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赤壁赋
5分钟训练 (预习类训练,可用于课前)
1.给下面词语中的加点字注音。
(1)举酒属客( ) (2)徘徊于斗牛之间( )
(3)山川相缪( ) (4)酾酒临江( )
(5)驾一叶之扁舟( ) (6)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
答案:(1)zhǔ (2)dǒu (3)liáo (4)shī (5)piān (6)zànɡ
2.解释下列加点实词的意义。
(1)七月既望 (2)举酒属客
(3)白露横江 (4)纵一苇之所如
(5)山川相缪 (6)倚歌而和之
(7)正襟危坐 (8)固一世之雄也
(9)知不可乎骤得
答案:(1)农历小月十五日,大月十六日 (2)劝酒 (3)弥漫 (4)往,去 (5)萦绕 (6)应和 (7)端正 (8)本来 (9)屡次
3.解释下列加点虚词的意义及用法。
(1)之
①纵一苇之所如_____________
②凌万顷之茫然_____________
③扣舷而歌之_____________
④苟非吾之所有_____________
(2)于
①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_____________
②月出于东山之上_____________
③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_____________
④托遗响于悲风_____________
(3)其
①而不知其所止_____________
②其声呜呜然_____________
③何为其然也_____________
④方其破荆州_____________
(4)而
①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_____________
②侣鱼虾而友麋鹿_____________
③耳得之而为声_____________
④下江陵,顺流而东也_____________
答案:(1)①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可不译。②定语后置的标志,可不译。③代词,指唱的内容。④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可不译。
(2)①介词,在。②介词,从。③介词,被。④介词,表引出对象。
(3)①代词。②代词,指箫。③副词,加强反问语气。④代词,指曹操。
(4)①连词,表转折。②连词,表并列。③连词,表承接。④连词,表修饰。
4.填空。
(1)苏轼(1037—1101),字_______________,号_______________,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他是苏洵之子,诗、文、书、画皆精,才高一世,为北宋文坛宗主。
(2)在古典文学中,诗、词、歌、赋并称。赋大体上经历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几个发展阶段。在特点上,借景抒情,铺叙风物,极尽铺陈夸张之能事,托物言志,卒章显志,以寄讽喻之意是它的写作特点。
答案:(1)子瞻 东坡居士
(2)骚赋 汉赋 骈赋 律赋 文赋
5.本文共四段,请你仔细阅读课文,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各段的内容。
答案:第一段,描写夜游赤壁的情景,展现了一个诗情画意的境界:清风明月交织,露珠和水色辉映。第二段,写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第三段,写客人感慨人生短促无常的悲观情绪。第四段,写作者的豁达开朗以及主客开怀畅饮,兴尽入睡。
10分钟训练 (强化类训练,可用于课中)
1.对下列各句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①凌万顷之茫然 ②击空明兮溯流光 ③倚歌而和之 ④故为之文以志[来源:21世纪教育网
A.①凌驾 ②逆流而上 ③按 ④志向
B.①越过 ②顺水而下 ③靠 ④记
C.①越过 ②逆流而上 ③靠 ④志向
D.①凌驾 ②逆流而上 ③按 ④记
答案:D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答案:D
解析:A项,第一个“然”为“……的样子”,第二个“然”为“这样”;B项,第一个“虽”为“虽然”,第二个“虽”为“即使”;C项,第一个“相与”为“相交往”,第二个“相与”为“相互”;D项,“是”均为“这”。
3.选出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 )
①纵一苇之所如 ②而又何羡乎 ③苟非吾之所有
A.①任凭 ②然而 ③苟且 B.①任凭 ②然而 ③如果
C.①假如 ②但是 ③如果 D.①任凭 ②但是 ③如果
答案:B
4.对下列各句加点词活用情况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②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③侣鱼虾而友麋鹿 ④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A.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B.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C.①和③相同,②和④相同 D.①和④不同,②和③相同
答案:B
解析:①和②均为名词作动词;③名词意动用法;④名词作状语。
5.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1)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2)凌万顷之茫然
