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高一语文单元培优测试卷
语 文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国潮是指以本土产品和本土品牌为载体,以中国传统文化或价值为主要设计理念,并融入国际时尚元素所引领的消费潮流。国潮的流行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从“商战立国”到“品牌立国”。从清末至新中国成立这段时期,国货运动的发起主要是为了抵御外侵,运动的主要宗旨是围绕抵制洋货入侵和商战立国进行的。如果说,在新中国成立前,救亡图存是国货运动的重要议题,那么新中国成立后,国货的提倡无疑具有振兴经济、促进国家独立、富强的重要内涵。至20世纪80年代,国货基本遍及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然而,伴随着改革开放以来汹涌澎湃的经济浪潮,一些国民开始盲目追崇国际品牌,无数的本土品牌逐渐丧失其价值。针对这种危机,早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召开开启了国潮、国风与怀旧的序幕,被视为国货再次复兴的起点。自2008年以来,铭刻一代人历史记忆的老牌国货在延续自身品牌底蕴的同时,开始转变自身,融入当代人的审美元素,实现“华丽转身”,如百雀羚和大宝的回归。与此同时,新一批国货品牌开始诞生,如享有“国货之光”美誉的国产数码产品和华为、小米手机等。此二者被学者称之为“新国货”。这些国潮品牌的兴起,以其高性价比、时尚的风格,特别是其蕴含的民族主义情怀,日益引起消费者的关注与认同。国人对本土品牌的青睐已经超过了对国际品牌的“热爱”,因此2018年被视为“国潮之年”,“为情怀买单”成为当年的热门词汇。由此可见,国潮消费充分体现了我国以品牌立国的决心和信心。
从制造到创造。当今商品的生产工序主要由西方发达国家提供。发达国家掌握了关键核心技术,并严密维护这些技术的垄断性和唯一性,以防止在全球性生产和消费链中丧失中心位置。不仅如此,西方发达国家的生产模式和消费文化,如美式的商业运作、市场管理、零售模式和消费主义文化在全球范围内迅速被复制,广大发展中国家在模仿这些生产模式的同时,也受到消费主义符码及其背后的价值观的影响。消费受众不仅容易背离原有的文化价值观,而且易产生错误的价值观,导致对西方文化的神化和对自我文化
的矮化,引发对民族文化的不自信,进而丧失民族认同。
国潮的出现与盛行宣告了中国欲告别“制造大国”的单一国际形象,转向创造本土品牌,走“创造大国”之路。这无疑既打破了西方发达国家垄断核心技术的“狼子野心”,又以“中国创造”的国际形象在全球化生产和消费链中占据“一席之地”;既破除国民对西方消费文化的神化和对西方消费方式的沉湎,又能通过创造本土品牌,弘扬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认同;既能有助于国民回归理性与批判精神,又能扬弃全球盛行的,注重高消费和高消耗的效率性消费文化,走一条“通过时间的消耗,在时间的延展中促进内在精神充实和自我发展的发展性消费”之路。
(节选自郑红娥《民族认同下的国潮消费解析》)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国潮以中国传统文化或价值为内核,融入当代审美元素,并注重与国际接轨。
B.国潮品牌蕴含着民族主义情怀是国人对其热爱程度超过国际品牌的重要原因。
C.国潮的兴盛表明中国将由“制造大国”的国际形象转为“创造大国”的形象。
D.国潮通过创造本土品牌,发展了经济,并弘扬了民族文化,增强了民族认同。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按照先总后分的顺序,从两个方面论述了国潮流行的主要表现。
B.文章将新中国前后国货运动的性质进行了对比,以突出国潮的时代意义。
C.文章以某些典型品牌为例,论证了老牌国货的发展和新国货的兴起。
D.文章语言严谨而不乏生动,得益于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改革开放的经济浪潮冲击下,我国许多本土品牌逐渐丧失其价值,以致国民开始盲目追崇国际品牌。
B.只要掌握了关键核心技术,并牢牢掌握这些技术的垄断权,就可以在全球性生产和消费链中占据中心位置。
C.西方文化通过消费方式渗透到发展中国家,会使消费者背离本土文化,甚至神化西方文化而矮化自我文化。
D.国潮的流行有助于破除国民对西式消费的盲目追崇,引导国民从注重高消费、高消耗的效率性消费转向注重精神的发展性消费。
【答案】
1.B
2.A
3.D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材料内容,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B.“国潮品牌蕴含着民族主义情怀是国人对其热爱程度超过国际品牌的重要原因”错误。从原文“这些国潮品牌的兴起,以其高性价比、时尚的风格,特别是其蕴含的民族主义情怀,日益引起消费者的关注与认同”来看,国潮品牌蕴含着民族主义情怀是引起消费者的关注与认同的重要原因,并非是国人对其热爱程度超过国际品牌的重要原因,选项强加因果。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的能力。
A.“先总后分的顺序”错误。文章按照总分总的顺序。
故选A。
3.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分析、判断、推理的能力。
A.“我国许多本土品牌逐渐丧失其价值,以致国民开始盲目追崇国际品牌”错误。原文的表述是“伴随着改革开放以来汹涌澎湃的经济浪潮,一些国民开始盲目追崇国际品牌,无数的本土品牌逐渐丧失其价值”,选项因果倒置。
B.“只要……就……”错误。从原文“发达国家掌握了关键核心技术,并严密维护这些技术的垄断性和唯一性,以防止在全球性生产和消费链中丧失中心位置”来看,选项的表述太过绝对,“掌握了关键核心技术,并严密维护这些技术的垄断性和唯一性”是必要条件,但不是充要条件。
C.“会使消费者背离本土文化”错误。原文的表述是“消费受众不仅容易背离原有的文化价值观,而且易产生错误的价值观,导致对西方文化的神化和对自我文化的矮化,引发对民族文化的不自信,进而丧失民族认同”,是“消费受众不仅容易背离原有的文化价值观,而且易产生错误的价值观”,选项略去“容易”二字,使表述绝对化。
故选D。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每一个“渺小”积成伟大
戚发轫,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首颗人造卫星主要技术负责人之一,主持设计了神舟飞船总体方案等重大项目。在中国航天日即将到来之际,《面对面》栏目记者采访了戚发轫院士。
记者:1970年4月24日,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成功,你们当时有什么感受?
戚发轫:大家都欢呼跳起来了,太高兴了。我们那一代人完成了中华民族的一个伟大使命,这件事情确实值得纪念,不能忘记。
记者:1969年,您被推选为业务班组长,负责卫星研发工作,当时也曾犹豫纠结过?
戚发轫:是的,领导叫我干什么我就干什么,但是我也觉得这件事情压力太大,我能干成吗?所以犹豫。
记者:是什么让您往前迈了一步,真的接下了这个事?
戚发轫:国家的需要。国家的需要就是我们的志愿,国家需要我们干什么,我们就去干什么。
记者:在那个一穷二白的时代,你们的研究面临了哪些挑战?
戚发轫:主要是实验条件不好。我们没有低温试验室,就在海军的冷库里做试验。夏天我们穿着大棉袄、塑料鞋,出来以后塑料鞋都冻裂了。传输东方红乐曲的四根天线分别长三米,发射时天线缩到一米,上天后靠自旋把它甩出来,这可靠吗?当年没有先进的计算机模拟计算,就得靠人工试验,天线太重了,很容易伤人。经过大量的试验,终于取得了成功。
记者:1992年,中国载人航天立项,领导想请您出任中国载人飞船的总设计师,听说您再次陷入犹豫纠结之中?
