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毛泽东词两首》优化训练

文档属性

名称 《4 毛泽东词两首》优化训练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38.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1-01-22 23:49: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 诗 歌
4 毛泽东词两首
5分钟训练 (预习类训练,可用于课前)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百舸争流( ) 怅寥廓( ) 挥斥方遒( ) 岁月稠( )
浪遏飞舟( ) 喇叭声咽( )
答案:gě kuò qiú chóu è yè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怅寥廓( )
(2)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
(3)到中流击水( )
(4)雄关漫道真如铁( )
答案:(1)本指高远空旷,文中指宇宙的广阔。(2)原是形容山势高峻,文中指不平凡、不寻常。(3)这里指游泳。(4)不要说。
3.填空。
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萌芽于南朝,形成于____________,盛行于____________,配乐歌唱,句式不齐,也称____________。后来逐渐跟音乐分离了,成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词按字数的多少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8字以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9—90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1字以上);按段的多少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只一段的词)、_____________________(两段的)、三叠(三段的)、四叠(四段的)。
答案:唐 宋 长短句 小令 中调 长调 单调 双调
4.(1)押韵是诗歌的一大特点,请指出《沁园春·长沙》押什么韵,并写出其韵脚。
(2)《忆秦娥·娄山关》这首词颇具音韵之美,读起来朗朗上口,主要原因在押韵上,如上阕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下阕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韵:ou。韵脚有:秋、头、透、流、由、游、稠、遒、侯、否、舟。
(2)烈 月 咽 铁 越 血
10分钟训练 (强化类训练,可用于课中)
1.请选出对下列语句朗读节奏的判断错误的一项( )
A.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B.万类/霜天/竞/自由
C.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D.而今/迈步/从/头越
答案:D
解析:D项,“从头”应该连在一起。
2.《沁园春·长沙》上阕,描绘了美丽壮观的湘江深秋景色,从下列四组词语中选出最能表现深秋特点的一组( )
A.万山 层林 碧透 争流 鹰鱼 万类
B.红遍 尽染 碧透 百舸 长空 浅底
C.红遍 尽染 碧透 长空 浅底 霜天
D.万山 层林 碧透 长空 浅底 霜天
答案:C
解析:A项的“万山、争流、鹰鱼、万类”看不出与季节的联系。B项的“百舸”与季节没有联系。D项的“万山、层林”与季节没有联系。
3.“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一句,若按照现代汉语中一般的表达顺序应是( )
A.我独自站在秋之中,凝望着从橘子洲头流过的滚滚北去的湘江。
B.寒秋时节,我独自站在橘子洲头,凝望着滚滚北去的湘江。
C.寒秋时节,我独自站在滚滚北去的湘江边的橘子洲头。
D.我独自站在寒秋之中,湘江滚滚北去,从橘子洲头流过。
答案:B
解析:B项先说时间,再说“我”在什么地点,其次是所观的内容,这个顺序符合现代汉语的一般习惯。
4.下面对加点词语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红遍”“尽染”所描绘的景物虽是深秋的,但“红”这一暖色给人以富于活力的壮美印象。
B.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击”字生动地塑造了雄鹰飞翔时迅猛有力拍打翅膀的形象;移用鸟儿飞翔的“翔”来代替“游”字,把游鱼在水中轻快自如的动作表现得极其生动传神。
C.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这一问含蓄地提出了革命领导权的问题。通过询问应由谁来主宰大自然的盛衰荣枯,表现了词人的博大胸怀。
