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1张PPT。童年是人生最美好、最纯真的时光
你对自己的童年有什么样的回忆呢?
拣麦穗张洁张洁(女)(1937—)原籍辽宁抚顺,生于北京。幼年丧父,从母姓。酷爱文艺,尤其是诗歌和音乐。
著有长篇小说《沉重的翅膀》《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 ,小说散文集《方舟》小说集《祖母绿》等。
张洁的作品以浓烈的感情笔触探索人的心灵世界,细腻深挚,优雅醇美。对女性命运的关照是她坚持的立场。
早期的散文创作,往往直接追求、呼唤爱与美。在以童年生活为主的“大雁系列”中,作者描述了一个憨直、淳朴的女孩“大雁”追逐美好的人与事的故事,《拣麦穗》就是其中的一篇。
字词积累拣麦穗??
磕碰??
戏谑?
害臊
山坳?
蹒跚suì
kē
xuè
sào
ào
pánshān蹒跚:腿脚不灵便,走路艰难的样子。?
死乞白赖:纠缠个没完。?
大言不惭:说大话而毫不感到难为情。 快速阅读课文,文章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拣麦穗姑娘们拣麦穗“我”拣麦穗老汉去世备嫁妆,嫁个好人嫁给卖灶糖的老汉柿子树下的等待姑娘们拣麦穗农村姑娘们的梦想实现了吗?
她们最后还是依依顺顺地嫁了出去,只是她们要嫁的那个男人,和她们在拣麦穗、扯花布、绣花鞋所想像的又是多么不同。
这反映了当时妇女婚姻是不自由的,她们不敢也不会抗争,精神上已经麻木了。因此,当梦想破灭的时候,她们虽然无奈,却已经习以为常了。作者对她们依依顺顺地出嫁持否定态度,但更多的是同情和理解。
面对梦想的破灭,姑娘们是怎样的一种态度?谁也不会为她们叹上一口气,谁也不会关心她们曾经有过的那份痴想,甚至她们自己也不会过分地悲伤,顶多不过是丢失了一个美丽的梦。 ★文章开头部分写到农村姑娘拣麦穗时的梦,它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为了设立一个大的背景,在这个表面美好、实则灰暗的背景下,作者不仅巧妙地暗示了世俗婚姻的愚昧和爱情婚姻方面的不幸,更哀叹了美好事物的易逝,为全文奠定了感情基调。同时为“我”的出场以及“我”与老汉的交往做了铺垫。
“我”拣麦穗 我看不见地里的麦穗,却总是看见蚂蚱和蝴蝶。
天真、贪玩大雁是一个怎样的女孩?找出二姨、“我”、老汉的说话内容
分角色朗读对话品读对话我大言不惭地说
二姨贼眉贼眼地笑
贬词褒用 强化语意,深化感情
褒词贬用则多用于讽刺。
“我”的天真、懵懂二姨的精明、戏谑“我”与老汉的对话对话特点:简洁、幽默、有个性
“我”为什么要嫁给卖灶糖的老汉?
在那个年代,小孩子最基本的梦想就是渴望得到“真的疼爱”,渴望吃上零食,小姑娘则把这一梦想寄托在了卖灶糖老汉的身上。对话描写:
老汉对“我”好真是为了要娶“我”吗?★卖灶糖的老汉是一个怎样的人?老汉对“我”的疼爱是朴素的,是没有任何希求和企望的,仅仅是一个老人对小孩子的疼爱。这是人世间至真、至善、至美的爱。这是善良的体现。细节描写:
卖灶糖的老汉很爱笑:“见到我就乐了”、“张着大嘴笑”、“笑眯眯”、“乐呵呵”。从这里可以看出他很和善。
外貌描写:苍老与慈祥小结:作者运用外貌、细节、对话描写,为我们塑造了一位十分慈祥和善、以卖灶糖为生、勤劳而乐观、对“我”很好的卖灶糖的老汉形象。超脱亲情、爱情之上的人性美——朴素真诚的爱。小姑娘与老人之间的感情是一种原始的、朦胧的、未被任何物欲沾染的纯真情感,是人与人之间本应存在的温情,是一种人性美。但却因时代和地域的限制,小姑娘只能以自己的见识给这种感情披上一个“结婚”的外衣。这种感情是正常的、合理的。为什么“我”长大后还那么依恋卖灶糖老汉?这种感情真实么?年龄悬殊的他们之间的感情是属于亲情?爱情?还是……?几千年等级森严的封建制度,造成了人与人之间的鸿沟。作者的这篇文章写于1979年,文化大革命刚刚结束,十几年极左思潮的影响,使人们的感情扭曲变形,人与人之间感情遭到严重的破坏,出现了感情的荒漠。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我们说“我”和卖灶糖老汉之间的这种感情显得十分的珍贵。
为什么这种感情很珍贵?老汉的离世——柿子树下的等待
