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菱角的喜剧
5分钟训练 (预习类训练,可用于课前)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菱角( ) 缀生( ) 一篓( ) 模样( ) 筋斗( ) 劳什子( )
答案:líng zhuì lǒu mú jīn shí
2.依次填入下列句子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1)把一枚长着三个勾儿的菱角放在掌心里___________了半天。
(2)在吃到四个角的菱角那一天,我___________翻了一本辞书,看一看关于菱角那一条的注释。
(3)这种认识事物的方法真像是___________“君臣佐使”的中药方似的,抽出一味就不成其为好药了。
A.玩赏 随意 讲究 B.把玩 随手 讲究21世纪教育网
C.把玩 随意 讲求 D.玩赏 随手 讲求
答案:B
3.请选出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的运用有误的一项( )
A.菱肉相似,这是它们的“同”。菱壳的勾儿数目不同,这是它们的“异”。
B.原来,菱角有两个角,三个角,四个角的,书上早已经说得清清楚楚,不知道是当年上植物课时漫不经心还是忘记了。
C.生物学书籍告诉我们,像蝗虫、蝴蝶……这一类昆虫,都各各有两千种左右。
D.在不知道底细的人看来,它们都“差不多”,但是在专门研究它们的人的眼睛下,它们却原来有这么多的不同。
答案:B
解析:B项的“菱角有两个角,三个角,四个角的”中的逗号应该用顿号。
4.填空。
秦牧,原名___________,当代作家,著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答案:林觉夫 《长河浪花集》 《花城》
5.速读课文1—5段,看作者写了哪些内容?作者从“菱角的喜剧”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答案:(1)自己小时候常见的是两个角的菱角。
(2)在广西见到三个角的菱角。
(3)在重庆市场上见到四个角的菱角。
(4)浙江嘉兴有一种没有角的圆菱角。
(5)列举其他昆虫的“同”中有“异”。
启示:复杂性、多样性,总是贯穿于一切事物之间。21世纪教育网
10分钟训练 (强化类训练,可用于课中)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只知道一般道理,不掌握事物的复杂性、多样性,常常是我们做事摔筋斗的原因。
(2)事物是复杂多样的,我们得和绝对化简单化的认识方法打仗。这“捞什子”——简单化绝对化的思想方法,常常把人害得好苦呵!
答案:(1)受挫折。(2)使人讨厌的东西。
2.“站在正确立场上的聪明人并不会茫然失措”这句中“站在正确立场上的聪明人”指什么人?
答案:能认识到事物有规律可寻,并在了解了事物的一般性之后,又努力去了解事物特殊性的人。
3.“这样的认识方法,怎能谈得上精确呢!”句中“这样的认识方法”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答案:(1)只靠生活经验认识事物。(2)只靠书本知识认识事物。
4.农民的事例论证了什么观点?
答案:农民的事例表明,要对事物有深刻的认识,就要在认识事物的规律之后再高度掌握它的复杂性。
5.作者秦牧一直都很推崇口语,请认真阅读课文,找出文中口语化的句子,尝试把它改为书面语,并说说两者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解析:口语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口语词语和语气词多,短句和省略句多,显得格外简洁,读起来使人感到亲切。
参考答案:①现在才知道有些地方的菱角原来长的是三个角。多特别哦!改为:个别地方有三个角的菱角是很特别的事情。②是不是只有生物界有这种情形呢?不!一切情事都有复杂性、多样性。改为:不仅生物界有这种情形,一切事情都有复杂性和多样性。③我的天!复杂性、多样性的事物原是这样无往不在的。改为:复杂性、多样性的事物无往不在。
两种语言的不同表达效果主要是:口语显得通俗自然、简洁生动,而书面语则显得词语雅正,结构严谨。
6.在《菱角的喜剧》一文中,作者对于怎样认识复杂多样的事物是怎样论述的?
