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传 记
4 “布衣总统”孙中山(节选)
5分钟训练
1.请选出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 )
A.喧闹(xuān) 停泊(bō) 荤菜(hún)21世纪教育网
B.调换(diào) 卤水(lǔ) 奢侈(cǐ)
C.不逊(xùn) 推崇(cǒnɡ) 儒生(rú)
D.踊跃(yǒnɡ) 菜肴(yáo) 厨师(chú)
解析:A项“停泊”的“泊”应读“bó”,“荤菜”的“荤”应读“hūn”;B项“奢侈”的“侈”应读“chǐ”;C项“推崇”的“崇”应读“chǒnɡ”。
答案:D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融洽 陷井 张灯结彩 前仆后继 B.自诩 陨落 旁证博引 水泄不通
C.烦躁 涣散 津津有味 咎由自取 D.横幅 弹劾 怨天由人 神采奕奕
解析:A项中的“井”应为“阱”;B项中的“证”应为“征”;D项中的“由”应为“尤”。
答案:C21世纪教育网
3.依次填入下列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1)同年秋,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孙中山应邀北上,共商__________。
(2)城外警察分局局长率人赶来__________秩序,巡官拔出指挥刀挥舞,想驱散人群。
(3)为避免惊扰群众,他(孙中山)总是悄悄__________,不声不响。
A.国是 维护 出访 B.国事 维持 出游
C.国是 维持 出巡 D.国事 维护 出巡
解析:国事,指国家大事;国是,指国家大计。(1)句中宜用“国是”。其他两处的词语容易区分。
答案:C
4.传记是一种用来记述人物生平事迹的文章体裁。一般由别人记写,也有的自述生平,称自传。传记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特点,有“史实性传记”“文学传记”之分。
答案:纪实性 文学性 史料性
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张之洞一见好生不悦,心想一介儒生,竟然与一品大员称兄道弟,真是不知天高地厚。
B.血气方刚的孙中山来了个照“礼”回敬。21世纪教育网
C.孙中山被围在水深火热的圈圈里,行动不得。
D.仅此一点,就使唐绍仪对孙中山肃然起敬。
解析:C项,“水深火热”的意思是老百姓所受的灾难,像水那样越来越深,像火那样越来越热,比喻人民生活极端痛苦,用在此处不当,应改为“水泄不通”。
答案:C
6.“布衣”本色主要由“衣食住行”四方面体现。
(1)“衣”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食”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住”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行”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改学生装为中山服(中山服的由来),外表整洁(表里如一);(2)孙中山的俭约与伍廷芳、唐绍仪的生活对比;(3)房间不大,客厅兼饭厅,摆设数目少,简单;(4)总是悄悄出巡,不惊扰民众,不事张扬,制止巡官挥刀驱人群。21世纪教育网
10分钟训练
1.文章第1段也就是第1句话有什么作用?
解析:“孙中山坐都南京后,人们喜欢以‘布衣总统’称呼他”这句话照应了题目,同时后面的内容也是围绕这句话展开情节的。
参考答案:开门见山,呼应题目,设置悬念,激发读者兴趣,很自然地引出了故事,进而让读者加深了解。
2.课文用了哪些描写方法来写孙中山?请举出至少3种。
答案: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
3.孙中山为何被称为“布衣总统”?何谓“布衣”?“布衣”与总统的辩证关系是什么?
答案:是因为孙中山去见张之洞时,在名片上写的对子而引出“布衣”的叫法。文中青年孙中山的有趣故事——与两广总督张之洞的交往故事:平凡为一介布衣却怀有“傲王侯”的大志——“行千里路,读万卷书,布衣亦可傲王侯”。也与总统本人的品格密切相关。
我国是文明古国,是世界上最早生产纺织品的国家之一。用麻织出来的是“布”,而相对用丝织出来的是“帛”。布与帛相比,前者质粗而价低,后者质精而价高。由于古代贵族穿帛衣服居多,庶人穿不起帛而只能穿布,所以“布衣”成了平民百姓的代称。后来也多以称没有做官的读书人。除此之外,还有一种“短褐”是用粗毛或粗麻织成的,为穷人所穿。
对“布衣总统”的理解有二:其一,指总统出身布衣,源于“布衣”;其二,指具有总统的身份同时具备“布衣”的品德。
4.“许多商品换上了‘共和’、‘庆胜’、‘北伐’等新商标。在一家面摊前,人们踊跃争先剪辫子。”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剪辫”在当时象征着什么?