D.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遏”有阻止之意,“浪遏飞舟”写风浪很大,都把行船阻挡了。
答案:D
解析:D项,阻挡住行船的是游泳者击起的波浪。
5.请选出对《忆秦娥·娄山关》分析正确的一项( )
A.从词中的“西风烈”“霜”等来看,这首词写的季节应该是秋末冬初。
B.“雄关漫道真如铁”一句应理解为“漫道雄关真如铁”,“漫道”,即“不要说”之意。
C.“马蹄声碎,喇叭声咽”两句中,一“碎”字写出了红军行军之急促,一“咽”字则表现了西风中军号声的苍凉和悲壮。
D.从气氛的渲染上看,这首词渲染了一种紧张、激烈、悲壮的战斗气氛,同时也有一种凄凉、冷寂、迷茫的气氛。
答案:D21世纪教育网
解析:D项的气氛,只是“渲染了一种紧张、激烈、悲壮的战斗气氛”,并没有“凄凉、冷寂、迷茫的气氛”。
6.下列诗句中加点词语所运用的修辞方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B.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C.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D.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答案:B
解析:B项为借喻,其他为借代。
7.字数相等、结构相同、平仄相对、意趣贯通的两个句子组合在一起叫对仗,如“指点江山”与“激扬文字”。请选出下面可以组成对仗的诗句。
①五岭逶迤腾细浪 ②二水中分白鹭洲 ③芳草萋萋鹦鹉洲 ④溪云初起日沉阁 ⑤山雨欲来风满楼 ⑥入山深处闻鸟啼 ⑦乌蒙磅礴走泥丸 ⑧三山半落青天外 ⑨近水浅时听鱼声 ⑩晴川历历汉阳树
答案:①⑦ ⑧② ⑩③ ④⑤ ⑥⑨
8.判断下列对《忆秦娥·娄山关》的理解说法的正误,在括号内打“√”或“×”。21世纪教育网
(1)从“西风”“雁”“霜”这些意象的使用上,我们可以推断出这是在秋季。( )
(2)“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意思是清晨时分,西风凛冽,雁声穿空,霜华铺地,残月在天。( )
(3)上阕前两句作者通过感觉、听觉、视觉勾勒出一幅铁铸似的清晨凄清的画面,其用词造境,呈现出一种暗淡冰冷的色调。( )
(4)“马啼声碎”中的“碎”的意思是“零乱”,生动地刻画出撤退时急行军的景象:“喇叭声咽”中的“咽”的意思是发不出声,写出了当时物质条件的恶劣。( )
(5)“漫道”,意思是道路漫长,“真如铁”的意思是真的像铁一样坚固。作者用这两个词来说明前行之路漫长而艰难。( )
(6)“雄关”点出了娄山关的艰险,“从头”一词,可见作者已经是再过此隘了。( )
解析:第(4)题中“碎”,杂碎,零乱,这里形容急促、零乱的马啼声;“咽”,哽咽,这里形容悲壮的断断续续的军号声。第(5)题中“漫道”,也就是“莫道”。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娄山关雄伟险峻,如今却被英勇的红军征服了,还说什么像铁一样的坚固呢?
答案:(1)√ (2)√ (3)√ (4)× (5)× (6)√
30分钟训练 (巩固类训练,可用于课后)
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①,层林尽染②;漫江碧透③,百舸争流④。鹰击长空⑤,鱼翔浅底⑥,万类霜天竞自由⑦。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1.词中的“看”字领起了下文的哪些句子?
A.①—② B.①—④ C.①—⑥ D.①—⑦
2.下面的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写出了山之多、红之广、林之茂、色之美。
B.“漫江碧透,百舸争流”,写出了江满水溢,革命航船争先恐后、一往无前的场面。
C.“鹰击长空,鱼翔浅底”,既写了鹰勇猛迅捷的雄姿,又写了鱼自如轻松的神态。
D.最后三句,通过询问大自然谁主宰的问题,表现出诗人的博大胸怀和凌云壮志。
3.这段文字视野开阔,所写景物的层次感很强,这是基于作者从不同的角度来描写的缘故,这些角度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另外还有动景的描写,如____________________;有静景的描写,如____________________。
1.答案:D
2.答案:B
解析:B项中“江满水溢”是把“漫江”理解错了。后面的“革命航船争先恐后、一往无前”分析也不当,脱离了文意。
3.解析:描写的角度有远眺、近观、仰视、俯视等等。动景、静景的例子比较容易找出。
参考答案:远眺 近观 仰视 俯视(这几项答案的顺序不作要求) “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层林尽染”“漫江碧透”
(二)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第4题。
水调歌头 游泳
毛泽东21世纪教育网
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余。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1956年6月