(3)渺渺兮予怀
(4)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5)而今安在哉
(6)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答案:(1)状语后置句 (2)定语后置句 (3)主谓倒装句 (4)被动句 (5)宾语前置句 (6)判断句
6.翻译下列句子。
(1)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2)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3)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
答案:(1)只是像蜉蝣一样寄生在天地之间,渺小得像大海中的一颗谷粒。
(2)希望同仙人一起遨游,与明月一起长存。
(3)这是自然界无穷无尽的宝藏,我可以和你共同享受。
7.默写。
(1)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答案:(1)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羽化而登仙
(2)其声呜呜然 如怨如慕 如泣如诉 余音袅袅 不绝如缕
30分钟训练 (巩固类训练,可用于课后)
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21世纪教育网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唯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1世纪教育网
A.逝者如斯 逝:往。 B.而吾与子之所共食 食:适应。
C.方其破荆州 方:当。 D.盈虚者如彼 盈:满。
2.下列对于两段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第一段“方其”以下五句,先从曹操兵力的强大和地盘的扩张写出了声势和气派,然后以“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八字勾画出曹操“一世之雄”的形象。从文意看,这八句都是为“而今安在哉”一句蓄势。
B.选文第一段紧承上段的泛舟赏景之“乐”展开,突显一个“悲”字。悲的原因是“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这是一种消极的人生观和虚无主义思想。
C.选文第二段中作者以“变”与“不变”两者相提并论,注意到事物相反相成的辩证关系,但实际上作者要阐明的主要是“不变”一层意思,并以此表现豁达乐观的态度。21世纪教育网
D.选文第二段,作者结合景物特征,巧妙地批判了“客”的观点。但仔细看来,作者所阐述的“不变”只是宇宙万物无穷无尽,并未涵盖人生,以此来驳“客”的观点,稍显牵强。
3.翻译下列句子。
(1)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2)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1.答案:B
解析:“食”,享有。
2.答案:D
解析:错在“但……稍显牵强”处,实际上本段也涉及了“人生”,认为变与不变,无论宇宙还是人生,都是相对的。
3.答案:(1)从变化的方面看,天地万物每一瞬间都在变化。从不变的方面看,万物和我都是长存的,又何必羡慕它们呢?
(2)再说,天地之间,万物各有主人,假如不是为我所有,即使是一丝一毫也不能得到。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7题。
绍圣初,予(苏辙)以罪谪居筠州,自筠徙雷,自雷徙循,予兄子瞻亦自惠再徙昌化,士大夫皆讳与予兄弟游,平生亲友无复相闻者。谷(巢谷,字元修,四川眉山人)独慨然自眉山诵言,欲徒步访吾兄弟。闻者皆笑其狂。元符二年春正月,自梅州遗予书曰:“我万里步行见公,不自意全,今至梅矣。不旬日必见,死无恨矣。”予惊喜曰:“此非今世人,古之人也。”既见,握手相泣,已而道平生,逾月不厌。时谷年七十有三矣,瘦瘠多病,非复昔日元修也。将复见子瞻于海南,予悯其老且病,止之曰:“君意则善,然自此至儋(今海南省儋县)数千里,复当渡海,非老人事也。”谷曰:“我自视未即死也,公无止我。”留之不可,阅其囊中无数千钱,予方乏困,亦强资遣之。船行至新会,有蛮隶窃其囊装以逃,获于新州,谷从之至新,遂病死。予闻哭之失声,恨其不用吾言,然亦奇其不用吾言而行其志也。予方杂居南夷,与之起居出入,盖将终焉,虽知其贤,尚何以发之?闻谷有子蒙在泾原军中,故为作传,异日以授之。21世纪教育网
4.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21世纪教育网
(1)士大夫皆讳与予兄弟游
(2)不旬日必见
(3)已而道平生
5.对“不自意全”这一句子在文中的意思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自己没有料到还能保全性命。 B.自己没有把心意完全表示出来。
C.自己在路上没有注意安全。 D.自己的意图全都没有实现。
6.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然亦奇其不用吾言而行其志也。
(2)盖将终焉,虽知其贤,尚何以发之?
7.苏辙兄弟贬官以后,世人和巢谷对他们的态度有何不同?(用文中词语回答)作者这样描写的意图是什么?(用自己的话回答)
(1)世人态度:
(2)作者意图:
(3)巢谷态度:
(4)作者意图:
4.答案:(1)回避、顾忌 (2)十天 (3)继而、不久
5.答案:A
解析:关键是“自”“全”的理解。
6.答案:(1)然而也对他不采纳我的意见而实现自己的心愿感到惊异。
(2)(我)大概将死在此地,虽然知道他的贤德,(但)我还能用什么方法来传扬他的事迹呢?
