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教案
【教学目标】
分析意象,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品味诗句语言,结合知人论世,体味诗人流露在作品中深沉苦痛和忧思;
学习诗人心系苍生,情寄邦国的博大胸怀。
【教学重点】
赏析诗歌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品味诗句语言,结合知人论世,体味诗人流露在作品中深沉苦痛和忧思。
【教学难点】
解读作品中“悲”情的丰富内涵。
【教学方法】
诵读法;探究法;点拨法。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秋是中国诗歌中一个永恒的话题,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为我们塑造了在深秋里一个沦落天涯的孤独词人形象;毛泽东的《沁园春 长沙》同样是在深秋时节,呈现的确是一幅绚丽多彩、生机盎然的湘江秋景图。那么伟大的诗人杜甫确是“醉里眉攒万国愁”,他的笔下的深秋又是怎样的景象呢?今天我们怀着仰慕的心情一起走进杜甫的内心世界,去领略他的才情,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被誉为七律之首的绝世名篇——《登高》。
初读课文,读准节奏,读出情感
学生自由朗诵;
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诵本词;
配乐范读:评价学生的朗读情况,教师进一步范读;
请学生仿读;
配乐齐读:全班齐读。
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这首诗给你的整体感受是什么?请你结合题目和写作背景谈谈作者为何会抒发出这样的感情?
明确:凄楚、悲伤、痛苦、孤独、沉郁、顿挫
1、解题
农历九月初九是我国传统的重阳节。这一天全家都要一起登高“避灾”以求长寿,还会插茱萸,喝酒赏菊,所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其中“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描述的正是重阳节登高、插茱萸的习俗。
2、写作背景
杜甫身逢战乱,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为止。11年中,一直在外飘零,写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3年后病死在出蜀途中。这首诗是大历二年(公元767年)作者寄寓夔州(重庆奉节)时写的。此时“安史之乱”已结束4年,但地方军阀乘机争夺地盘,国家仍是一片混乱。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相继辞世——所有这些,像浓云一样压在杜甫心头,他是为派遣抑郁而抱病登台的。
首联写登高俯仰所见所闻,一连出现哪六个特写镜头?渲染了秋江景物的什么特点 ?
明确:迅疾的秋风、高远的天空、哀鸣的猿啼、孤零冷落的小岛、水落而出的白沙、低飞盘旋的水鸟。
这些都是具有夔州三峡秋季特征的典型景物,捕捉入诗,不但形象鲜明,使人读了如临其境,而且所展示的境界,既雄浑高远,又肃杀凄凉。 悲景
颔联写了萧萧而下的“无边落木(落叶)”、滚滚东流的“不尽长江”两种景物。这样的景物,对于当时55岁(逝世前3年)、飘零流落在外,同时又是一个现实主义的有阔大胸襟的诗人的杜甫来说,会产生怎样的感慨?
明确:既感到人生短暂而渺小,历史悠远而不可逆转,因壮志未酬而产生惆怅;也会感到豁达、坦荡、胸襟开阔。
过渡: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写到:“一切景语皆情语。”那么这首诗中所描写的景物融入作者主观感情的写作手法称为什么呢?
(明确:情景交融)
请回顾曾经学过的诗歌,有哪些诗句运用到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呢?
(明确:例:孟浩然《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四、研读课文,重点探究,品味情感
(一)从“万里”、“作客”、“百年(老年)”、“多病”、“独”这些字眼中,你能领悟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身逢战乱、时值悲秋、离乡万里、漂泊他乡、人到老年、体弱多病、孤独无依,再加上国家多难,诗人身受八重愁苦。倍感老病孤独,身世凄凉,十分眷念家乡和亲人,也为国家多难忧心忡忡。 悲身世
(二)尾联中“艰难”、“潦倒”二词形容的是国家还是个人?“苦恨”二字如何理解?这一联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境界?
明确:既是国家,也是个人。客观上,“国破”与“家亡”是因果关系;主观上,诗人一直忧国忧民,为国家即将破亡的形势忧心如焚。 悲国
从联句的对仗关系看,“苦恨”与“新停”相对,应是副词加动词,“苦”是副词“很”,“恨”是动词“遗憾”,诗人很遗憾过早的白了双鬓,不能多为国家出力。
古代知识分子大多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自勉,而杜甫无论穷达,都心忧天下,其思想境界之高,不愧被称为“诗圣”。
过渡:解读作品中“悲情”的丰富内涵。 景之悲、身世之悲、国之悲。
明确:结合全诗,“景之悲”主要体现在前两联中,借用“秋风”、“猿鸣声”、“白鸟”、“落木”、“长江”这些景物巧妙地融入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是情景交融的典型写照;“身世之悲”则体现在“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这句诗上,反映了诗人离乡万里在重阳佳节独自登高的真实处境;“国之悲”是“身世之悲”的升华。诗人虽晚年窘迫,但仍关怀国家,心忧天下,悲叹国家日渐衰落的处境,同时也为自己年华已逝难以为国效力而扼腕叹息。
五、整体小结
1、小结
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落笔的角度虽然不同,但都围绕着诗的中心——“悲秋”。在写景之中,又有声(风声猿啼声),有色(沙白渚清),有动(鸟飞叶落),有静(沙渚),有局部景(首联),有整体景(颔联)。而且一三句相承接,都是写山景;二四句相承接,都是写江景。
在抒情上,颈联的“万里”与“百年”又与颔联的“无边”与“不尽”相呼应,从时空两处着笔,由异乡漂泊到多病残生;尾联从白发日多,因病停杯,归结到世事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而且五、七两句相承接,都是写悲苦;六、八句相承接,都是写多病。因“悲秋”而勾引起“苦难”,因“多病”而造成“停杯”,在诗的内容上又是互相紧密联系的。全诗情景交融,浑然一体,中间虽有如此丰富的内容,如此复杂的感情,但笔势却一气直下,形成了一个既有变化又和谐统一的艺术整体。
全体同学齐背《登高》。
六、板书设计
情景交融 猿鸣声——叫声悲凉
飞鸟——孤独无依
落叶——生命晚秋
长江——时间流逝
景之悲
身世之悲 悲情
国之悲
七、课后练习
江汉
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共天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1)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明确:“片云”“孤月”意境凄凉,流露出作者孤独、苦无知音的烦闷;“落日”“秋风”意境雄壮、开阔,又体现了作者“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乐观旷达。
有人认为这首诗洋溢着诗人自强不息的精神,也有人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怨愤之情,你同意哪种看法?请说明理由。亦可另抒己见。
明确:自强不息”的要联系“落日心犹壮”,答“怨愤”的要联系“不必取长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