解析:做此题应了解当时的时间背景,才能准确作答。
参考答案:说明了孙中山先生领导的民主平等观念已深入人心,人们争着走出专制统治的束缚。这些都从侧面反映出孙中山革命工作的成效,表现孙中山对中国革命和中国社会进步的贡献。有这么大贡献的孙中山没有骄傲,没有搞特殊,而是保持布衣本色,更显得可贵。《孝经》上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至也。”明代以前,汉族人都留满发,不剪也不剃。1644年满清王朝取代了明朝,要求汉人一律剃发留辫。辫子是清王朝专制统治的标志。因而辛亥革命的一个重要行为标志就是剪辫子。剪辫子在这时期成了反对满清、推翻帝国、追求共和、倡导民主的一种行为象征。
5.如何理解“‘民主’、‘平等’、‘权利’等观念越来越深入人心”这句话?
解析:孙中山的这些理解是他亲自观察得来的,虽然是表面现象。
参考答案:临时政府成立后,孙中山制定了一系列的革新政策,出巡时看到商品上换上了“共和”“庆胜”“北伐”等新商标,人们踊跃争先剪辫子,认为“民主”“平等”“权利”的观念已深入人心。但他没有意识到虽然推翻了封建帝制,却未清除人们头脑中的封建思想。男人踊跃剪辫子也许只是为了“剪辫者免费供肉面一碗”的奖赏。群众把孙中山看作是他们新一轮的皇帝,高呼“大总统万岁!”。同时,上层官僚也是奢侈成风,没有从根本上与孙中山走在一起。他“自由”“民主”“平等”的思想在当时是先进的,但不合当时国情。
6.阅读下面对联,完成(1)—(2)题。
持三字帖,见一品官,儒生妄敢称兄弟。(张之洞)21世纪教育网
行千里路,读万卷书,布衣亦可傲王侯。(孙中山)
(1)请从上述对联中找出一组对仗的词语。
(2)陈廷一认为下联说明“孙中山虽为‘布衣’,却早怀大志”,你以为如何?请从内容方面对孙中山的下联试作赏析。
参考答案:(1)“持”和“行”、“三字帖”和“千里路”、“见”和“读”、“一品官”和“万卷书”等。(2)赞同陈廷一的观点。“行千里路”,是说见闻广博;而“读万卷书”,则是说学问深厚。学与行结合,见识必定高远,志向必定远大,事业也就不愁不成。“布衣亦可傲王侯”,布衣如有远大志向,超凡见识,王侯自然也不在话下。这是何等的气概,何等的自信!试想一下,当时尚为“布衣”的孙中山,如果不是“早怀大志”,他敢傲视王侯吗?21世纪教育网
30分钟训练
阅读理解21世纪教育网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①话说清末名臣张之洞在任湖广总督期间,积极推行新政,孙中山对他极为推崇。一次,孙中山出洋回国,途经武昌,特地到总督衙门求见。孙中山掏出自己那张只印有姓名、籍贯的名片来,在背面写上“学者孙文求见之洞兄”字样,交门官递上去。张之洞一见好生不悦,心想一介儒生,竟然与一品大员称兄道弟,真是不知天高地厚,不仅拒而不见,还在名片背面写了几句话,退回了名片。
②孙中山接过名片一看,只见背面写着“持三字帖,见一品官,儒生妄敢称兄弟”。孙中山明白,这是张之洞嫌他不恭,在拿架子,不肯买账。血气方刚的孙中山来了个照“礼”回敬,在名片背面又写上“行千里路,读万卷书,布衣亦可傲王侯”,再请门官送进去。张之洞一见,大为吃惊,立即吩咐迎见孙中山,并以大礼相待。由此可见,孙中山虽为“布衣”,却早怀大志。
③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以后,生活还是像过去一样简朴。临时总统府设在前清的南京总督衙门内。孙中山住着一间不大的房间。房里有四把椅子、两张茶几、一张书桌、一张床和一张沙发。墙上挂着中国大地图和世界大地图。书桌上除了文具和要处理的公文以外,还摆着一些书籍。他的房屋外面是客厅,兼做饭厅。本来黄兴要给他调换房子,他却说:“困难当然很多,但革命政府无须华丽宫殿。如无合适的旧房,搭设棚屋也无不可——总统不是皇帝。而是公仆!”
④孙中山穿衣服也很朴素。他以前是穿西装,做临时大总统以后,他便把当时流行的学生装安上翻领,改成四个口袋的一种新式服装来穿。他就职临时大总统就是穿这种衣服。有一回秘书问他:“您哪里弄来这套衣服?”