4.请分别概括出上下阕的大意,以及全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案:(1)上阕写游泳所见、所感,抒发横渡长江、与风浪搏斗的豪情。(2)下阕写改造、开发长江的宏伟图景,寄托奋发图强、高速建设国家的殷切期望。(3)通过写畅游长江所见、所感和层层联想,激情赞颂我国建设方面的伟大成就,展示祖国发展的宏伟蓝图,抒发迎着大风大浪前进的壮志豪情。
(三)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5—6题。
采桑子 重阳注
毛泽东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注:本词作于1929年10月。1929年6月22日在闽西龙岩召开了红四军第七次代表大会,毛泽东的意见不被多数同志所接受,也未能当选为前委委员,离开了红四军的领导岗位,毛泽东先后到上杭等地指导地方工作。直到11月26日,毛泽东才在上海中央(当时由周恩来主持)“九月来信”的支持下恢复职务。当时的心情在这首词里也有所反映。
5.自古吟秋之诗词多抒发凄凉、寂寞之情,毛泽东的这首词是否也是如此?试简要说明。
6.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词的开头一句“人生易老天难老”带有大彻大悟的意味,可以想见这是词人登高望远所见。
B.“岁岁重阳。今又重阳”表明了“人生易老”,流露出对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伤感之情。
C.“黄花”即菊花,写菊只用一“香”字点出,显得明快利落。
D.全词仅“战地”二字透露出当时一点环境气息,不用笔墨渲染,这基于作者宽广阔大的胸襟。
5.答案:不是。这首词虽然写的也是肃杀的秋景,但表现的是乐观豪放之情,是对革命充满必胜信念之情。
6.答案:B21世纪教育网
解析:B项中“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未表明“伤感之情”,而是一种乐观精神。
(四)对比下面两首词,完成7—8题。
忆秦娥
李 白
萧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忆秦娥 娄山关
毛泽东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21世纪教育网
7.两首诗词都通过景物描写渲染气氛,但所渲染的气氛并不相同,请加以概括说明。
8.两首词的结尾都通过写景来抒情,气象宏大,但所抒发的感情不同。请概述其感情的不同之处。
7.答案:李词的景物描写渲染了一种凄凉、冷落、伤感的气氛;毛词渲染的是一种紧张、激烈、悲壮的战斗气氛。
8.答案:李词结尾抒发了一种怀古伤今的悲壮之情;毛词抒发的是红军战士越过天险娄山关时的那种豪迈雄壮的感情。21世纪教育网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1题。
喜欢苏东坡(节选)
方方
中华几千年的文明史中,名垂青史的文人多如牛毛,被后人格外喜欢的诗人亦不计其数。但往往诗文作得好的,人并不可爱;人品相当不错的,诗文却不过尔尔。而像苏东坡这样诗文书画和人品道德都趋于完美都富于魅力者实在是凤毛麟角。所以,我总觉得自从有了苏东坡后,除去李白之外的其他中国文人都在他的光照对比下显得黯然失色。
喜欢苏东坡当然最先是由他的诗文开始。对于苏子诗文,用什么样的溢美之词都不觉得有过。在中国,如若游历名山名水,如若中秋月下饮酒,人们往往会情不自禁地提到苏东坡,仿佛离了苏东坡,山、水、月都会大为逊色。历史上最具文化意义的山是庐山,将庐山写得最有意味的是苏东坡(“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最具文化意义的水是西湖,将西湖写得最为传神的也是苏东坡(“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而中秋自有了苏东坡大醉而作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后,其他便都“余词尽废”。无论苏东坡是在思亲,或在怀旧,无论他自品孤傲,或自作潇洒,无论他心情畅快,或心情苦闷,总而言之,但凡他有所作,其作品都几乎可列入同类作品“之最”。当年神宗陛下每逢“举箸不食”时,人们就知道他必是在读苏东坡的文章;学者章元弼家有美妻,可因太爱苏子诗文,每日读之不肯放手,其妻难以忍受,章便为苏休了妻。一个人的才华到了这种地步,实在是让人除却佩服仰慕,再无话可说。
苏东坡之让无数的后人崇敬和偏爱,除了他才华盖世,还因为他具有既智慧又仁厚、既旷达又幽默、既儒雅又豪放、既富于正义又富于情感的天性。他的性格色彩层次丰富,太具魅力,人们不由自主地为他倾倒。他的人生经历也算是够坎坷的了,因为才华太出众而一生受小人陷害:坐牢于京城,遭贬于黄州,浪迹于天涯,最后还上了个“元祐党人碑”,累及子女。观其一生,其实他并没有过多少太平宁静的日子,然而他也并没有因了这些而整日蓬头垢面哀哀切切,见人便“痛诉革命家史”。困惑虽有过,烦恼也有过,但这些到底也还是如同烟云从他悟性非凡的心里只作穿行而从不停滞。他依然我行我素地热爱着生活,乐观着人生,使他的天才横溢一生:他一戏墨,就创立了中国文人画;他一写字,就有着惊世的书法流芳千古;他一好吃,就传出“东坡肉”“东坡饼”诸类佳肴;他一穿戴,就使“东坡帽”“东坡屐”民间长存;他一说笑,就让和尚成为名僧……如此等等,仿佛只要苏东坡稍一动弹,就会留下一道浓重的文化色彩。一个人能活得如此举足轻重,那该是件多么有趣的事。中国的文化倘若将苏东坡连根须带枝蔓地挖取出来,我相信整个中国文化史都会因之而失重。正是有了苏东坡的存在,有了他的生活态度和人生精神的存在,才让我们后人真正见识到什么叫做天才诗人,什么叫做大家气度。