7.答案:(1)士大夫皆讳与予兄弟游,平生亲友无复相闻者。
(2)讽刺世态炎凉。
(3)欲徒步访吾兄弟。
(4)褒扬巢谷古道热肠。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2题。
后赤壁赋
苏 轼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似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须。”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①,踞虎豹,登虬龙②,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③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④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注:①蒙茸:杂乱的草。②虬龙:指盘曲而古老的树。③冯夷:传说中的水神。④畴昔:往日。这里指昨日。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10.下列句子分编为四组,全都属于用白描手法写景的一组是( )
①人影在地,仰见明月 ②江流有声,断岸千尺 ③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④时夜将半,四顾寂寥 ⑤曾日月之几何 ⑥山鸣谷应,风起水涌
A.②③⑥ B.①④⑤ C.②④⑥ D.②③⑤
11.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写了作者与二客月夜泛舟赤壁的故事,并生动描绘了清幽的江上景色。
B.“霜露既降,木叶尽脱”“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写的是初冬之景,而在《赤壁赋》中写的则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初秋之景。
C.作者在散步中为“月白风清”的良夜所吸引,陡起游兴,而泛舟赤壁;后又舍舟登山,山游后又复舟游,过程曲折,景色也因而繁富。
D.文中道士化鹤的故事出于“羽化而登仙”的游仙思想,其中既透露了作者的旷达之思,也反映了他在出世和入世问题上的矛盾心情。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如此良夜何?
(2)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8.答案:D21世纪教育网
解析:A项前者作“但是”“只是”讲,表转折;后者作“回头”讲,动词。B项“披”都作“拨开”讲。C项前者作“恰巧、正好”讲,副词;后者作 “到”讲,动词。D项前者作“高耸”讲,动词;后者作“端正”讲。
9.答案:B
解析:A项前者表承接关系,后者表并列关系。B项都用于形容词词尾,可译为“……的样子”。C项前者表目的连词,可译为“来”;后者用于修饰与被修饰之间,相当于“而”。D项前者用于形容词词尾,可译为“……的样子”;后者是代词,译为“这样”。21世纪教育网
10.答案:A
解析:④⑤不是写景。
11.答案:A
解析:本文所写的不只是泛舟,还有爬山;描绘的不是江上景色,而是山间草木;景色是“峭拔”,而非“清幽”。
12.答案:(1)怎样度过这样美好的夜晚呢?
(2)回到江边上了船,把船撑到江心,听凭它漂到哪儿就在哪儿休息。
创新应用[来源:21世纪教育网
13.(原创题)根据后面内容,为下面横线处补充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苏轼有词云:“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梁启超说:“盖人生历程,大抵逆境居十六七,顺境亦居十三四,而顺逆两境又常相间以迭乘。”古语有“夜里忖忖千条路,天亮仍旧走老路”一说,就是反映理想与现实的矛盾。遇有这种矛盾、困惑时,最好的解决办法,是采取宽宏大度的人生态度。
解析:苏轼、梁启超以及古语说明一个道理,即“反映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答案示例:人生不能事事都一帆风顺 也不能总是心想事成
14.(原创题)依据所提供的材料,为横线处补充内容。
“沧海一粟”这个成语出自苏轼的散文名篇《赤壁赋》中的“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一语。那么,该成语及苏轼原句中的“粟”究竟指的是什么呢?大多数工具书(如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的《现代汉语词典》和1983年修订本的《辞源》、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年版的《辞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的《汉语成语词典》、江苏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的《古文鉴赏辞典》)中都把“沧海一粟”这个成语中的“粟”字解释为“谷子”“米粒”,并将“沧海一粟”解释为“大海里的一粒谷子(或米粒),比喻十分渺小”。仔细琢磨一下,这种解释是颇令人费解的:不错,“粟”字的本义确实是指谷子,汉语中也有一个与“沧海一粟”意思相近的成语——“太仓一粟”,其中的“粟”字即是指“谷子”。可是,用京都太仓里的一粒谷子来比喻某物十分渺小顺理成章,而若要用“沧海”之中一粒“谷子”来作类似比喻则让人感到有些别扭——大海里哪来的谷子?“谷子”与“大海”又没有什么直接的联系,二者为何会被牵扯在一起呢?