他含笑回答说:“这个样式是我创造的,既大方,又好看,又便宜,以后要提倡穿这种衣服。我们中国人穿长袍马褂已不合时代了,穿西装又穿不起,穿这衣服最好。”“中山服”就是这样来的。
⑤孙中山的日常生活十分有条理,有规律。他起得比一般人早,用冷水洗脸。每天早晨总要把一天内将做的重要事情简单地记下来。他非常重视仪表的整洁,每天早晨都要刮胡子,刷衣服,出门的时候。还要对着镜子把头发梳好。他外表的整洁与内心的有条理是一致的,人们从来没有看到他有过烦躁不安的表情。
1.从孙中山和张之洞的交往中,你认为表现了孙中山的什么品性?
2.孙中山当了总统之后,“生活还是像过去一样简朴”。作者为什么先从其“住”的方面写起?
3.标出选文第⑤段有概括作用的语句,并品味其表达作用。
4.简析该选段所表现的语言特点。21世纪教育网
1.解析:要注意联系孙中山和张之洞当时的身份,身份悬殊,却能称兄道弟,这说明了什么?
参考答案:孙中山当时是一介布衣,而张之洞为朝廷重臣,两者地位悬殊。但在交往中,孙中山面对朝廷重臣,不卑不亢,表现出了一代伟人所拥有的高尚道德品质。
2.参考答案:“住”的方面最能代表孙中山先生的“生活还是像过去一样简朴”,“住”的变化最引人关注,也最能体现人物精神。
3.解析:中心句一般放于段落的开头。
参考答案:文段中心句是“孙中山的日常生活十分有条理,有规律”。在段落中起到“总起”的作用。
4.参考答案:这篇文章承传了一般传记的语言特点,浅显易懂。选段部分,无论是写早年时期的孙中山,还是写成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孙中山;无论是写孙中山与张之洞对对子,还是写孙中山的生活起居,都使用了翔实的语言展现出孙中山先生各个时代层面的气质精神,将历史还原,再现了世纪伟人的历史风貌。作者将其展现在读者的面前,让读者思考并承传伟人身上所表现出来的高尚道德节操,以及所辐射出来的个人魅力。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烟囱里的兄弟
安 勇
一天晚上,我打开吸油烟机准备炒菜,忽然听到一阵奇怪的声音。我以为是吸油烟机出了毛病,关掉后,那声音还在响着。这次听得很清楚,声音来自吸油烟机的烟囱里。我站在厨房仔细听了一会儿,泪不由得在眼眶里打转——这声音我太熟悉了,在老家的屋檐下,在房上的瓦缝间,在思乡的梦里,我无数次地听到过这样的声音,它只能属于一窝刚出生不久的麻雀。
我迅速跑出屋门,站在楼下的马路上,抬头看着从厨房伸出的那截烟囱。我惊喜地发现,在烟囱的缝隙间挨挨挤挤地伸出三个小脑袋,小脑袋上全都长着稚嫩的黄嘴丫。我知道这三个小兄弟现在还不会飞行,每天只能躲在家里,等着爸爸妈妈叼回食物来喂他们。他们的父母此时一定正飞行在城市的大街小巷,焦急地寻找着食物。城市里没有虫子,更不可能有打谷场,他们要到哪里去给孩子们找东西吃呢?
