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课后培优练(统编版必修上册) 第七单元培优测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一语文课后培优练(统编版必修上册) 第七单元培优测试卷(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9.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4-18 20:16:10

文档简介

2021-2022学年高一语文单元培优测试卷
语 文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字是文明发展的载体,记录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发展进程与经验教训。古人说,欲灭其国者,必先灭其史。同样,如果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字消亡了,其文明发展的根基也就动摇了。汉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代代相传并不断繁荣发展的根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应将汉字教育作为凝神聚力、铸魂固本的战略工程。
清末民初以来,在日本“脱亚入欧”的影响下,中国一些知识分子对中华文化的根基——汉字产生了怀疑。“汉字落后”论者认为“汉字不灭,中国必亡”,声称汉字的出路在于“拉丁化”;“汉字难学”论者主张汉字“拼音化”与“简化”;“儿童识字有害”论者主张放弃汉字教育。这些论调在近几十年仍有一定市场,比如20世纪80年代,有人就认为“计算机是汉字的掘墓人”。
当前,汉字教育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面临外语教育的挑战。现在,英语是学生的必修课,学习英语在一些人看来可以改变命运。受这种价值观影响,在汉语与英语之间,一些人更重视学习英语,这直接冲击与削弱了汉字教育。二是面临信息化的挑战。随着信息化的迅猛发展,人们通过敲击键盘输入汉字的场合越来越多、越来越便捷;在古人眼中曼妙婀娜、形神兼备的汉字,现在变成了电脑键盘、手机屏幕上字母组合的产物。在日常工作生活中,书写汉字的机会在变少,提笔忘字的时候在增多。从这些角度来说,汉字面临危机绝不是危言耸听。
汉字是一种象形文字,具有“形、音、义”三要素。汉字不单单表达概念、内涵、外延等,还给人带来图形、联想、感觉等。与拼音文字相比较,汉字具有鲜明特色和独特魅力。学习与理解汉字,应遵循汉字自身的规律和特点。拼音文字是由字母组成的文字,其教学是用拼音的方法。我国汉字教学引进了这种方法,并将其作为汉字教学的主要方法。这种用拼音文字的教学方法来进行汉字教育的理念与实践有哪些优点和缺点,值得我们深思。
近年来,随着国人文化自信的提升,适应汉字在海外传播的需要,不少学者开始重新审视汉字教学的方法,合理借鉴我国传统汉字教学的经验。有的教学实验根据“形、音、义”三要素和儿童擅长“形象记忆”的特点,探索“从字形讲字义,从生活讲汉字”和“因形分类、因类施教”等汉字教学的新理念与新途径。通过这些方法,一些汉字教育工作者尝试把每个汉字的文化基因形象生动地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对汉字有兴趣、生爱恋、晓逻辑、会思考,甚至实现以字养德。这类教学实验,对完善汉字教育有积极意义。
加强汉字教育,除了不断创新汉字教学的方式方法,更重要的是提升全社会对汉字教育的重视程度。我们要把汉字教育提升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民族精神的高度来认识,只有这样,才能让古老的汉字在信息时代焕发新的生机,才能把中华文化的优秀基因植根于一代代中国人心中。
(摘编自王殿卿《汉字教育攸关文化传承发展》)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现在一些人鄙视汉语而重视英语,直接冲击和削弱了汉字教育,不利于文化传承。
B.汉字教学的方式方法的创新,有助于实现以字养德,从而激发学生对汉字的兴趣。
C.汉字记录着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发展进程与经验教训,是中华民族繁衍发展的基础。
D.清末民初一些知识分子对汉字产生了怀疑,原因之一是当时国人的文化自信不足。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在论证汉字教学时,强调应遵循汉字自身的规律和特点,借鉴传统汉字教学经验。
B.文章从历史与现实两个角度分析了汉字面临的危机,指出了加强汉字教育的必要性。
C.文章引用20世纪80年代某些人的观点,是为了证明汉字不能适应信息化的挑战。
D.文章首尾呼应,论述了汉字教育的重要意义,并对如何加强汉字教育提出了建议。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日本“脱亚入欧”对中国一些知识分子影响很大,有的人甚至提出废除汉字的主张。
B.汉字的形音义三要素,决定了汉字教育必须摒除拼音教学法,使用形象化教学法。
C.创新汉字教学法,提升全社会对汉字的重视程度,有助于让古老汉字焕发新生机。
D.如果我们不进行汉字教育而使用拉丁化文字,则我们文明发展的根基必然被动摇。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荷花的圣洁已经被人们称颂了近千年之久。现在,科学家们终于发现了荷叶一尘不染的秘密。这一发现不但令人们感叹大自然的精妙构思,还给材料科学家带来启发。一场自清洁材料的革命因此揭开了序幕,有望使人们摆脱污渍的烦恼。
20世纪90年代,德国波恩大学的植物学家巴斯洛特首次发现并解释了荷叶的自清洁效应。他在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植物叶面时,为防止微小灰尘带来的干扰,总是将叶面清洗干净。但是,他发现有些植物几乎总是保持一尘不染,荷叶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他发现荷叶表面分布着许许多多尺寸20~40微米的凸起结构,而整个荷叶,包括这些凸起结构的表面,又被更为微小的纳米尺度的植物蜡的晶体所覆盖。这种独特的结构就像是一片连绵不绝的长满参天大树的丘陵。
植物表面的蜡本身具有疏水的功能,而表面微小的凸起结构可以吸附空气,这一层溥薄的“气垫”可以托起落在表面上的水滴。由于水滴与荷叶表面的实际接触面积非常小,因而水滴在荷叶上可以像小球一般自由滚动。同时,微小的凸起结构也使得荷叶表面的灰尘和污物与叶面的接触面积很小,这样就减小了污物与荷叶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当水滴在叶面上滚动时,污物就很容易黏附在水滴上,随着水滴的滚动被带走,因此荷叶在雨后显得格外清爽洁净。
荷叶的超疏水性依赖于表面疏水的植物蜡和表面独特的凸起结构。科学家们对自然界中的其他生物比如芋头叶、紫罗兰等进行探索,发现许多植物叶面都有疏水的功能。水稻的叶子不但有疏水的功能,而且由于其微观凸起平行于叶边缘有序排列,还可以使水滴定向滚动。除此之外,鸭、鹅、部分水鸟的羽毛表面具有微小的条形结构,这样使得水更易于定向排除,自身不容易被沾湿。
现在,科学家们在实验室中可以用各种各样的物理或者化学方法制造出类似荷叶结构的自清洁表面。金属、塑料、有机物等疏水物质通过构造微米或纳米级别的复合表面结构,就可以拥有自清洁的功能。科学家们以简单的溶液成膜的方法,通过改变成膜物质的组成或成膜条件,十分简便地在普通塑料表面上构筑了荷叶般的凸起结构,赋予了塑料超疏水的功能。瑞士的一家公司则将纳米颗粒黏结到织物纤维上,形成类似荷叶表面的粗糙凸起,可以使织物具有排斥咖啡、红酒等污渍的能力。
虽然目前投入到市场中的具有自清洁功能的商品并不多,但是我们已经可以看到自清洁革命的一线曙光。除了自清洁之外,类似荷叶结构的表面还有着更加广泛的用途:把它应用在卫星天线上,可以防止因为积雪而造成信号变差;应用于管道中,可以减少液体运输中造成的损失;作为人体植入材料,可以防止因生物分子的沉积而造成血栓等问题。
荷叶上的一滴水珠给予的启发已经可以解决这么多的难题,而这还远不及大自然智慧的万分之一。地球上的生物经过亿万年的进化,每一种都有其值得让人学习的独到之处。研究生物给人类的启示,逐渐成为新兴的学科,即“仿生学”,也就是通过对生物的结构和性质的研究来为工程技术提供新的设计思想和工作原理的科学。
今后当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也许大自然早就给我们准备好了答案。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荷叶“一尘不染”的秘密被发现,引发了我们身边正在进行的自清洁材料研发的革命。
B.凸起结构能使污物与荷叶之间的作用力减弱,从而使在叶面上流动的水滴更容易带走污物。
C.叶面微观凸起平行于叶边缘有序排列的结构,可使水滴定向滚动,水稻从而具有了疏水功能。
D.人类已能在塑料表面和织物上构筑类似荷叶表面的凸起结构,使它们具有自清洁功能。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开头,既点出说明对象,也起到引发读者阅读兴趣的作用。
B.瑞士一家公司研制的织物具有排斥咖啡、红酒等污溃的能力是受荷叶表面植物蜡的特性启发。
C.为了体现自清洁革命的光明前景,作者采用了把类似荷叶的结构“作为人体植入材料”的事例。
D.从经过亿万年进化的地球生物身上学习它们的智慧,可以一一解决我们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难。
6.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对荷叶的自清洁效应进行说明的?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枯荷雨声
聂鑫森
这个暮秋的午后,又下起了稀稀落落的冷雨。
游千闻坐在听荷楼一楼的落地窗前,隔着透明的玻璃,一边喝着茶,一边听着雨点落在枯荷上的声音,脸上透出落寞的况味。
城中这一大块地方叫雨湖公园,处在上湖的听荷楼是个茶社。游千闻家在不远处的一条巷子里,步行二十分钟便可到达。以往他很少来喝茶,眼下退休了,闲得骨头发酸,便喜欢坐在一楼喝茶,他觉得此处离湖水近,离已到暮年的枯荷近,离雨打枯荷的声音近。他的父亲是个中学老师,常讲解些古典诗词给他听,游千闻最有印象的是唐代李商隐写荷的两句诗:“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稀疏的雨点击在枯残的荷盖上,声音萧瑟、低沉,很清寂。
游千闻干的工作就很清寂。
他是自来水公司的自来水管网探漏工。这个工种很多人不知道,他们游走在夜深人静的大街小巷,见他们一面都难。每夜十二点上班,到早晨八点下班。游千闻和同一个小组的两个伙伴,身穿反光衣,头戴耳机,肩挎听漏仪,手提一个连着主机的探听器,在划定的区域,一步一步地追着自来水管网里流淌的水脉,聆听着哪一条管道有漏水的声音,然后确定漏点,通知抢救人员到达现场,以防管道爆裂造成大面积停水。
游千闻一听见“滴滴答答”的漏水声,全身的神经就会蓦地绷紧,耳机扣在耳朵上,仿佛听见堤坝决
口的雷霆之声。
游千闻下班后回到家里,吃点简单的早餐,赶快睡觉。中午起床后,吃过午饭,再睡到下午四点起床。然后,看看书,读读报。晚上呢,摊开探漏区域的自来水管网图,比看各条老管线的岁月历程,熟悉新管线的延伸方位,详细地记在笔记本上,乐此不疲。
几十年来,游千闻夜出晨归,职业特征正如他的名字:夜游不止,耳闻不辍。本公司员工千余之众,除探漏班的几十人之外,别人不认识他,他也不认识别人。只有在年终年度先进标兵的红榜上,大家才知道有“游千闻”这么个了不起的人物。
退休后的第一个夜晚,游千闻睡得很早,很香。半夜时,他突然掀开被子坐了起来,大声说:“又有管道漏水了!”
