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渐
5分钟训练 (预习类训练,可用于课前)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纨绔( ) 刑笞( ) 拥衾( ) 瞬目( )
痴态( ) 牛犊( ) 芥子( ) 浩劫( )[21世纪教育网
答案:wán kù chī qīn shùn chī dú jiè jié
2.下列各组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慷慨 气慨 梗概 概貌 B.蜡烛 蜡像 腊月 腊肉
C.荫蔽 荫凉 庇阴 阴沟 D.时辰 辰光 早晨 星晨
答案:B
解析:A项中“气慨”应为“气概”。C项中“庇阴”应为“庇荫”。D项中“星晨”应为“星辰”。
3.依次填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时间我觉得比空间更为____________,犹之时间艺术的音乐比空间艺术的绘画更为神秘。因为空间姑且不追究它如何广大或无限,我们总可以把握其一端,认定其一点,时间则全然无从把握,不可_____________,只有过去与未来在渺茫之中不绝地相追逐而已。
A.不可理喻 停留 B.不可理喻 挽留
C.不可思议 挽留 D.不可思议 停留
答案:C
4.填空。
《渐》选自____________________。丰子恺,现代作家、画家。著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答案:《丰子恺散文》 《缘缘堂随笔》 《车厢社会》
10分钟训练 (强化类训练,可用于课中)
1.重新排列下列语句,使之连贯通顺。(只写序号)
①时辰钟的针,平常一看总觉得是“不动”的;其实人造物中最常动的无过于时辰钟的针了。
②一息尚存,总觉得我仍是我,我没有变,还是流连着我的生,可怜受尽“渐”的欺骗!
③我觉得时辰钟是人生的最好的象征了。
④日常生活中的人生也如此,刻刻觉得我是我,似乎这“我”永远不变,实则与时辰钟的针一样的无常!
答案:③①④②
2.根据文意,说说你对“时间我觉得比空间更为不可思议”中“不可思议”的原因的理解。
答案:更为神秘,全然无从把握,又不可挽留。21世纪教育网
3.根据文意,说说你对“一刹那便是永劫”的理解。
答案:有“大人格”,能胜任百年的或千古的寿命的人,能不为“渐”所迷,不为造物所欺,收缩无限的时间并空间于方寸的心中,故他们的人生在历史的长河中虽短如一刹那,但其影响却可持续长久的时间。
4.作者怎样阐述“使人生圆滑进行的微妙的要素,莫如‘渐’”这个观点?
答案:首先举出生活中渐变的现象。说明人生是由“渐”维持。(例证)然后说人生能够承受境况的变衰,也是靠“渐”的助力,因为……(例证)再说到人类如此,大自然亦如此。(例证,范围扩大)所以说“渐”是使人生圆滑进行的微妙的要素。
5.文中,作者是怎样感悟生命真谛的?21世纪教育网
答案:“渐”是一种事物累积、时间流逝的形态,这形态没有具体形迹,难以捉摸把握。作者并不直说“渐”是什么,而是引用了许多生活中的具体例子,由浅入深,从身边的琐事、日常的见闻、零星的思想和感兴谈起,由具体而入抽象,揭开“渐”的本质,颖悟人生的道理,认识时空变化的真意义,呈现生存的哲理。作者坦诚真挚,既执著于对生命的玄思,又侧重于对具体事相的品味,随意抒写,自由活泼。
6.作者用怎样的方法把抽象的道理讲明白?试作说明。
答案:(1)举例论证。举了一些贴近现实生活的例子来分析人生的发展变化是在不知不觉中微妙进行的。“巨富子弟”的变化、昼夜季节的变化、儿女的成长、植物的花开、抱犊过沟等。
(2)比喻论证。把看不见的人生变化比喻成人们熟悉的走路、音乐符号、时钟等,说理形象而到位。
7.作者写作此文的目的是什么?