我仍旧站在那棵柿子树下,望着树梢上那个孤零零的小火柿子。它那红得透亮的色泽,依然给人一种喜盈盈的感觉。可是我却哭了。哭那陌生的,但却疼爱我的卖灶糖的老汉。那棵树的顶梢梢上,还挂着一个小红柿子。小火柿子让冬日的太阳一照,更是红得透亮。那个柿子多半是因为长在太高的枝子上,才没有让人摘下来。真怪,也没让风刮下来、让雨打下来、让雪压下来。卖灶糖的老汉老去了……那棵树的顶梢梢上,还挂着一个小红柿子。小火柿子让冬日的太阳一照,更是红得透亮。那个柿子多半是因为长在太高的枝子上,才没有让人摘下来。真怪,也没让风刮下来、让雨打下来、让雪压下来。在作者眼中,那个小火柿子是有着顽强生命力的,它历经风雨仍不改色。“我”以为我的爱、“我”的梦想也如同这小火柿子一样顽强。
我仍旧站在那棵柿子树下,望着树梢上那个孤零零的小火柿子。它那红得透亮的色泽,依然给人一种喜盈盈的感觉。可是我却哭了。哭那陌生的,但却疼爱我的卖灶糖的老汉。卖灶糖的老汉老去了……反衬“我”听到卖灶糖老汉离开人世时极度悲哀的心境。
这是以乐景写哀情,使悲哀的感受更透彻心肺。
它凝聚着作者在全文所表达的所有感情,也是最容易拨动读者情感心弦的一个意象,寄托了对卖灶糖老汉离世的悲伤、怀念之情,也寄托了作者对人与人之间纯真感情的礼赞与追求。★“小火柿子”在这里有什么特殊含义?寄托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小火柿子”象征了自然界中那些生命力顽强的美好事物,它们任风吹雨打依然傲然挺立。这里运用了象征手法。“烟荷包”在文中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寄托了“我”儿时纯真的梦想和对美好感情的憧憬。
我常常想起他,也常常想要找到我那个像猪肚子一样的荷包,可是,它早不知被我扔到哪里去了。为什么作者常常想找到那个像猪肚子一样的“烟荷包”?
“烟荷包”虽然粗糙丑陋,但它包含了“我”对老汉所给予的那份朴素的爱的回忆。“我”想找到它就是想找到生活中朴素的爱,这种爱是“我”一生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最后一句传达出作者对美好感情和美好事物逝去的惆怅与感伤,与作品开头营造的淡淡的哀愁的感情基调相一致。农村姑娘拣麦穗时的美丽梦想破灭了与“我”的梦想破灭有什么不同吗? 拣麦穗 姑娘们
换取嫁妆幸福 “我”
嫁卖灶糖老汉 梦想
破灭麻木、顺受
(依依顺顺) 寄托真、善、美的信念梦 想《拣麦穗》说透了我们生命的无限,让我们领悟了时间的无限,这就是我们忧伤的源头。但当你失去之后,你学会了加倍珍惜,学会了发现爱,这时生命和生活的美丽也就被发现了。散文还发现了人性的美好。
—荒林《张洁〈拣麦穗〉赏析》
阅读张洁的《拣麦穗》,既有清纯美好的感受,又有一种想哭的感觉。
--评论家象征 是指借助某一具体事物的形象,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
它一般用来赞颂美好的事物,体现作者对理想境界的追求,但有时也用来讽刺丑恶的事物,抨击不合理的现象。《 拣麦穗 》教学设计
曾翠影
教学目标 : 1 、欣赏朗读,在获得审美愉悦的同时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2 、赏析文中的景物、人物描写,通过品味文章语言,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3 、探究文章的写作技巧及深层意蕴,提高散文的鉴赏能力。
4 、通过拓展探究,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
教学设想 : 导读课 一课时
师生共同走近散文的天地,探究课文的思路和作者的主旨,感悟幽远 恬淡而深沉的意境。
预习自读 :早读:配乐(肖邦钢琴曲《月光》)朗读课文。
思考:“我” 拣麦穗 与村姑们 拣麦穗 有什么不同,结果是否相同?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师 :配乐投影:乡村麦田、金色的麦浪、拾穗的身影等画面
(肖邦钢琴曲《月光》) 舒缓、恬淡、忧伤 的气氛
二、 整体感知 : 通过朗读、导读、赏析、比较、 探究课文的思路和作者的主旨,感悟幽远 恬淡 忧伤而深沉的意境。
师 :朗读第 1 、 3 — 8 自然段
生 :聆听 感知 村姑 拣麦穗 的习俗
师生 :赏析环境描写,注意抓住文中关键词、句( 方法 )品味、交流、共同 。
探究 :“村姑们” 怎样拣 麦穗?
