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生物单元测试AB卷 :第八单元生物与环境 A卷(word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生物单元测试AB卷 :第八单元生物与环境 A卷(word版,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25.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2-04-18 20:23: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八单元A卷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题序 一 二 总分 结分人 核分人
得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0小题,每题2分,共40分,每题只有1个选项符合题意)
1.下列现象中,属于生物因素影响生物的一项是( )
A.草盛豆苗稀 B.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C.秋风扫落叶 D.花好月圆
2.古诗是我国的文化瑰宝,里面蕴含着很多生物知识。“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中,影响红杏出墙的非生物因素是( )
A.水 B.光 C.温度 D.空气
3.下列可以看作一个生态系统的是( )
A.松花江中所有的鱼 B.扎龙自然保护区
C.长白山景区全部的植物 D.内蒙古草原上所有的生物
4.对于生活在田野中的蝗虫来说,它的生活环境是指( )
A.田野中的植物和蛇、蛙等动物 B.阳光、空气、温度、水分等非生物因素
C.A与B的总和 D.A与B的总和再加上田野中的其它蝗虫
5.下列诗句中能体现生物因素作用的是( )
A.西湖春色归,春水绿于染 B.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C.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D.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6.下列对图甲和图乙所代表的种间关系判断正确的是( )
A.甲为共生、乙为竞争 B.甲为捕食、乙为共生
C.甲为共生、乙为寄生 D.甲为捕食、乙为竞争
7.蓝细菌、硫细菌、硝化细菌等能够利用光能或化学能将无机物转变为贮存能量的有机物,满足自身对营养物质的需要。这些自养型微生物属于( )
A.生产者 B.消费者 C.分解者 D.生产者和消费者
8.玉米田中有杂草,有玉米螟等害虫,还有以害虫为食的动物。下列关于该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该生态系统中玉米是生产者
B.杂草和玉米之间有竞争关系
C.玉米螟和它的天敌之间有捕食关系
D.玉米田需要人工管理,没有自我调节能力
9.某一生态系统存在着“草→蝗虫→雀鸟→鹰”这条食物链,如果有毒物质进入该生态系统,一段时间后体内有毒物质积累最多的生物是( )
A.草 B.蝗虫 C.雀鸟 D.鹰
10.如果用一个图形来表示生态系统中兔、狐、草三者间的数量关系,你认为正确的图是( )
A. B.
C. D.
11.如图是某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图中共有4条食物链
B.图中最短的食物链是植物→鼠→猫头鹰
C.蛇与猫头鹰之间只有捕食关系
D.图中生物构成一个生态系统
12.一个生态系统的四种生物数量构成了一条食物链,在某一时间内它们的相对数量关系如图所示。不正确的是( )
A.该食物链可以表示为丙→甲→乙→丁
B.甲和乙是消费者。丁是分解者
C.甲、乙、丙、丁及它们生活的环境以及分解者组成生态系统
D.影响丙的生物因素包括甲、乙、丁
13.甲胺磷等农药施入农田后,会随着雨水进入池塘、湖泊等水生生态系统,危害草履虫等水生生物的生长繁殖。以下叙述不合理的是( )
A.草履虫和衣藻都属于水体中的单细胞生物
B.可用显微镜观察草履虫的运动、摄食过程
C.草履虫的细胞壁不能阻止甲胺磷进入体内
D.大量农药进入水体会破坏生态系统的稳定
14.下列有关人口问题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人口增长过快,是世界各国都普遍存在的问题
B.人口增长越慢越好
C.城市人口急剧增长的现象,集中于发达国家
D.人口增长必须与资源、环境相协调
15.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极大。以下各项中,体现了人类活动对生物圈影响的是( )
A.人口过多导致资源不足 B.蝗灾导致非洲难民人数增多
C.生物入侵使本地物种减少 D.高山山顶上的植物一般比较矮小
16.“十四五”开局之年,我国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其中,碳中和是指通过多种途径抵消二氧化碳的排放总量,达到“净零排放”的目的。下列做法不利于实现碳中和的是( )
A.生物柴油替代石化柴油 B.风力发电、水力发电
C.砍伐树木建设游乐场 D.推广使用低能耗车辆
17.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人类的一些活动已经使生物圈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B.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都是不利的