妻子惊醒了,说:“是下雨的声音,安心睡吧。”
“哦,我还以为在上班哩。”
“老游,你以后不要上班了,和我一样可以消消停停过日子了。儿子在外地已成家立业,尽可放心。家务事你无须操心,还是多去听荷楼喝喝茶吧,听听雨,聊聊天,而且听雨就像你还在上班探漏。”
于是,有雨的午后,游千闻就去听荷楼。先前上班和下班,都要经过雨湖,特别是夏日和初秋,荷叶重重叠叠,荷花有红有白,像一个人的最佳年龄段。现在,繁华已被风吹雨打去,荷叶枯残,褪去了碧绿,变成了赭石色;花早落了,赭黑色的荷梗,在一池白水里投下灰色的影子,正如人生的老境。游千闻心里总觉得有点空。
店堂里响起脚步声。
游千闻转过脸一看,是一个满头白发的老人,额上的皱纹又深又密,还蓄着一把银亮的胡子。肩上挎着一个大帆布袋,手里提着一个轻巧的折叠木画架。
年轻的女服务员,从柜台后走出来笑脸相迎。
“伏老,好久不见,到哪里云游去了?”
“小尤呀,我去云南乡村学校义务短期支教,培训美术教师,是我要求去的,一眨眼就是一个多月。”
“七十岁了,你真正是伏老不服老!怎么还带着画画工具来喝茶?”
“一边喝茶,一边画画,我们美术学院要搞一次退休教师的美展,还命题让我画枯荷。听说荷楼边的枯荷很好看,我来写生打草稿。”
“枯荷有什么看头!”
“小姑娘,人到老年就像进入枯萎期的荷,有的自悲自叹,有的却活得自尊,神清气朗,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我就是后者。”
伏老忽然用手指了指游千闻,说:“还有这位老哥子,也是后者。他一个人坐在窗前,应是枯荷的知音。”
伏老边说边走过来,朝游千闻拱了拱手,说:“恕我冒昧,我姓伏名嘶远,退休美术教师。我来之前,你一定是在看枯荷。”
游千闻赶忙站起来,拱手回礼,说:“还听……枯荷雨声。”
“好!过会儿我画枯荷,只用黑、赭、灰三种颜色,草草几笔就有形有神,请老哥子指教。”
“我太有幸了,观老哥子画画,等于当面聆教。”
自那个下午后,游千闻再也没有在听荷楼见过伏嘶远,这个老爷子又去忙什么事了。
游千闻却依旧在每天午后来到听荷楼,天晴也来,下雨也来。他挎着一个装满笔记本、图纸、资料和稿纸的帆布袋,在靠窗的桌子边坐下后,喝茶、赏枯荷,然后写应邀为新来的探漏工讲课用的讲稿:《如何正确使用仪器探测自来水管网的漏点》。
游千闻写着写着,闻到了枯荷散发出来的清香。
(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通过插叙游千闻的工作细节和他在妻子的劝说下到听荷楼打发时间的情节,小说内容更丰富完整,情节展开更合理。
B.小说第三段引用李商隐的诗句,不仅让作品更具文学性,也能突显游千闻较高的文学修养和生性喜静的性格特点。
C.小说娓娓道来,叙事语言平实自然,写景语言优美典雅;记叙与描写浑然一体,使整个作品富有情致,颇具特色。
D.作者给人物起名别有意味,游千闻的名字既契合其职业特征,也暗示了他的性情与品质,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活。
8.请简要分析“伏老”这一人物的作用。(6分)
9.文中多次写到“枯荷”,有何深意?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二、古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3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公讳步瀛,字麟洲,陈氏先世居歙,公曾祖讳时宾迁江宁,遂为江宁人。祖讳应陛。考讳士鋐。家故殖财,至公考为文学,好施予,尽亡其赀,生四子,而公为季。公长益贫,精厉为学,闳杰于文词,中乾
隆二十六年恩科会试榜第一,选庶吉士。散馆,改兵部主事,再擢至武选司郎中。
公在兵部,职事修办,吏不能为奸。服阕,其尚书奏请补车驾司郎中。逾二年,授河南陈州府知府,再擢至甘肃按察使,谳狱平。值平凉府盐茶厅回民为乱,党连数郡,人心皆耸。为逆者聚于通渭石峰堡,而总督李侍尧乃托以追逸贼,西往靖远,独留公扼陇上为守御。公亦愤发,不避险难,尽拘为逆者之家,又擒其分处他县为间应者。官军初战失利,公度贼乘胜必东犯陕西,以隆德、平凉当下陇之要,而守卫单弱,即拨回原兵分守,而后奏闻。其后,贼果东犯,不得过。公奏之达上以为知兵命大臣督军至且诏事与陈某议之公迎说形势事理无不究又筹粮馈入险岨皆给。逾月,贼平,公虽身未履战陈,而功足以埒。上乃擢为布政使,而旋调任于安徽,赐之花翎以奖焉。
乾隆五十年,江淮大饥,米升至钱五六十,暴民胁众为攘。公遍至所部,颁布上恩,督吏赈恤,防捕盗贼,全护疲困,自夏迄秋末,安徽得宁,而公劳瘁成疾。其后,擢贵州巡抚,抵治所,旧疾大作,遂薨,为乾隆五十四年十一月某日,年六十。
公为人坦白和易,虽于属吏无矜容厉气;然审察能否,进退必当其才。安徽布政司书吏皆江宁人,公临之有恩谊,而不以奸公法。公自奉俭陋,其在陈州,尝举家食稷。于族戚故旧,助恤常厚,岁时馈问无间,所在官舍,来居者常满。少工文章,喜诵书,老而不倦。承学弟子多材,而秦中丞承恩与公进士同榜,又同一年为巡抚,人以为美谈。
(节选自姚鼐《惜抱轩文集·兵部侍郎巡抚贵州陈公墓志铭(并序)》)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公奏之达/上以为知兵命/大臣督军至/且诏事与陈某议之/公迎说形势事理/无不究/又筹粮馈入险岨/皆给。
B.公奏之达/上以为知兵/命大臣督军至/且诏事与陈某议之/公迎说形势/事理无不究/又筹粮馈/入险岨皆给。
C.公奏之达上/以为知兵命/大臣督军至/且诏事与陈某议之/公迎说形势/事理无不究/又筹粮馈入险岨/皆给。
D.公奏之达上/以为知兵/命大臣督军至/且诏事与陈某议之/公迎说形势事理/无不究/又筹粮馈/入险岨皆给。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讳,中国古代讲求“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即避讳名字,指对君主、尊长避开不直称。文中是作者指称死后的尊长陈步瀛,在名字前称讳,以表示尊敬。
B.庶吉士,亦称庶常。明、清翰林院短期职位。在进士中选择有潜质者担任,为皇帝近臣,负责起草诏书,
为皇帝讲解经籍等,是明内阁辅臣的重要来源之一。
C.恩科,始于宋代,明、清亦用此制。清代在于正常科举外,逢皇帝即位或朝廷庆典,特地开科考试,也称“恩科”。 会试第一名称“会元”。“鼎元”是殿试第一,即“状元”的别称。
D.服阕,古代服丧一年后除去丧服。古代守丧有一定的时间规定,时间越长越表明守丧当事人对已故人的崇敬,和不忍对方离去的心情,一年为最长服丧期。
12.下列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陈步瀛不善经营。陈家以前是经商的,到了他这一辈,他考上了文学科,由于乐善好施,他家的财物全都散尽了。
B.陈步瀛行事果决。平凉府回民作乱的时,陈步瀛把叛乱的人的家属全部抓了起来,又抓住了分散居住在其他县里的内应。