答案:作者通过对时间的隐秘性和欺骗性的揭示,提醒人们注意“渐”的变化,不为“渐”所迷,不为造物所欺,激励人们要把握好时间,把握好生命,做一个有“大人格”“大人生”的人。
30分钟训练 (巩固类训练,可用于课后)
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使人生圆滑进行的微妙的要素,莫如“渐”;造物主骗人的手段,也莫如“渐”。在不知不觉之中,天真烂漫的孩子“渐渐”变成野心勃勃的青年;慷慨豪侠的青年“渐渐”变成冷酷的成人;血气旺盛的成人“渐渐”变成顽固的老头子。因为其变更是渐进的,一年一年地、一月一月地、一日一日地、一时一时地、一分一分地、一秒一秒地渐进,犹如从斜度极缓的长远的山坡上走下来,使人不察其递降的痕迹,不见其各阶段的境界,而似乎觉得常在同样的地位,恒久不变,又无时不有生的意趣与价值,于是人生就被确实肯定,而圆滑进行了。假使人生的进行不像山坡而像风琴的键板,由do忽然移到re,即如昨夜的孩子今朝忽然变成青年;或者像旋律的“接离进行”地由do忽然跳到mi,即如朝为青年而夕暮忽成老人,人一定要惊讶、感慨、悲伤,或痛感人生的无常,而不乐为人了。故可知人生是由“渐”维持的。这在女人恐怕尤为必要:歌剧中,舞台上的如花的少女,就是将来火炉旁边的老婆子,这句话,骤听使人不能相信,少女也不肯承认,实则现在的老婆子都是由如花的少女“渐渐”变成的。
1.“使人生圆滑进行的微妙的要素”一句中,“圆滑”的含义是什么?
2.如果将画横线的句子改为“因为其变更是一分一秒地渐进的”,这样好不好?为什么?
3.为什么说“渐”是造物主骗人的手段?为什么说人生是由“渐”来维持的?请联系文段,用自己的话来作答。21世纪教育网
4.对画波浪线的句子的赏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在不知不觉中,经过长时间后,好人“渐渐”变坏了。突出人生变化的巨大和不幸。[来源:21世纪教育网
B.人的变化,短时间里是不知不觉的,但在较长时间里是巨大的。突出人的变化是一个渐进过程,这个渐进过程有很强的隐蔽性。
C.在不知不觉中,人就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突出人生之变不易察觉。
D.在不知不觉中,人“渐渐”地变化了。突出人的变是一个渐变的过程。
1.答案:人生各阶段的变化非常细微、平缓,不易察觉。
2.答案:不好。这里使用繁笔,能让读者更深刻地感受到人生变化的“渐进”的过程,和下文的比喻也更加吻合。
3.答案:“渐”使人生圆滑地进行,事实上我们每天都在变,由孩子最终变成老人,而这种渐变又不留痕迹,让我们误以为恒久不变,这不是受了“渐”的欺骗吗?“渐”让人生的变化不易察觉,让人易于接受,如果让一个少女很快就变成老太婆,那就难以承受了,所以说,人生是由“渐”来维持的。
4.答案:B
解析:要注意对“渐”的特点描述的准确性,对表达意图分析的合理性。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日 历
冯骥才
我喜欢用日历,不用月历。
厚厚一本日历是整整一年的日子。每扯下一页,它新的一页——光亮而开阔的一天——便笑嘻嘻地等着我去填满。我喜欢日历每一页后边的“明天”的未知,喜欢它隐含着一种希望。“明天”乃是人生中最富魅力的字眼儿。生命的定义就是拥有明天。它不像“未来”那么过于遥远与空洞。它就守候在门外。走出了今天便进入了全新的明天。明天会是怎样呢?当然,多半还要看你自己的。你快乐它就是快乐的一天,你无聊它就是无聊的一天,你匆忙它就是匆忙的一天;如果你静下心来就会发现,你不能改变昨天,但你可以决定明天。有时看起来你很被动,你被生活所选择,其实你也在选择生活,是不是?
每年元月元日,我都把一本新日历挂在墙上。随手一翻,光溜溜的纸页花花绿绿滑过手心,散着油墨的芬芳。这一刹那我心头十分快活。我居然有这么大把大把的日子!我可以做多少事情!前边的日子就像一个个空间,生机勃勃,宽阔无边,迎面而来。我发现时间也是一种空间。历史不是一种空间吗?人的一生不是一个漫长又巨大的空间吗?一个个“明天”,不就像是一间间空屋子吗?那就要看你把什么东西搬进来。可是,时间的空间是无形的,触摸不到的。凡是使用过的日子,立即就会消失,抓也抓不住,而且了无痕迹。也许正是这样,我们便会感受到岁月的匆匆与虚无。
我不能天天都从容地扯下一页。特别是忙碌起来,或者从什么地方开会、考察、访问归来,看见几页或十几页过往的日子挂在那里,黯淡、沉寂和没用;被时间掀过的日历好似废纸。可是当我把这一叠用过的日子扯下来,往往不忍丢掉,而把它们塞在书架的缝隙或夹在画册中间。就像从地上拾起的落叶。它们是我生命的落叶!