戚发轫:一是我当时59岁,岁数大了,二是这个任务太重。载人航天人命关天,美国和苏联都有人因此丧生。但领导觉得姜还是老的辣,最后还是动员我干,我想了很久。
记者: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社会流行一句话,叫“搞导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说的就是科研人员收入低的现象。科技人才流失严重,您的科研队伍受到冲击吗?
戚发轫:很多年轻人走了,有错吗?没错,但我心里很痛。当时有一部分人对航天事业有着深厚的感情,愿意拿不如卖茶叶蛋的待遇坚守岗位,我很佩服他们。
记者:从1999年开始,中国先后成功发射了神舟一号到四号飞船,2003年10月,中国正式发射载人飞船神舟五号,当时你们最大的担心是什么?
戚发轫:我们与宇航员开会,他们说个人生死不是问题,只是担心,载人航天任务要求宇航员完成的那些动作和试验项目能不能完美无缺地做好,辜负了大家的厚望。
记者:神舟五号载着杨利伟顺利返航,标志着中国成为继前苏联和美国之后,第三个将人类送上太空的国家。您获得的最有意义的奖励是什么?
戚发轫:这一生受到很多奖励,我认为最高的奖励是杨利伟讲的,“中国飞船真棒”!
记者:您现在主要的工作是什么?
戚发轫:我已经87岁了,要到前线不现实了。但是我觉得现在身体还好,还能做些事,我要做航天精
神的传播者。我国航天人为什么能把自己最宝贵的东西献出来?是因为热爱它,人生最大的爱是爱国。
记者:你们航天人都有一句话,说我们的征程是星辰大海,您怎么理解这句话?
戚发轫:星辰大海是无际的,人在里边是很渺小的,但是要靠每一个渺小积成一个伟大的事业。
(摘编自中央电视台《面对面》节目《戚发轫:每一个“渺小”积成伟大》)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发射人造卫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伟大使命,这让戚发轫他们感受到了巨大压力;当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成功后,他们的喜悦溢于言表。
B.我国的航天事业在发展中曾先后面临过实验条件不好、科技人才流失等诸多困难,但这并没有阻挡住中国航天人迈向星辰大海的征程。
C.戚发轫把杨利伟所说的“中国飞船真棒”看作是最高奖励,是因为中国凭借神舟系列飞船成为了世界上第三个将人类送上太空的国家。
D.戚发轫为航天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已年近九旬的他虽不能参与前线的研究工作,但仍未停息工作,将致力于传播中国的航天精神。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航天日即将到来之际,中央电视台这次对戚发轫的专访,能让大家了解中国航天的一些概况,可引发大家对我国航天的关注。
B.在这次专访中,记者从东方红一号卫星、中国载人飞船的研发情况谈到了戚发轫目前的工作及其航天情怀,将采访内容引向深入。
C.戚发轫是我国卓有成就的科学家,面对记者的提问,他坦诚地进行了回答,从中我们能够感受到这位院士平易谦逊的人格魅力。
D.记者对戚发轫曾经的两次“犹豫纠结”都进行了层层追问,引导受访者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这可让大家了解受访者的内心世界。
6.航天事业的发展离不开航天人的付出与牺牲,我国航天人是怎样处理个人与事业的关系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答案】
4.C
5.D
6.①航天人不惧任务艰巨,热爱祖国,勇担使命。为实现国家和民族的航天梦想,戚发轫等航天人听从国家安排,艰难开展研究,实现了卫星发射、载人航天等伟大梦想。
②航天人不计个人待遇,热爱事业,坚守岗位。在科研人员收入偏低的背景下,部分航天科研人员凭着对事业的热爱,不计收入得失,坚守航天事业。
③航天人不惧个人生死,追求完美,投身任务。在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前,宇航员们不惧个人生死,不负厚望,最终完成载人航天任务。
【分析】
4.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C.“是因为中国凭借神舟系列飞船成为了世界上第三个将人类送上太空的国家”原因分析错误,戚发轫觉得他们设计的飞船让宇航员杨利伟感到满意,这是对他们的最高奖励,而“中国凭借……国家”是在说神舟五号成功发射的意义,答非所问。同时,该句表述不精准,中国是凭借神舟五号飞船成为了世界上第三个将人类送上太空的国家。
故选C。
5.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的能力。
D.“进行层层追问”分析错误,对第二次“犹豫纠结”并未进行层层追问。记者抓住了戚发轫曾经的两次“犹豫纠结”进行提问,引导受访者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展示的是戚发轫的心理历程。
故选D。
6.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本题需要仔细审题,“航天事业的发展离不开航天人的付出与牺牲”是题目的前提,这要侧重谈航天人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而做出的付出与牺牲。“我国航天人是怎样处理个人与事业的关系的”是题目的核心,这里的“航天人”需要联系材料进行具体化,大致包括戚发轫、部分航天科研人员和宇航员。然后,结合材料,分别答出这些人是如何处理个人与事业的关系的。
(1)如戚发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曾说“国家的需要就是我们的志愿,国家需要我们干什么,我们就去干什么”,这表明面航天人听从国家安排。对记者的提问,他说“当时有一部分人对航天事业有着深厚的感情,愿意拿不如卖茶叶蛋的待遇坚守岗位”,从中可看到在科研人员收入偏低的背景下,部分航天科研人员凭着对事业的热爱,不计收入得失,坚守航天事业。
(2)从“我们与宇航员开会,他们说个人生死不是问题,只是担心,载人航天任务要求宇航员完成的那些动作和试验项目能不能完美无缺地做好,辜负了大家的厚望”可知,航天人在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前,宇航员们不惧个人生死,不负厚望,最终完成载人航天任务。他们不惧个人生死,热爱祖国,勇担使命。
(3)从“主要是实验条件不好。我们没有低温试验室,就在海军的冷库里做试验。夏天我们穿着大棉袄、塑料鞋,出来以后塑料鞋都冻裂了”可知,航天人不惧任务艰巨,听从国家安排,艰难开展研究,实现了
卫星发射、载人航天等伟大梦想。
考生据此概括答案即可。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对饮
非鱼
突然就想起那年冬天的故事。
眼前出现了一幅晶莹剔透的画面。麦草搭的饭棚上,垂下一排长长的冰挂,掰下来一根,锥子一样,在手心里扎一下,凉凉的,痒痒的,咬在嘴里,嘎崩嘎嘣,还有一股烟熏火燎的麦草味。
大哥就是在这时候被父亲撵回家的。他从院门外跑进来,黑色的棉袄敞开着,露出精瘦凹陷的胸脯,棉裤弄湿了,沥沥拉拉甩着水珠。我大笑着喊娘:你的亲狗娃又闯祸了。父亲拎着一根棍子,呼哧呼哧喘着粗气:三天不打,你皮又发痒了不是?
大哥已经撇着腿钻进了他的西屋,并牢牢地堵上了门。父亲把那扇四处走风的破窗敲得咣咣响:有本事你死里面!