C.陈步瀛善于用兵。平定回民作乱时,陈步瀛运筹帷幄,虽然没有亲自出阵杀敌,但建立的功劳却足以和出阵杀敌相比,被皇上赐予花翎。
D.陈步瀛生活节俭。他不但自身把节俭简陋当作生活的准则,在陈州的时候,他全家还曾以稷谷粗粮为饭食。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公为人坦白和易,虽于属吏无矜容厉气;然审察能否,进退必当其才。
(2)于族戚故旧,助恤常厚,岁时馈问无间,所在官舍,来居者常满。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5题。
赤 壁
杜庠
水军东下本雄图,千里长江隘舳舻。
诸葛心中空有汉,曹瞒眼里已无吴。
兵销炬影东风猛,梦断箫声夜月孤。
过此不堪回首处,荒矶鸥鸟满烟芜。
[注]杜庠:字公序,号西湖醉老,明朝诗人。曾任知县,不久罢归;不得志,放情诗酒。
14.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曹军以泰山压卵之势顺江而下、睥睨一切的气焰和威势;“本”字则暗示了其骄兵必败、“雄图”终将化为泡影的结局。
B.颔联分述诸葛亮和曹操两个历史人物:“心中空有汉”是说,汉朝将亡,诸葛亮纵然逞其才智,也是枉费心机;“眼里已无吴”句写曹操的狂妄轻敌。
C.“兵销炬影东风猛”所写内容与苏轼的“樯橹灰飞烟灭”词句同说一事;杜诗用此句写曹军的失败,为作者抒发历史沧桑之情作铺垫。
D.“梦断”“箫声”“夜月”的意象写作者联想到苏轼泛赤壁的遗事,蕴含着怅惘之情,呈现出豪放雄奇的诗风。
15.请结合诗句分析尾联是如何抒情的。(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曹操在《短歌行》中运用典故,以周公自比,说自己也有周公那样的胸襟,一定会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使天下的人才都心悦诚服地归顺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描写周瑜指挥赤壁之战时正值青春年少的英雄形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猿啼高而急,似哭似号,给人以凄、哀之感,让人听了伤心,所以诗人们常用猿啼表达哀音,比如唐代诗人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只有中国这样的国家、这样的政治制度,宁可牺牲一段时间的经济,也要对人民负责,对世界负责。中国人民怀着强烈的家国情怀,( ),共战疫情。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感叹,由于中国为世界防疫事业设立的新标杆,而为国际社会共同对抗疫情创造了一个宝贵的窗口期。
实际上,西方对中国的文化偏见一直都在。只不过这次突然( )的疫情,给了他们一个落井下石的新机会。不过,这一次他们被整个中国模式给震撼了,14亿人同时戴口罩,可以一起宅在家里渡过这个难关,一批又一批医务人员、解放军、志愿者冲到前线,这在西方是( )的。
其实今天的世界经济早已是密切联系的一个整体,一损俱损,一荣俱荣。湖北是全球汽车零部件供应的关键区域,因为( )疫情,全球汽车产业掀起了一场停产危机,从日产到韩国现代都因为中国供应的零部件短缺而受重创。德国近三分之一的企业遇到供货问题,连美国的药品供应也出现了危机。
在这个意义上,中国抗疫模式,就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际行动。这和美国那种优先、极端自私、( )、零和博弈的模式截然不同。从短期来看,中国模式意味着中国一国承担更多的责任和代价。
但中国人相信“天下为公”,相信“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国推广对整个人类负责的抗疫模式,必将赢得更多的朋友与更广泛的共同利益。俄罗斯政治学者马尔科夫说,从中国的表现可以看出,这是一个真正伟大的国家,它独自承受了打击,保护了全人类。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字音字形及语义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同仇敌忾 暴发 束手无策 新冠(guàn) 荒诞无稽(jī)
B.众志成城 爆发 望尘莫及 新冠(guān) 尔虞(yǔ)我诈
C.众志成城 暴发 不可思议 新冠(guān) 以邻为壑(hè)
D.同仇敌忾 爆发 无能为力 新冠(guàn) 专横跋扈(hù)
18.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
A.2000年,阿根廷的马拉多纳被国际足联评选为“世纪球王”。
B.南京本地有句谚语:“小雪腌菜,大雪腌肉。”
C.人们总是喜欢把生命的时间用“度日”来概括。
D.还有几位“大师”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
19.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语病,请把修改后句子写在横线上。(5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1题。
江南河港交流,且又地濒大海,湖沼特多,故空气里时含水分;到了冬天,不时也会下着微雨,而这微雨寒村里的冬霖景象,又是一种说不出的悠闲境界。你试想想,秋收过后,河流边三五人家会聚在一个小村子里,门对长桥,窗临远阜,这中间又多是树枝槎桠的杂木树林;在这一幅冬日农村的图上,再洒上一层细得同粉也似的白雨,加上一层淡得几不成墨的背景,你说够不够悠闲?若再要点些景致进去,则门前可以泊一只乌篷小船,茅屋里可以添几个喧哗的酒客。①________,还可以加一味红黄,在茅屋窗中画上一圈暗示着灯光的月晕。人到了这一境界,自然会胸襟洒脱起来。
一提到雨,②________。“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自然是江南日暮的雪景;“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则雪月梅的冬宵三友,会合在一道,在调戏酒姑娘了;“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是江南雪夜更深人静后的景况;“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又到了第二天的早晨,和狗一样喜欢弄雪的村童来报告村景了。诗人的诗句,也许不尽是在江南所写,而做这几句诗的诗人,也许不尽是江南人,但借了这几句诗来描写江南的雪景,岂不直截了当,比我这一支愚劣的笔所写的散文更美丽得多?
