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诵读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学习目标 重点难点
1、语言建构与运用:抓住关键词语,理解诗词内容。 2、思维发展与提升:体会文章虚实的艺术手法。 3、审美鉴赏与创造:领悟诗歌中蕴含的语言美,表达美,情感美。 4、文化传承与理解:文学即人学,真情滋润心灵的绿洲。 1、诵读体悟,感悟苏轼对亡妻的凄婉的爱情与思念之情。 2、赏析词作抒写悼亡之情的手法。
【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 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宋孝宗时追谥“文忠”。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枯木怪石图卷》等。
【悼亡诗】
悼亡诗,一般是丈夫追悼亡妻之作,古代汉族诗歌题材之一,始于晋代潘安。西晋文学家潘安,美姿容,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标准的美男子。据说少年时曾挟弹出洛阳道,妇女们见到他无不为之倾倒,"皆连手萦绕,投之以果"。但是,他对妻子的感情却始终如一,可谓情深意笃。他二十四岁结婚,五十岁妻子不幸死亡,夫妇和睦相随二十六载。潘安悲痛之极,为她服丧一年,期满后于元康六年(269)改服赴任,作《悼亡诗》三首。诗中所写都是日常生活之事,语言平易近人,自然流畅,没有什么深奥难懂的句子。"望庐思其人,入室想所历。"睹物思人,抚衿长叹,徘徊墓前,不忍离去,最后"挥涕强就车","路极悲有余"。诗
中所流露的真挚、自然、深沉的夫妻之情,颇为后人赞赏,此诗也得以广泛流传。从此之后,《悼亡诗》便成为丈夫哀悼亡妻的专用诗题。
现在广义的也指对亡故亲人或朋友表达追悼、哀思的诗歌,与西方的悼亡诗意思接轨。
【基础知识】
1.读准字音。
乙卯( ) 思量( ) 鬓如霜( )
2.弄懂词义。
①思量:
②纵使:
③尘满面,鬓如霜:
④幽梦:
⑤顾:
⑥料得:
重点梳理
【重点01】写作背景
公元1055年,一对新人结婚了。新郎是19岁的四川才子苏东坡,新娘是16岁的王弗。新郎羽扇纶巾,雄姿英发,新娘也是年轻美貌,天资聪颖,一对新人可谓才子佳人。王弗贤淑端庄,曾对苏轼的事业、为人处事进行过多次有识见的告诫、嘱咐。王弗生前,不但是苏轼生活上的伴侣,而且是文学上的知音,事业上的贤内助。
可惜天妒良缘,红颜薄命,王弗27岁时就去世了。这对诗人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公元1075年,苏东坡来到密州(今山东诸城县),这一年正月二十日夜,他梦见爱妻王氏,便写下《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的悼亡词。此时诗人三十九岁,其妻王弗去世整十年。题目上“乙卯”,指的就是这一年。
【重点02】译文
你我夫妻诀别已经整整十年,强忍不去思念可终究难忘怀。孤坟远在千里之外,没有地方能诉说心中的悲伤凄凉。即使你我夫妻相逢怕是也认不出我来了,我四处奔波早已是灰尘满面两鬓如霜。
昨夜在梦中又回到了家乡,看见你正在小窗前对镜梳妆。你我二人默默相对无言,只有泪落千行。料想你年年都为我柔肠寸断,在那凄冷的月明之夜,在那荒寂的短松冈上。
【重点03】理清思路
上阕:死别之痛和相思之苦――写景、记事、抒情,以白描取胜
下阕:梦见亡妻和相见之喜――写人、写事、写情,无声胜有声
时间线索:梦前――如梦――梦后
【重点04】阅读鉴赏
1.试赏析“十年生死两茫茫”
明确:生离死别后,逝者对人间是茫然无知的,而生者也是一样。黄泉生路,人各一方,无从知晓。花落人亡两不知。“两茫茫”写出了苏轼面对生死离别的思念和惆怅。
“茫茫”二字传达出了一种莫可名状的空寂凄清之感。“两茫茫”,就不只是讲诗人这一面的心情和感受,也同时包含了九泉之下的妻子在内。生者和死者,一样的情思,一样的哀绪。这里将无知作有知写,虽系虚空悬想,却更见得夫妻二人生前相知相爱之深,死后刻骨相思之切,以及相思而不得相见之痛。“两茫茫”所表现出的感情,凄婉、沉痛,直笼罩全篇。
“不思量?自难忘”是否矛盾?
“不思量,自难忘”,写生者对死者的思念。“不”初看自相矛盾,仔细领会,却是诗人的更深一层的情怀。说不思量,即是思量。因为这种思念,既是一种有意识的每时每刻的思念,也是一种难以中断的无意识的思念,可谓“此情无计可消除”(李清照《一剪梅》)所以是“不思量,自难忘”。
2、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如果坟近在身旁,就“有处”“话凄凉”?
这是抹煞了生死界限的痴语、情语呀!
教师补充:王弗死后,迁葬于四川眉山(苏轼的家乡),而此时苏轼则在密州任所,不止千里之隔。死者在千里之外,没有昔日的伴侣近在咫尺相陪,九泉之下若有灵,连诉话凄凉的地方也没有。这该多么孤寂清冷!至此,作者通过生者与死者在时间与空间上的隔离,表达了对亡妻沉痛的思念以及永远不得相逢的遗恨。
3. “尘满面,鬓如霜”,是什么让不过40岁的苏轼如此憔悴?
