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 2 表内除法(一)除法的初步认识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 2 表内除法(一)除法的初步认识 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9.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2-04-18 21:45: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除法的初步认识--平均分》教学案例
案例背景
《平均分》是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表内除法(一) ——第二单元《除法的初步认识》第一课时的内容。本课是在学生学习了表内乘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表内除法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也是今后学习除法的基础,是较难理解的数学概念。而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要突破除法学习的难点,关键是理解分,尤其是“平均分”,因此平均分是学习除法的基础,也是形成学生合理知识链的重要环节,对除法的学习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案列描述
本课设计的教学过程分为四个环节。
(一)创设情景,感受“平均分”
1、故事导入,感悟“平均分”的特点
首先以故事的情景导入。(利用101教育PPT放映情景)
猴妈妈给它的宝宝们---猴大、猴二准备了四个桃子但是他们在分桃子的时候发生了争吵。猴大得到了3个桃子高兴地手舞足蹈,猴二只分到了一个桃子生气的双手叉着腰说:凭什么我分到一个你分到三个?
猴二生气了,为什么?接着问怎样才能让猴大猴二都开心呢?
每只猴子都分两个,体会物体的分配很公平,我们可以说每份分得同样多。(板书:每份分得同样多)。
2、动手实践,初步形成“平均分”表象:
如果你有6颗糖分给自己(101教育PPT出示),爸爸,妈妈和你会怎样分?请小朋友们利用手中的小棒和同伴互相交流并说一说。这时候教师收集学生的分法进行展示。( 2 2 2)
在引导学生观察的同时说一说你喜欢这种分法吗?为什么?(小朋友会说喜欢,因为这种分法和小猴子分桃子一个道理,每一份分得同样多比较公平)
3.从学生的分配方案中,揭示“平均分”的概念。
教师顺势引出像这样把“每份分得同样多的”分法在数学上叫“平均分”。(板书:平均分)
接下来趁热打铁,挑选习题,让学生判断哪组是平均分,更好的渗透了平均分的概念。下面进行本节课的第二个环节:
(二) 实际操作,学均分”。
1、教学例2:把18个橘子平均分成6份,每份几个,有几种分法?(101教育PPT出示)
我首先让学生齐读题目,弄清题意,说说题目要求是什么,知道“分成6份”也就是“份数”,“每份几个”就是“每份量”。我们分的结果就是每份分得同样多。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已经达到了极限,之后我采用了小组合作方式用小棒代替橘子一起动手分一分,教师巡视。
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出分法,小组进行汇报并展示: 三个三个的分,分完为止
对于这种方法我会接着提问到,这么简便的方法你是怎样想的呢?
(三)应用拓展,理解“平均分”。
为进一步理解平均分的方法有很多,我设置了第一层次练习(第9页的做一做):把10盒酸奶平均分成2份,每份几盒?(101PPT出示)
第二层次练习:观察图片,填一填。(101教育PPT出示)
(四)课堂小节
你有什么收获,说一说我们生活中的平均分?
案列分析
我认为本课有以下值得反思的地方:
1.“平均分”是生活中常用的概念,不必作为固定名词,也不必用固定的语言给它下定义,可以用“分得同样多”“分得一样多”来理解或替换它。教学时必须要求每位学生都动手操作,在具体操作的过程中,体会“平均分”的意义。
2.注重分法的多样化。让学生用适合自己学习的方式方法去学习,是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强调的。如“把15支粉笔、15根圆珠笔芯和15本本子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你会怎么分 ”学生有很多种分法。但是在这一环节时,学生没有完全展示出各种分法了,基本是5个5个的分,因为他们从结果来考虑的。接下来的环节有必要设计一道不知道总数的情况,同学们就会暴露出多种分法,有一张一张的分,有2张2张的分等等。充分体现了分法多样化。
3. 注重从多角度让学生通过比较来认识“平均分”的含义。这是认识问题的基本方法之一不要片面、单一地看问题。如课的开始,让学生分糖果,学生都十分一致的进行了平均分,没有出现不是平均分的情况。每份分的不是同样多,就是没有平均分,这也是现实生活中常有的情况,这一设计让学生认识平均分的同时,也用不平均分来对比学习,对了解这一概念有很大的帮助。但是本课在处理这一环节时没有充分体现这一点,当引出平均分之后,没有好好利用分糖果这一教学资源,就这样进行下一个环节了。其实可以再次回到开始,问问除了每份2只,还有其他的分法吗 其他的分法是平均分吗 这样就更能帮助学生理解平均分的含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