20.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3分)
A.拟人、比喻、夸张 B.引用、拟人、反问
C.对偶、反问、排比 D.引用、对偶、夸张
2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1、一个蛋从外面被叼开,注定会被吃掉。你要是能从里面自己啄开,很可能是只鹰。
2、七连的大伤亡,换来的是大部队的小伤亡。
3、有些枪必须开,有些枪可以不开。
4、没有冻不死的英雄,更没有打不死的英雄,只有军人的荣耀。
5、为什么我要去打仗。这场仗我们不打,就是我们的下一代要打。我们出生入死,就是为了让他们不打仗。
6、不相信有完不成的任务,不相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不相信有战胜不了的敌人。
——选自电影《长津湖》
要求:理解材料,写一篇演讲稿。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2021-2022学年高一语文单元培优测试卷
语 文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字是文明发展的载体,记录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发展进程与经验教训。古人说,欲灭其国者,必先灭其史。同样,如果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字消亡了,其文明发展的根基也就动摇了。汉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代代相传并不断繁荣发展的根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应将汉字教育作为凝神聚力、铸魂固本的战略工程。
清末民初以来,在日本“脱亚入欧”的影响下,中国一些知识分子对中华文化的根基——汉字产生了怀疑。“汉字落后”论者认为“汉字不灭,中国必亡”,声称汉字的出路在于“拉丁化”;“汉字难学”论者主张汉字“拼音化”与“简化”;“儿童识字有害”论者主张放弃汉字教育。这些论调在近几十年仍有一定市场,比如20世纪80年代,有人就认为“计算机是汉字的掘墓人”。
当前,汉字教育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面临外语教育的挑战。现在,英语是学生的必修课,学习英语在一些人看来可以改变命运。受这种价值观影响,在汉语与英语之间,一些人更重视学习英语,这直接冲击与削弱了汉字教育。二是面临信息化的挑战。随着信息化的迅猛发展,人们通过敲击键盘输入汉字的场合越来越多、越来越便捷;在古人眼中曼妙婀娜、形神兼备的汉字,现在变成了电脑键盘、手机屏幕上字母组合的产物。在日常工作生活中,书写汉字的机会在变少,提笔忘字的时候在增多。从这些角度来说,汉字面临危机绝不是危言耸听。
汉字是一种象形文字,具有“形、音、义”三要素。汉字不单单表达概念、内涵、外延等,还给人带来图形、联想、感觉等。与拼音文字相比较,汉字具有鲜明特色和独特魅力。学习与理解汉字,应遵循汉字自身的规律和特点。拼音文字是由字母组成的文字,其教学是用拼音的方法。我国汉字教学引进了这种方法,并将其作为汉字教学的主要方法。这种用拼音文字的教学方法来进行汉字教育的理念与实践有哪些优点和缺点,值得我们深思。
近年来,随着国人文化自信的提升,适应汉字在海外传播的需要,不少学者开始重新审视汉字教学的方法,合理借鉴我国传统汉字教学的经验。有的教学实验根据“形、音、义”三要素和儿童擅长“形象记忆”的特点,探索“从字形讲字义,从生活讲汉字”和“因形分类、因类施教”等汉字教学的新理念与新途径。通过这些方法,一些汉字教育工作者尝试把每个汉字的文化基因形象生动地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对汉字有兴趣、生爱恋、晓逻辑、会思考,甚至实现以字养德。这类教学实验,对完善汉字教育有积极意义。
加强汉字教育,除了不断创新汉字教学的方式方法,更重要的是提升全社会对汉字教育的重视程度。我们要把汉字教育提升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民族精神的高度来认识,只有这样,才能让古老的汉字在信息时代焕发新的生机,才能把中华文化的优秀基因植根于一代代中国人心中。
(摘编自王殿卿《汉字教育攸关文化传承发展》)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现在一些人鄙视汉语而重视英语,直接冲击和削弱了汉字教育,不利于文化传承。
B.汉字教学的方式方法的创新,有助于实现以字养德,从而激发学生对汉字的兴趣。
C.汉字记录着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发展进程与经验教训,是中华民族繁衍发展的基础。
D.清末民初一些知识分子对汉字产生了怀疑,原因之一是当时国人的文化自信不足。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在论证汉字教学时,强调应遵循汉字自身的规律和特点,借鉴传统汉字教学经验。
B.文章从历史与现实两个角度分析了汉字面临的危机,指出了加强汉字教育的必要性。
C.文章引用20世纪80年代某些人的观点,是为了证明汉字不能适应信息化的挑战。
D.文章首尾呼应,论述了汉字教育的重要意义,并对如何加强汉字教育提出了建议。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日本“脱亚入欧”对中国一些知识分子影响很大,有的人甚至提出废除汉字的主张。
B.汉字的形音义三要素,决定了汉字教育必须摒除拼音教学法,使用形象化教学法。
C.创新汉字教学法,提升全社会对汉字的重视程度,有助于让古老汉字焕发新生机。
D.如果我们不进行汉字教育而使用拉丁化文字,则我们文明发展的根基必然被动摇。
【答案】
1.D
2.C
3.B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现在一些人鄙视汉语”曲解文意,原文第三段信息是“当前,汉字教育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面临外语教育的挑战。现在,英语是学生的必修课,学习英语在一些人看来可以改变命运。受这种价值观影响,在汉语与英语之间,一些人更重视学习英语,这直接冲击与削弱了汉字教育”,可见文中没有鄙视之意,选项曲解文意,无中生有。
B.“有助于实现以字养德,从而激发学生对汉字的兴趣”错误,原文第五段中“通过这些方法,一些汉字教育工作者尝试把每个汉字的文化基因形象生动地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对汉字有兴趣、生爱恋、晓逻辑、会思考,甚至实现以字养德。这类教学实验,对完善汉字教育有积极意义”,可见选项逻辑关系混乱,应该是递进关系,先产生兴趣,后实现以字养德。
C.“汉字……是中华民族繁衍发展的基础”错误,原文第一段说“文字是文明发展的载体,记录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发展进程与经验教训。……同样,如果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字消亡了,其文明发展的根基也就动摇了。汉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代代相传并不断繁荣发展的根基”,可见选项偷换概念扩大了范围,应该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繁衍发展的基础”,而非中华民族繁衍发展的基础。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C.“是为了证明汉字不能适应信息化的挑战”错误,文章第二段“这些论调在近几十年仍有一定市场,比如20世纪80年代,有人就认为‘计算机是汉字的掘墓人’”,可见文中提到20世纪80年代某些人的观点,是证明质疑汉字的论调在近几十年仍有一定市场。
故选C。
3.本题考查筛选整合信息,把握文中观点态度能力。
B.“必须摒除拼音教学法”错,原文第四段“学习与理解汉字,应遵循汉字自身的规律和特点。拼音文字是由字母组成的文字,其教学是用拼音的方法。我国汉字教学引进了这种方法,并将其作为汉字教学的主要方法。这种用拼音文字的教学方法来进行汉字教育的理念与实践有哪些优点和缺点,值得我们深思”,可见作者虽然强调应遵循汉字自身的规律和特点,但只是讲在对拼音教学法进行反思,并没有说这种教学法就不适用于汉字教育必须摒除,选项表述绝对。
故选B。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荷花的圣洁已经被人们称颂了近千年之久。现在,科学家们终于
发现了荷叶一尘不染的秘密。这一发现不但令人们感叹大自然的精妙构思,还给材料科学家带来启发。一场自清洁材料的革命因此揭开了序幕,有望使人们摆脱污渍的烦恼。
20世纪90年代,德国波恩大学的植物学家巴斯洛特首次发现并解释了荷叶的自清洁效应。他在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植物叶面时,为防止微小灰尘带来的干扰,总是将叶面清洗干净。但是,他发现有些植物几乎总是保持一尘不染,荷叶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他发现荷叶表面分布着许许多多尺寸20~40微米的凸起结构,而整个荷叶,包括这些凸起结构的表面,又被更为微小的纳米尺度的植物蜡的晶体所覆盖。这种独特的结构就像是一片连绵不绝的长满参天大树的丘陵。
植物表面的蜡本身具有疏水的功能,而表面微小的凸起结构可以吸附空气,这一层溥薄的“气垫”可以托起落在表面上的水滴。由于水滴与荷叶表面的实际接触面积非常小,因而水滴在荷叶上可以像小球一般自由滚动。同时,微小的凸起结构也使得荷叶表面的灰尘和污物与叶面的接触面积很小,这样就减小了污物与荷叶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当水滴在叶面上滚动时,污物就很容易黏附在水滴上,随着水滴的滚动被带走,因此荷叶在雨后显得格外清爽洁净。
