蓑衣上滑落,从屋脊上,再过渡到屋檐。浩浩荡荡穿越雨瓦的通道,下去,回归大地,从而完成一方方瓦存在的全部意义。
瓦有对称之美,任何人看到乡村的瓦,都会想到一个成语,叫“鳞次栉比”,如观黄河的鱼鳞与母亲的梳篦。瓦在骨子里是集体主义者,它们总是紧紧地扣着,肩并肩,再冻再冷也不松手。在冬天它们能感到彼此的体温,像肌肤相亲的爱人,贴得密不透风,正团结在月亮缓缓上升的乡村里。
当瓦还没有走上屋顶时,生命里的“籍贯”一栏早就填上了,是两个粗拙的字,叫“乡村”。像一个孩子或者老人用颤巍巍的笔所写。是的,瓦更是一种对乡村的坚守。在瓦的记忆里,所有的飞鸟都是浪子与过客,都是浮云与苍狗。
籍贯属于乡村的瓦有一天走进城市,它晕头转向,无所事事,毫无用途。城市里的幻影夜色与镭射霓虹拒绝它。有一片瓦迷路了。它被开往城市里的一辆大卡车用来垫上面的器物,最后被拉向城市,当它完成自己的使命时又被远远地抛弃在公路边。城市人就爱过河拆桥,瓦看看身上“籍贯”一栏,早已被风的手擦模糊了。21世纪教育网
瓦上的风景只有一种,那就是“瓦松”,我们那里叫“蓝瓦精”。这称呼多气派啊!那些一棵棵站在瓦上的小小生灵,因为听风观雨的缘故,已经一位位聪明成精了。且慢,它们还是“乡间郎中”呢。乡村药谱如是说:瓦松,又名天蓬草、瓦莲草、向天草,清热解毒。我小时候得过恶性疟疾,久不见愈,姥姥就从旧屋顶上采到几棵瓦松,炖汁连服,止住了。
小时候我常在梦里想到,那些瓦松站在我外祖母的屋脊上,跷着脚丫,在我不知不觉的夜半时刻,正一颗颗摘星呢。那一柄北斗七星的长勺低低地垂落下来,一如在汲瓦松上一颗颗透清的露珠。终于,一不小心,有两颗最大的掉下来,缓缓地,落在我的眼角。
当我的灵魂有一天回归大地,就请瓦在上面扣上小小的一方,有你瓦的余温,还有你瓦的纹络。这一方故乡的小房子,泥与水组合的小房子,草气上飘摇的小房子,你罩着我,像谁夜半耳语:
“睡吧,孩子。这叫归乡。”
5.文中说:“在我的印象里,瓦是童年的底片,能冲洗出乡村旧事。”请解释这句话的含意。
6.作者从“乡村的瓦”中感受到了什么?结合全文简要回答。
7.文中第六段写到:“有一片瓦迷路了。”为什么“瓦”会“迷路”?作者这样写有什么意义?
8.结合原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1)文章是从哪些方面写“瓦松”的?作者为什么要写“瓦松”?