明确:①情感的风尘(思念亡妻的苦楚“为伊消得人憔悴”);②岁月的风尘(仕途坎坷的艰辛“艰难苦恨烦霜鬓”)
4、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下阕首五句记梦。请以第一人称苏轼的口吻进行描绘,加入想象,越细腻逼真越好。
还是那个共度甜蜜岁月的地方,那亲切而又熟悉的小窗,终于见到魂牵梦萦的你,那个娇小温柔的你,你还在对镜梳妆,还没有看见我呢?我是该悄悄蒙上你的眼睛让你看看我是谁,还是给你一个甜蜜的拥抱呢?可是作者与妻子相见,却没有卿卿我我,也没有共诉衷肠,而是“相顾无言,泪流满面”!
5、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梦醒了,展现在作者脑海中的又是什么呢?
“明月夜,短松冈”营造了悲凉肠断的环境氛围。诗人的思绪又回到了上阕的“千里孤坟”处。短松岗,即指王弗的墓地。诗人推想妻子的亡灵在年年的明月之夜,在遍植松树的坟地上,该是何等伤心断肠!
4.艺术手法概括
明确:①时空对比;②虚实结合;③白描和细节描写;④对写;⑤以景结情。
艾治平:从这首词看,苏轼追求的似是一种更高的生活情趣,是能够互通衷曲的人生知己,因此他虽写的只是个人生活范围的感伤,却不粘不滞,冰清玉洁,在悼亡词中是不可多得的佳作。
唐圭璋:此首为公悼亡之作。真情郁勃,句句沉痛,而音响凄厉,诚后山所谓“有声当彻天,有泪当彻泉”也。
王方俊:本词通篇采用白描手法,娓娓诉说自己的心情和梦境,抒发自己对亡妻的深情。情真意切,全不见雕琢痕迹;语言朴素,寓意却十分深刻。
题组A 基础过关练
1.(2021·全国·高二课前预习)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一幅意境优美的江月图:月光闪耀着千万里光辉,明月朗照在茫茫的春江之中,波光荡漾,清明澄澈。
(2)李白(将进酒》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抒写万古寂寞之愁,充分肯定“饮者”的地位。
(3)苏轼《江城子》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既是词人自己因仕途坎坷、潦倒失意无法向千里之外长眠地下的爱妻诉说,亦包括亡妻无法向千里之外的词人诉说。
2.(2021·全国·高二专题练习)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
苏轼,被余秋雨称为 的天才,集文学才能与政治才能于一身的天才。自古以来,文学才能与政治才能似乎是 的一对死敌,然而这两者在苏轼身上却得到了最完美的统一,今日西湖的苏堤仍旧 着一千多年前这个天才的赫赫政绩。然而卓越的政治才能并不代表会玩弄肮脏的政治手腕,苏轼的一生命途多舛,与他正直的个性是分不开的。改革也好,保守也罢,无论当时哪派势力得宠,苏轼都只有一个宗旨:站在良心那边说话!
A.千年一遇 誓不两立 显示 B.千载难逢 势不两立 显示
C.千年一遇 势不两立 昭示 D.千载难逢 誓不两立 昭示
3.(2020·全国·)下列对《江城子》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是苏轼为悼念原配妻子王弗而写的一首悼亡词,表现了绵绵不尽的哀伤和思念。上片写词人对亡妻的深沉的思念,是写实。
B.“无处话凄凉”既指词人自己因仕途坎坷、潦倒失意的悲情愁绪,无法向千里之外长眠地下的爱妻诉说,亦包括亡妻无法向千里之外的词人诉说凄凉在内。
C.“尘满面,鬓如霜”寥寥数字,刻画的是外部形象,却表现出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跟妻子死别十年来的痛苦经历、感情,都蕴含在这六个字之中了。
D.下片记述梦境,表达了词人对亡妻执着不舍的深情。全词浓墨重彩,抒写出对亡妻的情意缠绵,字字血泪,情调凄凉哀婉。
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一词中,表现词人梦里归乡,与妻子相见时,“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情形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一词中将现实与梦境交织在一起,作出痛苦假设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组B 能力提升练
(2021·山东·临沂第三中学)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5.下列对词的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
A.“不思量,自难忘”以退为进,真挚深刻地表现了苏轼对亡妻的思念。
B.“纵使”句设想相逢情景,以自己的沧桑困顿进一步渲染对亡妻的眷恋。
C.“相顾无言”句以夸张手法摹写梦中之境,以千行之泪,凸显无限欢欣。
D.结尾三句从对面着笔,设想亡妻月夜凄凉心境,以寓自己深切悼念之情。
6.词人与妻子相见,没有卿卿我我,也没有共诉衷肠,而是“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有人说,这太残忍了,让他们说一句话好不好。你觉得是“他们说话好”还是“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好,为什么?