我喜欢苏东坡有些入迷,甚至听不得别人不喜欢苏东坡。如有听之,便一定是红下脸来,意欲一争高低。这种态度,使得我家先生一次不由得问:如果你同苏东坡活在同一时代,你是不是会嫁给他?只要苏东坡肯娶我的话,回答自然是肯定的。他不知道,能成为世上第一个阅读苏东坡诗文的人,能一天到晚听到苏东坡谈笑风生的人该是怎样的幸福!
9.文章第二段开头说“喜欢苏东坡当然最先是由他的诗文开始”,结合全文,说说为什么?
10.作者在第三段中“为他倾倒”的原因是什么?(不超过25字)
11.文章最后一段跳跃性较大,初读时似觉多余,但仔细琢磨又觉得与前面浑然一体,请具体分析这一段的作用及好处。
9.解析:第二段的主要意思是读苏诗苏文,第三段是写其文品才华。这一切我们无法通过亲自与他交往去了解,只有通过读其文章才能了解,这是唯一的途径。
参考答案:因为作者首先是从苏东坡的诗歌和文章中了解他的才华和人品魅力的。
10.答案:(1)才华盖世。(2)性格仁厚、旷达、幽默、儒雅、豪放,富于正义、情感。
11.解析:最后一段实际是从自己的生活角度写对苏东坡的态度,照应中心,回答时要注意结构上的照应、内容上的表现及手法上的运用。
参考答案:(1)写“听不得别人不喜欢苏东坡”既点了题,又照应第一段。(2)写自己愿意嫁给苏东坡,是从侧面衬托苏东坡才华横溢,性格可爱,人品完美。
创新应用[21世纪教育网
12.(原创题)阅读下面的材料,补写出画线处的内容。
中国足球名将孙祥这次去荷兰差不多要呆4个多月,他想趁着这段时间,多带些书去看。该读的书太多了,孙祥开始犯愁,到底带哪本好呢?“最近买了套鲁迅作品集,朋友介绍说他的杂文很不错,我打算带过去。‘四大名著’也没怎么看过,这次正好带去补补课。毛泽东的诗词太有气势了,特别是《沁园春·雪》,看得我都呆掉了,肯定要带着的……还有米兰·昆德拉,那本《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一定也得看看……”
叨叨了半天,孙祥更没了头绪,如果这些都带去,光书的分量就得让行李超重。
读了这则材料,我有很深的感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要想使中国足球腾飞,就要像孙祥一样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或:孙祥的行为说明了一个道理,要想使自己的事业有较大的发展,就要加强自己的文化修养)
13.为下则新闻加上恰当的题目。
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为了缅怀毛泽东同志的丰功伟绩,近日,凤翔民间雕刻艺人李耀推陈创新,让古老的马勺脸谱再度变脸,变成毛泽东诗词纪念马勺。
57岁的李耀是凤翔县糜杆桥镇人。2006年是毛泽东同志诞辰113周年纪念日。李耀突发奇想,让千年脸谱马勺变成新颖的毛泽东诗词马勺。他用了10天时间雕刻完成了一套极具纪念意义的毛泽东诗词纪念马勺。这套马勺黄底红字,直径达80厘米,由1个大马勺和9个小马勺插花组成。其中,大马勺背上镌刻着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西江月·井冈山》《忆秦娥·娄山关》《清平乐·六盘山》和《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5首诗词;9个小马勺上刻着毛泽东的七律诗《长征》。整个马勺采用隶书和阴阳结合的刻法,共刻了毛泽东的6首诗词,共计450个字。
据悉,李耀已将这套毛泽东诗词纪念马勺赠送给延安革命纪念馆。
答案示例:民间艺人推陈创新,毛泽东诗词刻上马勺
14.毛泽东诗词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很高,能给人以深刻的启示,有些诗词至今脍炙人口。现在请你为“毛泽东诗词朗诵会”的主持人写一段结束语,来结束这次朗诵会。
要求:(1)要引用毛泽东的诗词;(2)语言连贯且富有激情;(3)不少于50字。[来源:21世纪教育网21世纪教育网
答案:毛泽东诗词是中国诗林中矗立的一株参天大树,是一部中国革命的壮丽史册,从“鲲鹏击浪从兹始”到“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我们领略到了毛泽东“唤起工农千百万”的雄伟气魄。“三军过后尽开颜”的喜悦告诉世人,“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同学们,让我们谨记一代伟人的教诲:“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深层探究
15.“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气概?