别忘了,我们的每一天都曾经生活在这一页一页的日历上。
记得1976年唐山大地震那天,我住的亭子间被彻底摇散,震毁。我一家三口像老鼠那样找一个洞爬了出来。当我双腿血淋淋地站在洞外,那感觉真像从死神的指缝里侥幸地逃脱出来。转过两天,我向朋友借了一架相机,爬上我那座狼咬狗啃废墟般的破楼,钻进我的房间——实际上已经没有屋顶。我将自己命运所遭遇的惨状拍摄下来。我要记下这一切。我清楚地知道这是我个人独有的经历。这时,突然发现一堵残墙上居然还挂着日历——那蒙满灰土的日历的日子正是地震那一天:1976年7月28日,星期三。我伸手把它小心地扯下来。如今,它和我当时拍下的照片,已经成了我个人生命史中刻骨铭心的珍藏了。
由此,我懂得了日历的意义。它原是我们生命忠实的记录。从“隐形写作”的含义上说,日历是一本日记。它无形地记载我每一天遭遇的、面临的、经受的,以及我本人的应对与所作所为,还有改变我的和被我改变的。
然而人生的大部分日子是重复的——重复的工作与人际,重复的事物与相同的事物都很难被记忆。所以我们的日历大多页码都是黯淡无光。过后想起来,好似空洞无物。于是,我们就碰到一个非常重要的关于人本的话题——记忆。人因为记忆而厚重、智慧和变得理智。最重要的是,记忆使人变得独特。因为记忆排斥平庸。记忆的事物都是纯粹而深刻个人化的。所有的个人都是一个独特的“个案”。记忆很像艺术家,潜在心中,专事刻画我们自己的独特性。你是否把自己这个“独特”看得很重要?广义地说,精神事物的真正价值正是它的独特性。无论是一个人,还是一种文化。记忆依靠载体。一个城市的记忆留在它的历史的街区与建筑上,一个人的记忆在他的相片上、物品里、老歌老曲中,也在日历上。
然而,人不能只是被动地被记忆,我们还要用行为去创造记忆。我们要用情感、忠诚、爱心、责任感,以及创造性的劳动去书写每一天的日历。把这一天深深镶嵌进记忆里。我们不是有能力使自己的人生丰富、充实以及具有深度和分量吗?
为此,每每到了一年最后的几天,我都是不肯再去扯日历。我总把这最后几页保存下来。这可能出于生命的本能。我不愿意把日子花得净光。你一定会笑我,并问我这样就能保存住日子吗?
正像保存葡萄最好的方式是把葡萄变为酒,保存岁月最好的方式是致力于把岁月变为永存的诗篇或画卷。
5.“有时看起来你很被动,你被生活所选择,其实你也在选择生活”这句话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表述。
6.作者“喜欢用日历”的原因有哪些?