(2)文章最后两段写了“我”与“瓦”对话的情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5.答案:“瓦”真实记录了“我”的童年生活,能勾起“我”对童年时代乡村生活的回忆。
6.答案:(1)雨中的神韵与魅力;(2)对称之美;(3)团结与温情;(4)对乡村的坚守。
7.答案:“迷路”的原因:①对乡村的背弃;②被城市拒绝和抛弃。意义:表现现代人在追求新生活过程中的困惑,强调面对光怪陆离的现代生活不要丢掉过去美好的东西。
8.解析:这两个小题考查了文章的艺术手法。答题时要判断准确,另外在回答艺术手法时也要适当兼顾思想感情的点染。
参考答案:(1)实写(“瓦松”名称及药用功能)、虚写(梦中“瓦松”)两方面。原因:与瓦“能冲洗出乡村旧事”形成呼应,更能表达出对童年乡村生活的怀念。(2)表现“我”对“瓦”的一往情深,使文章更有亲切感;点明主题,表达“我”灵魂归乡的愿望。
(三)(2007安徽高考,14—1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题。
乡村的风
许俊文
风是乡村的魂。它不喜欢老是待在一个地方,到处游荡着,时南时北,忽东忽西的。它走到哪里,哪里就能感觉到乡村的呼吸。
每次从城里回到老家豆村,第一个迎接我的便是风。我们虽然好多年没见面了,但它一点儿也不生分,先是用顽皮的小手,把我服服帖帖的头发拨弄乱,再在我干净的皮鞋和西服上,随意撒些尘土与细碎的草屑。要是春天,风就像一只摇头摆尾的小花狗,当我刚从汽车上走下来,视觉还没来得及舒展开,它就从我的身上嗅出了豆村的气味,亲亲热热地扑过来,伸出温软的小舌头,一下一下舔我的手与脚踝,你赶也赶不走。如果是秋天,风里便有了果实发酵的味道,那幽微的醇意,好像一个去镇上打酒的孩子,不小心把酒洒了一路,惹人隐隐地有些陶醉。
因为风的缘故,乡村里许多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事物,便有了某种诗意。你瞧,那晚风中的炊烟,怎么看都像是一幅悬腕挥就的狂草,云烟乱舞,该虚的地方虚,该实的地方实,那是我们在绢和纸上无法做到的,可谓真正的“天书”了。莲荡也是。一阵风吹过去,一阵风又吹过来,满荡田田的莲叶便乱了。然而,乱是乱了,但却乱出了味道。究竟是什么味道呢?我也说不清。看来这世界上的许多事情,就像这风中的“乱荷”,有一种不触动情欲的美,大美。你可以观,可以赏,但你却没有风的能耐,把好端端的东西破坏了,还居然翻出新意。还有秋风中的那些树木,原本蓊蓊郁郁的,可是经不住风的手轻轻地摇晃,三摇两摇的,就只剩下一副骨骼了。还是古人高明,他们面对这样的凋零景象,只用“删繁就简三秋树”七个字,就把很复杂的意思表达出来。随着黄叶随风飘逝,树上那些平时看不见的鸟巢,一个一个都露了出来,远远看去,恰似一个个黑色的音符挂在枝柯上……
说到风,我想起了一件事,有一年我从豆村带回一棵小枣树,栽在城里自家的庭院中,栽树之前我是下足了底肥的,可是几年过去了,并没有见它有多少长进。我很纳闷,就问父亲是什么原因。父亲看了看周围的环境,给出两个字:缺风。对,缺风。生长在乡村的树可不是这样的。你千万不要以为风是可有可无的东西,其实它是树和庄稼的神灵。一棵得风的树,就如同一个人得了机遇,东风来了摇一摇,西风来了晃一晃,每摇晃一次,它的根就往泥土深处扎一扎,晃着晃着,一棵树就在风中长高长粗了。父亲把这种现象叫作“得风水”。记得豆村牛鼻凹里有一棵歪脖子黄栌,据说已经很有些岁数了,可就是长不大,村里有人想把它砍下做犁弓,父亲制止道,这棵树虽然长得不是地方,但只要树头能从这凹里蹿出来,一旦招了风,不愁它不成材。后来那棵黄栌居然有了出头之日,风吹着呼呼地往上蹿,一年一个样,一年又一个样,如今它已经有合抱粗了,成了我们豆村的一个标志。这大概就是神奇的风使然吧。当然神奇的还有我的父亲,尽管岁月的风已经把他的头发吹白了,腰吹弯了,甚至连牙齿也吹脱落了,在风中踽踽而行时,须拄一枝拐杖,然而他能够从飘忽不定的风里悟出一点“道”,想必也该知足了。
乡村里的许多事物,小至一片浮萍,一株草,大到一棵树,一座山,都与风息息相关。春风归来遍地绿,它们不得不绿;秋风君临千叶黄,它们不得不黄。在这回黄转绿的变幻之中,永远不老的似乎只有土地,只有风。一拨又一拨的风,吹了几千年,几万年,它吹走了许多东西,又吹来了许多东西。庄稼在风中拔节,驴马在风中发情,鸟雀在风中飞翔,蟋蟀在风中浅唱低吟……
倘若没有风,这个世界多么沉寂!