若在农村,寻找食物就不会是个难题了,凭着他们敏捷的身手,即使是从鸡鸭的嘴边也可以轻易地夺得食物喂饱孩子们。麻雀呀麻雀,你何苦要到生存艰难的城市里来安家呢?也许已经过惯城市的生活,适应了城市的环境,就像我的女主人一样高傲地认为自己是只城市里的麻雀了。也可能小家伙的父母像我一样进城不久,城市的高楼大厦、灯红酒绿让他们充满了惊奇。他们终于决定不再飞回熟悉的农村,从今以后在城里安家。
从那天开始,我炒菜时不再使用吸油烟机了,我认为排出的气体不利于小麻雀的生长。女主人很快发现了我的反常行为,她嗅到了屋子里的油烟味。女主人说,傻瓜蛋,有吸油烟机不用,神经病呀!我刚给她干活时,她对我的称呼是四个字——文学青年。这四个字用她地道的北京话发出来,显得无比的恶毒。雇用我三个月后,她叫我的就成了三个字——傻瓜蛋。
我示意她小声点,低声说,烟囱里有一窝小麻雀,他们是我的兄弟。女主人上上下下地看了我一遍,扭身走出了厨房,从牙缝里挤出了两个字——农民。我喜欢这个称呼,虽然它同样恶毒,但我确实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我认为做个农民并不可耻。
我每天都会久久地站在厨房里听兄弟们的叫声。有时候他们的叫声显得很焦急,我也跟着焦急,我知道他们一定是饿得慌了。有时候他们叫得很开心,我也跟着兴高采烈,我知道他们一定是吃饱喝足了。
我的行为终于让女主人愤怒了,那天我站在厨房里发呆时,她对我说了一个字——滚!我到城里后的第一份工作就这样结束了。
此后,每天我都会站在马路上,抬头看着烟囱里的三位兄弟。在我估计兄弟们要飞出的这一天早晨,我早早地来到了那幢楼下的马路上。我看到烟囱的缝隙间一共伸出了五个小脑袋,加上一个我,飞行的仪式显得无比庄重。
他们的父母开始轮番地飞出去,在空中转一圈又飞回烟囱里,叽叽喳喳地鼓励他们的孩子学着去做。我把手握成了拳头,默默为三兄弟加油。不久,第一只长着黄嘴丫的小麻雀终于离开了烟囱,摇摇晃晃地飞了十几米又赶快回到父母身边。接着第二只、第三只也同样飞了出去。三兄弟不停地飞出去,又飞回来。慢慢地他们的飞行路线越来越长了,飞得也越来越稳了。最后,五只麻雀一齐从烟囱里飞了出去,飞上了城市的天空,他们不会再回到烟囱里了。我知道三兄弟在城市的生活绝不会一帆风顺。我在心里说,兄弟们,不行的话,就回农村老家吧!
不知什么时候,我的脸上已经流满了泪水。[来源:21世纪教育网
(原载《短小说》2005年第9期)
5.“我”为什么将烟囱里的小麻雀称为“兄弟”?
6.文中“女主人”是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用一句话加以概括,并举一例说明。
7.本文倒数第2段对小麻雀的“飞行仪式”作了细致的描写,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5.答案:(1)因为这些麻雀与“我”都是从农村来到城市,处境相似。(2)因为烟囱里的小麻雀是兄弟仨。
6.答案:(1)是一个鄙视进城打工农民的城里人形象。(2)例如:无比恶毒地将“我”称为“文学青年”,称“我”为“傻瓜蛋”,“从牙缝里挤出了两个字——农民”,解聘“我”时对“我”喊“滚”。
7.答案:(1)具体、生动地塑造了三只勇敢面对生存艰难的城市生活的小麻雀形象。(2)赞美了小麻雀面对艰难环境的勇敢精神。(3)寄寓了 “我”勇敢面对困境的愿望。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2题。
忆刘半农君
鲁 迅
①这是小峰出给我的一个题目。
②这题目并不出得过分。半农去世,我是应该哀悼的,因为他也是我的老朋友。但是,这是十来年前的话了,现在呢,可难说得很。