7.文章以“日历”为题,后半部分为什么着重写“记忆”?请根据文意简要分析。
8.请你从取材和语言两方面,对本文作简要赏析。
5.解析:这句话,可以分成两层意思:一层谈人生现状,一层谈对待人生的态度。
参考答案:人可能无法选择自己的生活境遇,但可以选择自己对生活的态度。(意思对即可)
6.答案:(1)日历让作者感受到明天的希望。(2)日历让作者思考如何珍惜时间。(3)日历让作者感知生命的意义。(意思对即可)
7.解析:文章由喜欢日历谈起,从中感知生命的意义。后半部分侧重对待日历的态度,进一步阐释自己对人生的看法。
参考答案:(1)作者认为我们的日历大多页码是黯淡无光的,但是记忆却能使我们从黯淡无光的生活中摆脱出来,因为记忆排斥平庸,使人变得独特。(2)作者认为一个人的记忆是能够留在日历上的,但人不能只是被动地被记忆,还要用行为去创造记忆,认真地书写每一天的日历,使自己的人生(日历)丰富充实。因此,作者在文章的后半部分着重谈记忆。(意思对即可)
8.答案:(1)取材方面,文章取材于人们生活中“用日历”这样熟悉的小事,却从中揭示出生命的意义,这种“以小见大”的写法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2)语言方面:①寓丰富的感情于平实的语言中。本文的语言是平实的,却蕴涵着作者对日历、对生命的真挚感情,读来令人感到亲切而有意味。②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设问、反问等修辞手法,使文章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意思对即可)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1题。
时 间
季羡林
一抬头,就看到书桌上座钟的秒针在一跳一跳地向前走动。它那里一跳,我的心就一跳。孔子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里指的是水。水永远不停地流逝,让孔夫子吃惊兴叹。我的心跳,跳的是时间。水是能看得见,摸得着的。时间却看不见,摸不着,它的流逝你感觉不到,然而确实是在流逝。现在我眼前摆上了座钟,它的秒针一跳一跳,让我再清楚不过地看到了时间的流逝,焉能不心跳,焉能不兴叹呢?
远古的人大概是很幸福的。他们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根据太阳的出没来规定自己的活动。即使能感到时间的流逝,也只在依稀隐约之间。后来,他们聪明了,根据太阳光和阴影的推移,把时间称作光阴。再后来,人们的聪明才智更提高了,用铜壶滴漏的办法来显示和测定时间的推移,这是用人工来抓住看不见摸不着的时间的尝试。到了近几百年,人类发明了钟表,把时间的存在与流逝清清楚楚地摆在每一个人的面前。这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表现。但是,正如人们常说的那样:“有一利必有一弊。”人类成了时间的奴隶,成了钟表的奴隶。现在各种各样的会极多,开会必须规定时间,几点几分,不能任意伸缩。如果参加重要的会而路上偏偏赶上堵车,任你怎样焦急,怎样频频看手表,都是白搭。这不是典型的时间的奴隶又是什么呢?然而,话又说了回来,在今天头绪纷纭杂乱有章的社会里,开会不定时间,还像古人那样“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优哉游哉,顺帝之则,今天的社会还能运转吗?不管你愿意不愿意,成为时间的奴隶就正是文明的表现。
9.在第一段中,作者看到座钟的秒针一跳,为什么心就一跳?
10.作者引用孔子的“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想说明什么?
11.作者认为人类掌握了时间的利弊各是什么?你怎样看待?
9.答案:作者认为秒针每跳一下,时间就过去一点,而且时间是不可逆转的。表现了作者尊重时间、珍惜时间的一面。
10.答案:孔子说的是水不舍昼夜地流淌,比喻的也是时间,说明一去不复返。作者引用此句告诉我们时间逝去了就再也不回来,应珍惜时间。
11.答案:利:(1)把时间的存在与流逝情况摆在人们面前,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表现;(2)在今天头绪纷纭杂乱的社会里,有章可循。弊:成为时间的奴隶。
创新应用
12.(原创题)2006年“感动中国”评选揭晓,丁晓兵是其中一个。20多年前的一次军事行动中,丁晓兵失去了右臂。当英雄在被鲜花与赞誉围绕时,南京航空学院的一名大学生给他写了封信,信中的话让丁晓兵深感意外:成为英雄,你只算过了第一关,如果有这样的机会我也可能成为英雄。我现在并不佩服你,如果10年或者20年以后依然还有事迹从你的身上出现,到那个时候,这个英雄的称号你才当之无愧。20年过去了,丁晓兵时刻不忘这封来信。从连指导员、干事、营教导员、团政治处主任到团政治委员,丁晓兵交出了一份出色的“回信”:所带领的集体,先后获得248面奖牌、证书和36座奖杯。
评委专家给他的推介词是:
这个用左手敬军礼的人,我们以他为骄傲。战时敢舍身,平时能忘我,从逆境中挣扎启程,在顺境中保持清醒。沙场带兵敢称无愧无悔,把守国门能说有骨有节。他像一把号角,让理想与激动,在士兵心中蔓延。
请你根据人物事迹为下面这位“感动中国”人物写一段推介词。
把公安工作称作和平时期风险最大的职业之一,一点儿都不夸张。公安部的统计数字表明,从1995年开始,每年因公牺牲的全国公安民警始终在400人以上。前年全国公安民警因公牺牲414人、负伤4 134人,“天天有牺牲,时时在流血”是近些年来全国公安民警的真实写照。几乎每次出差,妻子都要在王百姓的行李中放两只苹果,期盼丈夫平安归来。自1985年从部队转业到河南省公安厅工作以来,王百姓始终战斗在排爆治爆工作的第一线,多次临危受命,亲手排除各类炸弹1.5万多枚,处置大小爆炸现场无数,是公安系统唯一没有伤残、排爆没出过一次差错的全国劳模。王百姓有着普通人的情感——眷念家人、恐惧死亡,但他还是一次次地在生死线上穿越,“因为我是一个警察,又从事这方面工作,我不去谁去?”