9.文中画线句子所说的“诗意”是通过哪几幅画面表现出来的?
10.文章描写乡村的风,在第四自然段又写到两棵树的成长,有什么用意?
11.作者借“乡村的风”表达了多种情感,请分要点加以概括。
12.无形的风在文中被描绘得可见可感。试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在第二、五两个自然段中分别举出一例加以赏析。
9.答案:(1)风拂炊烟图;(2)风吹莲荡图;(3)风摇树木图。
10.答案:(1)说明树的成长离不开风。(2)说明万物生长离不开良好的自然环境。(3)由树的成长写到父亲对风的认识,丰富文章内涵。
11.答案:(1)对自然生态环境下的乡村的热爱。(2)对给予自己温情的故乡的感激。(3)对朴实而明晓事理的父亲的敬爱。(4)对故乡纯朴的风俗人情的赞美。(5)对自然的永恒、生命的生生不息的敬畏。
12.答案:第二段:“用顽皮的小手……”句,运用拟人手法,写出风的轻柔,让“我”感受到故乡的温馨、亲切。(举出“摇头摆尾的小花狗……”或“好像一个去镇上打酒的孩子……”等句,并指出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进行赏析,均可)
第五段:“庄稼在风中拔节……”句,运用排比,描绘风中动人景象,使读者感受到风中勃勃生机。(举出“春风归来遍地绿……”句,并指出对偶的修辞手法,进行赏析,也可)
创新应用
13.(原创题)读下面材料,对这个事件发表自己的看法。
歌手谢东和其女友涉嫌吸毒一案昨天有了最新进展。记者昨天晚上从北京警方了解到,谢东及其女友已被北京警方处以治安拘留10天的处罚。
北京警方相关负责人向记者透露说,在警方的询问中,谢东涉嫌吸毒,而其女友也涉嫌吸毒。根据相关规定,两人被北京警方治安拘留10天。21世纪教育网
“谢东曾以一曲《笑脸》为众人所知,但现在太不自重了,成了一名涉毒的瘾君子,真是可惜。”住在七星园小区的一位小伙子说。
答案示例:(1)希望谢东能够承担起自己该承担的责任,并祝愿他重新站起来。(2)希望谢东能吸取这次教训,引以为戒,要踏踏实实地走好人生的每一步。(3)艺人应该自尊,好的名声得来不易,应该珍惜啊。
14.(原创题)根据图表内容写一则短新闻。
答案示例:截至2006年6月底,我国电话用户总量已经达到7.91亿户,其中固定电话3.65亿户,移动电话4.26亿户,居世界第一位。
“十五”期间,我国平均每年新增电话用户1亿户。到今年6月底,我国的电话用户总数已达7.91亿户。互联网事业蓬勃发展,目前网民人数已达1.23亿,居世界第二位,其中宽带上网人数已有7 700万人。我国通信网的技术层次已经进入世界先进行列,各类新业务迅猛发展,信息通信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电信服务质量不断提高。
深层探究
15.同样是用榕树叶卷起的哨笛,我与儿子却有不同的心理表现。想想看,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别呢?
答案:儿子的快乐是童年的现实的快乐,我的快乐是从儿子的身上引起对童年往事的快乐回忆——快乐的原因不完全一样。
片段作文
16.景物描写要抓住景物本身的特点。请你选取你家乡的一处景物加以描写,300字左右。
答案示例: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仔细看时,才知道那是每一朵紫花中的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
这里春红己谢,没有赏花的人群,也没有蜂围蝶阵。有的就是这一树闪光的、盛开的藤萝。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
“我在开花!”它们在笑。
“我在开花!”它们嚷嚷。
每一穗花都是上面的盛开,下面的待放。颜色便上浅下深,好像那紫色沉淀下来了,沉淀在最嫩最小的花苞里。每一朵盛开的花像是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那里装的是什么仙露琼浆?我凑上去,想摘一朵。
高考链接
17.(2007河北唐山高三期末,19)认真观察下列这幅《依法了之》的漫画,写出这则漫画的寓意。
答案示例:这幅题为“依法了之”的漫画,形象地讽刺了生活中某些治标不治本的处罚行为。[来源: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