荷叶的超疏水性依赖于表面疏水的植物蜡和表面独特的凸起结构。科学家们对自然界中的其他生物比如芋头叶、紫罗兰等进行探索,发现许多植物叶面都有疏水的功能。水稻的叶子不但有疏水的功能,而且由于其微观凸起平行于叶边缘有序排列,还可以使水滴定向滚动。除此之外,鸭、鹅、部分水鸟的羽毛表面具有微小的条形结构,这样使得水更易于定向排除,自身不容易被沾湿。
现在,科学家们在实验室中可以用各种各样的物理或者化学方法制造出类似荷叶结构的自清洁表面。金属、塑料、有机物等疏水物质通过构造微米或纳米级别的复合表面结构,就可以拥有自清洁的功能。科学家们以简单的溶液成膜的方法,通过改变成膜物质的组成或成膜条件,十分简便地在普通塑料表面上构筑了荷叶般的凸起结构,赋予了塑料超疏水的功能。瑞士的一家公司则将纳米颗粒黏结到织物纤维上,形成类似荷叶表面的粗糙凸起,可以使织物具有排斥咖啡、红酒等污渍的能力。
虽然目前投入到市场中的具有自清洁功能的商品并不多,但是我们已经可以看到自清洁革命的一线曙光。除了自清洁之外,类似荷叶结构的表面还有着更加广泛的用途:把它应用在卫星天线上,可以防止因为积雪而造成信号变差;应用于管道中,可以减少液体运输中造成的损失;作为人体植入材料,可以防止因生物分子的沉积而造成血栓等问题。
荷叶上的一滴水珠给予的启发已经可以解决这么多的难题,而这还远不及大自然智慧的万分之一。地球上的生物经过亿万年的进化,每一种都有其值得让人学习的独到之处。研究生物给人类的启示,逐渐成为新兴的学科,即“仿生学”,也就是通过对生物的结构和性质的研究来为工程技术提供新的设计思想和工作原理的科学。
今后当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也许大自然早就给我们准备好了答案。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荷叶“一尘不染”的秘密被发现,引发了我们身边正在进行的自清洁材料研发的革命。
B.凸起结构能使污物与荷叶之间的作用力减弱,从而使在叶面上流动的水滴更容易带走污物。
C.叶面微观凸起平行于叶边缘有序排列的结构,可使水滴定向滚动,水稻从而具有了疏水功能。
D.人类已能在塑料表面和织物上构筑类似荷叶表面的凸起结构,使它们具有自清洁功能。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开头,既点出说明对象,也起到引发读者阅读兴趣的作用。
B.瑞士一家公司研制的织物具有排斥咖啡、红酒等污溃的能力是受荷叶表面植物蜡的特性启发。
C.为了体现自清洁革命的光明前景,作者采用了把类似荷叶的结构“作为人体植入材料”的事例。
D.从经过亿万年进化的地球生物身上学习它们的智慧,可以一一解决我们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难。
6.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对荷叶的自清洁效应进行说明的?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6分)
【答案】
4.C
5.A
6.从三个方面介绍荷叶的自清洁效应:①独特的结构:荷叶表面有微小的凸起结构,且被更微小的纳米尺度的植物蜡的晶体所覆盖;②清洁的原理:荷叶表面独特的结构使得水滴可自由滚动,灰尘和污物与荷叶之间的作用力很小,能轻易被水滴带走;③广泛的用途(应用):科学家们通过构筑类似荷叶表面的结构,带来了自清洁材料研发的革命,并在医学等领域还有更广泛的用途。
【分析】
4.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C.错在“水稻从而具有了疏水功能”,强加因果。从第四段“水稻的叶子不但有疏水的功能,而且由于其微观凸起平行于叶边缘有序排列,还可以使水滴定向滚动”分析可知,原句是说因为“其微观凸起平行于叶边缘有序排列”,从而使水滴定向滚动,而选项说成是凸起结构能使污物与荷叶之间的作用力减弱,“水稻从而具有了疏水功能”。
故选C。
5.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的能力。
B.“受荷叶表面植物蜡的特性启发”错,原文是“科学家们以简单的溶液成膜的方法,通过改变成膜物质的组成或成膜条件,十分简便地在普通塑料表面上构筑了荷叶般的凸起结构,赋予了塑料超疏水的功能。
瑞士的一家公司则将纳米颗粒黏结到织物纤维上,形成类似荷叶表面的粗糙凸起,可以使织物具有排斥咖啡、红酒等污渍的能力”,可见,瑞士一家公司研制的织物具有排斥咖啡、红酒等污溃的能力是由“荷叶的超疏水性依赖于表面疏水的植物蜡和表面独特的凸起结构”启发的。
C.“作者采用了把类似荷叶的结构‘为人体植入材料’的事例”错。原文是“我们已经可以看到自清洁革命的一线曙光。除了自清洁之外,类似荷叶结构的表面还有着更加广泛的用:……作为人体植入材料,可以防止因生物分子的沉积而造成血栓等问题”,可见,“作为人体植入材料”是为了说明自清洁之外的更加广泛的用途。
D.“可以一一解决”错,原文是“地球上的生物经过亿万年的进化,每一种都有其值得让人学习的独到之处”,可见,原文说的是地球上每一种生物都有其值得让人学习的独到之处,但是选项说“可以一一解决我们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难”,这显然夸大仿生学的作用。
故选A。
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该题可以从三个方面回答荷叶的自清洁效应:
(1)从荷叶独特的结构方面
根据“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他发现荷叶表面分布着许许多多尺寸20~40微米的凸起结构,而整个荷叶,包括这些凸起结构的表面,又被更为微小的纳米尺度的植物蜡的晶体所覆盖”概括为:荷叶表面有微小的凸起结构,且被更微小的纳米尺度的植物蜡的晶体所覆盖。
(2)从荷叶清洁的原理方面
根据“。由于水滴与荷叶表面的实际接触面积非常小,因而水滴在荷叶上可以像小球一般自由滚动。同时,微小的凸起结构也使得荷叶表面的灰尘和污物与叶面的接触面积很小,这样就减小了污物与荷叶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当水滴在叶面上滚动时,污物就很容易黏附在水滴上,随着水滴的滚动被带走,因此荷叶在雨后显得格外清爽洁净”概括为:荷叶表面独特的结构使得水滴可自由滚动,灰尘和污物与荷叶之间的作用力很小,能轻易被水滴带走。
(3)从荷叶广泛的用途(应用)方面
根据“现在,科学家们在实验室中可以用各种各样的物理或者化学方法制造出类似荷叶结构的自清洁表面。金属、塑料、有机物等疏水物质通过构造微米或纳米级别的复合表面结构,就可以拥有自清洁的功能”“我们已经可以看到自清洁革命的一线曙光。除了自清洁之外,类似荷叶结构的表面还有着更加广泛的用途:把它应用在卫星天线上,可以防止因为积雪而造成信号变差;应用于管道中,可以减少液体运输中造成的损失;作为人体植入材料,可以防止因生物分子的沉积而造成血栓等问题”概括为:科学家们通过构筑类
似荷叶表面的结构,带来了自清洁材料研发的革命,并在医学等领域还有更广泛的用途。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枯荷雨声
聂鑫森
这个暮秋的午后,又下起了稀稀落落的冷雨。
游千闻坐在听荷楼一楼的落地窗前,隔着透明的玻璃,一边喝着茶,一边听着雨点落在枯荷上的声音,脸上透出落寞的况味。
城中这一大块地方叫雨湖公园,处在上湖的听荷楼是个茶社。游千闻家在不远处的一条巷子里,步行二十分钟便可到达。以往他很少来喝茶,眼下退休了,闲得骨头发酸,便喜欢坐在一楼喝茶,他觉得此处离湖水近,离已到暮年的枯荷近,离雨打枯荷的声音近。他的父亲是个中学老师,常讲解些古典诗词给他听,游千闻最有印象的是唐代李商隐写荷的两句诗:“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稀疏的雨点击在枯残的荷盖上,声音萧瑟、低沉,很清寂。
游千闻干的工作就很清寂。
他是自来水公司的自来水管网探漏工。这个工种很多人不知道,他们游走在夜深人静的大街小巷,见他们一面都难。每夜十二点上班,到早晨八点下班。游千闻和同一个小组的两个伙伴,身穿反光衣,头戴耳机,肩挎听漏仪,手提一个连着主机的探听器,在划定的区域,一步一步地追着自来水管网里流淌的水脉,聆听着哪一条管道有漏水的声音,然后确定漏点,通知抢救人员到达现场,以防管道爆裂造成大面积停水。
游千闻一听见“滴滴答答”的漏水声,全身的神经就会蓦地绷紧,耳机扣在耳朵上,仿佛听见堤坝决口的雷霆之声。
游千闻下班后回到家里,吃点简单的早餐,赶快睡觉。中午起床后,吃过午饭,再睡到下午四点起床。然后,看看书,读读报。晚上呢,摊开探漏区域的自来水管网图,比看各条老管线的岁月历程,熟悉新管线的延伸方位,详细地记在笔记本上,乐此不疲。
几十年来,游千闻夜出晨归,职业特征正如他的名字:夜游不止,耳闻不辍。本公司员工千余之众,除探漏班的几十人之外,别人不认识他,他也不认识别人。只有在年终年度先进标兵的红榜上,大家才知道有“游千闻”这么个了不起的人物。
退休后的第一个夜晚,游千闻睡得很早,很香。半夜时,他突然掀开被子坐了起来,大声说:“又有管道漏水了!”
妻子惊醒了,说:“是下雨的声音,安心睡吧。”
“哦,我还以为在上班哩。”
“老游,你以后不要上班了,和我一样可以消消停停过日子了。儿子在外地已成家立业,尽可放心。家务事你无须操心,还是多去听荷楼喝喝茶吧,听听雨,聊聊天,而且听雨就像你还在上班探漏。”
于是,有雨的午后,游千闻就去听荷楼。先前上班和下班,都要经过雨湖,特别是夏日和初秋,荷叶重重叠叠,荷花有红有白,像一个人的最佳年龄段。现在,繁华已被风吹雨打去,荷叶枯残,褪去了碧绿,变成了赭石色;花早落了,赭黑色的荷梗,在一池白水里投下灰色的影子,正如人生的老境。游千闻心里总觉得有点空。
店堂里响起脚步声。
游千闻转过脸一看,是一个满头白发的老人,额上的皱纹又深又密,还蓄着一把银亮的胡子。肩上挎着一个大帆布袋,手里提着一个轻巧的折叠木画架。
年轻的女服务员,从柜台后走出来笑脸相迎。
“伏老,好久不见,到哪里云游去了?”
“小尤呀,我去云南乡村学校义务短期支教,培训美术教师,是我要求去的,一眨眼就是一个多月。”
“七十岁了,你真正是伏老不服老!怎么还带着画画工具来喝茶?”
“一边喝茶,一边画画,我们美术学院要搞一次退休教师的美展,还命题让我画枯荷。听说荷楼边的枯荷很好看,我来写生打草稿。”
“枯荷有什么看头!”
