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把握文章内容,理清论证思路;
2.把握中心论点,学习本文举例论证与道理论证相结合的论证方法;
3.感受科学实验精神的重要性,培养格物致知精神和乐于动手实验的科学品质。
〖学习重点〗
1.把握文章内容,理清论证思路;
2.学习本文举例论证与道理论证相结合的论证方法;
〖学习难点〗
感受科学实验精神的重要性,培养格物致知精神和乐于动手实验的科学品质。
〖课时安排〗2课时
〖学习进程〗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㈠基础复习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缅怀(miàn) 肇(zhào)事 实践(jiàn) 格物致知(zhì)
B.儒家(rú) 诚意(chéng) 检讨(tǎo) 袖手旁观(xìu)
C.遵照(zhūn) 毅力(yì) 哲理(zhé) 不知所措(cuò)
D.华裔(yì) 接触(chù) 埋没(mò) 一帆风顺(fān)
2.下列词语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湎怀 酝酿 瞭望 谈笑风生 B.授予 淅沥 派遣 摩肩接踵
C.羁绊 探察 娴熟 不知所错 D.清谈 烂漫 菲红 袖手旁观
3.依次填入下面句子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⑴王阳明在院子里面对竹子硬想了七天,结果因为头痛而宣告失败。这位先生明明是把________外界误认为________自己。
⑵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________或哲理的清谈就可得到。
⑶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________,而是积极的________。
A.观察 探讨 检讨 观察 探索 B.探测 检讨 探讨 探察 探索
C.观察 检讨 探讨 探察 探测 D.探察 探讨 检讨 观察 探测
4.下列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创造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有想象力的有计划的探索。
B.看着这一泻千里的洪水,所有的居民顿时就不知所措了。
C.经书上“推至于四海,传之于万世”道理是不适于现代社会的。
D.现实中,冷漠的人在网上义愤填膺的事,太不足为奇了。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一个实验能否成功需要的是眼光、勇气和毅力。
B.这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C.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对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不可缺少,而且研究学术也是不可少的。
D.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地变成中国文化。
6.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我非常荣幸地接受《瞭望》周刊授予我的《情系中华》征文特别荣誉奖。
B.在中国的传统教育里,最重要的书是《四书》。
C.《大学》本身就说,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能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的田地,从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
D.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
7.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四书”是指《论语》《大学》《孟子》《中庸》;“五经” 是指《诗》《词》《礼》《易》《春秋》。
B.“格物”和“致知”出自《中庸》:“致知在格物,物格 而后知至。”
C.《大学》里提出的格物、致知、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七条目,成为南宋以后理学家基本纲领的一部分。
D.美籍华裔物理学家丁肇中先生的《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先阐明格物致知精神在今天的重要性,而后揭示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
㈡复习提问
1.提写生字词
2.常见的论证方法有哪些?
二、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梳理了文章的论证思路,作者严密的逻辑令人叹服。为了论证他的观点,作者在文中又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呢?让我们一起来分享你的思考。
合作探究
本文主要运用什么论证方法,请举例说明。
四、课堂总结
1.主题归纳
2.写作特色
五、拓展延伸
哥白尼为了推翻教会的“地心说”,翻阅大量文史资料,经过长期的实践观察,最终提出了“日心说”,除了以上这些实例,你还知道哪些能证明实验精神在科学上重要性的实例 说出来大家听听。
六、课堂检测
阅读课文选段,完成各题。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节选)
①在中国传统教育里,最重要的书是“四书”。“四书”之一的《大学》里这样说:一个人教育的出发点是“格物”和“致知”。就是说,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用这两个词语描写现代学术发展是再恰当也没有的了。现代学术的基础就是实地的探察,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实验。
……
②大家都知道明朝的大哲学家王阳明,他的思想可以代表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有一天,王阳明要依照《大学》的指示,先从“格物”做起。他决定要“格”院子里的竹子。于是他搬了一条凳子坐在院子里,面对着竹子硬想了七天,结果因为头痛而宣告失败。这位先生明明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
③王阳明的观点,在当时的社会环境里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儒家传统的看法认为天下有不变的真理,而真理是“圣人”从内心领悟的。圣人知道真理以后,就传给一般人。所以经书上的道理是可“推之于四海,传之于万世”的。经验告诉我们,这种观点是不适用于现在的世界的。
