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城镇与乡村》检测题
一、单选题
城市地域功能区地租指数是指城市某功能区单位面积土地租金与该区人口日流通量的比值。
1.图中该城市商业区地租指数较低的主要原因是( )
A.城市中心环境质量较差 B.城市中心金融机构较多
C.城市中心流通人口较多 D.城市中心商品流通量较大
2.若图中有高级住宅区分布,则它可能分布在该城的( )
A.西北方向 B.西南方向 C.东北方向 D.东南方向
近10年来,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南京市交通拥堵现象越来越严重,虽然不断扩宽主干道,加大交通执法力度,但收效甚微。2017年2月,南京市规划局和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合作完成了《南京市街道设计导则》,指出今后城市街道设计的规划方向为分割大社区,建设开放式社区,增加变通微循环。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3.扩宽主干道不能解决交通拥堵问题的根本原因是
A.路网密度低 B.公共交通发展滞后
C.私家车拥有量大 D.交通违规现象频发
4.建设开放式社区的作用是
A.降低社区噪声污染 B.减少交通违规现象
C.优化道路资源配置 D.提高公共设施利用率
5.读W市主城区2004年与2016年工业和居住用地情况图(下图),回答下题。
2016年与2004年的土地利用情况相比,该市主城区发生的变化是( )
A.在乙河以西的地区中,甲河以南的工业功能明显减弱
B.在乙河以西的地区中,甲河以北的居住功能明显增强
C.在乙河以东的地区中,新建工厂主要集中在该区中部
D.在乙河以东的地区中,新增住宅主要集中在乙河沿岸
下图表示我国西北地区某城市中心城区交通、金融、医疗和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的分布密度。读图文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6.图中虚线圈内区域最可能的城市功能是( )
A.商业和住宅 B.工业和行政
C.旅游和休闲 D.仓储和物流
7.影响该市中心城区形态的主要因素是( )
A.交通 B.地形 C.气候 D.科技
图为某市中心城区规划示意图。该市为了打造宜居城市,提升城市功能,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在建成区基础上将重点规划建设滨水居住区、仓储物流区和旅游服务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建成区形成的主导因素是( )
A.地形 B.旅游 C.河流 D.交通
9.与规划建设的滨水居住区、仓储物流区和旅游服务区对应合理的是( )
A.①②③ B.②③① C.③②④ D.④③①
读下列两幅图,完成下列问题。
10.两图所示的含义是( )
①零售商业面积与行人流量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
②零售商业面积与行人流量之间既存在负相关关系,也存在正相关关系
③道路交叉口对零售商业的吸引力小于公交站点
④道路交叉口对零售商业的吸引力大于公交站点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1.如图所示,影响零售商业布局的主导因素是( )
A.交通、市场 B.行人、营业面积 C.营业面积、人口密度 D.营业面积、交通
下图是某市旧城区商业街改造前后建筑布局及功能分区平面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改造前,该街区商业布局的特点是( )
A.商住混合 B.功能分区明确
C.零星分散 D.呈放射状分布
13.改造后,该街区( )
A.服务范围变小 B.居民生活不便
C.特色街区消失 D.商业趋于集中
14.该商业街的改造主要体现在( )
A.产业结构调整 B.环境污染治理
C.空间格局优化 D.交通网络变更
牛街是北京市西城区广安门内的一段街道,因回族聚居而闻名。牛街礼拜寺是北京规模最大、历史最久的一座清真寺,是中国式古代宫殿和阿拉伯式清真寺相结合的产物。
读下图“牛街礼拜寺”景观图,完成下列各题。
15.牛街地区形成回族聚居区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A.社会因素 B.经济因素 C.行政因素 D.生态环境因素
16.牛街礼拜寺与传统清真寺建筑风格迥异,主要反映出不同地方具有不同的
A.人口密度 B.地域文化 C.消费水平 D.交通条件
读某城市工业、商业、住宅用地的付租能力随距离变化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7.图中横坐标上数字所在的“距离段”,表示商业区可能性最大的是( )
A.①③ B.①⑤ C.②④⑥ D.②④
18.从地租水平来看,图中③和⑤可能位于( )
A.市中心 B.街道两侧 C.主干道交会处 D.城市绿地
某城市东西相距25千米,甲、乙、丙、丁表示该城市不同的区域。下图为该城市沿东西方向人口密度与土地价格分布曲线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9.该城市中心商务区可能位于( )
A.甲区 B.乙区 C.丙区 D.丁区
20.若甲、乙、丙、丁为四个功能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区人口密度小,工业区位条件最差
B.乙区土地价格高,以仓储和绿地为主
C.丙区以住宅用地为主,人口密度大
D.丁区基础设施完善,土地价格低
二、综合题
21.读长江三角洲城市分布简图和上海市区及郊县土地面积变化图,完成下列问题。
(1)根据上海市区及郊县土地面积变化图,分析上海地区城镇化快速推进开始的时间。
(2)长江三角洲地区城镇化水平明显高于我国中西部地区,请说明其原因。
(3)请从资源、生态环境、人类生活等角度分析城镇化快速发展对地理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
(4)我国正在积极推进城镇化建设。你认为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实现城镇化应从哪些方面推进?