答案:作者首先从正反两方面来论述两种不同的认识方法,一种是“站在正确立场上的聪明人”,他们“面对世界万事万物的这种复杂性、多样性”,“不会茫然失措”,因为事物“既然有一般性,那就有规律可寻”,聪明人“掌握了一般性之后,再努力去掌握具体事物的特殊性,这就可以使认识达到比较精确的地步了”;另一种人是“自己”,“自己因为一向看到的菱角都是两个角的,就以为天下的菱角都是两个角的,对人们早已调查出来的菱角的各种状态都不知道。或者,在书本上看到对蝴蝶、蝗虫的一般性的描绘,就以为蝴蝶、蝗虫的道理‘止于此矣’,不再去注意它们的进一步的分别,在它们‘家族’内的千百种的不同”,因此自己的这些认识“怎能谈得上精确呢”。
30分钟训练 (巩固类训练,可用于课后)
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广西的时候,我第一次看到三个角的菱角,初见的时候,不禁小小吃了一惊。把一枚长着三个勾儿的菱角放在掌心里把玩了半天。心想:“吃了半辈子菱角,现在才知道有些地方的菱角原来长的是三个角。多特别哦!”
在重庆的时候,有一天走过市场,看到有一篓菱角竟都是四个角的。当时禁不住大大吃了一惊。买了一大包菱角回来,一边吃,一边欣赏。两个角、三个角、四个角的菱角味道原都一样,只是它们的模样儿不同罢了。菱肉相似,这是它们的“同”。菱壳的勾儿数目不同,这是它们的“异”。“同中有异”,这道理在小小的“菱角家族”中也表现出来了。
在吃到四个角的菱角那一天,我随手翻了一本辞书,看一看关于菱角那一条的注释。原来,菱角有两个角、三个角、四个角的,书上早已经说得清清楚楚,不知道是当年上植物课时漫不经心还是忘记了,我深以自己为什么对于吃了几十年的菱角竟一点常识也没有为憾。后来,才知道浙江嘉兴还有一种圆角菱,是没有角的。
菱角有无角、两个角、三个角、四个角的,如果加上个别变异者,说不定偶然还有几个一个角和五个角的。但即使如此,“菱角家族”还应该算是最简单不过的。生物学书籍告诉我们,像蝗虫、蝴蝶……这一类昆虫,都各各有两千种左右。区别于其他的生物,它们有许多的“同”,因此它们构成一个家族,然而在“同”中它们又有许多的“异”。在不知道底细的人看来,它们都“差不多”,但是在专门研究它们的人的眼睛下,它们却原来有这么多的不同。复杂性、多样性,总是贯串于一切事物之间。
1.在吃到三个角和四个角的菱角时,作者为什么会吃惊?
2.他从对菱角的认识过程中总结出了什么道理?
3.下面对文段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段的写作思路是由肤浅到深刻,由片面到全面。
B.作者从自己对菱角的认识联想到其他生物如蝗虫、蝴蝶等都是“同中有异”的,并由此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C.作者在吃到四个角的菱角的那一天,通过翻辞书才知道,原来菱角有无角、两个角、三个角、四个角的。
D.1958年在我国经济领域里出现了不少违背事物客观规律的现象,这反映了一些人在认识上违背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为了倡导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作者写了本文。
1.答案:作者在孩童时代对菱角的认识就是“菱角是有两个角的”,“这概念就在自己的脑子里坚固地形成起来”,所以第一次看到菱角居然有三个、四个角时,“不禁小小吃了一惊”,“当时禁不住大大吃了一惊”了。
2.答案:作者由对菱角的认识过程联想到其他生物的复杂性,最后总结出这样的道理:复杂性、多样性,总是贯串于一切事物之间。
3.答案:C
解析:C项作者对“无角菱角”是“后来才知道的”,并非翻阅辞书得知的。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7题。[来源:21世纪教育网
船的崇拜
秦 牧
船,这美妙的东西,征服了波涛,连接了被水隔开的陆地。长期以来,它获得了人们多少的赞美。在一些航海发达的国家里面,许多豪华的客厅里,常常陈设着古代的三桅船的模型,当作一种庄严的艺术装饰。刻制小小的船作为艺术品,是地球上无数地方人们共同的爱好。我国的榄核雕、牙雕、角雕,也常常以船只作为模仿雕制的对象。
在大轮船、水翼船都变得寻常起来,交通发达的今天,我们尚且处处可以看到人们对于船的赞美,那么,在古代,当人们只能驾着独木舟、小帆船、乌篷船在水上来往的时候,他们对于船的崇拜之情,我们就更加可以想像得之了。我甚至想:在古老的图腾崇拜的时代,必定有以船作为图腾的民族。
在少数民族地区访问,我常常感到兄弟民族对于船的那种热爱之忱。海南岛黎族人民原来居住的那种“船形屋”(随着生活的进步,现在大抵已经拆除,人们已住进砖瓦屋子了),五十年代我曾跑进去观光过。一进去,整个印象就好比走进一艘大乌篷船一样。因此,有人猜测,这种屋子,可能是黎族人民为纪念他们曾经在海上漂泊过的祖先而建造的。
