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阿房宫赋》优化训练

文档属性

名称 《14 阿房宫赋》优化训练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55.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1-01-22 23:39: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四单元 文言文(1)
14 阿房宫赋
5分钟训练 (预习类训练,可用于课前)
1.给下列带点的字注音。
涨腻( ) 水涡( ) 帛缕( ) 媵嫱( ) 缦立( ) 冥迷( )
鼎铛( ) 珠砾( )
答案:zhǎng wō bó qiáng màn míng chēng lì
2.选出对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 )
A.矗不知乎几千万落(座) 燕、赵之收藏(贮藏起来)
B.后人哀之而不鉴(借鉴)之 不霁(雨雪初晴)何虹
C.在庾(露天谷仓)之粟粒 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趋向)咸阳
D.戍卒叫,函谷举(攻占) 奈何取之尽锱铢(极其细小)
答案:A
解析:A项,收藏,应为名词,收藏起来的物品。
3.下列句中“族”与例句中“族”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A.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 B.族庖月更刀,折也
C.一胜而相如族,再胜而璧入秦矣 D.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21世纪教育网
答案:C
解析:C项与例句中的“族”都是用作动词,是“灭族”的意思。A项为“一类人”的意思;B项为“众、多数”的意思;D项为“聚合的地方”的意思。
4.填空。
杜牧,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代著名诗人,与著名诗人______________合称“小李杜”,散文代表作是______________。
答案:牧之 唐 李商隐 《阿房宫赋》
5.本文共有四段,请用简短的话归纳各段的意思。
答案:(1)写阿房宫的雄伟壮观。
(2)写阿房宫里的美人和珍宝,揭露秦朝统治者奢侈的生活,为下文的议论设伏。[来源:21世纪教育网
(3)由描写转为议论,显示出作这篇赋文的本意。
(4)总结六国和秦灭亡的历史教训,向当世统治者发出警告。
10分钟训练 (强化类训练,可用于课中)
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B.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C.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 D.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
答案:C
解析:A项“可怜”,文中为“可惜”之义;B项“气候”,文中指天气;D项“经营”,文中指金玉珍宝等物。
2.对下列句子中词类活用现象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②辇来于秦 ③骊山北构而西折 ④朝歌夜弦 ⑤族秦者,秦也 ⑥燕、赵之收藏 ⑦韩、魏之经营 ⑧齐、楚之精英
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B.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C.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答案:D
解析:①为名词用作意动;②③为名词用作状语;④⑤为名词用作动词;⑥⑦为动词用作名词;⑧为形容词用作名词。
3.作者认为“六国”和“秦”怎样做才不会灭亡?
答案:六国: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也不能使秦灭亡。
4.下面句中共有四个“后人”,请依次答出其确指。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①哀之;后人②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③而复哀后人④也。
答案:①第一个“后人”指秦以后至唐以前的统治者。②第二个“后人”同第一个“后人”。③第三个“后人”指唐代以后的人。④第四个“后人”同第一个“后人”。
5.翻译下列句子。
(1)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来源:21世纪教育网
(2)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答案:(1)灭秦国的是秦王自己,不是天下的人民。
(2)(秦统一后)如果也能爱惜六国的百姓,那就可以传位到三世以至传到万世做皇帝,谁能使它灭亡呢?