推介词:
答案示例:10年时间,1.5万多枚,专门与危险打交道。谁能不害怕,平常人只要一次遭遇,就已经惊心动魄了。而他和我们一样,有家有妻有娃,只不过头顶上有警徽、警徽上有国徽,所以他才把家人的担忧、战友的期盼,一肩担起。
13.(原创题)请为下面一则新闻加上恰当的导语。21世纪教育网
据介绍,河南省沈丘县文物部门日前在境内发现三国古墓,古墓长18.6米、宽9米、深3米,占地约200平方米,其中共有9墓,墓与墓之间有墓道相隔,且每个墓分前后两室。该墓无碑文,只有一枚无字章坯。
目前,初步发掘的随葬品有110余件,分为陶瓷器和古钱币两大类,均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陶瓷器包括青釉瓷罐、瓷炉、陶灯、陶院落等,古钱币包括西汉半两、东汉五铢、曹魏五铢等63枚。
经考证,沈丘县文物部门此次发掘的三国古墓属家族群葬。文物专家根据出土的弩机等文物判定,墓主人可能是三国晚期、西晋早期的一名武将。
曹魏五铢钱
答案:记者从河南省沈丘县文物部门获悉,这个县日前发现三国时期家族古墓,并发掘出具有较高文物价值的随葬品110余件。
深层探究21世纪教育网
14.文末指出的“明达之人”“大人格”“大人生”具体指什么样的人?试举例加以说明。
解析:从文中关于“乘火车的旅客”中的“明达的人”的描述,可以得到一点启发:要对社会、对人生有所助益,不计个人得失,要追求一种超越的心态。以此推论开去,所举的例子,只要与这些方面有关,与人生意义的执著追求相关,均可视为对“大人格”“大人生”的追求。
答案:略
片段作文21世纪教育网
15.由名言警句入题,彰显底蕴,在散文写作中也是不错的一种开头方法。请你以“真情”为话题,选取一个角度写一个开头。
答案示例:人是有感情的,正如古语所说的:“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故而,在认知事物时便不自觉地附着了浓浓的个人情感。于是有了“情人眼里出西施”的缠绵,“感时花溅泪”的悲戚。
高考链接
16.(2007江西高考,20)按表达要求在规定空格内将下列词语组成句子。(不能增减词语)
5月3日 校长 是 在会上 向灾区 提议 捐款 全校师生
(1)以“5月3日”为表达重心
(2)以“校长”为表达重心
答案:(1)校长是5月3日在会上提议全校师生向灾区捐款。(或:校长在会上提议全校师生向灾区捐款是5月3日)
(2)是校长5月3日在会上提议全校师生向灾区捐款。
17.(2007山东滨州高三期末,17)下面是两所大学的校徽,谈谈你喜欢其中的哪一个标志图案,并就这个标志图案阐明喜欢的理由。21世纪教育网
要求:①请从标志的构图及寓意角度阐明;②不超过100字。
答案示例:(1)喜欢同济大学校徽的标志图案。图案运用类比的手法进行象征。标志的图案象征“同济”两字的寓意,三人划龙舟,同舟共济,向着一流目标奋力拼搏;昭示同学砥砺、同窗求索、济愚扶弱、济世兴邦的精神。(2)喜欢中国美术学院校徽的标志图案。图案运用抽象的手法进行象征。标志的图案利用汉字的特征,抽象出“国”“美”两个字,概括为“中国美术”的寓意;文字使用粗壮敦厚的黑体,象征学院实力雄厚,人才济济,誉满神州。[来源: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