娘站在檐下,看到父亲的棍子没打到大哥,她呵儿呵儿地笑:又咋了?你们爷儿俩就是反贴的门神。
父亲没打到大哥,一肚子火气冲着娘:惯吧,你就惯吧,早晚把他惯到监狱里去!大冬天跳水库,棉裤湿半截,看不冻死他。
娘一听棉裤湿了,不笑了,立马换了哭腔:老天爷呀,我的亲狗娃啊,棉裤湿了看你光屁股上学,这败家的娃啊。
于是,那天下午,大哥一直躲在西屋一声不吭,父亲在门外怒吼,母亲配合着吟唱。我一直玩着冰挂,弄湿了棉袄袖子和前襟,被母亲捎带着戳了几指头。
这样的场景,像演电影一样,过几天就要演一次,只不过,大哥幸运的时候并不多。他经常会吃上父亲几拳头,或者挨上几鞭子、几棍子。父亲手边有啥,抄起来就向大哥抡过去。我有时候真怕他把大哥打死了,因为大哥在外面挂了彩,回来还要再受二次伤。父亲每次打他都会凶狠地说:打死你。
娘看着父亲打大哥,除了流泪,毫无意义地喊着让父亲住手,也无能为力。她说:狗娃是你前世冤家啊,你非要他命,又何必生他。
大哥在父亲的棍棒下,并没有成长为他希望的乖娃,而是长得和他越来越像,从脸上浓密的胡须,到宽厚的手掌,甚至说话的声音。最重要的是,大哥的脾气越来越暴躁,像父亲一样容易发怒,敢跟父亲叫板了。但父亲动手的时候却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争吵。两个声若洪钟的男人,在屋里对吼起来。其他
人就完全被忽视了,好像整个世界都是他们的。娘的规劝,就像落在他们肩膀上的一只蚊子,手一扬,就被扇飞了。
我的记忆力就是这么好,想起这些故事,总要拿出来讲一讲,让那些孩子们笑笑。阳光从落地窗户上照进来,新打扫过的屋子散发着清新的味道。再有一天,就是除夕了。我给父亲送过年要穿的新衣服,大大小小十几口人提前聚在大哥家,有一种喧嚣的幸福。
我问父亲:你怎么从小只打大哥,不打二哥三哥
父亲背对着阳光,我看不清他确切的表情。他好像没听见我的话,一声不吭。
我想问大哥,他说:好了,爹该洗澡了。
大哥把父亲从沙发上搀起来,我看着两个背影一模一样的男人,慢慢地走向浴室。这个场景,如同饭棚麦草上一排排的冰挂,在阳光的照射下,光芒四射,让我想哭。从什么时候起,这暴躁易怒的父子俩变得如此沉默寡言,我竟没有发现。也许是从娘去世后,也许是从大哥成家后,也许更早。
我站在浴室门口,看着玻璃花纹上映出的橘黄色灯光,还有蒸腾缭绕的水雾。我特别想知道,六十多岁的大哥给八十三岁的父亲洗澡,是一种什么样的场景。大哥刚做完心脏手术三个月,父亲也在心脏同样的位置,放置过起搏器。
水声停了。大哥说:搓搓背吧,省得背痒。
父亲没有回答,浴室里安静下来。一会儿,我听见搓澡巾擦过皮肤的声音,很慢,沙沙沙的,像叶子落在地上,或者像细小的雨落在脸上。
大哥问:重不重
父亲说:还行。
浴室里重新安静下来。父亲咳嗽了一声,似乎想说什么,迟疑了一下,又咳嗽了几声。
大哥说:是不是太热了,不舒服
父亲说:你,伤口,还疼不疼
大哥说:不疼了。
父亲说:有病了,就注意点儿。
听着他们的对话,我眼前出现的却是他们挥舞着手臂,瞪大眼睛,大吼着,谁也不听谁的吵架的情景。
门开了,两个一模一样的男人又搀扶着出来。父亲的胡子刮得干干净净,脸色红润。他眯着眼睛,说:四妞,今年拿的啥酒
我说:三十年西凤。
他说:晚上打开,我和你大哥少喝点儿。
那个晚上,父亲和大哥几乎不说一句话,两个人默默地倒一点儿酒,轻轻一碰,玻璃杯发出清脆的声音,然后一饮而尽。我们完全被忽视了,好像整个世界都是他们的。
(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头描写的冰挂,与后面描写的阳光相互呼应,环境的变化也暗示着父子关系的变化。
B.小说中母亲的哭,既因为爱子情深,也因为她性情柔弱,痛恨父亲的粗暴专制却无能为力。
C.父亲被问到“怎么从小只打大哥”时一声不吭,对饮时又沉默不言,都是心有愧疚的体现。
D.小说运用倒叙、顺叙等多种叙述方式,父子之间彼此关爱的深情构成一条贯穿小说的线索。
8.“我”这一角色在小说中起到多方面的作用,请简要说明。(6分)
9.文中出现两次“好像整个世界都是他们的”,请结合文本分别阐释其内涵,并说出这两句话对于主题的作用。(6分)
【答案】
7.A
8.①“我”是叙述者,小说以我的视角,表现父子关系的变化。
②“我”是参与者,我与母亲、父亲的对话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③“我”是感受者,我的心理感受营造出对抗、和谐等特定氛围,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9.①第一句,指父亲与大哥相互仇视、对抗,根本不把劝解的人放在眼里。
②第二句,指大哥与父亲相处融洽,彼此关爱,忽略了旁人的存在。
③作者借此表达希望父子两代人能够消除隔阂对抗,走向理解和谐的主题。
【解析】
7.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B.“痛恨父亲的专制”错误。父亲虽然粗暴,但他的粗暴多数因哥哥做了坏事而起,不能算是专制;在文中母亲也并没有流露对父亲的“痛恨”,更多的只是劝解与哀求。
C.“对饮时又沉默不言,都是心有愧疚的体现”错误。对饮时的沉默,反映的是父子两人之间的默契与温情。
D.“父子之间彼此关爱的深情构成一条贯穿小说的线索”错误。“父子相互关爱”只在小说的后半部分出现,不是贯穿小说的线索,“父子关系的变化”才是。
故选A。
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人物在小说中作用的能力。
“我”在小说中是主要的叙述者,小说通过“我”的叙述视角来表现父子关系的一种变化过程,可以说“我”是极为重要不可或缺的一个次要人物;
“我”在小说中起到的是推波助澜的作用,同时“我”又是小说的参与者和见证者,“我”与母亲与父亲的一系列对话,推动小说情节进一步发展,使得小说在叙述过程中错落有致。
“我”是小说中的主要事件的感受者,“我”的心理变化展现出的是一种对抗、和谐的氛围,呈现出的是一种递进的心理状态。通过“我”的种种感受,使得小说表达更为深刻,更具内涵,增强了小说叙述的真实感,能够很好地抒发小说的情感,表现主题。
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重要句子含义以及作用的能力。
第一句“好像整个世界都是他们的”具体背景是父亲与大哥之间相互仇视,相互对抗的一种状态,根本就没有把劝解的人放在眼里,这种对抗与仇视是任何人都无法化解和劝解的。
第二句“好像整个世界都是他们的”通过大哥与父亲和睦相处融洽,彼此关照。这一内容展现出他们忽略了旁人的一种存在,父子关系的这种化解,实际上是一种巧妙的通过具体的事件发展才得以呈现的。
作者在这里借这样的一句话来表达,希望父子两代都能够消除不必要的隔阂,能够很好的融合,从而走向幸福和谐的生活,这样的表达使得主旨更为深刻,内容更为别致。
二、古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3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劝学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 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着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蝡而动一可以为法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
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故不问而告谓之傲,问一而告二谓之囋。傲、非也,囋、非也;君子如向矣。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着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蝡而动一/可以为法则/
B.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着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蝡而动一/可以为法则/
C.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着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蝡而动/一可以为法则/
D.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着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蝡而动/一可以为法则/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劝学》作者是荀子。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B.江河:古代许多文章中,“江”专指长江,“河”专指黄河。