6.本文发挥了骈文的某些长处,如铺排、对偶、押韵等,但也大量使用单句散行,增强表现力。请举例说明这个特点。
答案:如在用了“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六个四字句后,接以“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乎几千万落”一个散行的长句。这样,句子整散结合,长短不拘,节奏鲜明,更富于表现力。
7.作者写《阿房宫赋》,是为了总结秦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讽喻朝政。但为什么写阿房宫被焚,却说“楚人一炬,可怜焦土”,这里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一度威震四海的秦王朝在农民起义的冲击下土崩瓦解,迅速灭亡;“覆压三百余里”的阿房宫,也在一场烈火之中化为灰烬。秦朝速亡的史实说明,不能爱民,难图久安。但是,当时的唐朝统治者无视历史教训,沉湎声色,又大起宫室,身居积薪之上,仍以为安。历史兴亡,激荡胸中;目睹现实,感慨万端。神奇瑰丽之阿房宫付之一炬令人惋惜,显赫一时的秦王朝毁于一旦令人慨叹,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不意今人又在步秦人之后尘,唐王朝的命运不也令人担忧吗?“楚人一炬,可怜焦土”,作者的不安与忧愤溢于言表。
30分钟训练 (巩固类训练,可用于课后)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朝歌夜弦,为秦宫人。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有不见者,三十六年。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摽掠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1.选出下列句中“也”字意义和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 )
A.明星荧荧,开妆镜也 B.绿云扰扰,梳晓鬟也
C.渭流涨腻,弃脂水也 D.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
答案:D
解析:A、B、C三项的“也”都表示判断,而D项中的用于句末,表示陈述语气。
2.与“燕、赵之收藏”的“之”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 B.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C.此夕我心,君知之乎 D.杳不知其所之也
答案:A
解析:A项的“之”是“的”,和例句一样;B项的“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C项的“之”是代词“它”;D项的“之”是动词“到”。
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骊山北构而西折”中的“北”相同的一项是( )
A.朝歌夜弦 B.六王毕,四海一 C.辇来于秦 D.可怜焦土
答案:C
解析:题干与C项中加点的词均为名词用作状语。A项“歌”是名词用作动词。B项“一”是数词用作动词。D项“焦土”为名词用作动词,是“化作焦土”的意思。
4.对下列语句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妃嫔媵嫱”至“辇来于秦”句,既遥承上文“六王毕”,又启下,写宫女之多。说明宫女的来源和六国因不爱民而灭亡的可悲。
B.“明星荧荧”至“弃脂水”句,既用丰富奇特的想像写宫女之多,又暗写阿房宫楼阁高耸入云和下临渭水的地理形势。
C.“雷霆乍惊”至“而望幸焉”句着重写宫女来到秦宫,时时盼望秦王临幸而不能相见的失望心理。
D.从“燕、赵之收藏”到“输来其间”,遥承“六王毕”,下启“灭六国者,六国也”,总结了六国灭亡的原因,揭示了不爱民便灭亡的真理不仅适用于秦,也适用于历朝历代。
答案:C
解析:C项中“而望幸焉”一句,在文中只是强调了宫女对宠幸的一种盼望,并没有写出失望的心理。
5.翻译下列句子。
(1)缦立远视,而望幸焉。有不见者,三十六年。
(2)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答案:(1)久立远看,盼望得宠。有的三十六年没有见到(皇帝)。
(2)把宝鼎当作铁锅,把美玉当作石头,把金子当作土块,把珍珠当作沙石,丢弃满地,秦人看到这些(东西),也不很爱惜。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10题。