(2021·江苏·泰州中学)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临江仙·送王缄①
苏 轼
忘却成都来十载,因君未免思量。凭②将清泪洒江阳。故山知好在,孤客自悲凉。
坐上别愁君未见,归来欲断无肠。殷勤且更尽离觞。此身如传舍③,何处是吾乡。
(注)①王缄:苏轼妻弟。此时苏轼妻子王弗去世后归葬家乡眉山,已经十年。②凭:烦请。③传舍:古时供行人休息住宿的处所。苏轼当时因受排挤离开京城出任杭州通判。
7.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轼设法“忘却”过去却难以“忘却”,他尽量控制内心悲痛却只是枉然,可见悲痛之深。
B.王缄的到来,在苏轼心中增添了几分暖意;王缄的离去,融入了多重情感的“愁”,格外深重。
C.“此身如传舍,何处是吾乡”,寓“人生如梦”之意,苏轼感慨自己宦海浮沉,人生就像场梦。
D.词的上片写悲苦的由来、发展和不能自已的情状,下片写词人送别的心情以及内心的自我排遣。
8.有评论认为,“悲”“愁”贯穿全词。请简要分析这首词蕴含了哪些悲愁之情。
题组C 培优拔尖练
(2021·浙江省桐庐中学高二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9.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文学史上很早就出现了“悼亡诗”。但苏轼的这首悼亡之作艺术手法却独具特色,上下片通过叙述梦境来诉悲怀,真挚朴素,沉痛感人。
B.《江城子》是本词的词牌,题中的“乙卯”是用来记录年份的。这是天干地支纪年法。古人在诗文中也会采用皇帝年号纪年法。
C.“尘满面,鬓如霜”,写出了词人政治失意,屡遭贬谪后身心俱疲的形象,也抒发了丧妻后无处话凄凉的哀痛。
D.“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岗”是诗人化用了前人诗句,与上片中“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相呼应,使人读后有一种回味无穷的感受。
10.请从艺术表现手法中的“虚实“角度来赏析本首诗词。
(2020·河北衡水中学高三月考)阅读下面这首清词,完成下列小题。
菩萨蛮
纳兰性德
飘蓬只逐惊飙①转,行人过尽烟光远。立马认河流,茂陵②风雨秋。
寂寥行殿锁,梵呗③琉璃火④。塞雁与宫鸦,山深日易斜。
[注] ①惊飙:狂风。②茂陵:指明十三陵之宪宗朱见深的陵墓,在今北京昌平县北天寿山。汉武帝的陵墓也叫“茂陵”。③梵呗:佛家语。谓做法事时的歌咏赞颂之声。④琉璃火,即琉璃灯,寺庙中点燃之玻璃制作的油灯。
1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起首二句“飘蓬只逐惊飙转,行人过尽烟光远”,表面写飘蓬不定,随风乱舞,实则暗示出世界的命运如飘蓬一般不定,人生亦然。
B.词人虽感茫然孤独,但意志并不消沉,“立马认河流”辨明方向,气概豪迈。
C.词的下阕运用白描手法,将行殿、梵呗、琉璃火以及塞雁和宫鸦勾画出一幅简明的画面,使苍凉之感跃
然纸上。
D.词的末一句“山深日易斜”呈现出一份无理之趣,“山深”与“日斜”之间本无因果关系,词人却能于悖谬处见真理,发人深省。
12.词的上阕最后一句“茂陵风雨秋”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2019·湖南·长郡中学高二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减字木兰花·己卯儋耳春词① (苏轼)
春牛春杖②,无限春风来海上。便丐春工,染得桃红似肉红。
春幡春胜,一阵春风吹酒醒。不似天涯,卷起杨花似雪花。
(注)①这首词作于宋哲宗元符二年(公元1099年),是时苏轼谪居海南岛儋耳(今儋县)。②春牛春杖:古时立春日习俗,耕夫持犁仗鞭打耕牛,谓之“打春”。下阕“春幡”,指旗帜;“春胜”,剪纸图案,以示迎春。
13.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苏轼被贬至僻远的“天涯海角”,填词描绘故乡春日习俗以排遣愁绪。
B.“便丐春工”,乞得春神之力。诗人将春神人格化,天人相知,浪漫亲切。
C.“春幡”立于田头,“春胜”遍于街肆,似见千人万人喜庆春天的到来。
D.以海南不得见的雪花比拟海南的杨花,为他乡“不似天涯”作了精妙的诠释。
14.按《文心雕龙》的说法,“同字相犯”是败笔,而苏轼的《减字木兰花·己卯儋耳春词》(全词共44个字)仅“春”字就出现7次。请指出这首词使用“同字”的特点并简评这样用字的效果。
(2021·全国·高一课时练习)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南乡子①
苏轼
晚景落琼杯,照眼云山翠作堆。认得氓峨春雪浪,初来,万顷蒲萄②涨绿醅。
春雨暗阳台,乱洒歌楼湿粉腮。一阵东风来卷地,吹回,落照江天一半开。
(注)①这首词作于元丰四年(1081),词人因揭露新法弊端被贬至黄州。②蒲萄:即“葡萄”,喻江水
澄澈碧绿。
15.下面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上阕写春日晚景,词人不从景物本身落笔,而从酒杯中的映象写起,极有特色。
B.下阕前两句中“暗”字和“乱”字写山上春雨忽至,营造了悲凉清冷的氛围。
C.下阕后三句描写骤雨复晴的景色,东风吹散云雨,落日的余晖染红了半边天。
D.本词描写的自然景观阴晴不定、神奇瑰丽,蕴含着词人对身世际遇的感慨,也透露出词人旷达超脱、怡然自得的襟怀。
16.本词上阕写景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古诗词诵读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学习目标 重点难点