C.金:金属制品,文中指金属制的刀剑等。
D.跬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出两脚为“步”。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一段,首先提出全文的观点,接着运用形象的比喻论证了学习的意义。
B.第二段,运用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论证了学习的重要作用。
C.第三段,分三个层次论述了学习的方法和态度,即积累、坚持、专一。
D.第四段,通过君子与小人、古人与今人学习的对比,强调了学习要戒骄戒躁。
1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答案】
10.D
11.A
12.D
13.①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跑得快,却能到达千里远的地方;借助舟船的人,并不是会游泳,却能够横渡江河。②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没有强硬的筋骨,却能向上吃黄土,向下饮泉水,这是因为用心专一。
【分析】
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
“入乎耳”与“着乎心”是对称结构,应独立成句,分别在其后断开,排除A;
“布乎四体”与“形乎动静”也是对称结构,“动静”是一个词,之间不应断开,排除C;
“端而言”与“蝡而动”是对称结构,分别在其后断开,“一”是“全都”的意思,结合句意内容分析,需要在其前面断开,排除B。
句意为:君子学习,是听在耳里,记在心里,表现在威仪的举止和符合礼仪的行动上。一举一动,哪怕是极细微的言行,都可以垂范于人。
故选D。
11.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学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
A.“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错误。荀子是战国末期儒家学派代表人物。
故选A。
12.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D.“通过君子与小人、古人与今人学习的对比,强调了学习要戒骄戒躁”错误。结合“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等分析,通过君子与小人、古人与今人学习的对比,强调了学习的目的在于修身。
故选D。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假”,凭借,利用;“舆”,车厢,这里指车;“利足”,脚走得快;“致”,到达;“水”,游泳(名词作动词);“绝”,横渡。
(2)“利”,锋利;“强”,强硬;“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句);“上、下”,向上,向下(名词作状语);“用”,因为;“一”,专一(数词作形容词)。
参考译文:
君子说: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木材直得符合拉直的墨线,用 的工艺把它制成车轮,那么木材的弯度就合乎圆的标准了。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是因为经过加工使它成为这样的。所以木材用墨线量过再经辅具加工就能取直,刀剑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失了。
我曾经整天思索,却不如片刻学到的知识多;我曾经踮起脚远望,却不如登到高处看得广阔。登到高处招手,胳膊没有加长,可是别人在远处也能看见;顺着风呼叫,声音没有变得洪亮,可是听的人在远处
也能听得很清楚。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达到千里之外;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泳,却可以横渡江河。君子的资质秉性跟一般人没有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堆积土石成了高山,风雨从这里兴起;汇积水流成为深渊,蛟龙从这儿产生;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道德,精神得到提升,圣人的心境由此具备。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骏马一跨跃,也不足十步远;劣马连走十天,它的成功在于不停止。如果刻几下就停下来了,那么腐朽的木头也刻不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喝到地下的泉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螃蟹有六条腿,两个蟹钳,但是没有蛇、鳝的洞穴它就无处藏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
君子学习,是听在耳里,记在心里,表现在威仪的举止和符合礼仪的行动上。一举一动,哪怕是极细微的言行,都可以垂范于人。小人学习是从耳听从嘴出,相距不过四寸而已,怎么能够完美他的七尺之躯呢?古人学习是自身道德修养的需求,现在的人学习则只是为了炫耀于人。君子学习是为了完善自我,小人学习是为了卖弄和哗众取宠,将学问当作家禽、小牛之类的礼物去讨人好评。所以,没人求教你而去教导别人叫做浮躁;问一答二的叫啰嗦;浮躁啰嗦都是不对的,君子答问应象空谷回音一般,不多不少、恰到好处。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5题。
田家行
[唐]王建
男声欣欣女颜悦,人家不怨言语别。
五月虽热麦风清,檐头索索缲车鸣。
野蚕作茧人不取,叶间扑扑秋蛾生。
麦收上场绢在轴,的知输得官家足。
不望入口复上身,且免向城卖黄犊。
田家衣食无厚薄,不见县门身即乐。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本诗开头两句写村子里的男男女女因丰收而面带喜悦之色,一个“别”字暗示村民们平日生活的辛酸。
B.三、四两句描绘了一幅“檐下缫丝图”,虽然天气热,但蚕妇们愉快地忙碌着,似乎只感受到带着麦香的怡人清风。
C.五、六两句写村民们忙于家蚕的丰收,无暇顾及野蚕。野蚕化蛾出茧,在桑叶间扑扑地飞来飞去,衬托
出村民们兴奋喜悦的心情。
D.七、八两句写村民们拿辛勤劳动所得的粮食、绢匹交租,因丰收而足够应付官家,隐含着村民们的喜悦心情。
15.简析本诗最后四句的内容及其传达出的思想感情。(6分)
【答案】
14.D
15.最后四句写村民们不奢望吃饱穿暖,只求保住耕牛,自己和家里人不被抓进衙门就高兴了。寄寓了诗人对纯朴善良的百姓悲苦命运的深切同情,深刻揭露了统治阶级对百姓的无情剥削。
【分析】
14.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本题中,D项,“喜悦心情”错,应为“悲苦心情”。这两句写麦、茧丰收的结果,丰收本来应该给田家带来丰衣足食的生活,但实际上农民却无法享受这些成果,不得不把粮、绢的大部分送给官家缴纳赋税。这心情显然不会是喜悦的。故选D。
15.本题考查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理解诗歌最后四句的内容,然后抓住关键词语并结合全诗分析其中蕴含的情感。“不望入口复上身,且免向城卖黄犊”的意思是,不指望还有入口的粮食,也不指望还有绢布剩下来做件衣服穿在身上,只是暂且可以免除前往城中卖掉自己的小黄牛的灾祸了。那么,农民自己吃什么,穿什么,是可以想见的。这种对农民丰年却衣食无着的客观表现,有力地控诉了中唐时期的黑暗现实。“田家衣食无厚薄,不见县门身即乐”的意思是,农民家庭的衣食实在谈不上什么好与坏,只要自己和家里人不被捉进县衙门,便是一件很值得高兴的事情了。这两句借农民之口,揭露了封建剥削的残酷。但这种揭露不是出自声泪俱下的直接声讨,而是通过平淡的甚至略带幽默的语言,让读者思而得之。这种以不因横征暴敛而吃官司为幸福的幸福观,恰恰从另一个角度暴露了封建统治者的凶残。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先写_________________,以美人衬托周瑜的英姿勃发;再写
__________________,以曹操军队的惨败衬托周瑜的军事才能。
(2)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善于描写想象的世界,他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写云中仙人出场时的穿着与出行工具的诗句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令人叹为观止。