③我已经忘记了怎么和他初次会面,以及他怎么能到了北京。他到北京,恐怕是在《新青年》投稿之后,由蔡孑民先生或陈独秀先生去请来的,到了之后,当然更是《新青年》里的一个战士。他活泼,勇敢,很打了几次大仗。譬如罢,答王敬轩的双簧信,“她”字和“牠”字的创造,就都是的。这两件,现在看起来,自然是琐屑得很,但那是十多年前,单是提倡新式标点,就会有一大群人“若丧考妣”,恨不得“食肉寝皮”的时候,所以的确是“大仗”。现在的二十左右的青年,大约很少有人知道三十年前,单是剪下辫子就会坐牢或杀头的了。然而这曾经是事实。
④但半农的活泼,有时颇近于草率,勇敢也有失之无谋的地方。但是,要商量袭击敌人的时候,他还是好伙伴,进行之际,心口并不相应,或者暗暗的给你一刀,他是决不会的。倘若失了算,那是因为没有算好的缘故。
⑤《新青年》每出一期,就开一次编辑会,商定下一期的稿件。其时最惹我注意的是陈独秀和胡适之。假如将韬略比作一间仓库罢,独秀先生的是外面竖一面大旗,大书道:“内皆武器,来者小心!”但那门却开着的,里面有几枝枪,几把刀,一目了然,用不着提防。适之先生的是紧紧的关着门,门上粘一条小纸条道:“内无武器,请勿疑虑。”这自然可以是真的,但有些人——至少是我这样的人——有时总不免要侧着头想一想。半农却是令人不觉其有“武库”的一个人,所以我佩服陈胡,却亲近半农。
⑥所谓亲近,不过是多谈闲天,一多谈,就露出了缺点。几乎有一年多,他没有消失掉从上海带来的才子必有“红袖添香夜读书”的艳福的思想,好容易才给我们骂掉了。但他好像到处都这么的乱说,使有些“学者”皱眉。有时候,连到《新青年》投稿都被排斥。他很勇于写稿,但试去看旧报去,很有几期是没有他的。那些人们批评他的为人,是:浅。
⑦不错,半农确是浅。但他的浅,却如一条清溪,澄澈见底,纵有多少沉渣和腐草,也不掩其大体的清。倘使装的是烂泥,一时就看不出它的深浅来了;如果是烂泥的深渊呢,那就更不如浅一点的好。
⑧但这些背后的批评,大约是很伤了半农的心的,他的到法国留学,我疑心大半就为此。我最懒于通信,从此我们就疏远起来了。他回来时,我才知道他在外国钞古书,后来也要标点《何典》,我那时还以老朋友自居,在序文上说了几句老实话,事后,才知道半农颇不高兴了,“驷不及舌”,也没有法子。另外还有一回关于《语丝》的彼此心照的不快活。五六年前,曾在上海的宴会上见过一回面,那时候,我们几乎已经无话可谈了。
⑨近几年,半农渐渐的据了要津,我也渐渐的更将他忘却;但从报章上看见他禁称“蜜斯”之类,却很起了反感:我以为这些事情是不必半农来做的。从去年来,又看见他不断的做打油诗,弄烂古文,回想先前的交情,也往往不免长叹。我想,假如见面,而我还以老朋友自居,不给一个“今天天气……哈哈哈”完事,那就也许会弄到冲突的罢。
⑩不过,半农的忠厚,是还使我感动的。我前年曾到北平,后来有人通知我,半农是要来看我的,有谁恐吓了他一下,不敢来了。这使我很惭愧,因为我到北平后,实在未曾有过访问半农的心思。
现在他死去了,我对于他的感情,和他生时也并无变化。我爱十年前的半农,而憎恶他的近几年。这憎恶是朋友的憎恶,因为我希望他常是十年前的半农,他的为战士,即使“浅”罢,却于中国更为有益。我愿以愤火照出他的战绩,免使一群陷沙鬼将他先前的光荣和死尸一同拖入烂泥的深渊。
8.阅读第②段,回答(1)—(3)题。
(1)第②段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2)“这题目并不出得过分”,其中的“题目”指的是什么?
(3)“现在呢,可难说得很”,这句话的含意是什么?
9.读第③段,回答(1)—(2)题。
(1)如何理解“单是提倡新式标点,就会有一大群人‘若丧考妣’,恨不得‘食肉寝皮’”?
(2)这句话是对前边内容的补充还是衬托?
10.第⑤段中作者运用打比方的修辞手法意在说明陈独秀、胡适之、刘半农什么样的个性特点?
11.应如何理解第⑨段中“但从报章上看见他禁称‘蜜斯’之类,却很起了反感”一句?
12.读第段,回答:
(1)“我爱十年前的半农……却于中国更为有益”这些话在结构上同哪些段落进行了照应?
(2)“我愿以愤火……拖入烂泥的深渊”一句有什么深刻含意?