解析:抓住“指点”“激扬”所表现出来的诗人形象,从“粪土当年万户侯”中理解诗人的思想及气质。
参考答案: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德才兼备、奋发有为、无私无畏、敢于斗争、胆略超群的革命品质,也表现了作者痛斥反动统治者,投身革命的凌云壮志。
片段作文
16.毛泽东的诗词是借古典诗词的形式反映现代的内容,这叫“旧瓶装新酒”。请你也试着用其中一个词牌写一首词,表现新的内容。
答案示例:
一剪梅 雨
雨帘天降谁欲求?那日情怀,胸中自留。碧波镜随愿为此,心有归所,忘怀烈酒。
散文两章便回头。一盼七七,望月久久。小子轻狂心怀月,本不知愁,却道情愁。
高考链接
17.(2007广东高考,23)下面的材料从四个方面对粤剧作了介绍。请筛选信息,保留各方面的主要内容,压缩成一段文字,不超过90字(含标点符号)。
粤剧起源于明代,深受昆曲、南戏的影响,清朝顺治之后,以梆子、皮黄为基础,融合弋阳腔、昆曲之长,吸收了南音等广东民间曲调,逐渐发展成为南方的一大剧种。它的唱腔丰富,以梆子、二黄为主,兼用民间说唱音乐。唱有大喉、平喉、子喉之分,调有正线、反线和乙反线之别。伴奏乐器原只有二弦、高胡等民族乐器,后来加进了小提琴等西洋乐器,对增强戏剧效果,起到了很好的作用。粤剧的行当,原只有生、旦、丑、末、净等十个,后来生角又演变为文武生、武生、小武等。粤剧是最能体现广东特色的剧种。
解析:所给材料按内容分为概念、起源与形成、唱腔(唱、调)与伴奏、行当四个部分。
答案示例:(1)粤剧是吸收梆子、南戏等元素而形成的最具广东特色的剧种。唱腔以梆子、二黄为主,唱、调还有细分,伴奏用二弦等乐器,行当分生、旦、净、末、丑等十余种。
(2)粤剧是以梆子、二黄为基础,融合昆曲、南音等形成的最具广东特色的剧种。唱有大喉、平喉、子喉之分,调有正线、反线、乙反线之别,伴奏有二弦等乐器,行当有生、旦、净、末、丑等。
(3)粤剧是起源于明代,受昆曲、南戏影响,最具广东特色的剧种。唱腔以梆子、二黄为主,唱有大喉、平喉、子喉之分,调有正线、反线等,伴奏有二弦等乐器,行当有生、旦、净、末、丑等十余种。
18.(2007广东佛山高三检测一,6)看下面的漫画,先简要说明漫画的内容,再揭示漫画的寓意。
小祖宗在军训[来源:21世纪教育网]
(1)说明漫画的内容。(不超过75个字)
(2)揭示漫画的寓意。(不超过15个字)
答案示例:(1)漫画的标题为“小祖宗在军训”。图中烈日下有两个孩子身穿军装正在齐步走,一个孩子挥汗如雨;另一个孩子脚下却有阴凉,原来,他的母亲正隔着篱笆为他撑伞。(2)讽刺了家长溺爱子女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