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 南朝诗两首》优化训练

文档属性

名称 《19 南朝诗两首》优化训练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79.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1-01-22 23:58: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9 南朝诗两首
5分钟训练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1)栖川怍渊沉( ) (2)卧疴对空林( ) (3)祁祁伤豳歌( )
(4)白日丽飞甍( ) (5)泪下如流霰( ) (6)谁能鬒不变( )
答案:(1)zuò (2)kē (3)bīn (4)méng (5)xiàn (6)zhěn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薄霄愧云浮( ) (2)卧疴对空林( ) (3)初景革绪风( )
(4)索居易永久( ) (5)喧鸟覆春洲( ) (6)佳期怅何许( )
参考答案:(1)愧对 (2)病 (3)消除 (4)孤独 (5)覆盖 (6)悲伤
3.翻译下列句子。
(1)进德智所拙,退耕力不任。
(2)初景革绪风,新阳改故阴。
解析:第(1)句的关键词为“进德”。第(2)句的关键词为“革”“改”。
参考答案:(1)要想增进德业限于智力拙劣,要想隐退躬耕体力不能胜任。
(2)初春的阳光消除了冬季残存的寒风,新春改变了已过去的残冬。
4.填空。
(1)谢灵运,____________朝宋代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中国诗歌史上重要的____________诗人。
(2)谢朓,_______朝齐代诗人,在山水诗的发展史上,他和谢灵运并称为“________”。
答案:(1)南 山水 (2)南 大小谢
10分钟训练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潜虬媚幽姿,飞鸿响远音(悠远的鸣声)
B.徇禄反穷海,卧疴对空林(为了禄位而死去)
C.衾枕昧节候,褰开暂窥临(揭开帷帘,打开窗子)
D.持操岂独古,无闷征在今(保持节操)
解析:B项,应为“追求禄位”。
答案:B
2.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与“薄霄愧云浮,栖川怍渊沉”中“薄”字的含义相同的一项( )
A.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 B.露申辛夷,死林薄兮。
C.如今却忆江南乐,当时年少春衫薄。 D.日薄西山,气息奄奄。
解析:A项为“微薄”。B项的“薄”为草木杂生的地方。C项为“厚度小”,与“厚”相反。D项为“迫近,逼近”。
答案:D
3.选出对《登池上楼》一诗理解错误的一项( )
A.诗首四句,是诗的起兴,又含有比喻之意。这里,诗人将“我”与物连接在一起,使这几句诗的比喻之意十分显明——隐居之士悠然自适,仕宦之人志得意满,“我”欲为官仕途不顺,“我”欲隐居又乏此高致。
B.“进德智所拙,退耕力不任”,这种对自我状态的认识和分析,反映了诗人在仕与隐的去向上进退维谷、左右为难的内心矛盾和痛苦。
C.“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美好的春光,使作者的烦恼一扫而光,心境变得愉悦,决定做一个自得其乐的隐者,与自然合而为一。[来源:21世纪教育网]
D.这首诗,或比喻,或直陈,写景优美生动,写情真挚坦诚。[来源:21世纪教育网]
解析:优美的春光更加勾起了作者的感伤情怀,故C项理解错误。
答案:C
4.《登池上楼》的开头两句“潜虬媚幽姿,飞鸿响远音”,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应该怎样鉴赏这两句?
解析:表现手法是起兴,鉴赏应该从效果作用方面入笔。
参考答案:这两句运用了兴的表现手法。首句写俯视池中,不禁联想起虬龙的深潜而自媚。下一“媚”字,把潜隐者悠然自得的情态描绘得栩栩欲活。诗人借助想像的彩翼,化虚为实,把本属传说的动物描绘得相当逼真。次句写仰视飞鸿,想像它振翅高骞而扬音九霄,又描绘出进取者春风得意、奋发有为的情状。
5.《登池上楼》一诗可以分为几个层次?请略作分析。
解析:谢灵运的诗的结构是“叙事——写景——议论”,这一点有助于给诗歌分段。
参考答案:此诗分三个层次。第一层应是前八句,是叙事,包含对自己的处境和心境的叙述;第二层是中间八句,是写景;第三层是后面六句,是议论,诗人联想到《诗经·七月》和《楚辞·招隐士》,从中拈出一个“归”字,表示自己的归隐之志。
30分钟训练
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4题。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灞涘望长安,河阳视京县。白日丽飞甍,参差皆可见。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去矣方滞淫,怀哉罢欢宴。佳期怅何许,泪下如流霰。有情知望乡,谁能鬒不变?