(3)《观沧海》一诗中写大海水波动荡,山岛高耸突兀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小乔初嫁了 樯橹灰飞烟灭 霓为衣兮风为马 虎鼓瑟兮鸾回车 水何澹澹 山岛竦峙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初、樯橹、霓、鸾、澹、竦峙”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才貌双全的苏州教育家张武龄的四女张充和是汉学家傅汉思的夫人。由于身处灿若星辰的一众名家贤士之间,张充和的知交师友有胡适之、沈尹默、章士钊、闻一多、沈从文、卞之琳、张大千等。抗战年月,这位正当韶年、俏皮聪慧的“张家四小姐”,在一群“国粹”长者中间穿梭来去,( ),受到___________般的疼爱和娇宠。在重庆时,张充和尚___________,石榴裙下尾随着一批追求者,用情最专最深的当数诗人卞之琳。当年卞之琳的名作《断章》传闻是为张充和而写,诗中的“你”就是卞之琳苦恋了几十年的“张充和”。虽然不及徐志摩与林徽因、张爱玲与胡兰成等几段著名的罗曼史,“卞张之恋”也算传扬久远了。可张充和却直言,“这可以说是一个___________的爱情故事,说苦恋都有点勉强。我完全没有跟他恋过,所以也谈不上苦和不苦。”张充和回忆道,自己在进北大之前,就在校园见过卞之琳,后来又在沈从文家里碰见过,“我不知道这算不算___________,至少是有点一厢情愿吧。那时候,在沈从文家进出的有很多朋友,我们一堆年轻人玩在一起。他并不跟大家一起玩的,人很不开朗,甚至是很孤僻的。可是,就拼命给我写信,至少有过几百封信吧。”在张充和眼里,卞之琳很收敛,又很敏感,不能惹,一惹就认真得不得了,因此从来没有跟他单独出去过。
17.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汉学家傅汉思的夫人是才貌双全的苏州教育家张武龄的四女张充和。
B.汉学家傅汉思和才貌双全的苏州教育家张武龄的四女张充和是夫妇。
C.苏州教育家张武龄的四女张充和才貌双全,是汉学家傅汉思的夫人。
D.苏州才貌双全的教育家张武龄的四女张充和是汉学家傅汉思的夫人。
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恰如春兰秋菊绽放在烽火战场间 B.恰如春兰秋菊绽放在战场烽火间
C.恰如绽放的春兰秋菊在烽火战场间 D.恰如在烽火战场间绽放的春兰秋菊
19.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众星捧月 待字闺中 无中生有 一见钟情
B.众星捧月 及笄年华 信口雌黄 日久生情
C.众望所归 待字闺中 信口雌黄 一见钟情
D.众望所归 及笄年华 无中生有 日久生情
【答案】
17.C
18.D
19.A
【解析】
17.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线句存在表达歧义的问题。
“才貌双全的苏州教育家张武龄的四女张充和”错误,对“才貌双全”修饰的是“苏州教育家张武龄”还是“四女张充和”表达不明确。ABD选项都是这样的表达,都存在表达歧义的问题,排除选项ABD。
故选C。
18.本题考查学生情境补写的能力。
“烽火”用来修饰“战场”应是“烽火战场”,“战场烽火”这种表达是错误的,排除选项B;
解析本题重在考查上下句的相互照应。根据语境可知,此空的这个分句是一个比喻句的喻体,比喻句的本体是“正当韶年、俏皮聪慧的‘张家四小姐’”,由此可知喻体只能是名词,故此句的中心语应该是名词“春兰秋菊”,排除选项AC。
故选D。
19.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正确使用成语(熟语)的能力。
第一处,众星捧月:比喻许多人簇拥着一个人,或许多个体拥戴一个核心。众望所归:众人的信任、希望归向某人,多指某人得到大家的信赖,希望他担任某项工作。根据语境,可知她一众名家贤士之间,受到众人疼爱,应选“众星捧月”;
第二处,待字闺中:留在闺房,指女子待嫁。及笄年华:少女到了可以出嫁的年龄。根据语境,可知此时
她尾随着一批追求者,正处于待嫁状态,应选“待字闺中”;
第三处,无中生有:把没有的说成有,指凭空捏造。信口雌黄:不顾事实,随口乱说。根据语境,可知她认为她与卞之琳是没有爱情的,应选“无中生有”;
第四处,一见钟情:男女之间一见面就产生了爱情。有时也比喻对某一事物一见就有了感情。日久生情:相处的日子长了,就会产生感情。根据语境,可知是两人“碰见过”而产生的感情,应选“一见钟情”。
故选A。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1题。
不得不说,减肥从控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入手,的确是个快捷的方法。其实早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就出现了低碳水的流行减肥法,该法限制高碳水化合物食品的摄入,但可以自由摄入富含蛋白质和脂肪的食物。__①__,使用这种膳食减肥的人体重下降的确很快,但很快人们又发现,之所以体重下降,不过都是体内水分平衡失调造成的。到了21世纪,有大量的研究也表明,低碳水食物能够更为快速地降低体重。但结果发现,这种方法很难坚持,而且一旦重新开始摄入主食,体重就会一路反弹,回到从前甚至更重。而国际上公认的减肥成功的标志,是在体重下降之后6个月都不反弹。很明显,采用“不吃主食减肥法”瘦下来的人很难办到这一点。
除此之外,不吃主食不仅不能让人成功减肥,而且还可能对身体造成严重损伤,特别是像学生这样的年龄,这种方法一点也不可取。__②__,又称为糖类,是人体重要的营养素。如果一直采取低碳水化合物高蛋白高脂肪的膳食,很容易引发低血压、疲乏、骨质疏松、肾结石和肾功能紊乱等问题。
所以,要健康地减肥,并不需要拒绝一切碳水化合物食品,只要减少油脂、甜食和精米白面,多多开拓淀粉的来源,比如用淀粉豆类替代一部分精米白面,用杂粮杂豆替代部分主食,不仅热量低,有利于控制体重,膳食纤维还更加丰富,__③__。
20.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6个字。(6分)
21.请分别用一个否定句概括上文各段的主要意思。每句不超过10个字。(5分)
【答案】
20.①事实证明;②碳水化合物;③营养更为全面。
21.①低碳水不能使体重下降。②不吃主食减肥不健康。③不能拒绝碳水减肥。
【分析】
20.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由原文“使用这种膳食减肥的人体重下降的确很快”意味着这一句是说明前文提到的“低碳水减肥可以自由摄入富含蛋白质和脂肪的食物”的事实相当于是证据,所以在这里需要一个关联这种关系的词句,故应填与“事实证明”相关的内容。
第二空:由原文“又称为糖类,是人体重要的营养素”分析,空处应该是一个名词概念,与“糖类”近义,又由“如果一直采取低碳水化合物高蛋白高脂肪的膳食”陈述的主语是“低碳水化合物”,故结合化学知识,这里应填与“碳水化合物”相关的词。
第三空:由原文“不仅……还更加丰富”可知,须填一个递进关系的句子,且与“更加丰富”并列,故应填“营养更为全面”。
2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信息的能力。
第一段,由原文第一段确定关键信息是谈“低碳水的流行减肥法”能减肥但很难坚持,“使用这种膳食减肥的人体重下降的确很快,但很快人们又发现,之所以体重下降,不过都是体内水分平衡失调造成的”“低碳水食物能够更为快速地降低体重。但结果发现,这种方法很难坚持,而且一旦重新开始摄入主食,体重就会一路反弹,回到从前甚至更重”,用否定句概括为“低碳水不能下降体重”。
第二段,承接上文进一步强调“不吃主食不仅不能让人成功减肥,而且还可能对身体造成严重损伤”,用否定句概括为“不吃主食减肥不健康”。
第三段,由关联词“所以”确定关键信息为“要健康地减肥,并不需要拒绝一切碳水化合物食品,只要减少油脂、甜食和精米白面,多多开拓淀粉的来源”,即这一段主要说明如何健康的减肥。需要否定句来概括,确定答案为“不能拒绝碳水减肥”。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杜甫诗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苏轼诗云:腹有诗书气自华。
莎士比亚说:“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
有人说,阅读能拂去心灵的尘埃,能筑起梦想的高塔,能汲取人生的智慧。
有人说,一本好书有时能改变人的一生。
有人说,一个人的阅读史,往往就是他的精神发育史。
关于“阅读”,你有怎样的经历、体验、感悟呢?请结合材料和自己的生活感悟,围绕“阅读”这一主题,撰写一篇演讲稿,在班级做一次主题演讲。