1、语言建构与运用:抓住关键词语,理解诗词内容。 2、思维发展与提升:体会文章虚实的艺术手法。 3、审美鉴赏与创造:领悟诗歌中蕴含的语言美,表达美,情感美。 4、文化传承与理解:文学即人学,真情滋润心灵的绿洲。 1、诵读体悟,感悟苏轼对亡妻的凄婉的爱情与思念之情。 2、赏析词作抒写悼亡之情的手法。
【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 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宋孝宗时追谥“文忠”。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枯木怪石图卷》等。
【悼亡诗】
悼亡诗,一般是丈夫追悼亡妻之作,古代汉族诗歌题材之一,始于晋代潘安。西晋文学家潘安,美姿容,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标准的美男子。据说少年时曾挟弹出洛阳道,妇女们见到他无不为之倾倒,"皆连手萦绕,投之以果"。但是,他对妻子的感情却始终如一,可谓情深意笃。他二十四岁结婚,五十岁妻子不幸死亡,夫妇和睦相随二十六载。潘安悲痛之极,为她服丧一年,期满后于元康六年(269)改服赴任,作《悼亡诗》三首。诗中所写都是日常生活之事,语言平易近人,自然流畅,没有什么深奥难懂的句子。"望庐思其人,入室想所历。"睹物思人,抚衿长叹,徘徊墓前,不忍离去,最后"挥涕强就车","路极悲有余"。诗
中所流露的真挚、自然、深沉的夫妻之情,颇为后人赞赏,此诗也得以广泛流传。从此之后,《悼亡诗》便成为丈夫哀悼亡妻的专用诗题。
现在广义的也指对亡故亲人或朋友表达追悼、哀思的诗歌,与西方的悼亡诗意思接轨。
【基础知识】
1.读准字音。
乙卯(mǎo) 思量(liáng) 鬓如霜(bìn)
2.弄懂词义。
①思量:想念。
②纵使:纵然,即使。
③尘满面,鬓如霜:形容饱经沧桑,面容憔悴。
④幽梦:梦境隐约,故云幽梦。
⑤顾:看。
⑥料得:料想,想来。
重点梳理
【重点01】写作背景
公元1055年,一对新人结婚了。新郎是19岁的四川才子苏东坡,新娘是16岁的王弗。新郎羽扇纶巾,雄姿英发,新娘也是年轻美貌,天资聪颖,一对新人可谓才子佳人。王弗贤淑端庄,曾对苏轼的事业、为人处事进行过多次有识见的告诫、嘱咐。王弗生前,不但是苏轼生活上的伴侣,而且是文学上的知音,事业上的贤内助。
可惜天妒良缘,红颜薄命,王弗27岁时就去世了。这对诗人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公元1075年,苏东坡来到密州(今山东诸城县),这一年正月二十日夜,他梦见爱妻王氏,便写下《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的悼亡词。此时诗人三十九岁,其妻王弗去世整十年。题目上“乙卯”,指的就是这一年。
【重点02】译文
你我夫妻诀别已经整整十年,强忍不去思念可终究难忘怀。孤坟远在千里之外,没有地方能诉说心中的悲伤凄凉。即使你我夫妻相逢怕是也认不出我来了,我四处奔波早已是灰尘满面两鬓如霜。
昨夜在梦中又回到了家乡,看见你正在小窗前对镜梳妆。你我二人默默相对无言,只有泪落千行。料想你年年都为我柔肠寸断,在那凄冷的月明之夜,在那荒寂的短松冈上。
【重点03】理清思路
上阕:死别之痛和相思之苦――写景、记事、抒情,以白描取胜
下阕:梦见亡妻和相见之喜――写人、写事、写情,无声胜有声
时间线索:梦前――如梦――梦后
【重点04】阅读鉴赏
1.试赏析“十年生死两茫茫”
明确:生离死别后,逝者对人间是茫然无知的,而生者也是一样。黄泉生路,人各一方,无从知晓。花落人亡两不知。“两茫茫”写出了苏轼面对生死离别的思念和惆怅。
“茫茫”二字传达出了一种莫可名状的空寂凄清之感。“两茫茫”,就不只是讲诗人这一面的心情和感受,也同时包含了九泉之下的妻子在内。生者和死者,一样的情思,一样的哀绪。这里将无知作有知写,虽系虚空悬想,却更见得夫妻二人生前相知相爱之深,死后刻骨相思之切,以及相思而不得相见之痛。“两茫茫”所表现出的感情,凄婉、沉痛,直笼罩全篇。
“不思量?自难忘”是否矛盾?
“不思量,自难忘”,写生者对死者的思念。“不”初看自相矛盾,仔细领会,却是诗人的更深一层的情怀。说不思量,即是思量。因为这种思念,既是一种有意识的每时每刻的思念,也是一种难以中断的无意识的思念,可谓“此情无计可消除”(李清照《一剪梅》)所以是“不思量,自难忘”。
2、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如果坟近在身旁,就“有处”“话凄凉”?
这是抹煞了生死界限的痴语、情语呀!
教师补充:王弗死后,迁葬于四川眉山(苏轼的家乡),而此时苏轼则在密州任所,不止千里之隔。死者在千里之外,没有昔日的伴侣近在咫尺相陪,九泉之下若有灵,连诉话凄凉的地方也没有。这该多么孤寂清冷!至此,作者通过生者与死者在时间与空间上的隔离,表达了对亡妻沉痛的思念以及永远不得相逢的遗恨。
3. “尘满面,鬓如霜”,是什么让不过40岁的苏轼如此憔悴?
明确:①情感的风尘(思念亡妻的苦楚“为伊消得人憔悴”);②岁月的风尘(仕途坎坷的艰辛“艰难苦恨烦霜鬓”)
4、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下阕首五句记梦。请以第一人称苏轼的口吻进行描绘,加入想象,越细腻逼真越好。
还是那个共度甜蜜岁月的地方,那亲切而又熟悉的小窗,终于见到魂牵梦萦的你,那个娇小温柔的你,你还在对镜梳妆,还没有看见我呢?我是该悄悄蒙上你的眼睛让你看看我是谁,还是给你一个甜蜜的拥抱呢?可是作者与妻子相见,却没有卿卿我我,也没有共诉衷肠,而是“相顾无言,泪流满面”!