1.作者并不是望“长安”“京县”,为什么要写“望长安”“视京县”?这是一种什么写法?
2.作者运用了什么手法来写景?写景的目的是什么?
3.“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妙在何处?
4.本诗有哪些写作特点?
1—4.解析:这首诗写登山临江所见到的春晚之景以及遥望京师而引起的故乡之思。诗歌的前八句写他登山所望见的景色。其中“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诗人用“余”“散”“澄”“静”等字把黄昏天空和春江上的秀色佳气生动地描写出来,真有造化之妙。然后诗人把眼光落到那花草繁茂的郊外:“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诗人用“喧”和“覆”字写出了日落时飞鸟纷纷投林的景色,而“杂”和“满”字则写出了群芳怒放的情形。在诗人笔下,白日、飞甍、晚霞、江水、喧鸟、杂英构成了一幅绚丽多彩的图画。诗歌的后半部抒发诗人去国怀乡的怅惘之情。归期渺茫,日夜思乡,诗人的头发怎能不斑白呢?诗歌围绕着“望”字着墨,章法严谨。诗歌对仗精工,讲求声律,与唐代律诗相近,所以后人说他“诗变有唐风”。
参考答案:1.(1)这两句以王粲望长安、潘岳望洛阳比喻自己回望京邑。(2)用典的写法,化用古人的诗句。
2.(1)动静结合。静景:夕阳、澄江、杂英等。动景:喧闹的小鸟。调动多种感官:既描写绚丽的色彩,也描写美妙的声音。运用比喻:余霞像彩锦,澄江像白练。(2)表达对京城的留恋,景色越好,越舍不得离开,自然转入对思念之情的抒发。
3.这几句描绘了一幅色彩明丽、意境澄清、充满生机的画面,表达了作者对京城美景的热爱和留恋。技巧高超:色彩和谐搭配,晚霞之红艳、澄江之碧透,交相辉映;动静有机结合,归鸟之喧闹、野花之茂盛,互为映衬。加之用了两个贴切生动的比喻,将霞光比喻成彩锦,将澄江比喻成白练,令人感到美不胜收。
4.情景交融:紧扣“望”写出了景象的壮丽,更加反衬作者的离情,“以乐景写哀情,倍增其哀”。写景自然贴切:似乎不经意写成,妙手天成。“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形成对比,色彩相对,动静相对;比喻生动具体;词语选用非常好,“余”与“散”,“澄”与“静”有内在因果关系。
(二)阅读下面的词,完成5—8题。
定风波
苏 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5.苏轼,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朝著名的___________家、___________家。
6.对这首词的词句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上片前两句写作者在铺天盖地的骤雨袭击下,是那样安详自若。“莫听”“何妨”,表现了他无所畏惧、把风雨置之度外的精神风貌。
B.上片后几句承上文继续写将风雨置之度外的精神风貌。[来源:21世纪教育网
C.下片前两句,表面看来是写天气变化之迅速,实际则是在暗示生活中的人事反复不定。
D.下片后两句是说,回望刚刚走过的风雨萧瑟之处,既已云消雾散,斜阳也收敛了光辉。
7.“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苏轼,“独钓寒江雪”的柳宗元,“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他们表现出来的形象是一样的吗?谈谈你的看法。21世纪教育网
8.这首词给我们怎样的人生启示?