过秦论
贾 谊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强国请服,弱国入朝。
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殽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爱:吝惜。
B.有……杜赫之属为之谋 属:属下。
C.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 叩:攻打。21世纪教育网
D.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 委:交给。
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
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
B.奋六世之余烈
以致天下之士
C.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则不可同年而语矣
D.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
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8.下列各句中活用现象与其他选项不同的一项是 ( )
A.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 B.外连横而斗诸侯
C.却匈奴七百余里 D.以弱天下之民
9.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
译文:在国内建立法律制度,致力于耕种纺织,修造防守的武器,对外实行“连衡”的策略,使诸侯各国相斗。
B.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译文:于是秦始皇废除古代帝王的治国方法,焚烧诸子百家的著作,企图用这个办法使百姓愚昧无知。
C.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译文:他们砍下树木做武器,举起竹竿当战旗,天下百姓汇集起来,一起响应,担着粮食,如影随形那样紧紧跟着。
D.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
译文:但是秦国靠不大的地方,得到帝王的权势,统辖八州,朝拜六国。
10.文章最后,作者总结出这样一个结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对此理解你认为最妥当的一项是( )
A.因为秦始皇不施仁义,所以才使攻守的形势发生了变化,由攻势转入守势。
B.秦国攻守形势发生了变化,可是秦始皇却不施仁义。21世纪教育网
C.由于秦始皇不施仁义,才使陈涉转为攻势,秦始皇变为守势。
D.秦国的攻势和九国的守势发生了变化,是因为秦始皇不施仁义。
6.答案:B
解析:B项中的“属”应解释为“类”。
7.答案:B
解析:B项中两个“之”都是结构助词“的”。A项中前者是连词“来”的意思,后者是介词“凭借”的意思;C项中前者是连词,表转折,后者是连词,表修饰;D项中前者是动词“沿袭”的意思,后者是介词“凭借”的意思。
8.答案:A
解析:B、C、D三项中的“斗”“却”“弱”都是使动用法,A项中的“席”“包”“囊”都是名词作状语。
9.答案:B
解析:A项“修守战之具”,应翻译为“修造防守和进攻的武器”;C项“云集响应”,应翻译为“像云那样汇集起来,像回声那样应声而起”;D项“朝同列”,应翻译为“使同等的六国来朝拜”。
10.答案:B
解析:文章标题是“过秦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一句作为文章的结论,应当专指秦国而言,因而,可以排除C、D两项。文章是从秦亡的原因中总结历史教训的,而A项只是说“不施仁义”导致攻势和守势的变化,片面而不合实际。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5题。
醉书斋记
郑日奎
于堂左洁一室,为书斋。明窗素壁,泊如也。设几二,一陈笔墨,一置香炉、茗碗之属。竹床一,坐以之;木榻一,卧以之。书架书筒各四,古今籍在焉。琴、磬、麈尾诸什物,亦杂置左右。