④我是研究科学的人,所以重视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⑤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
⑥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探测。比如,我们要知道竹子的性质,就要特别栽种竹子,以研究它生长的过程,要把叶子切下来拿到显微镜下去观察,绝不是袖手旁观就可以得到知识的。
⑦实验不是毫无选择的测量,它需要有细致具体的计划。特别重要的,是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以作为整个探索过程的向导。至于这目标怎样选定,就要靠实验者的判断力和灵感。一个成功的实验需要的是眼光、勇气和毅力。
⑧由此我们可以了解,为什么基本知识上的突破是不常有的事情。我们也可以了解,为什么历史上学术的进展只靠少数人关键性的发现。
⑨时至今天,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地支配着一些中国读书人的头脑。因为这个文化背景,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一百分,但是在研究工作中需要拿主意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
⑩在这方面,我有个人的经验为证。我是受传统教育长大的。到美国大学念物理的时候,起先以为只要很“用功”,什么都遵照老师的指导,就可以一帆风顺了,但是事实并不是这样。一开始做研究便马上发现不能光靠教师,需要自己做主张、出主意。当时因为事先没有准备,不知吃了多少苦。最使我彷徨恐慌的,是当时的唯一办法——以埋头读书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
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学术不可缺少,而且对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也是不可少的。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就是说,不论是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还是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现在世界和社会的环境变化很快。世界上不同文化的交流也越来越密切。我们不能盲目地接受过去认定的真理,也不能等待“学术权威”的指示。我们要自己有判断力。在环境激变的今天,我们应该重新体会到几千年前经书里说的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这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像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1.请联系选文内容,解释“格物致知”的含义。
格物致知:
2.第①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文章第③段在文中有怎样的作用?
4.第⑦段“一个成功的实验需要的是眼光、勇气和毅力”这句话中的“眼光”“勇气”“毅力”三个词的位置是否可以调换?为什么?
5.第⑩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作者举自己的经验有什么作用?
6.请简要分析第④—⑨段是如何层层推进论述问题的?
7.作为今天的中学生,我们应如何具有格物致知精神?
七、布置作业
1.收集整理有关实践的名言警句。
2.你在探索客观事物的过程中,有什么有趣的经历?写一段100字左右的文章,与大家分享。
参考答案
第二课时
一、㈠1.D(A.“缅”读miǎn;B.“袖”读“xiù”;C.“遵”读“zūn”。)
2.B(A.缅怀 C.不知所措 D.绯红)
3.D
4.A(A项,“袖手旁观”的意思是置身事外,既不过问,也不协助别人,与句子意思不符。)
5.B(A项两面对一面。可改为“一个成功的实验需要的是眼光、勇气和毅力”。C项递进关系错位。应将“不但”与“而且”后的内容对调。D项缺少宾语中心语。应在“中国文化”后加上“的一部分”。)
6.C(A.《情系中华》应为“情系中华”B.《四书》应为“四书”D.“有想象力,有计划”应为“有想象力、有计划”)
7.D(A项中“五经”是指《诗》《书》《礼》《易》《春秋》。B项中,“格物”和“致知”出自《大学》。C项中,应改为“《大学》里提出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条目”。)
㈡1.瞭望 授予 缅怀 格物致知 探察 实验 埋没 探讨 清谈 栽种 袖手旁观 不知所措
2.①对比论证②比喻论证③举例论证④道理论证⑤类比论证⑥引用论证
三、1.引用论证:
引用《大学》,指出“格物致知”的基本意思,第3段引用《大学》介绍“格物致知”的目的,解释“格物致知”真意被埋没的原因。
2.举例论证:
所举例子 阐述道理 作用 论述角度
王阳明“格“竹子的事例,头痛失败。 论证传统教育不是真正的“格物致知” 使论证更具体形象,有说服力。 反面
通过实验了解竹子性质 实验的过程……有计划的探测。 使论证更具体形象,有说服力。 正面
中国学生功课成绩好,面临研究工作束手无策 中国学生偏向……而不愿动手。 使论证更具体形象,有说服力。 反面
作者在美国的学习经历 以埋头读书应对…… 拉近与听众的距离,使论证更具体形象生动,更具说服力。 反面
3.道理论证:
第12段记述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从理论上分析“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
4.对比论证
⑴王阳明“格”竹子的失败事例,与通过科学实验了解竹子性质的事例进行对比,突出新知识的获得只能通过实地实验,使论证说理更加鲜明。
⑵中国传统教育埋没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强调知识的获得是通过内心体验和自我探讨,与科学进展的历史说明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得到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知识的获得只能通过实验。
四、1.这篇演讲词由古代文化典籍引出观点,以王阳明和自己的例子为论据,针对传统教育下的中国学生的现状,阐明格物致知的重要性,揭示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号召中国学生培养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2.⑴层层推进,思路清晰。
这篇演讲的主体部分首先提出演讲的主题--学习自然科学的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之后从中国的传统教育引出“格物致知”,并与现代学术关联起来。谈完“格物致知”的精神后,演讲者将目光放到中国学生身上,并以自己在国内和国外的求学科研经历,特别是受挫的经历为例,告诫大家要摆脱传统的中国教育偏理论轻实验的缺点。最后,他又从学术研究话题扩大到如何应对当下的世界环境,提升了演讲的现实意义。