5.答案:东坡居士 宋 文学 书法
6.解析:B项,上片后几句主要表现经历挫折后的一种旷达的人生态度。21世纪教育网
答案:B
7.解析:结合他们的生平来看是不一样的。苏轼的人生观较积极,柳宗元表现出来的是士大夫的清高,陶渊明表现的是轻松闲适。
参考答案:不一样。苏轼表现出来的是一个在人生的道路上履险如夷、泰然自若、胸襟广阔、性格倔强的形象;“独钓寒江雪”的柳宗无,是一个清高孤傲、凛然不可侵犯的形象;“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是一个辞官归隐、轻松悠闲的形象。
8.解析:结合词中描绘的自然环境和词人的人生态度来回答。
参考答案:人生道路上有许多狂风骤雨般的困难和挫折,当它来临时,我们不能逃避,要勇敢面对,泰然自若,积极乐观,只有如此才会成功。
(三)阅读下面的一首诗,完成9—10题。
望月怀远
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9.解释“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的含意。
10.请结合全诗,赏析这首诗所表现的思想情感。21世纪教育网21世纪教育网
解析:皎洁的明月从海上升起,照着我也照着远在天涯的亲人。身居异地的情人,对月相思,通宵难眠,不由得怨恨漫漫长夜。屋里光照耀眼,于是将烛熄灭,披衣步出门庭,月明夜深,露水湿衣,寒意袭人,此刻,恨不能捧一把月光送给远方亲人。但是月光又怎么能抓在手里呢,还是回去再睡吧,也许能在梦中与亲人相会。
参考答案:9.无法将饱含我满腔心意的满手月光赠送给你,还是去睡罢,睡了也许能在梦中与你相聚。21世纪教育网
10.全诗表达了诗人对远人的怀念之情。情景交融。首联即由景入情,借明月抒发“千里共婵娟”之情。颔联以“怨”字为中心,以“情人”与“相思”呼应,以“遥夜”与“竟夕”呼应,远隔天涯的人,因为对月相思而久不能寐,只觉得长夜漫漫。颈联描绘了深夜对月月不眠的实情。尾联构思奇巧,借赠满手的月光,表达自己不尽的情思。[来源:21世纪教育网]
(四)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11—12题。
题李凝幽居
贾 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11.“僧敲月下门”句与名句“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它们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共同特点?
1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生活情趣?
解析:这首诗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一联著称。全诗只是抒写了作者走访友人李凝未遇这样一件寻常小事。诗中的草径、荒园、宿鸟、池树、野色、云根,无一不是寻常所见景物;闲居、敲门、过桥、暂去等等,无一不是寻常的行事。然而诗人偏于寻常处道出了人所未道之境界,语言质朴,和谐自然,而又韵味醇厚。
参考答案:11.它们在表现手法上的共同特点是以动衬静。
1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向往悠闲舒适的隐居生活的生活情趣。
(五)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第13题。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13.明人黄周星在《唐诗快》卷二评此诗末两句曰:“胸中自有万古,眼底更无一人,古今诗多矣,从未有道及此者。此十二字,真可以泣鬼。”后人更对末句的“独”字津津乐道不已。请你联系全诗对“独”字的表达效果进行赏析。
13.解析:此诗虽因怀才不遇而发,却能超越个人得失,以傲岸孤竣的人格反观宇宙,既有明主难期、知音难求的强烈孤独感,又充满强烈的自信、豪迈之情,意蕴相当丰富。从艺术上看,虽然四句都是虚笔抒情,却纵览古今、横扫天地,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孤傲而富有英雄气魄的诗人形象。这一英雄形象昭示着“盛唐之音”即将到来,在千百年后仍然能够令读者感动不已。
参考答案:末句的“独”字,与前两句相呼应,进一步点明了自己内心的孤寂与辛酸,深化了意境,又突出了诗人卓然特立的孤傲,强化了诗的风骨。这种强烈的情怀,也代表了封建时代众多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仁人志士的共同心曲,具有令人一唱三叹的感染力。
(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6题。
一首民歌
叶延滨
①作家李准讲到他在美国听到的一首民歌。歌词大意是这样的:原野上的鲜花到哪里去了?鲜花被姑娘摘去了。美丽的姑娘到哪里去了?姑娘被大兵带到军营去了。军营的士兵到哪儿去了?大兵都到墓地去了。大兵们的墓地到哪儿去了?墓地早就开满鲜花了……
②这是民歌。