8.解析:先浏览全文,了解全文的中心及结构,然后才能对各段作具体分析。
参考答案:(1)起总领全篇的作用,也可以说是总说。(2)指写作的内容,具体是指写忆刘半农一事。(3)现在他们之间在思想上已有了隔阂,认识上有了分歧,很难评说。
9.参考答案:(1)说明当时守旧势力的顽固、凶狠,新生事物是极难产生的。(2)这句话对前文起衬托作用,进一步说明改革之艰难。
10.解析:从人物的行为中探究其性格及做事的风格。
参考答案:陈独秀的个性是锋芒毕露、咄咄逼人。胡适之的个性是温文尔雅、深藏不露。刘半农的个性是坦荡率真、不需设防。
11.解析:注重这句话后面的几句话:“我以为这些事情是不必半农来做的。从去年来,又看见他不断的做打油诗,弄烂古文,回想先前的交情,也往往不免长叹。”
参考答案:这句话是说刘半农据要津后没有干应干的大事业,而是把眼光放在绿豆的小事上,偏离了革命的方向,所以反感了。
12.解析:鲁迅先生对人物的评价是中肯的,其标准是看他对社会、对国家有无益处。21世纪教育网
参考答案:(1)第②⑦段。(2)末尾一句的含意是说作者对当时一些人诋毁、诬蔑,不能正确评价刘半农感到愤怒,所以才给刘半农以合理、公正的评价。
创新应用
13.(原创题)根据文段,参考下面的材料,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对“节俭”这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的看法。(要求有观点,有理据,有分析。100字左右)
材料一:哈根达斯是一个来自美国的冰激凌品牌。在中国,哈根达斯以价格高昂著称,一只鸡蛋大小的冰激凌球价格在28元左右,套餐更加昂贵,平均下来一人要上百元。因此一般出现在高档写字楼和白领聚居区附近。听说这一冰激凌中的“贵族”走进了校园,某民营企业两位月收入在5000元左右的白领女性大吃一惊:“天哪!现在的学生真有钱,我们都舍不得去吃哈根达斯。”
材料二:14日中午12点,记者在沙南街某中学门口看到,一花店的送花人员拿着一捧白玫瑰在校门口等待主人出现。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捧花共有99朵,是一位中学生模样的男生订给该中学一位女生的。据估计,这捧白玫瑰可能要花近千元。
材料三:根据调查所得,普通中学生每月花费50元以下的不足12%,而花费100元以上的却占较大的比例,约为52.75%,有极个别甚至超过1000元,几乎超过了工作者一个月的收入,数目之大使人震惊。同时,零花钱能够满足自己消费需求的只有16%,而剩下的56%的人不够时,都会向别人借钱。
解析:此题是开放性试题,答案不求统一。要求有自己的思考和看法,言之成理即可,但不得完全照抄文段内容或补充材料。
答案:略
14.(原创题)请大家再次阅读全文,要求大家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和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孙中山先生的精神品质,然后用“我从……中所解读到的,是孙中山先生……”说一句话,把你在解读过程中所发现的、所感悟的告诉大家。
例:我从孙中山先生就任总统之后依然生活俭朴所解读到的,是孙中山先生甘于淡泊的高尚品质。
解析:本题是仿写造句。一定要领会孙中山先生的品格,还要了解孙中山的事迹,在文中主要是写他的小事。
答案示例:(1)我从孙中山先生多次出巡绕道而行不愿惊扰民众中所解读到的,是孙中山先生一心为民的情怀。(2)我从孙中山先生总是悄悄出巡中所解读到的,是孙中山先生遇事首先想着人民的博大的胸怀。(3)我从孙中山先生总是悄悄出巡中所解读到的,是孙中山先生不事张扬的品性。(4)我从孙中山先生衣食住行的“布衣”本色中所解读到的,是孙中山先生的公仆本色。
深层探究
15.请你谈谈,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来写孙中山的?
解析:比较好的办法是给文章划分层次,然后加以概括。
参考答案:①“布衣总统”称呼的由来,②孙中山简朴的生活,③“中山服”的由来。
片断作文
16.课文饱含深情的回忆了孙中山先生的一些小事,写出了他的平等、民主、博爱的思想,以及甘于淡泊,生活起居诚如“布衣”的生活方式。请你用简短的一段话或几行诗来赞美你所敬爱的一个人。
答案示例:拨动真诚的心,铭记成长的辛酸,陪伴着我走过的有你们——我的老师。尽管岁月的洪流一遍又一遍地冲刷着历史的浮尘,但不变的是,一代又一代的老师还是那么尽心尽力地将一届又一届的莘莘学子培养成材,引上成功之路。“老师”两字从心底里喊出来,是多么亲切,而今天,我要将我最诚心的祝福送给你们,送给一生都奉献给教育界的老师们!
高考链接
17.(2007广东茂名一模,6)请仔细观察下边的漫画,给它拟一个恰当的小标题,并简要说说这幅漫画表达的意思及给你的启示。
解析:请仔细观察漫画,是一个戴着厚厚眼镜的学生模样的人,背着大大的重重的书包爬在由视力表组成的阶梯上。联系我们生活的实际,去看这幅漫画的寓意。
参考答案:标题:升级(或:疲惫的阶梯)意思:现在的学生学业负担越来越重,所戴眼镜的度数越来越深,随着学历的增高,视力越来越差。启示:(1)从我做起,科学用眼,加强锻炼,保护视力,以健康的体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2)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要合理科学调控,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使学生身心和知识协调发展。(写出一个方面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