甫晨起,即科头①拂案上尘,注水砚中,研墨及丹铅,饱饮墨以俟。随意抽书一帙,据坐批阅之。顷至会心处,则朱墨淋漓渍纸上,字大半为之隐。有时或歌或叹,或笑或泣,或怒骂,或闷欲绝,或大叫称快,或咄咄诧异,或卧而思、起而狂走。家人见者,悉骇愕,罔测所指,乃窃相议,俟稍定,始散去。婢子送酒茗来,都不省取。或误触之,倾湿书册,辄怒而责,后乃不复持至。逾时或犹未食,无敢前请者。惟内子时映帘窥余,得间始进,曰:“日午矣,可以饭乎?”余应诺。内子出,复忘之矣。羹炙皆寒,更温以俟者数四。及就食,仍挟一册与俱,且啖且阅。羹炙虽寒,或且变味,亦不觉也。至或误以双箸乱点所阅书,良久始悟非笔,而内子及婢辈罔不窃笑者。夜坐漏常午,顾童侍,无人在侧。俄而鼾震左右,起视之,皆烂漫睡地上矣。
客或访余者,刺已入,值余方校书,不遽见。客伺久,辄大怒诟,或索取原刺,余亦不知也。盖余性既严急,家中人启事不以时,即叱出,而事之紧缓不更问,以故仓卒不得白。而家中盐米诸琐物,皆内子主之,颇有序。余是以无所顾虑,而嗜益僻。
他日忽自悔,谋立誓戒之,商于内子。内子笑曰:“君无效刘伶断饮②法,只赚余酒脯,补五脏劳耶?吾亦惟坐视君沉湎耳,不能赞成君谋。”余倘然久之,因思余于书,诚不异伶于酒,正恐旋誓且旋畔;且为文字饮,不犹愈于红裙耶?遂笑应之曰:“如卿言,亦复佳。”乃不复立戒,而采其语意,以名吾斋曰“醉书”。
(选自《续古文观止》,有删改)
注:①科头:不戴帽子。②刘伶断饮:刘伶戒酒。《晋书·刘伶传》载,刘伶曾求其妻具酒肉立誓戒酒,誓后依然嗜酒如故。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婢子送酒茗来,都不省取 省:知道。
B.起视之,皆烂漫睡地上矣 烂漫:坦率自然的样子。
C.余是以无所顾虑,而嗜益僻 僻:怪僻。
D.只赚余酒脯,补五脏劳耶 赚:获取。[来源:21世纪教育网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21世纪教育网
[21世纪教育网

1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能够表现作者“醉书”的一组是( )
①书架书筒各四,古今籍在焉 ②随意抽书一帙,据坐批阅之 ③则朱墨淋漓渍纸上,字大半为之隐 ④他日忽自悔,谋立誓戒之 ⑤夜坐漏常午,顾童侍,无人在侧 ⑥逾时或犹未食,无敢前请者
A.①③④ B.③⑤⑥ C.①②⑤ D.②④⑥
14.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描绘了书斋主人为了读书常常置酒茶、饭食、睡眠和家人、宾客于脑后等痴醉癫狂的状态,展示了一个嗜书如命的书痴形象,表现了作者自得其乐、自我陶醉的心态。
B.作者性格严厉急躁,不谙世事,不近人情。读书入迷时,常对家人呵斥怒责,并拒绝会见来访的客人,因而经常得罪来访者,造成了紧张的人际关系。
C.作者夫人主持家务,井然有序,客观上“纵容”了丈夫的“醉书”习性;当作者对这种习性悔而思改时,她幽默地表示反对,可见她主观上对丈夫的“醉书”持赞赏态度。
D.作者本打算戒除“醉书”的习性,但又考虑到男人痴迷诗文总胜于沉溺女色等因素,最终采取顺其自然的态度,放弃了这种打算。
1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竹床一,坐以之;木榻一,卧以之。
(2)家人见者,悉骇愕,罔测所指。[来源:21世纪教育网]
(3)因思余于书,诚不异伶于酒,正恐旋誓且旋畔。
11.答案:D
解析:D项,“赚”是“诳骗、欺哄”的意思。
12.答案:C[来源:21世纪教育网]
解析:C项中的两个“之”分别是:音节助词/代词,代指燕后。A项,两个“以”都是表目的的连词。B项,助词,不译。D项,都为介词,跟、和。
13.答案:B
解析:①句写书斋的陈设。②句写读书时悠闲自得,不能体现“醉”。④句写戒掉读书,当然不是“醉书”。
14.答案:B
解析:B项“性格严厉急躁”只是作者自己的猜测。原文中说“家中人启事不以时”时才叱责,并不是读书入迷就呵斥怒责。
15.答案:(1)一把竹椅,用它来坐;一张木床,用它来睡。(“一”作为定语要提前;“以之”是介宾短语后置,翻译时要还原)
(2)家中窥见这种情形的人,都诧异惊愕,不能猜测(我的意图)在哪里。(:窥视;悉:都;罔:无,不)
(3)于是想到我对书(的痴迷),确实与刘伶对酒(的痴迷)没有什么区别,正担心刚刚发誓却又随即违背。(因:于是;诚:确实;旋:随即)
创新应用
16.(原创题)通过发短信表达自己的情感和祝福已成为现代人的一种交往方式。2008年元旦快到了,这是一个有着不同寻常意义的节日,请你拟写一则短信给你的朋友表达自己的祝福之情。
答案:(1)每年的这个时候,祝福就会像海洋涌向你,希望我的祝福像一叶轻舟,载你乘风破浪,到达成功的彼岸!(2)钟声是我的问候,歌声是我的祝福,雪花是我的贺卡,美酒是我的飞吻,清风是我的拥抱,奥运是我的礼物!统统都送给你,祝你元旦快乐!
17.(原创题)为下面漫画起一个题目,并说明寓意。
答案:题目:训子
寓意:讽刺了不良的家庭教育。
深层探究
18.作者写《阿房宫赋》,其目的是给当时的最高统治者提供历史教训。这个历史教训应该怎么理解?
