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教学设计
课题 登高 课型 探究课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杜甫的生平及本诗的写作背景;⒉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和无尽的哀思;过程与方法: 掌握由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鉴赏技巧;
情感与态度: 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和无尽的哀思。
教材分析 《登高》这首诗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必修三第二单元,这一单元的主题是唐代诗歌的学习。单元教学旨在引领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把握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情怀,领略不同作者的创作风格,提高对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旨趣的感悟能力。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全诗慷慨激越,动人心弦,是一首“拔山扛鼎”式的悲歌,诗歌饱含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个人身世的辛酸。
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对诗的了解还比较肤浅,并不专注于诗歌本身的意象、意境与情感,因此,在教学本课时,要引导学生在了解诗人身世遭际和写作背景的前提下,品味语言,感知意象,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同时,要加强对学生古诗词诵读的训练,让他们学会品味诗歌的意境,进而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由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鉴赏技巧;难点: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和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教法与学法 教法 吟诵法。通过反复诵读,把握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进而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情景再现。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再现秋江广阔的情景和抒情主人公的形象,通过再创意境理解这首诗的思想感情和艺术特点。 3、合作与探究。只有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参与讨论,才有助于培养和激发阅读的兴趣和灵感,才有利于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使每个学生得到更充分的发展。
学法 1、重视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2、朗读和默读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反复诵读,把握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进而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 布置学生课前去找杜甫的资料,了解他不同时期作品的风格。
教学重难点设计过程
教学步骤及教学内容 内容提要 方法与策略 设计意图
一、鉴赏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1、这首诗首联共写了几种景物?各分别用什么词描写的?明确:这首诗首联共写了六种景物:风、天、猿、渚、沙、鸟。分别用“急” “高” “啸哀”“清”“白”“飞回”来描写。十四字写六种景,极为凝练。急风、高天、哀猿、清渚、白沙、飞鸟,各给人什么感觉? 明确:急风,使人感到非常冷。既有身体的,又有心灵的,但更主要是心灵的。天高:显得天底下的人很渺小,很孤单。哀猿:使人听到它的叫声很悲凉。飞鸟:这是一只孤独痛苦的鸟,仅此一只,根据杜甫晚年的处境去想象,这时候他一个人漂泊在外,远离家乡,不知何时能够回到家。 学生齐读首联,激发学生想象。学生闭上双眼,伴着音乐和教师对画面的描述,想象诗中的画面与意境。 1、重在培养学生抓住意象鉴赏诗歌的能力,抓住景物特征,结合时代背景,体会通过写景来表达作者的复杂感情,突破重点。2、将诗句转换成描述性语言,有利于激活学生思维,在头脑中再造想象,进一步体会诗的意境。
二、鉴赏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1、找出诗句意象,想象画面。明确:无边落木萧萧下——写山景,“无边”写落叶之多,“萧萧”写落叶之声。在秋风中纷纷飘落的黄叶,不能不让人联想到人生的短暂,而身心交瘁的诗人更不能不联想到自己的处境。当诗人想到,在这动荡不安的社会中,自己也将要象这随风飘零的黄叶一样,结束这短暂的一生,这样的联想是多么的悲凉啊。2、把“落木”改成“落叶”,哪一个更好一些?为什么?明确:“落木”更好,落叶有很多种,给人的感觉也不同,“落木”给人感觉比较沉重,“落叶”比较轻飘。“落木”给人感觉光秃秃的样子,而“落叶”让人感觉到树上还有许多叶子。从颜色上看“落木”往往让人联想到树干的颜色,枯黄。3、分析“滚滚长江东逝水”诗句,体会诗人情感。“不尽长江滚滚来”,“不尽”呼应前面的“无边”,写出了江水的源远流长,“滚滚”呼应前面的“萧萧”,写出了江水的滔滔气势。而这日夜流淌,永不停息的江水,不能不让人既联想到时光的易逝,又联想到时间的永恒。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短暂的人生,在永恒的时间面前越发显得短暂,两相比较,就更让人感慨万端了。本诗是作者暮年的作品,他看到江水的时候就想到,唉,老了,岁月不待人呀!因此这个地方要用‘滚滚’,不能用‘滔滔’。这里我们就可以想到杜甫的心情,什么样的心情?悲凉。 以抢答的形式回答第一个问题。小组合作,分任务完成。第一第二组完成画问题1、2的题目;第三第四组完成问题3的题目。完成规定任务后还可以任选任务。把讨论内容写在稿纸上,派代表回答后,生互评,师作点拨。 1、对第一个问题很快能概括出来,因此适宜用抢答方式呈现答案。2、分任务小组合作讨论能更容易更全面地找到答案,让学生另外自由选择问题能减轻学习压力。
三、鉴赏——“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1、本诗诗眼:悲。2、(4)“悲”字是本诗诗眼,也体现了作者浓厚的悲情,那作者的悲情来自哪些方面呢?立足于文本,从诗中找出悲之因。明确:悲之一:悲秋。悲之二:客中悲秋。悲之三:常客悲秋。悲之四:万里常客悲秋。悲之五:独自登台。悲之六:多病独登台。悲之七:晚年多病登台。悲之八:生活艰难。悲之九:新停酒杯。3、如此多悲,传递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请结合知人论世的方法分析诗人的感伤。再小而言之的自我:功业无成——壮志难酬小而言之的家运:羁旅之愁——漂泊之苦 国家:国运衰微——国难 1、先让学生找出诗眼;学生独立思考,找出作者的悲情来自哪些方面,学生回答,教师点拨,层层递进。3、小组讨论,合作探究。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层层递进的启发学生找出诗人的情感。 这是本课的重点内容,通过层层递进的启发提问,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兴奋的情绪当中,学习的自主性得到充分体现;培养了学生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和关键句鉴赏诗歌的能力。
板书设计 再小而言之的自我:功业无成——壮志难酬 《登高》 小而言之的家运:羁旅之愁——漂泊之苦 悲的原因 国家:国运衰微——国难
教学感悟或反思 通过分析的意象,深层探究,感悟诗人的情感,摸杜甫诗歌创作的最高境界是这节课设计的初衷,在原有对诗人认识的基础上,结合大量资料,立足文本解读,引导学生深入品读,层层深入探究,深层解读诗作中隐含的人文内涵,悲中显壮,悲中显真。在引导过程中做必要拓展,增加学生的人文积累,增加课堂的厚重感。教学目标基本达成。不足之处:在实际的教学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学生预习时辅助资料的阅读不够细不够深入,课堂拓展不流畅;方法手段技巧教师语言都显得拖沓,费时;悲壮情感探究比较到位,但引导学生立足诗作具体分析地不够,悲中显“真”得探究,显得机械;3、整节课前松后紧,节奏把握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