C.随着人口的增长和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也日益增强
D.生物圈的变化不仅影响着人类,对生物圈的其他生物也有极大影响
18.下列有关酸雨危害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酸雨可使土壤养分发生化学变化,有利于植物的吸收作用
B.酸雨可使河流、湖泊酸化,影响水生生物的生长发育
C.酸雨可引起饮用水源酸化,威胁人们的身体健康
D.酸雨可直接危害植物的芽和叶,严重时能使成片植物死亡
19.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远远超过了其他生物,人类已经认识到保护生物圈的重要性。下列措施不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是( )
A.垃圾分类,资源循环利用 B.植树造林,绿化荒山荒漠
C.猎捕野生动物供人食用 D.开发和使用风能等清洁能源
20.生态农业的生态系统区别于普通农业的主要特点是( )
A.提高太阳能的利用率
B.提高生物能的利用率
C.提高废弃物的再循环率
D.促进农、林、牧、副、渔业等的综合发展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6大题,共60分)
21.(6分)小明同学对微型生态园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利用玻璃瓶、水藻、河泥、小鱼等材料,设计并进行了“某些生态因素对微型生态园的影响”相关探究实验,结果如下所示,请分析回答:
装置序号 A B C D
1 加入等量的清水
2 不加河泥 加入等量的河泥
3 不加水藻 加入等量水藻
4 各加入两条相同状态的小鱼
5 置于相同光照条件 黑暗
小鱼存活时间 3天 11天 25天 2天
(1)实验装置A、B、C所模拟的微型生态园中,相同的非生物因素是_______________(至少写两个)。
(2)装置D中小鱼存活时间最短,试分析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你从该实验设计中找出可进一步优化之处:_______________。
22.(10分)分析下列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
自然资源 土地面积 矿产资源 耕地面积 江河年径流量 森林面积
总量在世界上的位次 3 3 4 6 6
人均量占世界人均量的比例 13 12 13 14 15
材料二:1949年我国粮食总产量约为1亿吨,人均粮食占有量约为200千克;2003年我国粮食总产量约为4.3亿吨,人均粮食占有量约为334千克。
(1)材料一表明我国自然资源总量_______,人均占有量________的特征,造成这一特征的原因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提供的数据可以看出,我国人口增长的速度比粮食增长速度________(填“快”或“慢”)。
(3)为了使我国人口增长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与资源、环境相协调,我国政府把实行________作为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
(4)2013年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启动实施“单独二孩”政策,即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实施“二孩”政策的目的是__________。这说明中国人口已面临__________问题。
23.(10分)如图一为某草原生态系统中部分生物间的关系图;图二表示图一中某条食物链各种生物体内有毒物质的相对含量。请据图回答:
(1)若图一要表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还需补充的成分是__________。
(2)与兔相比,草的结构层次中没有__________。
(3)图二中丙对应的图一中的生物是__________,此生物与兔构成__________关系。
(4)根据该食物网,写出一条与兔有关的食物链:_________。
24.(10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某学校为了让学生体验生态建设的重要性,理解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统一性,他们让学生参与设计并建设了体现校园特色和文化内涵的校园生态系统。校园生态系统保护小组的同学绘制了该生态系统的部分生物关系示意图。请据图分析回答有关问题。
(1)该生态系统最基本、最关键的生物成分是__________。
(2)图中由乔木、草本植物、蝗虫、蜘蛛和杂食性鸟构成的食物网中,共有__________条食物链。
(3)根据图中所示的营养关系分析,__________属于分解者。有机碎屑被分解者最终分解成__________(写出2项)等供生态系统循环利用。
(4)使用杀虫药物后,蝗虫数量急剧下降,其他生物数量也随之发生变化,一段时间后,又恢复到使用杀虫药物前的状态。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__________。
(5)杂食性鸟体内的有毒物质含量最高,这种现象称为__________。
25.(12分)湿地生态系统被称为“地球之肾”,保护湿地的生物多样性显得尤为重要,白浪河湿地公园是近几年潍坊重点打造的湿地生态系统。下图为某生物兴趣小组调查该生态系统后构建的食物网。