⑵方法多样,论证有力。
如作者运用道理论证,先引用《大学》中的话,阐述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的原因,然后举王阳明“格”竹子失败的事例,说明他“格物”失败的根本原因是错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这两种论证方式有机结合,不仅阐述了传统的中国教育的弊端,而且指出了真正的格物致知的重要性。另外,还运用对比论证,把古代的格物致知和当今世界要求的格物致知放在一起加以比较,从而突出强调了本文的论点。
五、⑴以前流传人是由猴子变来的,而达尔文经过长期考察通过化石发现人是由类人猿演化而来。
⑵以前人们认为天圆地方,而麦哲伦通过环球航行成功,发现地球是圆的。
六、1.格物致知:用实验精神探究事物原理从而获得新知识。(意对即可)
2.道理论证(引用论证)。从中国传统教育的角度提出“格物”和“致知”,既点明题旨——中国学生了解自然科学时要具有格物致知的精神,又引起下文。
3.承上启下。论述“王阳明的观点在当时的社会环境里是可以理解的”,以此承接上文,但这种观点“是不适用于现在的世界的”,从而转入对实验精神的论述。
4.不能调换,因为一个成功的实验首先需要高瞻远瞩的“眼光”,选择正确的目标,选定目标后,就要有战胜困难的“勇气”和百折不挠的“毅力”,这三者之间有着内在的逻辑关系,因此不能调换。
5.举例论证。以个人经验证明光“用功”埋头读书,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论述更具体,更具说服力。(意近即可)
6.首先指出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然后阐述怎样实验;最后强调要重视实验精神的培养。(意近即可)
7.我们要有实验的精神,动手操作的能力;对待书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不能尽信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我们不能盲目地接受过去认定的真理,也不能等待“学术权威”的指示,要结合生活实际多探究,要有正确的判断力、辨析力。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把握文章内容,理清论证思路;
2.把握中心论点,学习本文举例论证与道理论证相结合的论证方法;
3.感受科学实验精神的重要性,培养格物致知精神和乐于动手实验的科学品质。
〖学习重点〗
1.把握文章内容,理清论证思路;
2.学习本文举例论证与道理论证相结合的论证方法;
〖学习难点〗
感受科学实验精神的重要性,培养格物致知精神和乐于动手实验的科学品质。
〖课时安排〗2课时
〖学习进程〗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㈠基础复习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缅怀(miàn) 肇(zhào)事 实践(jiàn) 格物致知(zhì)
B.儒家(rú) 诚意(chéng) 检讨(tǎo) 袖手旁观(xìu)
C.遵照(zhūn) 毅力(yì) 哲理(zhé) 不知所措(cuò)
D.华裔(yì) 接触(chù) 埋没(mò) 一帆风顺(fān)
2.下列词语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湎怀 酝酿 瞭望 谈笑风生 B.授予 淅沥 派遣 摩肩接踵
C.羁绊 探察 娴熟 不知所错 D.清谈 烂漫 菲红 袖手旁观
3.依次填入下面句子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⑴王阳明在院子里面对竹子硬想了七天,结果因为头痛而宣告失败。这位先生明明是把________外界误认为________自己。
⑵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________或哲理的清谈就可得到。
⑶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________,而是积极的________。
A.观察 探讨 检讨 观察 探索 B.探测 检讨 探讨 探察 探索
C.观察 检讨 探讨 探察 探测 D.探察 探讨 检讨 观察 探测
4.下列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创造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有想象力的有计划的探索。
B.看着这一泻千里的洪水,所有的居民顿时就不知所措了。
C.经书上“推至于四海,传之于万世”道理是不适于现代社会的。
D.现实中,冷漠的人在网上义愤填膺的事,太不足为奇了。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一个实验能否成功需要的是眼光、勇气和毅力。
B.这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C.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对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不可缺少,而且研究学术也是不可少的。
D.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地变成中国文化。
6.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我非常荣幸地接受《瞭望》周刊授予我的《情系中华》征文特别荣誉奖。
B.在中国的传统教育里,最重要的书是《四书》。
C.《大学》本身就说,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能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的田地,从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
D.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
7.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四书”是指《论语》《大学》《孟子》《中庸》;“五经” 是指《诗》《词》《礼》《易》《春秋》。
B.“格物”和“致知”出自《中庸》:“致知在格物,物格 而后知至。”
C.《大学》里提出的格物、致知、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七条目,成为南宋以后理学家基本纲领的一部分。
D.美籍华裔物理学家丁肇中先生的《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先阐明格物致知精神在今天的重要性,而后揭示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
㈡复习提问
1.提写生字词
2.常见的论证方法有哪些?
