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二单元7.《包身工》教学设计(共1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二单元7.《包身工》教学设计(共1课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2.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4-18 17:50: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学科 语文 授课教师 授课班级 二 ( ) 班
课题 《包身工》 课型 新授课时
授课时间 课时 1
学科核心素养 在语文学习中,提升深刻性、灵活性、批判性等思维品质。并逐步掌握表现美、创造美的方法。
课程标准 在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中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自己对现实生活和文学形象的 感受和理解,丰富自己的经验和语言表达。
教材分析 《包身工》选自选修中册第二单元革命阅读任务群,意在引导学生铭记历史,珍 惜今日幸福生活,本篇课文是报告文学,同时篇幅较长,主要从人物形象分析。
学情分析 高二学生已经具备了概括文本主旨的能力,但是对于文章的阅读鉴赏技巧缺乏概 括,在总结归纳文本手法方面能力上仍有欠缺,因此应注重总结与归纳。
教学目标 1.掌握了解《包身工》内容 2.分析《包身工》人物塑造手法 3.正确认识《包身工》所处的特定社会历史背景,珍惜劳动者权利
教学重点 《包身工》中人物形象塑造手法
教学难点 《包身工》所处的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
教学流程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立德树人 合点
课堂导入 一、导入 由中国速度引出最美建设者,生而为 人,如何维护劳动者该有的权利? 二、芦柴棒人物形象分析 1.文章中出现了几次芦柴棒? 怎么 描写形象的? (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2.总结芦柴棒的形象 3.外头工人的形象是什么?外头工 人的作用有什么? 4.总结文本作用类习题答案关键词: 文章中出现描写“芦 柴棒”的段落一共三 处,学生找到相关段 落并分析刻画包身 工人物形象的方法。 联系思想实际 和 亲 身 实 际 见 闻,以正确的价 值观念,深入理 解其内容,学习 其写作手法
1
环境、人物、主题、结构、读者。 例题:《包身工》中的第一段有什么 作用? 无论是包身工还是“外头工人”,在 特定的历史时期都是没有人权可言 的,他们本质上不是人,而是一种工 具?那么究竟是什么导致了包身工 命运如此凄凉?接下来我们再次认 识一下包身工制度。 三、探讨包身工制度的根源 (1)包身工制度的产生 问题 1 ∶包身工这种制度是怎么产生 的 (8~11 段) 明确 ∶历史原因 ∶在帝国主义特别是日 本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下,农村破产, 特别是灾荒后贫苦农民无法维持生活, 只好让儿女到上海当包身工。 直接原因 ∶带工老板用欺骗的方式让那 些无路可走的女孩签订包身契,从而沦 为包身工。 (2)包身工制度的发展 问题 2 ∶这些东洋厂为什么会雇用包身 工 (15~22 段) 明确 ∶历史原因 ∶ "九一八"事变以后, 日本帝国主义对我国的侵略步步深入, 我国人民的抗日情绪不断高涨,上海工 人运动十分活跃。日本资本家为了避免 罢工的威胁,就更大量的雇用包身工来 代替普通的自由劳动者。 根本原因 ∶三个原因 ∶可靠(身体属于 带工老板,没有"做"或"不做"的自由)、 安全(罐装的劳动力,与外界隔绝,不 受外界工潮的影响)、价廉(工资不及 同类男工的三分之一)。 揭示包身工制度的发展 (3)东洋厂飞跃地庞大(34 段) 含义 ∶资本家的利润,都是依靠残酷剥 削工人得来的。表达了作者极为悲愤的 思想感情。这一层从正面点明了包身工 制度是帝国主义国家对生产落后国家 一种最残酷、最野蛮的剥削,归结到本 文的主题。 学生比较包身工和 “外头工人的形象” 学生用文章中的句 子回答。 结合社会历史背 景,探讨包身工 制度根源。
2
课堂小结 总结:人物的命运和处境和时代是密切相 关的。这也是夏衍为什么要创作这篇文章 的目的,目的是为了让人们更好的了解这 个时代 四、联系时代 反思包身工制度 1.拓展:半殖民的社会下的中国劳工制度 2、新世纪外国劳工被卖进“血汗工厂” 反思类似的现象在今天社会还存在吗? 明确:可能会有,需要我们具有辨别意识, 丰富我们的眼界 3.新时代有很多为祖国各项事业积极建 设的工人形象,他们在各行各业崭露头 角,发挥着自己的光和热。 介绍央视新闻报道:农民工川哥 一系列的劳动者事迹也越来越使我 们认识到劳动者的尊严与价值。 包身工这一群体已经随着社会的发 展被取缔,但仍然时刻值得我们反 思。每个人都是社会的劳动者,生 活中有许多劳动者的例子,那些劳 动者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们 来探讨一下。 学生思考包身工制度 在今天是否仍然存在? 如何避免这种现象?
反馈练习
板书设计 包身工 夏衍 人物形象:正面、侧面 包身工制度:产生、发展、壮大
作业设计 生活中哪些劳动者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写一个 400 字的 人物小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