其实,查《康熙字典》和中华书局1978年版的《中华大字典》可知,“粟”字还有一个义项——“沙子”。其中,《康熙字典·未集(上)》曰:“又沙谓之粟。《山海经》:柜山有英水,中多丹粟。[注]:细丹沙如粟也。”而在《辞海》《辞源》和中国文化研究所1982年印行的《中文大辞典》中,“粟”字词条下分别有如下义项:“凡细颗粒之物或曰粟”“指颗粒如粟之物”“泛指粟状物”。而且,《辞海》《辞源》中的该义项下还都引有句例:“《山海经·南山经》:‘英水出焉,西南流注于赤水,其中多白玉,多丹粟。’郭璞注:‘细丹沙如粟也。’苏轼《赤壁赋》:‘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而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的《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粟”条下更是明确地说“粟”可指“沙粒等细小之物”。
由此,我认为,成语“沧海一粟”的正确释义应该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大海中的一粒沙子,比喻十分渺小
深层探究
15.本文的感情基调是消极的吗?请谈谈你的看法。
解析:全文通过主客对话所表现的忧伤与喜乐,都是作者内心矛盾和复杂感情的真实反映。这里边有积极,也有消极,我们要看主流。
参考答案:作者抒发哀怨之情时,流露了“人生无常”的消极情绪。但他并不甘心消沉,而能主动地从消极、哀怨中解脱出来,从庄子的机械相对论中寻找人生之路,因而胸襟豁达,思想开阔,表现出一种洒脱、豪迈的气度,使文章具有某些积极进取、达观超然的感情基调。
片段作文
16.文章第一段描写夜游赤壁的情景,展现了一幅优美的秋江夜游图,将我们的思维带进泛舟游赤壁的优美意境之中,同时也加入了作者自己的感受。请你选取生活中熟悉的场景加以描写,要求有景有情,情景交融,并且抓住瞬间独特的感受,写一个片段,内容不限。
答案示例:那是极普通的深秋的一天,云很薄,阳光也不来装饰。水很静,可能还很浅,但深绿色的浮游生物使水湾深邃幽远。水杉的华丽的树冠垂直到水面上,看去像庞大的动物在饮水。安静的树,风蹑足远去。我脚下的草地似乎渗出水来,凉凉的水意从我的脚跟导向全身。那一刻我迷迷糊糊地听到有无声的语言呼唤我,我全身都在主动回答。那树始终严肃的凝视着,要提醒我一个雪亮的然而却隔着层层云雾的秘密。
也许,我曾经是他们的同类?
高考链接
17.(2007江苏高考, 19)一位学者指出,“○”是一个早已普遍使用的汉字,它形简而意赅,直观而独特,但许多重要的汉语辞书却没有收录。请用一个生动形象的句子表达让“○”字尽快收录到汉语辞书中这样的意思。
要求:(1)切合原意;(2)运用比喻或比拟的修辞方法。
答案示例:(1)不要让“○”字到处漂泊,让它有“籍”可入,有“家”可归。
(2)“○”字睁着圆圆的大眼睛,期盼着回到母亲的怀抱。
(3)“○”字睁着圆圆的大眼睛,盼望回到自己的家园。
(4)无家可归的“○”字,盼望和自己的兄弟姐妹们一起生活。21世纪教育网
18.(2007广东梅山兴宁一中段考,17)下面的图形是广州申办2010年亚运会的申办标志“狂草广州”。请你写两条说明文字介绍它。(图形中间直线条为绿色,弧形线条从左到右颜色渐变,分别是红、蓝、黄,上方图形为红色,下方字符为黑色)
解析:广州申办的是第16届亚运会,其理念是:合作、竞赛与发展。口号是:动感亚洲,感动世界。办会标准是:祥和亚运、绿色亚运、文明亚运。
答案示例:(1)标志中用狂草书写出申亚城市“广州”,舒展自由,现代艺术感强,反映时代的节奏与动感;又有2010的数字组合,代表2010年亚运会。(2)表达人、运动、自然、广州四层内涵,中间神来一笔如珠江穿越广州,设计元素和形态联想丰富,传达了强烈的现代城市精神、人文精神、亚运精神。(3)巧妙地运用线条的拟人化手法,表现出四种运动状态:艺术体操、短跑冲刺、划艇运动、跳远腾空。最突出的是一个女子艺术体操动作,腾空舒展,绸带环绕,具有强烈的运动艺术表现力。(4)整体色彩与奥运会标志颜色近似,这些健康活泼的色彩,使整个标志透出浓厚的健康、环保、活泼、动感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