5、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梦醒了,展现在作者脑海中的又是什么呢?
“明月夜,短松冈”营造了悲凉肠断的环境氛围。诗人的思绪又回到了上阕的“千里孤坟”处。短松岗,即指王弗的墓地。诗人推想妻子的亡灵在年年的明月之夜,在遍植松树的坟地上,该是何等伤心断肠!
4.艺术手法概括
明确:①时空对比;②虚实结合;③白描和细节描写;④对写;⑤以景结情。
艾治平:从这首词看,苏轼追求的似是一种更高的生活情趣,是能够互通衷曲的人生知己,因此他虽写的只是个人生活范围的感伤,却不粘不滞,冰清玉洁,在悼亡词中是不可多得的佳作。
唐圭璋:此首为公悼亡之作。真情郁勃,句句沉痛,而音响凄厉,诚后山所谓“有声当彻天,有泪当彻泉”也。
王方俊:本词通篇采用白描手法,娓娓诉说自己的心情和梦境,抒发自己对亡妻的深情。情真意切,全不见雕琢痕迹;语言朴素,寓意却十分深刻。
题组A 基础过关练
1.(2021·全国·高二课前预习)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一幅意境优美的江月图:月光闪耀着千万里光辉,明月朗照在茫茫的春江之中,波光荡漾,清明澄澈。
(2)李白(将进酒》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抒写万古寂寞之愁,充分肯定“饮者”的地位。
(3)苏轼《江城子》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既是词人自己因仕途坎坷、潦倒失意无法向千里之外长眠地下的爱妻诉说,亦包括亡妻无法向千里之外的词人诉说。
【答案】滟滟随波千万里 何处春江无月明 古来圣贤皆寂寞 惟有饮者留其名 千里孤坟 无处话凄凉
【详解】本题考查默写名句名篇的能力。
本题默写时要注意以下重点字词:“滟滟”“惟”“坟”“凄凉”等。
2.(2021·全国·高二专题练习)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
苏轼,被余秋雨称为 的天才,集文学才能与政治才能于一身的天才。自古以来,文学才能与政治才能似乎是 的一对死敌,然而这两者在苏轼身上却得到了最完美的统一,今日西湖的苏堤仍旧 着一千多年前这个天才的赫赫政绩。然而卓越的政治才能并不代表会玩弄肮脏的政治手腕,苏轼的一生命途多舛,与他正直的个性是分不开的。改革也好,保守也罢,无论当时哪派势力得宠,苏轼都只有一个宗旨:站在良心那边说话!
A.千年一遇 誓不两立 显示 B.千载难逢 势不两立 显示
C.千年一遇 势不两立 昭示 D.千载难逢 誓不两立 昭示
【答案】C
【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或“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把握词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
第一处,千年一遇:指人或物很难出现。千载难逢:指机会难得。此处说的是余秋雨评价苏轼是个天才,根据词意,应用“千年一遇”。
第二处,势不两立:指敌对的事物不能同时存在。誓不两立:指发誓不跟对方同时存在,形容双方矛盾或仇恨很深,无法化解或调和。此处用在“文学才能与政治才能”这两个对立面,应用“势不两立”。
第三处,昭示:指明白地表示或宣布。显示:指明显地表现。此处与“政绩”搭配,应用“昭示”较恰当。
故选C。
3.(2020·全国·)下列对《江城子》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是苏轼为悼念原配妻子王弗而写的一首悼亡词,表现了绵绵不尽的哀伤和思念。上片写词人对亡妻的深沉的思念,是写实。
B.“无处话凄凉”既指词人自己因仕途坎坷、潦倒失意的悲情愁绪,无法向千里之外长眠地下的爱妻诉说,亦包括亡妻无法向千里之外的词人诉说凄凉在内。
C.“尘满面,鬓如霜”寥寥数字,刻画的是外部形象,却表现出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跟妻子死别十年来的痛苦经历、感情,都蕴含在这六个字之中了。
D.下片记述梦境,表达了词人对亡妻执着不舍的深情。全词浓墨重彩,抒写出对亡妻的情意缠绵,字字血
泪,情调凄凉哀婉。
【答案】D
【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D项,“浓墨重彩”错。该词采用白描手法,比如“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出语如话家常,却字字从肺腑流出,自然而又深刻,平淡中寄寓着真淳。
故选D。
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一词中,表现词人梦里归乡,与妻子相见时,“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情形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一词中将现实与梦境交织在一起,作出痛苦假设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相顾无言 惟有泪千行 纵使相逢应不识 尘满面 鬓如霜
【详解】
本题考查默写名句名篇的能力,解题时必须注意语意的提醒,从理解内容方面入手,不要死记硬背。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出下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顾”“惟”“逢”“鬓”。
题组B 能力提升练
(2021·山东·临沂第三中学)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5.下列对词的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
A.“不思量,自难忘”以退为进,真挚深刻地表现了苏轼对亡妻的思念。
B.“纵使”句设想相逢情景,以自己的沧桑困顿进一步渲染对亡妻的眷恋。
C.“相顾无言”句以夸张手法摹写梦中之境,以千行之泪,凸显无限欢欣。
D.结尾三句从对面着笔,设想亡妻月夜凄凉心境,以寓自己深切悼念之情。
6.词人与妻子相见,没有卿卿我我,也没有共诉衷肠,而是“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有人说,这太残忍了,让他们说一句话好不好。你觉得是“他们说话好”还是“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好,为什么?