要求:①题目自拟②主题鲜明③符合文体要求④不少于800字。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本题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规定了作文的主题——“阅读”,体裁——演讲稿,作文情境——班级演讲。
首先分析“阅读”,对于“阅读”,读书人和不读书的人都有说不完的话。作为中学生,每个人都有丰富的阅读经历和阅读经验体会,感触自然更深一层。首先是阅读与不阅读的区别,其间自然有成功和喜悦,也有失败和烦恼;其次是阅读过程中的故事、经验和体会了这其中的每一个片断和感想都能让我们咀嚼出无穷无尽的意味;还可以畅想未来,设想将来阅读的情况。此外,阅读对人生的意义和影响也是“阅读”这个主题中的内容。
“你有怎样的经历、体验、感悟呢?请结合材料和自己的生活感悟”,这就要求行文中要有“我”,不能只作空泛的议论,一定要联系自己的经历和体会来写。我们再来看一下上面所给的材料,所给的几则名言都是突出阅读的价值,“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是阅读对写作的价值;“腹有诗书气自华”,这是阅读对人气质的影响;“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这是阅读对生活对智慧的影响;“阅读能拂去心灵的尘埃,能筑起梦想的高塔,能汲取人生的智慧”“一本好书有时能改变人的一生”,这是阅读对人的成长、梦想以及一生的价值;“一个人的阅读史往往就是他的精神发育史”,这是阅读对人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影响。考生可以联系自己的读书经历,选取上述几个方面中的任意一个方面或几个方面进行写作。
最后考生还要注意演讲稿的格式要求。
立意:
1.阅读让我遇见更好的自己。
2.阅读是一生的滋养。
3.阅读拓展了生命的宽度。
4.魅力阅读,一生相伴。2021-2022学年高一语文单元培优测试卷
语 文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国潮是指以本土产品和本土品牌为载体,以中国传统文化或价值为主要设计理念,并融入国际时尚元素所引领的消费潮流。国潮的流行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从“商战立国”到“品牌立国”。从清末至新中国成立这段时期,国货运动的发起主要是为了抵御外侵,运动的主要宗旨是围绕抵制洋货入侵和商战立国进行的。如果说,在新中国成立前,救亡图存是国货运动的重要议题,那么新中国成立后,国货的提倡无疑具有振兴经济、促进国家独立、富强的重要内涵。至20世纪80年代,国货基本遍及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然而,伴随着改革开放以来汹涌澎湃的经济浪潮,一些国民开始盲目追崇国际品牌,无数的本土品牌逐渐丧失其价值。针对这种危机,早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召开开启了国潮、国风与怀旧的序幕,被视为国货再次复兴的起点。自2008年以来,铭刻一代人历史记忆的老牌国货在延续自身品牌底蕴的同时,开始转变自身,融入当代人的审美元素,实现“华丽转身”,如百雀羚和大宝的回归。与此同时,新一批国货品牌开始诞生,如享有“国货之光”美誉的国产数码产品和华为、小米手机等。此二者被学者称之为“新国货”。这些国潮品牌的兴起,以其高性价比、时尚的风格,特别是其蕴含的民族主义情怀,日益引起消费者的关注与认同。国人对本土品牌的青睐已经超过了对国际品牌的“热爱”,因此2018年被视为“国潮之年”,“为情怀买单”成为当年的热门词汇。由此可见,国潮消费充分体现了我国以品牌立国的决心和信心。
从制造到创造。当今商品的生产工序主要由西方发达国家提供。发达国家掌握了关键核心技术,并严密维护这些技术的垄断性和唯一性,以防止在全球性生产和消费链中丧失中心位置。不仅如此,西方发达国家的生产模式和消费文化,如美式的商业运作、市场管理、零售模式和消费主义文化在全球范围内迅速被复制,广大发展中国家在模仿这些生产模式的同时,也受到消费主义符码及其背后的价值观的影响。消费受众不仅容易背离原有的文化价值观,而且易产生错误的价值观,导致对西方文化的神化和对自我文化
的矮化,引发对民族文化的不自信,进而丧失民族认同。
国潮的出现与盛行宣告了中国欲告别“制造大国”的单一国际形象,转向创造本土品牌,走“创造大国”之路。这无疑既打破了西方发达国家垄断核心技术的“狼子野心”,又以“中国创造”的国际形象在全球化生产和消费链中占据“一席之地”;既破除国民对西方消费文化的神化和对西方消费方式的沉湎,又能通过创造本土品牌,弘扬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认同;既能有助于国民回归理性与批判精神,又能扬弃全球盛行的,注重高消费和高消耗的效率性消费文化,走一条“通过时间的消耗,在时间的延展中促进内在精神充实和自我发展的发展性消费”之路。
(节选自郑红娥《民族认同下的国潮消费解析》)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国潮以中国传统文化或价值为内核,融入当代审美元素,并注重与国际接轨。
B.国潮品牌蕴含着民族主义情怀是国人对其热爱程度超过国际品牌的重要原因。
C.国潮的兴盛表明中国将由“制造大国”的国际形象转为“创造大国”的形象。
D.国潮通过创造本土品牌,发展了经济,并弘扬了民族文化,增强了民族认同。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按照先总后分的顺序,从两个方面论述了国潮流行的主要表现。
B.文章将新中国前后国货运动的性质进行了对比,以突出国潮的时代意义。
C.文章以某些典型品牌为例,论证了老牌国货的发展和新国货的兴起。
D.文章语言严谨而不乏生动,得益于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改革开放的经济浪潮冲击下,我国许多本土品牌逐渐丧失其价值,以致国民开始盲目追崇国际品牌。
B.只要掌握了关键核心技术,并牢牢掌握这些技术的垄断权,就可以在全球性生产和消费链中占据中心位置。
C.西方文化通过消费方式渗透到发展中国家,会使消费者背离本土文化,甚至神化西方文化而矮化自我文化。
D.国潮的流行有助于破除国民对西式消费的盲目追崇,引导国民从注重高消费、高消耗的效率性消费转向注重精神的发展性消费。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每一个“渺小”积成伟大
戚发轫,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首颗人造卫星主要技术负责人之一,主持设计了神舟飞船总体方案等重大项目。在中国航天日即将到来之际,《面对面》栏目记者采访了戚发轫院士。
记者:1970年4月24日,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成功,你们当时有什么感受?
戚发轫:大家都欢呼跳起来了,太高兴了。我们那一代人完成了中华民族的一个伟大使命,这件事情确实值得纪念,不能忘记。
记者:1969年,您被推选为业务班组长,负责卫星研发工作,当时也曾犹豫纠结过?
戚发轫:是的,领导叫我干什么我就干什么,但是我也觉得这件事情压力太大,我能干成吗?所以犹豫。
记者:是什么让您往前迈了一步,真的接下了这个事?
戚发轫:国家的需要。国家的需要就是我们的志愿,国家需要我们干什么,我们就去干什么。
记者:在那个一穷二白的时代,你们的研究面临了哪些挑战?
戚发轫:主要是实验条件不好。我们没有低温试验室,就在海军的冷库里做试验。夏天我们穿着大棉袄、塑料鞋,出来以后塑料鞋都冻裂了。传输东方红乐曲的四根天线分别长三米,发射时天线缩到一米,上天后靠自旋把它甩出来,这可靠吗?当年没有先进的计算机模拟计算,就得靠人工试验,天线太重了,很容易伤人。经过大量的试验,终于取得了成功。
记者:1992年,中国载人航天立项,领导想请您出任中国载人飞船的总设计师,听说您再次陷入犹豫纠结之中?
戚发轫:一是我当时59岁,岁数大了,二是这个任务太重。载人航天人命关天,美国和苏联都有人因此丧生。但领导觉得姜还是老的辣,最后还是动员我干,我想了很久。
记者: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社会流行一句话,叫“搞导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说的就是科研人员收入低的现象。科技人才流失严重,您的科研队伍受到冲击吗?
戚发轫:很多年轻人走了,有错吗?没错,但我心里很痛。当时有一部分人对航天事业有着深厚的感情,愿意拿不如卖茶叶蛋的待遇坚守岗位,我很佩服他们。
记者:从1999年开始,中国先后成功发射了神舟一号到四号飞船,2003年10月,中国正式发射载人飞船神舟五号,当时你们最大的担心是什么?