“小姑娘,人到老年就像进入枯萎期的荷,有的自悲自叹,有的却活得自尊,神清气朗,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我就是后者。”
伏老忽然用手指了指游千闻,说:“还有这位老哥子,也是后者。他一个人坐在窗前,应是枯荷的知音。”
伏老边说边走过来,朝游千闻拱了拱手,说:“恕我冒昧,我姓伏名嘶远,退休美术教师。我来之前,你一定是在看枯荷。”
游千闻赶忙站起来,拱手回礼,说:“还听……枯荷雨声。”
“好!过会儿我画枯荷,只用黑、赭、灰三种颜色,草草几笔就有形有神,请老哥子指教。”
“我太有幸了,观老哥子画画,等于当面聆教。”
自那个下午后,游千闻再也没有在听荷楼见过伏嘶远,这个老爷子又去忙什么事了。
游千闻却依旧在每天午后来到听荷楼,天晴也来,下雨也来。他挎着一个装满笔记本、图纸、资料和
稿纸的帆布袋,在靠窗的桌子边坐下后,喝茶、赏枯荷,然后写应邀为新来的探漏工讲课用的讲稿:《如何正确使用仪器探测自来水管网的漏点》。
游千闻写着写着,闻到了枯荷散发出来的清香。
(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通过插叙游千闻的工作细节和他在妻子的劝说下到听荷楼打发时间的情节,小说内容更丰富完整,情节展开更合理。
B.小说第三段引用李商隐的诗句,不仅让作品更具文学性,也能突显游千闻较高的文学修养和生性喜静的性格特点。
C.小说娓娓道来,叙事语言平实自然,写景语言优美典雅;记叙与描写浑然一体,使整个作品富有情致,颇具特色。
D.作者给人物起名别有意味,游千闻的名字既契合其职业特征,也暗示了他的性情与品质,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活。
8.请简要分析“伏老”这一人物的作用。(6分)
9.文中多次写到“枯荷”,有何深意?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答案】
7.B
8.①衬托主人公游千闻的形象,伏老一出现与游千闻形成对比,也能够烘托后文游千闻的形象;②正是因为伏老的出现以及与之交谈,主人公心境发生转变,因此,这一人物也有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③伏老是一个人老却不服老的形象,这也正彰显着本文的主旨。
9.①开头稀稀落落的雨声映衬着游千闻落寞的心境,暗示着他此时因退休而伤感;②荷花繁盛与枯萎之景的对比暗示游千闻因人到暮年开始自哀自叹;③写雨声打在枯荷之上声音清寂与游千闻的工作特点相呼应,体现着他宁静、耐得住寂寞的性格特点;④最后游千闻又闻到枯荷的清香也表明他的心境发生转变,重新发现了自己的价值。
【分析】
7.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的能力。
B.“突显游千闻较高的文学修养”说法无依据。文中说“游千闻最有印象的是唐代李商隐写荷的两句诗……”,结合后文可推知是因为枯荷雨声和管道漏水相似,所以印象深,和文学修养无关。
故选B。
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的作用的能力。
从人物塑造看,伏老退休后又是支教又是参加画展,生活充实,老有所为,这和游千闻形成对比;结尾写游千闻喝茶、赏枯荷,写为新来的探漏工讲课用的讲稿,和伏老一样活得心安而又充实,伏老的形象烘托了游千闻的形象;
从情节发展看,游千闻此时正空虚落寞心情低落,伏老出现,并与之交谈,游千闻听闻伏老的经历,感受老伏的现状,他的心境因此发生转变,因此,伏老这一人物也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从主旨看,伏老热爱生活,人老却不服老,七十岁还去支教,有生活的智慧,明了人到老年要活得自尊,要神清气朗,要做些力所能及的事这也正彰显着本文的主旨。
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小说情节作用的能力。
①开头写游千闻“听着雨点落在枯荷上的声音,脸上透出落寞的况味”,稀稀落落的雨声映衬着游千闻落寞的心境,暗示着他此时因退休而伤感,此处的“枯荷”衬托人物心情,凸显人物形象;
②“夏日和初秋,荷叶重重叠叠,荷花有红有白,像一个人的最佳年龄段。现在,繁华已被风吹雨打去,荷叶枯残,褪去了碧绿,变成了赭石色;花早落了,赭黑色的荷梗,在一池白水里投下灰色的影子,正如人生的老境”,通过写荷花繁盛与枯萎之景的对比点明人的最佳年龄段和人生的老境的不同,暗示游千闻因人到暮年开始自哀自叹;
③“稀疏的雨点击在枯残的荷盖上,声音萧瑟、低沉,很清寂”,但游千闻却对相关诗句印象深刻,说明雨声打在枯荷之上声音清寂与游千闻的工作特点相呼应,体现着他宁静、耐得住寂寞的性格特点;
④“游千闻写着写着,闻到了枯荷散发出来的清香”,最后写游千闻又闻到枯荷的清香,这表明他的心境已经发生转变,不再是空虚落寞,而是重新发现了自己的价值后的宁静与充实。
二、古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3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公讳步瀛,字麟洲,陈氏先世居歙,公曾祖讳时宾迁江宁,遂为江宁人。祖讳应陛。考讳士鋐。家故殖财,至公考为文学,好施予,尽亡其赀,生四子,而公为季。公长益贫,精厉为学,闳杰于文词,中乾隆二十六年恩科会试榜第一,选庶吉士。散馆,改兵部主事,再擢至武选司郎中。
公在兵部,职事修办,吏不能为奸。服阕,其尚书奏请补车驾司郎中。逾二年,授河南陈州府知府,再擢至甘肃按察使,谳狱平。值平凉府盐茶厅回民为乱,党连数郡,人心皆耸。为逆者聚于通渭石峰堡,而总督李侍尧乃托以追逸贼,西往靖远,独留公扼陇上为守御。公亦愤发,不避险难,尽拘为逆者之家,又擒其分处他县为间应者。官军初战失利,公度贼乘胜必东犯陕西,以隆德、平凉当下陇之要,而守卫单
弱,即拨回原兵分守,而后奏闻。其后,贼果东犯,不得过。公奏之达上以为知兵命大臣督军至且诏事与陈某议之公迎说形势事理无不究又筹粮馈入险岨皆给。逾月,贼平,公虽身未履战陈,而功足以埒。上乃擢为布政使,而旋调任于安徽,赐之花翎以奖焉。
乾隆五十年,江淮大饥,米升至钱五六十,暴民胁众为攘。公遍至所部,颁布上恩,督吏赈恤,防捕盗贼,全护疲困,自夏迄秋末,安徽得宁,而公劳瘁成疾。其后,擢贵州巡抚,抵治所,旧疾大作,遂薨,为乾隆五十四年十一月某日,年六十。
公为人坦白和易,虽于属吏无矜容厉气;然审察能否,进退必当其才。安徽布政司书吏皆江宁人,公临之有恩谊,而不以奸公法。公自奉俭陋,其在陈州,尝举家食稷。于族戚故旧,助恤常厚,岁时馈问无间,所在官舍,来居者常满。少工文章,喜诵书,老而不倦。承学弟子多材,而秦中丞承恩与公进士同榜,又同一年为巡抚,人以为美谈。
(节选自姚鼐《惜抱轩文集·兵部侍郎巡抚贵州陈公墓志铭(并序)》)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公奏之达/上以为知兵命/大臣督军至/且诏事与陈某议之/公迎说形势事理/无不究/又筹粮馈入险岨/皆给。
B.公奏之达/上以为知兵/命大臣督军至/且诏事与陈某议之/公迎说形势/事理无不究/又筹粮馈/入险岨皆给。
C.公奏之达上/以为知兵命/大臣督军至/且诏事与陈某议之/公迎说形势/事理无不究/又筹粮馈入险岨/皆给。
D.公奏之达上/以为知兵/命大臣督军至/且诏事与陈某议之/公迎说形势事理/无不究/又筹粮馈/入险岨皆给。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讳,中国古代讲求“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即避讳名字,指对君主、尊长避开不直称。文中是作者指称死后的尊长陈步瀛,在名字前称讳,以表示尊敬。
B.庶吉士,亦称庶常。明、清翰林院短期职位。在进士中选择有潜质者担任,为皇帝近臣,负责起草诏书,为皇帝讲解经籍等,是明内阁辅臣的重要来源之一。
C.恩科,始于宋代,明、清亦用此制。清代在于正常科举外,逢皇帝即位或朝廷庆典,特地开科考试,也称“恩科”。 会试第一名称“会元”。“鼎元”是殿试第一,即“状元”的别称。
D.服阕,古代服丧一年后除去丧服。古代守丧有一定的时间规定,时间越长越表明守丧当事人对已故人的崇敬,和不忍对方离去的心情,一年为最长服丧期。
12.下列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陈步瀛不善经营。陈家以前是经商的,到了他这一辈,他考上了文学科,由于乐善好施,他家的财物全都散尽了。
B.陈步瀛行事果决。平凉府回民作乱的时,陈步瀛把叛乱的人的家属全部抓了起来,又抓住了分散居住在其他县里的内应。
C.陈步瀛善于用兵。平定回民作乱时,陈步瀛运筹帷幄,虽然没有亲自出阵杀敌,但建立的功劳却足以和出阵杀敌相比,被皇上赐予花翎。
D.陈步瀛生活节俭。他不但自身把节俭简陋当作生活的准则,在陈州的时候,他全家还曾以稷谷粗粮为饭食。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公为人坦白和易,虽于属吏无矜容厉气;然审察能否,进退必当其才。
(2)于族戚故旧,助恤常厚,岁时馈问无间,所在官舍,来居者常满。
【答案】
10.B
11.D
12.A
13.(1)陈公为人襟怀坦白,平易近人,即使对待下属官吏,也没有骄矜的面容和严厉的神色;但是能(仔细)审察(部下)是否有才能,提拔官职一定符合他们的才能。
(2)(但他)对于家庭亲戚和故交朋友,帮助救济却极为优厚,一年四季馈赠慰问从不间断,他所住的官家宿舍,前来借住的人常常住满。
【分析】