有一年我到了黑龙江,在省博物馆里,看到赫哲人的许多制品。赫哲族是长期专事捕鱼的勇敢的民族,是征服大风大浪的能手。他们有许多制品,表现了高度的聪明和技巧。像桦皮船,整条船都用桦皮制成,非常轻巧,一个人就可以托举着它在陆地上行走。赫哲人制造的鲑鱼皮鞋子尤其有趣。这种鞋子的形状完全像是一艘小船。在黑龙江博物馆里,我还见到一些朝鲜族人的工艺制品,他们制造的器皿,也有好些是船形的。我没有到过福建的武夷山,但是从游览过那儿的朋友的叙述和有关材料的记载中,知道那里的削壁石隙间,往往插着许多木板,上面搁着一丈多长的木船。这就是“虹桥板”和“架壑船”。这种“架壑船”,也叫做“仙船”“仙函”“悬棺”,是几千年前那里的越族人殓葬的遗迹。古代汉人不理解为什么悬崖削壁上会架着木船,对它产生了许多猜想。有人认为是仙人登天留下的“仙槎”。宋代有一首《仙船》诗这样吟咏道:“此船何事架岩限,不逐桴槎八月来。莫是飞仙无所用,乘风有路到蓬莱。”朱熹的“九曲棹歌”中有一首也是专门歌咏这种奇景的:“三曲君看架壑船,不知停棹几何年。桑田海水今如许,泡沫风灯敢自怜。”1978年,福建省博物馆对武夷山的船棺进行了考察,取下了一具完整的“船棺”,发现棺内有完整的男性骸骨一具。用最新的科学方法测定的结果,棺木距今约为三千四五百年,年代相当于商期。“不知停棹几何年”的答案揭晓了,“架壑船”究竟是一种什么东西也完全明白了。这种“仙船”,其实也就是几千年前越族人的一种殡殓仪式的遗迹。“船”架在悬崖上,大概是防止被人偷盗和破坏吧。棺木必须做成船状,大概也有乘“仙槎”上天的寓意吧。这种古怪的风俗,同样流露出人们崇拜船只的一种感情。
为什么从古到今,从中到外,有这么多人对船这样赞美和崇拜呢?船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品之一,这种征服了江河、征服了海洋的宝贝工具,的确是值得称许的。赞美船,也错综曲折地表达了人类对劳动、创造、智慧、进取精神的赞美。
4.从文中看,船受到人们崇拜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5.文章写福建的武夷山的“船棺”,引用了两首写“船棺”的古代诗歌。联系全文,说说它们的作用所在。
6.现在“生活的进步”使海南岛黎族人民原来居住的那种“船形屋”不见了,你是怎样看待这一现象的?并适当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同类现象加以分析。
7.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作者阅历丰富,运用了许多材料证明人们对船的崇拜,文章的说服力强,能使读者不自觉地产生强烈的共鸣。
B.文中记叙的例子有:世界各地的人们雕刻船只作为艺术装饰(艺术品),有些民族以船作为图腾,海南黎族人建造船形屋居住,赫哲人、朝鲜族人制作船形物品,福建武夷山人制作船棺。
C.作者认为,由于船的特殊意义,船成为了人类的图腾之一,得到全世界人们的共同喜爱;今天,还有不少工艺作品,可以证明延续了人们对船的这种崇拜之情。
D.文章内容紧凑,开头结尾前后呼应,强调船的作用和人们对船的赞美之情;结构严谨,主旨突出。
E.作者写船,也是写人。船是人类用自己的智慧创造出来的,人们通过它征服了江河海洋,连接了被水隔开的陆地,作者借此赞美人们的劳动、智慧、创造和进取精神。
4.答案:船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品之一;船是人类征服江河、征服海洋的工具;人们对船的赞美,也错综曲折地表达了人类对劳动、创造、智慧、进取精神的赞美。
5.答案:丰富了文章内容,增加了趣味性、生动性,以此突出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对船只的崇拜之情。
6.答案:瓦房是居住条件的改善,然而船形屋是黎族人民用以纪念海上漂泊过的祖先的,凝聚了他们对船的热爱之忱。如果从文化意义上看,这是一种文化的丧失,一种情感的淡化。
7.答案:AC
解析:A项“不自觉地产生强烈的共鸣”牵强。C项“船成为了人类的图腾之一”“得到全世界人们的共同喜爱”与原文不符。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
彩蝶树(节选)
秦 牧
①洋紫荆的花和叶长得十分有趣。它的花有五片花冠,四片对称地分裂两侧,一片翘起在上方,布满色调颇浓的彩斑,很像兰花的花舌,因此有人称它为“兰花树”。三色堇在南方被人叫做“蝴蝶花”,其实,这顶桂冠戴在豆科植物洋紫荆的头上,也是合适的。
②不知道洋紫荆有几个不同花色种类的人,每每以为它们不断变幻着颜色,像被称做“娇容三变”的木芙蓉似的。他们哪里知道,这是紫荆树的家族,为了献出色彩缤纷的鲜花而进行着接力赛跑哩!你看,从隆冬到暮春,洋紫荆陆续开花,紫色、红色、粉红色,次第开放,要足足闹腾好几个月。最先开花的是紫色那一种,花期竟是在寒风凛冽的春节前夕,和炮仗花、梅花同时绽开花蕾。它着实可以称得上是南国的报春使者!