戚发轫:我们与宇航员开会,他们说个人生死不是问题,只是担心,载人航天任务要求宇航员完成的那些动作和试验项目能不能完美无缺地做好,辜负了大家的厚望。
记者:神舟五号载着杨利伟顺利返航,标志着中国成为继前苏联和美国之后,第三个将人类送上太空的国家。您获得的最有意义的奖励是什么?
戚发轫:这一生受到很多奖励,我认为最高的奖励是杨利伟讲的,“中国飞船真棒”!
记者:您现在主要的工作是什么?
戚发轫:我已经87岁了,要到前线不现实了。但是我觉得现在身体还好,还能做些事,我要做航天精神的传播者。我国航天人为什么能把自己最宝贵的东西献出来?是因为热爱它,人生最大的爱是爱国。
记者:你们航天人都有一句话,说我们的征程是星辰大海,您怎么理解这句话?
戚发轫:星辰大海是无际的,人在里边是很渺小的,但是要靠每一个渺小积成一个伟大的事业。
(摘编自中央电视台《面对面》节目《戚发轫:每一个“渺小”积成伟大》)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发射人造卫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伟大使命,这让戚发轫他们感受到了巨大压力;当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成功后,他们的喜悦溢于言表。
B.我国的航天事业在发展中曾先后面临过实验条件不好、科技人才流失等诸多困难,但这并没有阻挡住中国航天人迈向星辰大海的征程。
C.戚发轫把杨利伟所说的“中国飞船真棒”看作是最高奖励,是因为中国凭借神舟系列飞船成为了世界上第三个将人类送上太空的国家。
D.戚发轫为航天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已年近九旬的他虽不能参与前线的研究工作,但仍未停息工作,将致力于传播中国的航天精神。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航天日即将到来之际,中央电视台这次对戚发轫的专访,能让大家了解中国航天的一些概况,可引发大家对我国航天的关注。
B.在这次专访中,记者从东方红一号卫星、中国载人飞船的研发情况谈到了戚发轫目前的工作及其航天情怀,将采访内容引向深入。
C.戚发轫是我国卓有成就的科学家,面对记者的提问,他坦诚地进行了回答,从中我们能够感受到这位院士平易谦逊的人格魅力。
D.记者对戚发轫曾经的两次“犹豫纠结”都进行了层层追问,引导受访者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这可让大家了解受访者的内心世界。
6.航天事业的发展离不开航天人的付出与牺牲,我国航天人是怎样处理个人与事业的关系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对饮
非鱼
突然就想起那年冬天的故事。
眼前出现了一幅晶莹剔透的画面。麦草搭的饭棚上,垂下一排长长的冰挂,掰下来一根,锥子一样,在手心里扎一下,凉凉的,痒痒的,咬在嘴里,嘎崩嘎嘣,还有一股烟熏火燎的麦草味。
大哥就是在这时候被父亲撵回家的。他从院门外跑进来,黑色的棉袄敞开着,露出精瘦凹陷的胸脯,棉裤弄湿了,沥沥拉拉甩着水珠。我大笑着喊娘:你的亲狗娃又闯祸了。父亲拎着一根棍子,呼哧呼哧喘着粗气:三天不打,你皮又发痒了不是?
大哥已经撇着腿钻进了他的西屋,并牢牢地堵上了门。父亲把那扇四处走风的破窗敲得咣咣响:有本事你死里面!
娘站在檐下,看到父亲的棍子没打到大哥,她呵儿呵儿地笑:又咋了?你们爷儿俩就是反贴的门神。
父亲没打到大哥,一肚子火气冲着娘:惯吧,你就惯吧,早晚把他惯到监狱里去!大冬天跳水库,棉裤湿半截,看不冻死他。
娘一听棉裤湿了,不笑了,立马换了哭腔:老天爷呀,我的亲狗娃啊,棉裤湿了看你光屁股上学,这败家的娃啊。
于是,那天下午,大哥一直躲在西屋一声不吭,父亲在门外怒吼,母亲配合着吟唱。我一直玩着冰挂,弄湿了棉袄袖子和前襟,被母亲捎带着戳了几指头。
这样的场景,像演电影一样,过几天就要演一次,只不过,大哥幸运的时候并不多。他经常会吃上父亲几拳头,或者挨上几鞭子、几棍子。父亲手边有啥,抄起来就向大哥抡过去。我有时候真怕他把大哥打死了,因为大哥在外面挂了彩,回来还要再受二次伤。父亲每次打他都会凶狠地说:打死你。
娘看着父亲打大哥,除了流泪,毫无意义地喊着让父亲住手,也无能为力。她说:狗娃是你前世冤家啊,你非要他命,又何必生他。
大哥在父亲的棍棒下,并没有成长为他希望的乖娃,而是长得和他越来越像,从脸上浓密的胡须,到宽厚的手掌,甚至说话的声音。最重要的是,大哥的脾气越来越暴躁,像父亲一样容易发怒,敢跟父亲叫板了。但父亲动手的时候却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争吵。两个声若洪钟的男人,在屋里对吼起来。其他人就完全被忽视了,好像整个世界都是他们的。娘的规劝,就像落在他们肩膀上的一只蚊子,手一扬,就被扇飞了。
我的记忆力就是这么好,想起这些故事,总要拿出来讲一讲,让那些孩子们笑笑。阳光从落地窗户上照进来,新打扫过的屋子散发着清新的味道。再有一天,就是除夕了。我给父亲送过年要穿的新衣服,大
大小小十几口人提前聚在大哥家,有一种喧嚣的幸福。
我问父亲:你怎么从小只打大哥,不打二哥三哥
父亲背对着阳光,我看不清他确切的表情。他好像没听见我的话,一声不吭。
我想问大哥,他说:好了,爹该洗澡了。
大哥把父亲从沙发上搀起来,我看着两个背影一模一样的男人,慢慢地走向浴室。这个场景,如同饭棚麦草上一排排的冰挂,在阳光的照射下,光芒四射,让我想哭。从什么时候起,这暴躁易怒的父子俩变得如此沉默寡言,我竟没有发现。也许是从娘去世后,也许是从大哥成家后,也许更早。
我站在浴室门口,看着玻璃花纹上映出的橘黄色灯光,还有蒸腾缭绕的水雾。我特别想知道,六十多岁的大哥给八十三岁的父亲洗澡,是一种什么样的场景。大哥刚做完心脏手术三个月,父亲也在心脏同样的位置,放置过起搏器。
水声停了。大哥说:搓搓背吧,省得背痒。
父亲没有回答,浴室里安静下来。一会儿,我听见搓澡巾擦过皮肤的声音,很慢,沙沙沙的,像叶子落在地上,或者像细小的雨落在脸上。
大哥问:重不重
父亲说:还行。
浴室里重新安静下来。父亲咳嗽了一声,似乎想说什么,迟疑了一下,又咳嗽了几声。
大哥说:是不是太热了,不舒服
父亲说:你,伤口,还疼不疼
大哥说:不疼了。
父亲说:有病了,就注意点儿。
听着他们的对话,我眼前出现的却是他们挥舞着手臂,瞪大眼睛,大吼着,谁也不听谁的吵架的情景。
门开了,两个一模一样的男人又搀扶着出来。父亲的胡子刮得干干净净,脸色红润。他眯着眼睛,说:四妞,今年拿的啥酒
我说:三十年西凤。
他说:晚上打开,我和你大哥少喝点儿。
那个晚上,父亲和大哥几乎不说一句话,两个人默默地倒一点儿酒,轻轻一碰,玻璃杯发出清脆的声音,然后一饮而尽。我们完全被忽视了,好像整个世界都是他们的。
(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头描写的冰挂,与后面描写的阳光相互呼应,环境的变化也暗示着父子关系的变化。
B.小说中母亲的哭,既因为爱子情深,也因为她性情柔弱,痛恨父亲的粗暴专制却无能为力。
C.父亲被问到“怎么从小只打大哥”时一声不吭,对饮时又沉默不言,都是心有愧疚的体现。
D.小说运用倒叙、顺叙等多种叙述方式,父子之间彼此关爱的深情构成一条贯穿小说的线索。
8.“我”这一角色在小说中起到多方面的作用,请简要说明。(6分)
9.文中出现两次“好像整个世界都是他们的”,请结合文本分别阐释其内涵,并说出这两句话对于主题的作用。(6分)
二、古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3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劝学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 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着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蝡而动一可以为法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故不问而告谓之傲,问一而告二谓之囋。傲、非也,囋、非也;君子如向矣。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着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蝡而动一/可以为法则/