解析:应从借古喻今的角度分析理解。
参考答案:就思想意义说,以六国为秦的前车之鉴。阿房宫中的无数美人,乃是六国的“妃嫔媵嫱”;阿房宫中的无数珍宝,又是六国“摽掠其人”的长期积累。六国一旦灭亡,则美人“辇来于秦”,珍宝“输来其间”;那么,秦一旦蹈六国的覆辙,又将怎样呢?秦不以六国为鉴,终于自食其果。那么,唐朝的统治者又走秦的老路,难道会有什么更好的结局吗?作者借古讽今,奉劝今天的统治者能够避免这样的结局。
片段作文
19.用抒情议论的方式收束散文作品,能够表达作者心中的情愫,激起读者情感的波澜,引起读者的共鸣,有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抒情议论式结尾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所以采取这种方式结尾比较自由,好的“抒情议论”式结尾给读者以真实感、充足感。请你以“乐观”为话题,用“抒情议论”的方式选取一个角度写一段结尾。
答案示例:悲观的人,先被自己打败,然后才被生活打败;乐观的人,先战胜自己,然后才战胜生活。悲观的人,所受的痛苦有限,前途也有限;乐观的人,所受的磨难无量,前途也无量。在悲观的人眼里,原来可能的事也能变成不可能;在乐观的人眼里,原来不可能的事也能变成可能。悲观只能产生平庸,乐观才能造就卓绝。从卓绝的人那里,我们不难发现乐观的精神;从平庸的人那里,我们很容易找到阴郁的影子。
高考链接
20.(2007湖北高考,20)下图是第八届中国艺术节节徽。该图案以编钟为主体,既体现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又体现了举办地湖北深厚的文化底蕴。下方的波浪既是象征湖北云梦水泽地域特色的传统云水纹饰,又是象征吉祥如意的祥云,形似一个横着的阿拉伯数字“8”。中间的圆形图案是中国艺术节节徽,是每一届艺术节设计节徽时必须采用的。请结合节徽图案的含义,为“八艺节”主会场拟一副对联。平仄不作要求,不超过30字。
答案:祥云朵朵,楚韵荆风迎宾客 编钟声声,高山流水觅知音
21.(2007辽宁东北育才高三二模,23)任选一种情境,以“伞”为重点,扩展成一段话,不少于30字。
情景一:暮春时节 小雨霏霏 我 伞
情景二:盛夏时节 烈日当空 路上行人 伞
解析:要注意描写、叙述这两种表达方式的选用,还要注意排比、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的运用。扩展时可叙述“伞”的用途,可描绘“伞”的形状、色彩;可用比喻把“伞”比作人的朋友,可用排比写它对人的贡献。
参考答案:情景一:暮春时节,小雨霏霏,我撑着的那把自动伞,虽然褪了色,但仍在为我遮风挡雨,它如同我的朋友,伴我走过风雨人生路。
情景二:盛夏时节,烈日当空,路上行人撑着的一顶顶小花伞,远望像一束束色彩绚丽的鲜花,它给人带来一份爽心的凉意,一份愉悦的好心情。
快乐时光
钱钟书与孙辛禹
有一次,一个叫吴庚舜的青年写了篇关于《长生殿》的论文,请钱钟书先生指导。钱先生仔细看了论文,作了详细的修改。论文发表前,吴庚舜将他的名字列在前面,他却不肯,一定要吴庚舜列名在前,并取了笔名孙辛禹列在后。钱先生笑着说:“你是庚,我是辛,你是舜,我是禹,我在你后面。”考虑到钱先生奖掖后进的热心,吴庚舜只好同意了。为何要署这样一个名字呢?原来,在天干地支中,“辛”在“庚”后;古代圣贤有尧舜禹,“禹”在“舜”后。钱先生的谦虚与诚恳,由此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