22.读图表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949~2018年中国城镇化水平变化
年份 1949 1959 1969 1979 1989 2009 2018
城镇人口比例(%) 10.6 18.4 17.5 19.9 26.2 46.6 59.6
2018 年中国各省区(港、澳、台除外)城镇化水平分布状况
城镇化水平 80%以上 60%-80% 50%-60% 40%-50% 40%以下
省区 上海、北京 天津 浙江、江苏等10省区 安徽、江西等14省区 云南、贵州、甘肃 西藏自治区
(1)以坐标图的形式表示中国1949~2018年城镇化进程,概括中国城镇化的特点。
(2)从中国各省级行政区中任选3个,列举体现其地域文化特色的建筑景观。城市绿道发源于美国和欧洲,从最初注重景观功能的林荫大道发展到注重绿地生态网络功能的综合绿地系统。截止到2019年,上半年,北京市共完成绿道建设约821公里,其中中心城区已建设约210公里。下图为北京市中心城区市级绿道系统规划图。
(3)说明北京建设城市绿道的作用。
23.建筑物作为物质文化景观,最能体现一定的地域文化特色,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地理环境特点。广州西关大屋和北京四合院分别是我国岭南和北方地区最具地域文化特色的民居。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1)广州西关大屋和北京四合院共同反映了中国地域文化的哪些特点?
(2)图中民居体现出我国古代怎样的人文思想?它对我国人口发展有何积极影响?
2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图Ⅰ为某城市功能区分布图,图Ⅱ为该城市计划建设的海绵城市示意图。海绵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是指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也可称之为“水弹性城市”。
(1)该城市拟在南部阴影地区新建重工业区,试分析其布局的合理性。
(2)简述该城市建设海绵城市带来的效益。
(3)西欧对海绵城市研究较早,但推广速度较慢。从地理学角度分析其原因。
参考答案:
1.C 2.B 3.A 4.C 5.B 6.A 7.B 8.D 9.B 10.D 11.A 12.A 13.D 14.C 15.A 16.B 17.A 18.C 19.B 20.C
21.(1)1980年以后上海郊县土地面积快速减小,而市区土地面积快速扩大,说明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上海地区城镇化快速推进。
(2)长江三角洲地区地理位置优越;气侯温暖湿润;地势平坦;水源充足;经济发达;人口密度大。
(3)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加重;交通拥堵;住房紧张等。
(4)将城镇的务工人员转为城镇居民,提高城镇人口比重;吸引农村剩余劳动力,发展城镇第二、三产业;完善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合理扩大城镇用地规模等。
22.(1)画坐标图(包括横坐标、纵坐标、曲线)
特点:城镇化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1979年前发展速度较慢,1979年后发展速度较快(分段描述正确即可);各省区发展不平衡。
(2)针对相应问题任举三例。
(3)吸烟滞尘,减轻城市热岛效应,涵养水源,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成为绿色隔离带,间隔开城市各功能区;美化环境,为市民提供休闲场所。
23.(1)内向性;封闭性;长者为尊;天人合一;农业文化。
(2)人文思想:多代同堂(或多子多福),以显家族之兴旺(人丁兴旺)。
积极影响:会促进人口的增长。
24.(1)靠近煤、铁、有色金属矿产地,原料燃料丰富;邻近铁路线,交通便利;位于与盛行风向垂直的郊外,对城区环境污染小;位于城区河流下游,不会污染城区水源;临河用水方便。
(2)雨水收集利用,使雨水资源化;通过吸水、蓄水、渗水,减少地表径流,有效减少城市内涝;促进水循环,增加降水量;减缓城市热岛效应;减轻城市地面径流污染。
(3)大部分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降水各月分配比较均匀,不易形成洪水;河网密布,城市水体面积大,蓄水能力强;植被覆盖率高,调蓄洪水的能力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