B.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着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蝡而动一/可以为法则/
C.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着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蝡而动/一可以为法则/
D.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着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蝡而动/一可以为法则/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劝学》作者是荀子。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B.江河:古代许多文章中,“江”专指长江,“河”专指黄河。
C.金:金属制品,文中指金属制的刀剑等。
D.跬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出两脚为“步”。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一段,首先提出全文的观点,接着运用形象的比喻论证了学习的意义。
B.第二段,运用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论证了学习的重要作用。
C.第三段,分三个层次论述了学习的方法和态度,即积累、坚持、专一。
D.第四段,通过君子与小人、古人与今人学习的对比,强调了学习要戒骄戒躁。
1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5题。
田家行
[唐]王建
男声欣欣女颜悦,人家不怨言语别。
五月虽热麦风清,檐头索索缲车鸣。
野蚕作茧人不取,叶间扑扑秋蛾生。
麦收上场绢在轴,的知输得官家足。
不望入口复上身,且免向城卖黄犊。
田家衣食无厚薄,不见县门身即乐。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本诗开头两句写村子里的男男女女因丰收而面带喜悦之色,一个“别”字暗示村民们平日生活的辛酸。
B.三、四两句描绘了一幅“檐下缫丝图”,虽然天气热,但蚕妇们愉快地忙碌着,似乎只感受到带着麦香的怡人清风。
C.五、六两句写村民们忙于家蚕的丰收,无暇顾及野蚕。野蚕化蛾出茧,在桑叶间扑扑地飞来飞去,衬托出村民们兴奋喜悦的心情。
D.七、八两句写村民们拿辛勤劳动所得的粮食、绢匹交租,因丰收而足够应付官家,隐含着村民们的喜悦心情。
15.简析本诗最后四句的内容及其传达出的思想感情。(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先写_________________,以美人衬托周瑜的英姿勃发;再写__________________,以曹操军队的惨败衬托周瑜的军事才能。
(2)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善于描写想象的世界,他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写云中仙人出场时的穿着与出行工具的诗句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令人叹为观止。
(3)《观沧海》一诗中写大海水波动荡,山岛高耸突兀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才貌双全的苏州教育家张武龄的四女张充和是汉学家傅汉思的夫人。由于身处灿若星辰的一众名家贤士之间,张充和的知交师友有胡适之、沈尹默、章士钊、闻一多、沈从文、卞之琳、张大千等。抗战年月,这位正当韶年、俏皮聪慧的“张家四小姐”,在一群“国粹”长者中间穿梭来去,( ),受到___________般的疼爱和娇宠。在重庆时,张充和尚___________,石榴裙下尾随着一批追求者,用情最专最深的当数诗人卞之琳。当年卞之琳的名作《断章》传闻是为张充和而写,诗中的“你”就是卞之琳苦恋了几十年的“张充和”。虽然不及徐志摩与林徽因、张爱玲与胡兰成等几段著名的罗曼史,“卞张之恋”也算传扬久远了。可张充和却直言,“这可以说是一个___________的爱情故事,说苦恋都有点勉强。我完全没有跟他恋过,所以也谈不上苦和不苦。”张充和回忆道,自己在进北大之前,就在校园见过卞之琳,后来又在沈从文家里碰见过,“我不知道这算不算___________,至少是有点一厢情愿吧。那时候,在沈从文家进出的有很多朋友,我们一堆年轻人玩在一起。他并不跟大家一起玩的,人很不开朗,甚至是很孤僻的。可是,就拼命给我写信,至少有过几百封信吧。”在张充和眼里,卞之琳很收敛,又很敏感,不能惹,一惹就认真得不得了,因此从来没有跟他单独出去过。
17.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汉学家傅汉思的夫人是才貌双全的苏州教育家张武龄的四女张充和。
B.汉学家傅汉思和才貌双全的苏州教育家张武龄的四女张充和是夫妇。
C.苏州教育家张武龄的四女张充和才貌双全,是汉学家傅汉思的夫人。
D.苏州才貌双全的教育家张武龄的四女张充和是汉学家傅汉思的夫人。
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恰如春兰秋菊绽放在烽火战场间 B.恰如春兰秋菊绽放在战场烽火间
C.恰如绽放的春兰秋菊在烽火战场间 D.恰如在烽火战场间绽放的春兰秋菊
19.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众星捧月 待字闺中 无中生有 一见钟情
B.众星捧月 及笄年华 信口雌黄 日久生情
C.众望所归 待字闺中 信口雌黄 一见钟情
D.众望所归 及笄年华 无中生有 日久生情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1题。
不得不说,减肥从控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入手,的确是个快捷的方法。其实早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就出现了低碳水的流行减肥法,该法限制高碳水化合物食品的摄入,但可以自由摄入富含蛋白质和脂肪的食物。__①__,使用这种膳食减肥的人体重下降的确很快,但很快人们又发现,之所以体重下降,不过都是体内水分平衡失调造成的。到了21世纪,有大量的研究也表明,低碳水食物能够更为快速地降低体重。但结果发现,这种方法很难坚持,而且一旦重新开始摄入主食,体重就会一路反弹,回到从前甚至更重。而国际上公认的减肥成功的标志,是在体重下降之后6个月都不反弹。很明显,采用“不吃主食减肥法”瘦下来的人很难办到这一点。
除此之外,不吃主食不仅不能让人成功减肥,而且还可能对身体造成严重损伤,特别是像学生这样的年龄,这种方法一点也不可取。__②__,又称为糖类,是人体重要的营养素。如果一直采取低碳水化合物高蛋白高脂肪的膳食,很容易引发低血压、疲乏、骨质疏松、肾结石和肾功能紊乱等问题。
所以,要健康地减肥,并不需要拒绝一切碳水化合物食品,只要减少油脂、甜食和精米白面,多多开拓淀粉的来源,比如用淀粉豆类替代一部分精米白面,用杂粮杂豆替代部分主食,不仅热量低,有利于控制体重,膳食纤维还更加丰富,__③__。
20.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6个字。(6分)
21.请分别用一个否定句概括上文各段的主要意思。每句不超过10个字。(5分)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杜甫诗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苏轼诗云:腹有诗书气自华。
莎士比亚说:“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
有人说,阅读能拂去心灵的尘埃,能筑起梦想的高塔,能汲取人生的智慧。
有人说,一本好书有时能改变人的一生。
有人说,一个人的阅读史,往往就是他的精神发育史。
关于“阅读”,你有怎样的经历、体验、感悟呢?请结合材料和自己的生活感悟,围绕“阅读”这一主题,撰写一篇演讲稿,在班级做一次主题演讲。
要求:①题目自拟②主题鲜明③符合文体要求④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