③听见这首民歌,我的心被一种美丽的忧伤所笼罩,好久都没有这样的心境了。它是民歌,因为它通俗明白。它是民歌,因为它浸满了生活的汁液,让你闻到花香,看见姑娘的倩影,听见士兵们的笑声,再面对墓地苍凉的风。它是民歌,因为它把我们感受到所没能说的一切,用最简单的形式展示出来,让你体会内涵的丰厚与深沉。
④它说的是今天,但从古到今的男人和女人,不也有相似的人生?它说的是美国的民情,但哪个国家的骑士和美女,没有这样的故事?它在讲述爱情,同时我们也感到诗人在慨叹命运。它在述说它看到的景象,却叫我和你联想到许多看不见的生息和首尾相连的环链。它在喟叹美好的事物是那么脆弱、那么短暂,而在我的心里即引出对美的礼赞,感受到美好的事物是那样顽强、那样生生不息。
⑤这就是诗的力量,这就是民歌的魅力。
⑥你也许会说,这有什么奇怪的,不就是剪子、锤子和布吗?不就是杠子、虫子和鸡吗?从抽象的相克相生环来说,它们都是一个道理;但同样在一个循环性的表达式下,剪子、锤子和布是游戏,框子、虫子和鸡是酒令,而这束鲜花、姑娘和大兵就是诗。引出其中区别的,就是诗的本质。
⑦诗就是美,就是人生,就是情感。如果一首诗没有张扬人性的力量,不让人接近人生的意义;如果一首诗不最后在感情上引起共振,不能用情感打通人与人间的隔膜——那么它不能称为好诗,至少不是一首完美的作品。
⑧我从来不反对向民歌学习,因为民歌是最接近诗本质的诗歌形式。但这里要讲一个现实,我们所说的民歌在与你和我接近之时,往往已经被现代文明“污染”了。对民歌污染还至少在这两方面是人所共知的:一是出于权力的要求,而对民歌实施的改造,最典型的例子是“文化大革命”中的××庄歌谣之类;二是由于金钱的引诱,对民歌实行了商品化的包装。商业化了的民歌就从“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啊”的粗野生动,变成了“妹妹坐船头,哥哥你在岸上走”的精致虚假。
⑨真是,“原野上的鲜花到哪儿去了……”,听到这首民歌的时候,我也在想念那些曾经感动过我的民歌。
14.作者认为民歌的特点是什么?分三点作答。
15.联系全文,说出下列句子的含意。
(1)我的心被一种美丽的忧伤所笼罩,好久都没有这样的心境了。
(2)剪子、锤子和布是游戏,杠子、虫子和鸡是酒令,而这束鲜花、姑娘和大兵就是诗。
16.我们在初中学过的《蒹葭》(《诗经·秦风》):“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结合本文,谈谈在这首诗中所感受到的“民歌的魅力”。
14.解析:答题范围就在第③段,原句是用三个“它是民歌”这样的排比形式讲述民歌特点的,我们把它变成通俗一点的话分条列出即可。
参考答案:(1)通俗明白;(2)浸满了生活的汁液;(3)最简单的形式,丰厚与深沉的内涵。
15.解析:叙述句子的含意,还要找出句子的隐含信息。(1)要抓住“美丽的忧伤”来分析其具体内容;(2)三组词语找出它们的不同点,“游戏”与“酒令”没有感情因素的融入,而“诗”则是感情的东西了。
参考答案:(1)“美丽”指民歌中的爱情故事所具有的美好特质;“忧伤”指民歌体现出来的对美好事物脆弱、短暂的喟叹。作者因长期看到听到的是被现代文明“污染”了的民歌,所以“好久都没有这样的心境了”。
(2)因为这首民歌除了具有简单的形式外,还具有关注人生,用情感打通人与人间的隔膜,在情感上引起共振的具体内容。
16.解析:这是一道开放题,提供的答案仅供参考。我们在答题时应扣住《蒹葭》来谈,又要扣住本篇文章的内容来谈。言之成理即可。
参考答案:这是一首优美的爱情诗。在这个秋天的早晨,芦苇上霜露浓重,诗人冒着秋寒在岸边徘徊,寻找所思念的人儿。她(他)在哪里呢?在水的另一边。河道回曲盘纡,道路艰难遥远,远远望去,所思念的人儿“宛在水中央”,可望而不可即。在这首诗中,诗人巧妙地利用芦苇、霜露、秋水等景物渲染出一种凄迷气氛,以此来烘托所思不见的怅惘心情。每节开头两句写芦苇上霜露的变化,以此来暗示时光的流逝,使人意会到他(她)已经在秋水畔徘徊了一个清晨。内容生活化,语言又通俗易懂。
创新应用
17.(原创题)用一句话概括下面语段的主要内容。
谢灵运出身名门,兼负才华,但仕途坎坷。为了摆脱自己的政治烦恼,谢灵运常常放浪山水,探奇览胜。谢灵运的诗歌大部分描绘了他所到之处,如永嘉、会稽、彭蠡等地的自然景物,山水名胜。其中有不少自然清新的佳句,如写春天“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登池上楼》);写秋色“野旷沙岸净,天高秋月明”(《初去郡》);写冬景“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岁暮》)等等。从不同角度刻画自然景物,给人以美的享受。
解析:可划分为两个部分,一是身世,放浪山水是由于不得志;二是他的诗歌的特点,主要是写景诗。
答案示例:本段文字写了谢灵运的身世及其写景诗的特点。
18.请你对下面这幅漫画的画面进行解说,不超过100字,然后用一句话写出它的寓意。
解析:解说画面内容要分出层次。
答案示例:(1)解说:整个画面分四个部分,最上面是一个塔吊,上写“建筑工程”,中间是三个人被塔吊吊着,三个人分别拿着“地权”“标权”“贷权”的牌子,两边是几座高楼,图左下方写着漫画的题目:权为钱役。(2)寓意:揭露了当前社会中存在的以官谋私的腐败现象。
深层探究
19.从《登池上楼》一诗中找出描写季节变化的诗句,这些诗句对表现诗人的感情有什么作用?