(1)水生植物通过__________把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然后通过不同的食物链传递给各级消费者。鲇鱼在该食物网中处于第__________营养级。
(2)鲫鱼适应水生生活的特征,除身体呈流线型、体表有鳞片外,还有__________等。鹭、野鸭的呼吸方式为双重呼吸,该呼吸方式的优点是__________。
(3)在分析“水生植物→草鱼→野鸭”食物链时,测得一年中流经野鸭的能量为20千焦,流经草鱼的能量为1000千焦,有同学认为这不符合能量流动10%~20%的传递效率。请陈述你否定该观点的理由:__________。
(4)该湿地在某个时期由于污染物排放导致环境遭到破坏,说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__________。现经人工修复后成为潍坊市优质的休闲、旅游资源,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_________价值。
(5)为保证对水质的净化能力长期稳定,科研人员引入了3种对水质均有净化效果的植物,分别是多年生的挺水植物香蒲、一年生的浮水植物菱、多年生的沉水植物金鱼藻。请结合这3种植物的特点,分析该引入方案的优点:__________。
26.(12分)资料分析问题。
资料一 2020年,福建6地成为第四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2地成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三明市建宁县是闽江发源地和全省重要的生态屏障,是武夷山脉中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保护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野生动植物良好的栖息地和珍贵的物种基因库,森林覆盖率达76.6%。连续两年入围“百佳深呼吸小城榜”。
资料二 建宁县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以“莲、稻、林”为核心,形成莲子、种子、梨子、桃子、无患子的“五子登科”特色产业体系,动植物种类繁多,形成了复杂的食物链和食物网,资源丰富,多方位进行环境监管,保障生态系统持续健康的发展。
(1)资料一中,建宁县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保护青山植被,空气质量达优级标准,体现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为____________。
(2)资料二中生态农业中的“莲、稻、林”作为生态系统中的____________,为其他生物提供了____________,是生态系统中最基本、最关键的生物成分。
(3)该地农村采用如图生态农业模式,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通过物质的多级利用可提高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传递效率
B.沼气池中的腐生细菌属于该生态系统的分解者
C.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散失都是通过各营养级的呼吸作用实现的
D.蜣螂以家畜粪便为食,则该蜣螂最多获得家畜获得能量的20%
(4)此生态农业模式图中,含有______条食物链,请写出人获得能量最多的一条食物链:____________。
(5)该生态系统能够长期保持平衡状态,自我调节能力较强,试分析原因:____________。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A
解析:“草盛豆苗稀”体现了生物因素草对生物豆苗的影响,草与豆苗,相互争夺阳光、水分、无机盐和生存空间等,二者之间具有竞争关系。
2.答案:B
解析:影响红杏出墙的非生物因素是光。
3.答案:B
解析:松花江中所有的鱼,只包括了生物部分的部分动物,没有其他生物,也没有非生物因素,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A不正确。长白山景区全部的植物,只包括了生物部分的植物,没有其他生物,也没有非生物因素,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C不正确。内蒙古草原上所有的生物,只包括了生物部分,没有非生物因素,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D不正确。
4.答案:D
解析:生物的环境不仅是指生活的地点,还包括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环境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
根据分析可知:影响生物生存的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其中光决定植物的生理和分布,也影响动物的繁殖和活动时间等。温度影响生物的分布、生长和发育。水分影响生物的生长和发育,并决定陆生生物的分布。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所有生物,包括同种和不同种的生物个体。因此田野中影响蝗虫生存的环境因素包括阳光、温度、水、空气等非生物因素,和田野中的各种动植物。故选:D。
5.答案:C