③紫荆树的叶子也非常有趣,就像它的本名羊蹄甲所显示的那样,仿佛羊蹄一样,每片叶子都毫无例外,是由腰子形的对称的两面合成的,末端凹了进去,把它折拢起来,简直像是一只绿色的蝴蝶,又像两个形影不离的好朋友。于是有人又给紫荆起了一个诨名,叫做“朋友树”。
④在高纬度地方,人们大概是看不到这种洋紫荆的。我有一个朋友,由于喜爱这种花树,特意起了个带“荆”字的名字。抗日战争时期,他北上延安参加革命,后来牺牲了。他的妹妹回南方省亲的时候,特意采了洋紫荆的几片叶子和花朵,夹在书里带回北方,好让孩子们知道“荆”字的来历,生命本应该这样的繁花似锦呵!
⑤在紫荆盛开的时候,我很喜欢站在树下,闻闻它的幽香,端详它那一串串彩蝶似的花朵,观赏它那对称得出奇的羊蹄般的叶子。清风吹来,落英缤纷,花瓣撒满了头、肩,我也不想拂掉它,心中禁不住引起一串遐想:……在古老的年代,有这么一对侠义的朋友,一个为崇高的目标牺牲了,另一个也奋起斗争,用慷慨壮烈的死为人民纾难,为至友复仇。他们死后被葬在一起,埋骨的地方就长出这么一株紫荆树——朋友树来,每片叶子都互相对称,五彩缤纷的蝴蝶也成群飞来凭吊,不愿离去……
⑥这样生死与共、肝胆相照的友谊,这样动人的故事,人世间,生活里是的确存在的,它值得讴歌,并且令人想到可以编出一个美丽的童话。
⑦站在满树蝴蝶的紫荆树下,我不禁想入非非了。
8.选文前三段以写彩蝶树为主,请你说说作者是按怎样的思路来介绍这种植物的。
9.“生命本应该这样的繁花似锦”一句,具体含意是什么?