【答案】
5.C
6.我觉得“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好。十年阴阳相隔的夫妻一旦相见,自有万端感慨;万语千言,从何说起呢?语言又是那么的笨拙和苍白啊。还是让他们流泪吧,就让那又惊又喜又忧又痛的泪水痛痛快快地流淌吧。真是“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就让他们“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吧。泪眼凝望,自会读出对方的无限关切、爱抚、思念、心痛……
【分析】
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赏析能力。
C.“凸显无限欢欣”错误。词的下片采用白描手法,出语如话家常,却字字从肺腑镂出,自然而又深刻,平淡中寄寓着真淳,衬托出对亡妻的思念,加深全词的悲伤基调。
故选C。
6.本题考查学生个性化阅读创新性解读以及炼句的能力。
解答此题首先要明确观点立场,比如“我觉得‘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更好。
然后从内容、情感、结构、效果等多方面加以阐释。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意思是“两人互相望着,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只有相对无言泪落千行”,内容上看,写夫妻相见,没有出现久别重逢、卿卿我我的亲昵,而是默默无语两眼泪淌!这正是东坡笔力奇崛之处,妙绝千古。
情感上看,这是苏轼为悼念原配妻子王弗而写的一首悼亡词,表现了绵绵不尽的哀伤和思念。全词情意缠绵,字字血泪,无以言表。这首词思致委婉,境界层出,情调凄凉哀婉,为脍炙人口的名作。
表达效果上看,符合常理,正唯“无言”,方显沉痛;正唯“无言”,才胜过了万语千言;正唯无言,才使这个梦境令人感到无限凄凉。“此时无声胜有声”,无声之胜,全在于此。别后种种从何说起?只有任凭泪水倾盈。
(2021·江苏·泰州中学)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临江仙·送王缄①
苏 轼
忘却成都来十载,因君未免思量。凭②将清泪洒江阳。故山知好在,孤客自悲凉。
坐上别愁君未见,归来欲断无肠。殷勤且更尽离觞。此身如传舍③,何处是吾乡。
(注)①王缄:苏轼妻弟。此时苏轼妻子王弗去世后归葬家乡眉山,已经十年。②凭:烦请。③传舍:古时供行人休息住宿的处所。苏轼当时因受排挤离开京城出任杭州通判。
7.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轼设法“忘却”过去却难以“忘却”,他尽量控制内心悲痛却只是枉然,可见悲痛之深。
B.王缄的到来,在苏轼心中增添了几分暖意;王缄的离去,融入了多重情感的“愁”,格外深重。
C.“此身如传舍,何处是吾乡”,寓“人生如梦”之意,苏轼感慨自己宦海浮沉,人生就像场梦。
D.词的上片写悲苦的由来、发展和不能自已的情状,下片写词人送别的心情以及内心的自我排遣。
8.有评论认为,“悲”“愁”贯穿全词。请简要分析这首词蕴含了哪些悲愁之情。
【答案】
7.C
8.①悼亡的悲痛之情。妻弟王缄的到来让苏轼又陷入悲痛之中,苏轼请王缄将自己的伤之泪带回家乡,洒向江头吊慰妻子。
②送别的惆怅之情。相聚短暂又要离别,愁肠断尽,以后再无肠可断了。词人还借酒浇愁,排遣离怀。
③思乡的愁苦之情。苏轼念着家乡的好,却飘零在外成为孤客,没有归期;感慨自己辗转流离,不知何处才是家乡。
④仕途的失意之情。苏轼当时因为与变法派政见不合而受到排挤,离开京城出任杭州通判,内心充满压抑、孤独和失意之情。
【分析】
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赏析诗歌语言的能力。
C.“人生如梦”错误,“此身如传舍,何处是吾乡”意思是“我这一辈子如同人们的暂时寄居的处所一样四处飘零,那里是我的家乡呢”,是感叹此身漂泊不定,生活难以安定,所以应该是寓 “人生如寄”之意;“人生就像是一场梦”错误,应为“人生飘零”。
故选C。
8.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忘却成都来十载,因君未免思量。凭将清泪洒江阳”是说自己本已忘却前情,却因王缄的到来又勾起了对往事的怀想陷入悲痛之中,苏轼烦请王缄将自己的泪带回家乡洒向江中来凭吊亡妻,这里流露出追悼亡妻的悲痛之情。
由“坐上别愁君未见,归来欲断无肠”可知,王缄的到来,苏轼悲凉的感情中多少增添了几分暖意,而王缄又要匆匆离去,作者自然感到难以为怀了,于是国忧、乡思、家恨,统统融进了“别愁”之中,从而使这别愁的分量更有千钧之重。“归来欲断无肠”,是说这次相见之前及相见之后,愁肠皆已断尽,以后虽再遇伤心之事,亦已无肠可断了。“殷勤且更尽离觞”一句,意借酒浇愁,排遣离怀,而无可奈何之意,亦见于言表。这里流露出伤别之情。
由“故山知好在,孤客自悲凉”“此身如传舍,何处是吾乡”可知,虽然念着“故山”之好,却无奈飘零在外,成为孤客,漂泊流离,不知何处是自己的归处,流露出思乡的愁苦。
由注释“苏轼当时因受排挤离开京城出任杭州通判”可知,词人因受排挤而出任外官,成为飘零之“孤客”,流露出仕途的失意之情。
题组C 培优拔尖练
(2021·浙江省桐庐中学高二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9.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文学史上很早就出现了“悼亡诗”。但苏轼的这首悼亡之作艺术手法却独具特色,上下片通过叙述梦境来诉悲怀,真挚朴素,沉痛感人。