解析:“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豆苗与草竞争阳光、水分、无机盐和生存的空间等,属于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6.答案:D
解析:捕食关系表现为捕食者数量随被捕食者数量的增加而增加,当捕食者增加到一定数量,由于种内斗争加剧,捕食者数量又会减少,二者表现为“你增我减”的不同步关系,即甲图;竞争关系在图解上表现为开始比较平缓,随时间推移,数量上出现“胜者为王,败者为寇”的两极分化,即乙图。
7.答案:A
解析:蓝细菌、硫细菌、硝化细菌等能够利用光能或化学能将无机物合成为有机物,其营养方式是自养,它们都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
8.答案:D
解析: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玉米田需要人工管理,说明玉米田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弱,而不是没有自我调节能力。
9.答案:D
解析:有毒物质沿食物链流动并逐级积累,营养级越高的生物体内有毒物质积累得越多。在“草→蝗虫→雀鸟→鹰”这条食物链,营养级最高的是鹰。
10.答案:A
解析:兔,狐、草形成的食物链是:草→兔→狐。物质和能量就是沿着食物链流动的。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的、逐级递减的,且不可循环的。因此,在食物链中草的数量最多,大于植食动物兔的数量,免的数量大于肉食动物狐的数量。
11.答案:B
解析:题图中共有5条食物链:①植物→食草昆虫→蛙→蛇→猫头鹰,②植物→食草昆虫→食虫鸟→猫头鹰,③植物→食草昆虫→食虫鸟→蛇→猫头鹰,④植物→鼠→猫头鹰,⑤植物→鼠→蛇→猫头鹰。猫头鹰吃蛇,二者之间存在捕食关系;蛇和猫头鹰之间还相互争夺食物鼠、食虫鸟,因此蛇与猫头鹰之间还有竞争关系。题图中植物是生产者,动物是消费者,要构成完整的生态系统还缺少分解者和非生物因素。
12.答案:B
解析:食物链反映的只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图中生物构成的食物链中,丙是生产者,丁、甲、乙都是消费者。
13.答案:C
解析:草履虫的细胞结构中,没有细胞壁。
14.答案:D
解析:发达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低,人口增长慢;人口增长过慢会导致人口老龄化严重、劳动力短缺、国防兵员不足等问题;城市人口急剧增长的现象,集中于发展中国家。
15.答案:A
解析:人口快速增长不仅需要大量的粮食,还需要满足其他资源需求,会导致资源不足,体现了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
16.答案:C
解析:砍伐树木破坏环境,不利于实现碳中和。
17.答案:B
解析:人类活动对生物圈也能产生有利影响,如“三北”防护林工程在防风固沙、减少土地荒漠化、调节气候、发展生态经济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
18.答案:A
解析:在酸雨的作用下,土壤中的营养元素钾、钠、钙、镁等会释放出来,并随着雨水流失,不利于植物的吸收和利用。
19.答案:C
解析:受利益的驱使,许多人对野生动物大肆捕杀,导致生物种类大大减少,不能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C符合题意。
20.答案:C
解析:生态农业是指以生态学理论为指导,运用系统工程的方法,以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与保护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前提,组织建立的新型人工生态系统,可提高废弃物的再循环率。
21.答案:(1)阳光、水、温度、空气等
(2)装置D放在黑暗条件下,水藻不能进行光合作用释放氧气,只能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氧气,该装置中氧气消耗得最快,小鱼因缺少氧气最早死亡
(3)多做几次实验,求取平均值
解析:(1)在这个探究实验中,装置A、B、C中相同的非生物因素是阳光、水、温度、空气等。
(2)由于装置D放在黑暗条件下,水藻不能进行光合作用释放氧气,只能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氧气,该装置氧气消耗得最快,小鱼因缺少氧气最早死亡。
(3)为减小误差,可多做几次实验,求取平均值。
22.答案:(1)丰富;少;我国人口数量多
(2)快
(3)计划生育
(4)应对当前出现的人口问题,逐步调整,完善现行的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老龄化
解析:(1)我国许多自然资源的总量居世界前列,但是由于人口数量比较多,人均占有量少。
(2)由材料二可知,我国人口的增长速度比粮食的增长速度快。
(3)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速度快,为了使我国人口增长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与资源,环境相协调,我国政府把实行计划生育作为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