10.作者为什么要在第⑤段中插入一串遐想?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8.答案:作者按总分的顺序来介绍彩蝶树。第一段总写洋紫荆的花和叶长得十分有趣,第二段介绍它的花有着不同的花色种类,第三段写它的叶子形状十分有趣。
9.答案:人的一生,应该像这位叫“荆”的朋友一样,为美丽的事业而活着,而献身,这样的生命,是多么辉煌、有意义啊。
10.答案:作者遐想了彩蝶树的来历,想像了这么一对侠义的朋友,从而凸显了文章讴歌生死与共、肝胆相照的友谊和人世间美丽的故事之主旨,同时,也增添了文章的美感和神秘色彩。
创新应用
11.(原创题)读下面的新闻,发表自己的看法。
中共上海市第九次代表大会今天上午开幕。上海市委书记习近平代表中共上海市第八届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时,深入剖析了社保资金案和陈良宇同志严重违纪问题所暴露出的党建薄弱环节,强调要吸取深刻教训,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以解决。他指出,社保资金案后上海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充分体现了上海广大党员和干部群众良好的整体素质和精神面貌。
答案示例:(1)中央严肃查处社保资金案和陈良宇同志严重违纪问题,充分表明了我们党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坚强决心和鲜明态度。(2)必须清醒地看到,这起案件危害巨大、教训深刻,对党和国家的事业造成了损害,对市委的威信和形象造成了伤害,对上海的改革发展造成了负面影响,对上海干部队伍的思想造成了严重冲击。(3)陈良宇事件暴露出我们在党的自身建设上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在思想上,对反腐倡廉工作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和现实紧迫性认识不足,在一定时间内放松了应有的警觉,对新形势下反腐倡廉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特点深入研究不够,缺乏有效应对。
12.(原创题)这是一个人们熟悉的标志。自中国公益网主编李刚2005年9月28日状告“全国牙防组”,到2007年5月21日卫生部提出清算性质的审计报告,历时仅一年零八个月,就使一个存续了18年的“权威”机构轰然坍塌。紧接着,追查“类牙防组”、监督“伪公权力”的诉求应声而起,从而把认证资格、商业贿赂、行政官员寻租、专家的职业操守、基金会管理、公共产品供给等一连串问题,都放到了社会舆论的聚光灯下。
请从一个角度谈一谈自己的看法,可以是法律上的、制度上的,也可以是道德上的。21世纪教育网
答案示例:关于统治道德,老子的阐述非常精当:“最好的统治者是让人民不察觉他的存在,等而次之的让人民敬爱他,再下一等的让人民赞扬他,再下一等的让人民害怕他,再下一等的让人民侮骂他。诚信不足才会不被相信。统治者应该慎于言词,不轻易发号施令,等事业成就之后让百姓都说本来就应这样。”通过这件事,我们的政府应该吸取教训。事实上,我们的政府对此事的反应还是相当积极的。
深层探究
13.《菱角的喜剧》最初发表时题为“复杂”,后来改为“菱角的喜剧”,你认为这样改好不好?为什么?21世纪教育网
答案:改为“菱角的喜剧”较好,这样更有针对性,“喜剧”一词也让人充满阅读的期待。“复杂”这个题目则显得一般,且说教意味较浓,跟文章前半部分的内容和笔调不太吻合。[来源:21世纪教育网
片段作文
14.由抒情议论入题,入情入理,在散文创作中也能收到较好效果。请你以“感情”为话题,选取一个角度,写一段散文的开头。
答案示例:常常是一位亲人的生命如流星般陨落,我们才悲哀于死神的无情;常常是一位朋友在与疾病殊死斗争,我们才诅咒病魔的猖獗横行;常常是我们自己的利益受到了侵犯,我们才正视社会的毒瘤……
高考链接
15.(2007江苏高考,18)下面的文字说明了利用“溶瘤病毒”消除肿瘤的过程,请概括这个过程的三个阶段。
据有关专家介绍:如果将一种经过基因工程加工的“溶瘤病毒”注射入肿瘤部位,病毒就会成千上万地高速复制,最终撑破肿瘤细胞,肿瘤也就溶解了。但也因此使部分肿瘤细胞进入血液,随着循环系统进入其他部位,从而导致肿瘤的转移。此时,如果对病人肿瘤部位加热,人体会大量产生一种叫热休克蛋白的特殊物质。而热休克蛋白可以训练人体免疫系统识别肿瘤细胞,进而在全身“追杀”肿瘤的残部。经过这样一个过程,就能达到消除肿瘤的目的。
(1)第一阶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15个字)
(2)第二阶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15个字)[来源:21世纪教育网]
(3)第三阶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20个字)
答案:(1)注射“溶瘤病毒”使肿瘤溶解;(2)加热肿瘤部位产生热休克蛋白;(3)热休克蛋白训练免疫系统消除肿瘤残部。21世纪教育网
16.(2007福建高考,15)找出下面文段在语言表达方面的两处错误,并加以改正。
徜徉在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那巍峨的碑体、优美的轮廓、饰有卷云与垂幔的碑顶,无一不让人顿生瞻仰、思念之情。这座纪念碑是由杰出建筑学家梁思成主持设计的。这一点,想必尽人皆知,对于他的助手、当代中国建筑大师吴良镛也参与了有关设计方案的讨论,或许鲜为人知。
错 误
改 正
第一处:
第二处:
答案:
错 误
改 正
第一处:顿生瞻仰、思念之情
顿生敬仰、思念之情(或去掉“瞻仰”)
第二处:对于他的助手21世纪教育网21世纪教育网
至于他的助手(或“对于”改为“而”;或去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