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本句译为:陈步瀛奏报皇上,皇上认为他懂得用兵,命令大臣率领军队赶来(增援)。并且下诏让大臣凡事都跟陈步瀛商议。陈步瀛推算叙说当前形势,事情道理没有不穷尽的。又筹措粮食给养,使军队进入险峻的山区都能及时补给。
其中,“知”的宾语是“兵”,“命”是“大臣”的谓语,所以在“兵”后断句,据此排除AC;“上”的意思是“皇上”,是“以为知兵”的主语,应在“上”前断句,据此排除D。
故选B。
11.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D.“古代服丧一年后除去丧服”错误,应该是古代服丧三年后除去丧服;“一年为最长服丧期”错误,三年为最长服丧期。
故选D。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他考上了文学科”错误。由原文“至公考为文学,好施予,尽亡其赀”可知,是“到了陈步瀛父亲,致力于文学,喜欢施舍周济他人,钱财都用尽了”,并不是陈步瀛;“陈步瀛不善经营”于文无据,原文只提到“家故殖财”,陈步瀛家里先前经商,并没有提到过陈步瀛经商方面的信息。
故选A。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第一句关键词:“坦白和易”,襟怀坦白,平易近人;“矜容厉气”,骄矜的面容和严厉的神色;“能否”,是否有才能。
第二句关键词:“助恤”,帮助救济;“馈问”,馈赠慰问;“无间”,从不间断。
参考译文:
陈公,讳名步瀛。陈氏家族早年居住在歙县,陈步瀛的曾祖父陈时宾迁居江宁,于是就成了江宁人。祖父陈应陛。父亲陈士鋐。家里先前经商,到了陈步瀛父亲,致力于文学,喜欢施舍周济他人,钱财都用尽了,生了四个儿子,陈步瀛是老四。陈步瀛长大后,家里更加贫困,他精勤奋勉地做学问,在文章方面很杰出,考中了乾隆二十六年恩科会试的第一名,被选为庶吉士。(他在庶常馆考试后)散馆(为官),改任兵部主事,又提拔至(兵部)武选司(担任)郎中。
陈公(步瀛)在兵部任职的时候,操办的事情(严谨清楚),(属下)官吏不能做违法的事情。守丧期满除服,兵部尚书奏请(皇上)补授(兵部)车驾司郎中的官职。两年后,被授予河南陈州府知府,再次提拔,为甘肃按察使,审问案情公平。正遇上平凉府盐茶厅回民叛乱,数个郡县的叛民结起伙来,人心惊动不安。叛乱的人在通渭石峰堡聚集,总督李侍尧就假托追赶逃跑的贼寇,往西到靖远县躲避去了,只留下了陈步瀛,扼守陇上作为防御。陈步瀛也发怒了,不避危险艰难,把叛乱的人的家属全部拘押起来,又抓住了分别在其它县作为内应的人。第一次交战官军失利了,陈步瀛推测贼兵趁着胜利一定会向东进犯陕西。因为隆德,平凉阻挡住了下陇的险要位置,可是防守保卫的力量单薄弱小,就调回了原先的军队分兵把守,然后把消息上奏给朝廷。后来,贼兵果然向东进犯,(被阻挡住)不能通过。陈步瀛奏报皇上,皇上认为他懂得用兵,命令大臣率领军队赶来(增援)。并且下诏让大臣凡事都跟陈步瀛商议。陈步瀛推算叙说当前形势,事情道理没有不穷尽的。又筹措粮食给养,使军队进入险峻的山区都能及时补给。一个多月过后,贼兵被平息,陈步瀛虽然没有亲临战场,但功勋足以相比。皇上就提拔他做了布政使,不久又(将他)
调任到安徽,赐给他顶戴花翎来褒奖他。
乾隆五十年,江淮发生大饥荒,米价每升达到了五六十钱,暴民聚众抢夺粮食。陈步瀛走遍了所管辖的地方,颁布皇上的诏令,督促官吏赈济、抚恤灾民,防卫、抓捕盗贼,保全了疲惫贫困的百姓。从夏天忙到秋末,安徽渐渐得以安定,但陈步瀛却因为过度劳累生了病。后来,又被皇上提拔为贵州巡抚,到达驻地后,旧病发作去世,死时为乾隆五十四年十一月某日,享年六十岁。
陈公为人襟怀坦白,平易近人,即使对待下属官吏,也没有骄矜的面容和严厉的神色;但是能(仔细)审察(部下)是否有才能,提拔官职一定符合他们的才能。安徽布政司的官署吏员都是江宁人,陈公对待他们有恩德情谊,却从不因此扰乱公法。陈公自身把节俭简陋当作生活的准则,他在陈州的时候,曾经全家吃稷谷(粗粮)。但他对于家庭亲戚和故交朋友,帮助救济却极为优厚,一年四季馈赠慰问从不间断,他所住的官家宿舍,前来借住的人常常住满。年少时善于写文章,喜欢读书,到年老了还孜孜不倦。继承他学业的弟子有很多成材的,秦中丞承恩与陈步瀛是同榜进士,又是同一年做的巡抚,人们把这件事当作美谈。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5题。
赤 壁
杜庠
水军东下本雄图,千里长江隘舳舻。
诸葛心中空有汉,曹瞒眼里已无吴。
兵销炬影东风猛,梦断箫声夜月孤。
过此不堪回首处,荒矶鸥鸟满烟芜。
[注]杜庠:字公序,号西湖醉老,明朝诗人。曾任知县,不久罢归;不得志,放情诗酒。
14.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曹军以泰山压卵之势顺江而下、睥睨一切的气焰和威势;“本”字则暗示了其骄兵必败、“雄图”终将化为泡影的结局。
B.颔联分述诸葛亮和曹操两个历史人物:“心中空有汉”是说,汉朝将亡,诸葛亮纵然逞其才智,也是枉费心机;“眼里已无吴”句写曹操的狂妄轻敌。
C.“兵销炬影东风猛”所写内容与苏轼的“樯橹灰飞烟灭”词句同说一事;杜诗用此句写曹军的失败,为作者抒发历史沧桑之情作铺垫。
D.“梦断”“箫声”“夜月”的意象写作者联想到苏轼泛赤壁的遗事,蕴含着怅惘之情,呈现出豪放雄奇
的诗风。
15.请结合诗句分析尾联是如何抒情的。(6分)
【答案】
14.D
15.①直抒胸臆。“过此不堪回首处”意思是,这样的事情已经过去了不值得回忆了。诗人伤感于历史的变迁和现实的荒凉:那些三国时代的英雄都已不在,就连那月夜泛舟,临风吹箫,放言宏论的苏轼和客子,也早已杳如黄鹤。②借景抒情(以景结情)。末句以景结情,诗人将一腔忧思愁绪寄托给荒矶鸥鸟、哀草寒烟。作者的百般感触尽在不言中,也给全诗笼上了一层由历史的沧桑感、宇宙的苍凉感和人生短暂渺小的感喟相交织而成的凄怆意绪。
【分析】
14.本题综合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D.“呈现出豪放雄奇的诗风”错误,应是“诗境也由粗犷转为凄清”。
故选D。
1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尾联诗人从幽思冥想中重又回到使他感兴趣的眼前风物上来,“过此不堪回首处,荒矶鸥鸟满烟芜”,曾经令人不堪回首的往事随着时间的流逝都成为过去时,不必回忆也不值得回忆了,眼前荒岛上鸥鸟乱飞满目荒芜。前句直抒胸臆,不堪回首是伤感于历史的变迁和现实的荒凉:那些三国时代的英雄人物--一世之雄的曹操,足智多谋的诸葛亮,雄姿英发的周郎,“而今安在哉?”就连那月夜泛舟,临风吹箫、放言宏论的苏轼和客子,也早已杳如黄鹤。
荒凉的赤壁矶而今只有鸥鸟流连栖息,满目所见皆是衰草连天,寒烟笼罩,面对此景,多情善感的诗人抚今追昔,念往思来,感慨万端;再加上仕途的失意,生活的坎坷,命运的乖舛,……一腔忧思愁绪向谁倾?末句以景结情,作者把百般感慨万般思绪倾注于眼前的画面流泻于笔端,但言有尽意无穷,也给全诗笼上了一层令人凄怆伤感的情绪,由历史的沧桑感、宇宙的苍凉感和人生短暂渺小的空虚感相交织。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曹操在《短歌行》中运用典故,以周公自比,说自己也有周公那样的胸襟,一定会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使天下的人才都心悦诚服地归顺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描写周瑜指挥赤壁之战时正值青春年少的英雄形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猿啼高而急,似哭似号,给人以凄、哀之感,让人听了伤心,所以诗人们常用猿啼表达哀音,比如唐代诗人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
【答案】周公吐哺 天下归心 小乔初嫁了 雄姿英发 风急天高猿啸哀 杜鹃啼血猿哀鸣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哺、初、哀”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只有中国这样的国家、这样的政治制度,宁可牺牲一段时间的经济,也要对人民负责,对世界负责。中国人民怀着强烈的家国情怀,( ),共战疫情。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感叹,由于中国为世界防疫事业设立的新标杆,而为国际社会共同对抗疫情创造了一个宝贵的窗口期。
实际上,西方对中国的文化偏见一直都在。只不过这次突然( )的疫情,给了他们一个落井下石的新机会。不过,这一次他们被整个中国模式给震撼了,14亿人同时戴口罩,可以一起宅在家里渡过这个难关,一批又一批医务人员、解放军、志愿者冲到前线,这在西方是( )的。
其实今天的世界经济早已是密切联系的一个整体,一损俱损,一荣俱荣。湖北是全球汽车零部件供应的关键区域,因为( )疫情,全球汽车产业掀起了一场停产危机,从日产到韩国现代都因为中国供应的零部件短缺而受重创。德国近三分之一的企业遇到供货问题,连美国的药品供应也出现了危机。