(4)2013年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启动实施“单独二孩”政策,即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实施“二孩”政策的的是应对当前出现的人口问题,逐步调整、完善现行的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这说明中国人口已面临老龄化问题。
23.答案:(1)非生物成分
(2)系统
(3)鹰;捕食
(4)草→免→鹰
解析:(1)生态系统一般都由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组成。图中只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还应包括非生物成分,才能表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
(2)草的结构层次是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兔的结构层次是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动物体,草没有系统这一结构层次。
(3)生态系统中的有毒物质会沿食物链不断积累,因此营养级别最高的生物,其体内积累的有毒物质会最多。图二表示图一中某条食物链各种生物体内有毒物质的相对含量,测四种生物构成的食物链是丁→乙→甲→丙,图二中的丙体内的有毒物质最多,对应的图一中的生物是鹰。鹰以兔为食,两者属于捕食关系。
24.答案:(1)生产者
(2)4
(3)大型真菌、跳虫;二氧化碳和水
(4)自我调节能力
(5)生物富集
解析:(1)生产者一般是指能进行光合作用,为植物自身、消费者、分解者提供有机物(食物)和氧气的绿色植物,属于生态系统中最基本、最关键的成分。
(2)图中构成的食物网中,共有4条食物链,即乔木→杂食性鸟、草本植物→杂食性鸟、草本植物→蝗虫→杂食性鸟、草本植物→蝗虫→蜘蛛→杂食性鸟。
(3)从图中所示的营养关系分析,大型真菌、跳虫属于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有机碎屑被分解者最终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等供生态系统循环利用。
(4)使用杀虫药物后,蝗虫数量急剧下降,其他生物数量也随之发生变化,一段时间后,又恢复到使用杀虫药物前的状态。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5)杂食性鸟体内的有毒物质含量最高。这是因为有毒物质沿着食物链越积越多,这叫生物富集。
25.答案:(1)光合作用;二、三
(2)用鳃呼吸;增加了气体交换的效率
(3)能量流动10%~20%的传递效率,是指在整个食物网中逐营养级递减,而不是按某一食物链上的营养级逐级递减
(4)是有一定限度的;直接
(5)3种植物可形成立体结构,对水质进行立体进化
解析:(1)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贮存在有机物中。鲶鱼在“水生植物→鲫鱼→鲶鱼→野鸭”中属于第三营养级,在“水生植物→鲶鱼→野鸭”中属于第二营养级。
(2)鲫鱼适应水生生活的特征,除身体呈梭形、体表有鳞片外,还有用鳃呼吸,用鳍游泳等。鹭、野鸭属于鸟类,其呼吸方式为双重呼吸,其优点是提高了气体交换的效率。
(3)在分析“水生植物→草鱼→野鸭”时,测得一年中流经野鸭的能量为20千焦,流经草鱼的能量为1000千焦,有同学认为这不符合能量流动10%~20%的传递效率。此观点不正确,因为草鱼体内的能量不仅仅流入野鸭体内,还有部分的能量流入鹭体内,野鸭体内的能量也不仅仅来自草鱼,还来自鲫鱼和鲶鱼。
(4)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但这种能力是有限度的,当外来干扰超过这个限度时,生态平衡就会失调。休闲、旅游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5)科研人员引入了3种对水质均有净化效果的植物,分别是多年生的挺水植物香蒲、一年生的浮水植物菱、多年生的沉水植物金鱼藻,这样改变了该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使之变得更加复杂,自我调节能力更强。
26.答案:(1)生物影响环境
(2)生产者;物质和能量
(3)B
(4)2;农作物→人
(5)此生态系统中的动植物种类繁多,食物链和食物网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强
解析:(1)资料一中,建宁县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保护青山植被,空气质量达优级标准,体现了生物影响环境。
(2)资料二中生态农业中的“莲、稻、林”作为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为其他生物提供了物质和能量,是生态系统中最基本、最关键的生物成分。
(3)通过物质的多级利用可提高该系统的能量利用效率,A错误;沼气池中的微生物可以分解粪便、秸秆,属于该生态系统的分解者,B正确;生态系统能量的输出是通过细胞呼吸作用实现的,包括分解者的呼吸作用,C错误;蜣螂以家畜粪便为食,但该蜣螂不能从家畜那里获得能量,D错误。
(4)此生态农业模式图中,含有2条食物链:农作物→人;农作物→家畜→人。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人获得能量最多的一条食物链是农作物→人。
(5)该生态系统能够长期保持平衡状态,自我调节能力较强,原因是此生态系统中的动植物种类繁多,食物链和食物网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