B.《江城子》是本词的词牌,题中的“乙卯”是用来记录年份的。这是天干地支纪年法。古人在诗文中也会采用皇帝年号纪年法。
C.“尘满面,鬓如霜”,写出了词人政治失意,屡遭贬谪后身心俱疲的形象,也抒发了丧妻后无处话凄凉的哀痛。
D.“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岗”是诗人化用了前人诗句,与上片中“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相
呼应,使人读后有一种回味无穷的感受。
10.请从艺术表现手法中的“虚实“角度来赏析本首诗词。
【答案】
9.A
10.(1)上阕写词人对亡妻的深沉的思念,写实;下阕记述梦境,抒写了词人对亡妻执着不舍的深情,写虚。上阕记实,下阕记梦,虚实结合,衬托出对亡妻的思念,加深全词的悲伤基调。(2)以虚映实,虚中见实。是这首词在艺术表现上的显著特色。梦是虚幻的、缥缈的,然而梦中人的感情却显得那么真挚、深沉,实实在在。(或者可以说,正是因为借助于梦境的虚幻与缥缈,才格外地显得情真意切。)
【分析】
9.本题考查理解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A.“上下片通过叙述梦境”错误,这首“记梦”词,实际上除了下片前五句记叙梦境,其他都是抒情文字。
故选A。
10.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手法的能力。
开头三句“十年生死两茫茫”,写诗人与妻子生死相隔;“不思量,自难忘”,写诗人对过去美好的情景“自难忘”怀。妻子十年忌辰,触动人心的日子里,他不能“不思量”那聪慧明理的贤内助。“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写诗人想到爱妻华年早逝,感慨万千,远隔千里,无处可以话凄凉,话说得极为沉痛。其实即便坟墓近在身边,隔着生死,也是不能话凄凉的。“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这三个长短句,把死别后的个人种种忧愤,包括在容颜的苍老,形体的衰败之中,这时他才四十岁,已经“鬓如霜”了。诗歌上片写实,表达诗人对亡妻的思念之情。
下片“夜来幽梦忽还乡 ”,写自己在梦中忽然回到了时在念中的故乡,在那个两人曾共度甜蜜岁月的地方相聚、重逢。“小轩窗,正梳妆”写诗人梦中情景:那小室,亲切而又熟悉,她情态容貌,依稀当年,正在梳妆打扮。“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写诗人与妻子梦中相见,别后种种从何说起,只有任凭泪水倾盈。一个梦,把过去拉了回来,但当年的美好情景,并不存在。这是把现实的感受溶入了梦中,使这个梦也令人感到无限凄凉。这部分是虚写,但情真意切,感人肺腑。
结尾三句,又从梦境落回到现实上来。“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料想长眠地下的爱侣,在年年伤逝的这个日子,为了眷恋人世、难舍亲人,而柔肠寸断。
(2020·河北衡水中学高三月考)阅读下面这首清词,完成下列小题。
菩萨蛮
纳兰性德
飘蓬只逐惊飙①转,行人过尽烟光远。立马认河流,茂陵②风雨秋。
寂寥行殿锁,梵呗③琉璃火④。塞雁与宫鸦,山深日易斜。
[注] ①惊飙:狂风。②茂陵:指明十三陵之宪宗朱见深的陵墓,在今北京昌平县北天寿山。汉武帝的陵墓也叫“茂陵”。③梵呗:佛家语。谓做法事时的歌咏赞颂之声。④琉璃火,即琉璃灯,寺庙中点燃之玻璃制作的油灯。
1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起首二句“飘蓬只逐惊飙转,行人过尽烟光远”,表面写飘蓬不定,随风乱舞,实则暗示出世界的命运如飘蓬一般不定,人生亦然。
B.词人虽感茫然孤独,但意志并不消沉,“立马认河流”辨明方向,气概豪迈。
C.词的下阕运用白描手法,将行殿、梵呗、琉璃火以及塞雁和宫鸦勾画出一幅简明的画面,使苍凉之感跃然纸上。
D.词的末一句“山深日易斜”呈现出一份无理之趣,“山深”与“日斜”之间本无因果关系,词人却能于悖谬处见真理,发人深省。
12.词的上阕最后一句“茂陵风雨秋”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答案】
11.B
12.①点明时间和地点,作为上阕的收尾。②用茂陵、秋天、风雨意象传达出更深的含意。以明宪宗之茂陵代指明十三陵,也让人联想到西汉最盛者汉武帝的茂陵。这个千古一帝,最终也只不过是一剖黄土。由此怀古,生发出今昔之感、兴亡之叹、黍离之悲。
【分析】
11.本题考查的是对诗词文本内容的理解及手法赏析的综合能力。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考生要认真理解诗词的内容,然后和选项内容进行比对分析。选项B,从“立马认河流”的下一句“茂陵风雨秋”可以看出,词人并没有给出确定的答案,反而沧桑伤感之意浓郁,所以说“辨明方向,气概豪迈”的说法欠妥。故答
案选B。
12.本题考查的是理解诗句的内容及含义的能力。题干问的是:词的上阕最后一句“茂陵风雨秋”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考生首先要结合诗句理解内容,诗中的“茂林”根据注释:指明十三陵之宪宗朱见深的陵墓,在今北京昌平县北天寿山。汉武帝的陵墓也叫“茂陵”。所以此处是借观看古代帝王的陵墓,体现出作者对古人追忆的同时也包含着一丝凄凉之意,古代帝王生前的权势和死后的陵墓形成了今昔对比,“风雨秋”也体现出环境的凄凉和悲苦的情感。