解析:要抓住季节的变化,如“革绪风”“改故阴”等等。
参考答案:《登池上楼》中描写季节变化的句子有:“初景革绪风,新阳改故阴。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这些句子有助于表现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作者把自己的感情注入自然景物之中。
片断作文
20.“花”是人们喜爱的对象,请你选择一种你喜爱而熟悉的花写一段话,50字左右。
答案示例:“菊花”,虽不能与国色天香的牡丹相媲美,也不能与身价百倍的兰花并论,但作为傲霜之花,它一直得到文人墨客的青睐,有人称赞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清高的气质。/“梅花”,在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出烂漫百花散出的芳香,因此梅花与菊花一样,受到了诗人的敬仰与赞颂。有的人抓住梅花最先开放的特点,写出了不怕打击挫折、敢为天下先的品质;有的人表现梅花的纯净洁白;有的人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松”,傲霜斗雪的典范,自然是众人讴歌的对象。李白《赠书侍御黄裳》:“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韦黄裳一向谄媚权贵,李白写诗规劝他,希望他做一个正直的人。三国人刘桢《赠从弟》:“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诗人以此句勉励堂弟要像送松柏那样坚贞,在任何情况下都要保持高洁的品质。
高考链接
21.(2006福建高考,10)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
端 居①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①端居:闲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称。
(1)这首诗第二句中的“敌”可否换成“对”或其他词?请简述理由。
(2)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解析:这是作者滞留异乡、思念妻子之作。诗人远离家乡和亲人,时间已经很久。妻子从远方的来信,是客居异乡寂寞生活的慰藉,但已很久没有见到它的踪影了。在这寂寥的清秋之夜,得不到家人音书的空廓虚无之感变得如此强烈,为寂寞所咬啮的灵魂便自然而然地想从“归梦”中寻求慰藉。即使是短暂的梦中相聚,也总可稍慰相思。“悠悠”二字,既形象地显示出远书、归梦的杳邈难期,也传神地表现出希望两皆落空时依然怅然若失的意态。而双方山川阻隔、别后经年的时间、空间远隔,也隐见于言外。21世纪教育网
参考答案:(1)不能换成“对”或其他词。用“敌”字不仅突出“空床”与“素秋”默默相对的寂寥清冷的氛围,而且表现出空床独寝的人无法承受“素秋”的清冷凄凉的情状,抒发了诗人心灵深处难以言状的凄怆之情。用“对”或其他词难以达到这种表达效果。(如果认为用“对”或其他词好,言之成理也可)
(2)在艺术手法上,第三、四句的最大特点是借景抒情。诗人借助对“青苔”“红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现色彩,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
22.(2007江苏淮安淮海中学高三周练,18)根据下面三则新闻,请你从解决问题的角度给每则新闻提炼出关键词语。
(1)现在,平均每26位平民就要养活一位官员。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参事任玉岭在全国政协十届三次会议上摆出了这个数字,呼吁应该再次精简官员。
(2)3月7日,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长徐匡迪透露,国有企业管理层年薪将设最高额限制,初步定为不超过员工平均工资的14倍。
(3)“虚高药价简直就是对百姓的生吞活剥。”5日,记者巧遇在人民大会堂旁听政府工作报告的卫生部常务副部长高强,说起虚高药价,高强副部长同样深恶痛绝。
参考答案:示例:(1)精简官员 (2)年薪封顶 (3)整治药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