二、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梳理了文章的论证思路,作者严密的逻辑令人叹服。为了论证他的观点,作者在文中又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呢?让我们一起来分享你的思考。
合作探究
本文主要运用什么论证方法,请举例说明。
四、课堂总结
1.主题归纳
2.写作特色
五、拓展延伸
哥白尼为了推翻教会的“地心说”,翻阅大量文史资料,经过长期的实践观察,最终提出了“日心说”,除了以上这些实例,你还知道哪些能证明实验精神在科学上重要性的实例 说出来大家听听。
六、课堂检测
阅读课文选段,完成各题。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节选)
①在中国传统教育里,最重要的书是“四书”。“四书”之一的《大学》里这样说:一个人教育的出发点是“格物”和“致知”。就是说,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用这两个词语描写现代学术发展是再恰当也没有的了。现代学术的基础就是实地的探察,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实验。
……
②大家都知道明朝的大哲学家王阳明,他的思想可以代表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有一天,王阳明要依照《大学》的指示,先从“格物”做起。他决定要“格”院子里的竹子。于是他搬了一条凳子坐在院子里,面对着竹子硬想了七天,结果因为头痛而宣告失败。这位先生明明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
③王阳明的观点,在当时的社会环境里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儒家传统的看法认为天下有不变的真理,而真理是“圣人”从内心领悟的。圣人知道真理以后,就传给一般人。所以经书上的道理是可“推之于四海,传之于万世”的。经验告诉我们,这种观点是不适用于现在的世界的。
④我是研究科学的人,所以重视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⑤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
⑥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探测。比如,我们要知道竹子的性质,就要特别栽种竹子,以研究它生长的过程,要把叶子切下来拿到显微镜下去观察,绝不是袖手旁观就可以得到知识的。
⑦实验不是毫无选择的测量,它需要有细致具体的计划。特别重要的,是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以作为整个探索过程的向导。至于这目标怎样选定,就要靠实验者的判断力和灵感。一个成功的实验需要的是眼光、勇气和毅力。
⑧由此我们可以了解,为什么基本知识上的突破是不常有的事情。我们也可以了解,为什么历史上学术的进展只靠少数人关键性的发现。
⑨时至今天,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地支配着一些中国读书人的头脑。因为这个文化背景,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一百分,但是在研究工作中需要拿主意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
⑩在这方面,我有个人的经验为证。我是受传统教育长大的。到美国大学念物理的时候,起先以为只要很“用功”,什么都遵照老师的指导,就可以一帆风顺了,但是事实并不是这样。一开始做研究便马上发现不能光靠教师,需要自己做主张、出主意。当时因为事先没有准备,不知吃了多少苦。最使我彷徨恐慌的,是当时的唯一办法——以埋头读书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
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学术不可缺少,而且对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也是不可少的。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就是说,不论是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还是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现在世界和社会的环境变化很快。世界上不同文化的交流也越来越密切。我们不能盲目地接受过去认定的真理,也不能等待“学术权威”的指示。我们要自己有判断力。在环境激变的今天,我们应该重新体会到几千年前经书里说的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这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像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1.请联系选文内容,解释“格物致知”的含义。
格物致知:
2.第①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文章第③段在文中有怎样的作用?
4.第⑦段“一个成功的实验需要的是眼光、勇气和毅力”这句话中的“眼光”“勇气”“毅力”三个词的位置是否可以调换?为什么?
5.第⑩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作者举自己的经验有什么作用?
6.请简要分析第④—⑨段是如何层层推进论述问题的?
7.作为今天的中学生,我们应如何具有格物致知精神?
七、布置作业
1.收集整理有关实践的名言警句。
2.你在探索客观事物的过程中,有什么有趣的经历?写一段100字左右的文章,与大家分享。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