【点睛】
诗歌鉴赏的选择题,是综合考查对诗歌内容、手法和主旨理解和赏析类的试题,考生在作答这类试题的时候要注意,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这样就能很好的作答这类试题。总之,考生要认真研读诗句,然后将选项内容与诗句进行比对分析,这样就能很好的作答这类试题了。
(2019·湖南·长郡中学高二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减字木兰花·己卯儋耳春词① (苏轼)
春牛春杖②,无限春风来海上。便丐春工,染得桃红似肉红。
春幡春胜,一阵春风吹酒醒。不似天涯,卷起杨花似雪花。
(注)①这首词作于宋哲宗元符二年(公元1099年),是时苏轼谪居海南岛儋耳(今儋县)。②春牛春杖:古时立春日习俗,耕夫持犁仗鞭打耕牛,谓之“打春”。下阕“春幡”,指旗帜;“春胜”,剪纸图案,以示迎春。
13.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苏轼被贬至僻远的“天涯海角”,填词描绘故乡春日习俗以排遣愁绪。
B.“便丐春工”,乞得春神之力。诗人将春神人格化,天人相知,浪漫亲切。
C.“春幡”立于田头,“春胜”遍于街肆,似见千人万人喜庆春天的到来。
D.以海南不得见的雪花比拟海南的杨花,为他乡“不似天涯”作了精妙的诠释。
14.按《文心雕龙》的说法,“同字相犯”是败笔,而苏轼的《减字木兰花·己卯儋耳春词》(全词共44个字)仅“春”字就出现7次。请指出这首词使用“同字”的特点并简评这样用字的效果。
【答案】
13.A
14.特点:全词八句,将七个“春”字(其中两个是“春风”)间隔重复使用,有的一句两个,有的一句一个,有三句不用。效果:① 这种错落有致的语言表达,使得诗句音调明朗,增加了词句的音韵和旋律之美;②突出对“春”的渲染,描绘出春回大地,海南岛上一派庆春备耕的欢快景象,强调和渲染了词作主旨。
【分析】
13.本题考查对原诗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题中,
A项,“故乡春日习俗以排遣愁绪”分析错误。这首词是作者被贬海南时所作,是一首咏春词。作者以欢快的笔触描写海南绚丽的春光,不是苏轼的故乡。全词气氛欢快,无愁苦之情。
故选A。
14.本题考查学生探究诗歌语言的能力。题干要求分析这首词使用“同字”的特点并简评这样用字的效果。第一问是对使用“同字”特点的概括,根据题干中的“春”字就出现7次,可以分析这7个“春”字在诗歌中的什么位置,是怎么出现的,来概括特点。主要是在这几句诗中“春牛春杖,无限春风来海上。便丐春工”“春幡春胜,一阵春风吹酒醒。不似天涯”,分析可知全词八句,共用七个“春”字(其中两个是“春风”),但不平均配置,有的一句两个,有的一句一个,有三句不用,显得错落有致。第二问是对这样用字的效果的分析,可从音韵、结构、情感等角度分析。作者利用“同字”,结果反取得异样的艺术效果,不但音调增加美听,而且主旨得到强调和渲染。“同字”,错落有致,音调明朗,突出对“春”的渲染,另有一番情趣。事实上,作者也许并非有意要作如此复杂的变化,他只是为海南春色所感发,一气贯注地写下这首词,因而自然真切,朴实感人,而无丝毫玩弄技巧之弊.这也是苏词不同流俗的地方。
(2021·全国·高一课时练习)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南乡子①
苏轼
晚景落琼杯,照眼云山翠作堆。认得氓峨春雪浪,初来,万顷蒲萄②涨绿醅。
春雨暗阳台,乱洒歌楼湿粉腮。一阵东风来卷地,吹回,落照江天一半开。
(注)①这首词作于元丰四年(1081),词人因揭露新法弊端被贬至黄州。②蒲萄:即“葡萄”,喻江水澄澈碧绿。
15.下面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上阕写春日晚景,词人不从景物本身落笔,而从酒杯中的映象写起,极有特色。
B.下阕前两句中“暗”字和“乱”字写山上春雨忽至,营造了悲凉清冷的氛围。
C.下阕后三句描写骤雨复晴的景色,东风吹散云雨,落日的余晖染红了半边天。
D.本词描写的自然景观阴晴不定、神奇瑰丽,蕴含着词人对身世际遇的感慨,也透露出词人旷达超脱、怡然自得的襟怀。
16.本词上阕写景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
【答案】
15.B
16.①实写落日美景倒映在酒杯里,青山绿树把杯中美酒都染绿了。
②虚写杯中琼浆是岷山、峨眉山的积雪融化而来,万顷的江水正像那未过滤的酒。
③虚实结合,想象奇特,扩展了时空,表现了词人的思乡之情与旷达胸怀。
【解析】
1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基本能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B项,“暗”“乱”两字写出了春雨来势迅疾,令人来不及防避的特点,并非营造了悲凉清冷的氛围。故选B。
16.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从上阕中找到实写、虚写的内容,然后再分析虚实结合的表达效果。上阕前两句的意思是,夕阳下,美丽的景色倒映在手中的酒杯里,青山绿树把一杯玉液都染绿了;夕阳美景、青山绿树,都是实景,是实写。上阕后两句的意思是,认得这杯中琼浆是故乡岷山和峨眉山上的积雪融化而来,初次看来,万顷的江水都好像那尚未过滤的酒;由眼前的实景联想到了故乡的岷山、峨眉山,是虚写。虚实结合,境界开阔,并蕴含了词人的思乡之情与旷达胸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