在这个意义上,中国抗疫模式,就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际行动。这和美国那种优先、极端自私、( )、零和博弈的模式截然不同。从短期来看,中国模式意味着中国一国承担更多的责任和代价。但中国人相信“天下为公”,相信“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国推广对整个人类负责的抗疫模式,必将赢得更多的朋友与更广泛的共同利益。俄罗斯政治学者马尔科夫说,从中国的表现可以看出,这是一个真正伟大的国家,它独自承受了打击,保护了全人类。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字音字形及语义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同仇敌忾 暴发 束手无策 新冠(guàn) 荒诞无稽(jī)
B.众志成城 爆发 望尘莫及 新冠(guān) 尔虞(yǔ)我诈
C.众志成城 暴发 不可思议 新冠(guān) 以邻为壑(hè)
D.同仇敌忾 爆发 无能为力 新冠(guàn) 专横跋扈(hù)
18.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
A.2000年,阿根廷的马拉多纳被国际足联评选为“世纪球王”。
B.南京本地有句谚语:“小雪腌菜,大雪腌肉。”
C.人们总是喜欢把生命的时间用“度日”来概括。
D.还有几位“大师”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
19.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语病,请把修改后句子写在横线上。(5分)
【答案】
17.C
18.B
19.中国不仅为国际社会共同对抗疫情创造了一个宝贵的窗口期,也为世界防疫事业设立了新标杆。
【解析】
17.本题考查学生字音、字形、近义成语的辨析能力。
第一空,“同仇敌忾”指全体一致痛恨敌人;“众志成城”是指万众一心,像坚固的城墙一样不可摧毁,比喻团结一致,力量无比强大。此处根据语境“共战疫情”应使用“众志成城”。
第二空,“暴发”与“爆发”均为动词,都是“突然发作”的意思,但二者的使用范围有所不同:“暴发”多用于山洪、大水或疾病等具体事物;“爆发”可用于具体事物,如火山,也可用于抽象事物,如革命、起义、运动等重大事变,再如力量、情绪等等。根据具体语境“疫情”应使用“暴发”。
第三空,“不可思议”原有神秘奥妙的意思,现多指无法想象,难以理解;“望尘莫及”指远远望着前面人马行走时扬起来的尘土而追赶不上,比喻远远落在后面,也常用作和人比较时自谦的话;“束手无策”指遇到问题,就像手被捆住一样,一点办法也没有;“无能为力”指不能施展力量,使不上劲或没有能力去做好某件事情、解决某个问题。此处根据具体语境应强调难以理解和想象,所以使用“不可思议”最合适。
第四空,“新冠”的“冠”是“冠状病毒”的意思,属于名物义,如冠心病,读音为“guān”。
第五空,“以邻为壑”指拿邻国当做大水坑,把本国的洪水排泄到那里去,现比喻只图自己一方的利益,把困难或祸害转嫁给别人;“荒诞不稽”指十分荒唐离奇,毫无根据;“尔虞我诈”指互相猜疑、互相欺骗,“虞”读音为“yú”;“专横跋扈”指专断蛮横,任意妄为,蛮不讲理。根据语境“美国优先、极端自私”和读音,应该选择“以邻为壑”。
故选C。
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引号的作用是“直接引用的内容”。
A.引号的作用是“特殊称号”。
B.引号的作用是“直接引用的内容”。
C.引号的作用是“需着重论述的内容”。
D.引号的作用是“反语”。
故选B。
19.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横线的句子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语序不当以及关联词语使用不当。“为国际社会共同对抗疫情创造了一个宝贵的窗口期”谈中国举措对世界抗击疫情提供的短期帮助,意义相对较小;而“为世界防疫事业设立了新标杆”谈中国举措对世界防疫事业起到的典范作用,意义相对较大,所以本句应该是递进关系复句,选择关联词“不仅……而且……”或者“不仅……也……”。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1题。
江南河港交流,且又地濒大海,湖沼特多,故空气里时含水分;到了冬天,不时也会下着微雨,而这微雨寒村里的冬霖景象,又是一种说不出的悠闲境界。你试想想,秋收过后,河流边三五人家会聚在一个小村子里,门对长桥,窗临远阜,这中间又多是树枝槎桠的杂木树林;在这一幅冬日农村的图上,再洒上一层细得同粉也似的白雨,加上一层淡得几不成墨的背景,你说够不够悠闲?若再要点些景致进去,则门前可以泊一只乌篷小船,茅屋里可以添几个喧哗的酒客。①________,还可以加一味红黄,在茅屋窗中画上一圈暗示着灯光的月晕。人到了这一境界,自然会胸襟洒脱起来。
一提到雨,②________。“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自然是江南日暮的雪景;“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则雪月梅的冬宵三友,会合在一道,在调戏酒姑娘了;“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是江南雪夜更深人静后的景况;“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又到了第二天的早晨,和狗一样喜欢弄雪的村童来报告村景了。诗人的诗句,也许不尽是在江南所写,而做这几句诗的诗人,也许不尽是江南人,但借了这几句诗来描写江南的雪景,岂不直截了当,比我这一支愚劣的笔所写的散文更美丽得多?
20.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3分)
A.拟人、比喻、夸张 B.引用、拟人、反问
C.对偶、反问、排比 D.引用、对偶、夸张
2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答案】
20.B
21.①天垂暮了
②也就必然的要想到雪
【解析】
20.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修辞手法的能力。
第二段中的“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等诗句的引用,使用了引用的修辞手法;“则雪月梅的冬宵三友,会合在一道,在调戏酒姑娘了”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你说够不够悠闲”等语句,使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门对长桥,窗临远阜”运用了对偶,但文中并没有使用夸张、排比手法。
故选B。
2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①空,结合下文“还可以加一味红黄,在茅屋窗中画上一圈暗示着灯光的月晕”可知,描写的是天色已晚的景色,故填写“天垂暮了”;
第②空,结合“‘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自然是江南日暮的雪景”可知,下文写的是雪景,故本空可填写“也就必然的要想到雪”。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1、一个蛋从外面被叼开,注定会被吃掉。你要是能从里面自己啄开,很可能是只鹰。
2、七连的大伤亡,换来的是大部队的小伤亡。
3、有些枪必须开,有些枪可以不开。
4、没有冻不死的英雄,更没有打不死的英雄,只有军人的荣耀。
5、为什么我要去打仗。这场仗我们不打,就是我们的下一代要打。我们出生入死,就是为了让他们不打仗。
6、不相信有完不成的任务,不相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不相信有战胜不了的敌人。
——选自电影《长津湖》
要求:理解材料,写一篇演讲稿。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则任务驱动型作文。材料来自电影《长津湖》中的六句台词。第一句,不要指望别人会帮助自己,自身强大才是真正的强大。第二句,在集体利益面前,个人的牺牲是值得的;第三句,我们有不怕开枪的
勇气,也有不能开枪的正义,事有可为有不可为。第四句,理想、信仰,人生价值,有时可以超越生命。第五句,勇敢担当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不推卸,不逃避,就是留给后代最好的礼物。第六句,昂扬的斗志,坚定的信念,这些永远是创造奇迹的法宝。
本题要求写一篇演讲稿,注意演讲稿的格式。演讲时可以选择其中一句感触最深的台词来立意,也可以选择多句台词综合立意。不管选择什么内容,都要认真体会台词中熔铸的热血和精神,用真情实感表达对志愿军战士的敬仰。写作中还必须要思考,这些精神对后世、对我们中国人的影响是什么,作为当代青年,如何继承并发扬这些精神,如何接过时代的接力棒,承担起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时代责任。
立意:
1. “破壳”与“突围”。
2. 让理想之光不灭,让信念之火永存。
3. 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
4. 铭记长津湖血战,以拼搏之姿告慰英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