“村姑们” 为什么要拣 麦穗?
穷苦
村姑 拣麦穗 习俗 想像的幸福美好的婚姻生活 痴梦
痴想
生 :朗读:女生齐读第 2 、 12 — 37 自然段,其中对话、灶糖老汉:男生个读
大雁:女 生个读。
探究 :“ 我 ”如何 拣麦穗 ?
“我” 为什么要“嫁” 灶糖老汉?
老汉是怎样一个人?
“我”和老汉关系怎样?
师生 :品读细节描写、注意抓住文中关键词、句、细节,感悟、交流、探究:
“ 我 ”:天真无邪、向往快乐 美好、可爱、真挚、丑陋而少人疼爱的少女、
渴求、依恋“人之间真诚”的爱
“ 老汉 ”:卖灶糖老头、貌丑、慈祥、孤独、居无定所、纯朴、善良、疼爱、
善解人意、持续关爱
习俗(童真)
少女 拣麦穗 往事 人之间真诚的爱
情怀(少女梦想)
师生探究 :抓住文中关键词、句、细节,对比、品悟、交流:
投影 : 1 、“村姑们” 拣麦穗 的结果怎样?
2 、“我”长大后和老汉的关系有了怎样的变化?
3 、小火柿子两段描写有什么不同?小火柿子象征意义?
4 、灶糖老汉死了,“爱”和对“爱”的渴求就不存在吗?
5 、“我”与村姑 拣麦穗 有什么不同?
6 、“我”与村姑 拣麦穗 的结果是否相同?为什么?
7 、你对村姑们 拣麦穗 的习俗或我 拣麦穗 的往事有什么感想?
师 :小结: 纯朴
痴梦 幻灭 令人感叹
认命
至真至善至美的爱的永恒
爱 永恒 执着 引人深思
对至真至善美的爱执着的渴求
三、 拓展探究 : 散文美不美?美在哪里?艺术特色?
1 、 散文中 景物描写 的作用和效果:( 借景抒情 托物言志 渲染烘托 铺垫背景 线索 )
背景:时间 乡村社会背景
月夜下的麦田 :环境描写 烘托:空旷 恬淡 忧伤
意境:幽远 深邃 田园诗
“没有任何希求,也没有任何企望的”朴素的爱
小火柿子 :象征意义
“我”对朴素的爱的渴求 执着
烟荷包 :象征着人与人之间纯真的感情;是作者童真的情怀和梦想追求的寄托。
2 、人物刻画 :性格突出(纯朴 认命的村姑们;天真无邪、可爱、真挚的“我”和慈爱、孤独的“老汉”)
反映社会现实(村姑们命运的“可叹”)
3 、思想性 :
引人深思( “人与人之间真诚的爱”的永恒及执着追求)
4、 文学性 :含蓄深沉、文笔清新、细腻深挚、优雅醇美。
四、 知识点击 : 师 : 投影 : 介绍张洁相关 资料。
五、 朗读课文 : (配乐肖邦钢琴曲《月光》)“年复一年。 ┄┄它早不知被我扔到哪里去了 。”
六、 专题探究 :“人性美的回归” 分小组讨论、代表发言、交流。
“没有任何希求,也没有任何企望的”朴素的爱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是否存在 ? 体现 ? 怎样才能使世界充满爱?
七、 课后作业 :
1 、预习《我与地坛》自 读课文思考 : 作者二十岁突然截瘫,在十五年漫长岁月中,由“失魂落魄”到小说获奖,思想感情经理了一个怎样的变化过程?这样的变化,与地坛这个环境有怎样的关系?
2 、 拓展探究 :“生存环境与命运”
《拣麦穗》教案设计 作者:黄达初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作者及文体特征。 2.理解作者对人间纯真的感情的赞美。 能力目标 品味文中精彩的对话描写、行为细节描写以及含意丰富的语句,学习作者以舒缓从容而略带伤感的笔调叙述事件的散文写法,深刻理解作者的思想。 德育目标 学习在人与人的交往中真情以待。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舒缓从容而略带伤感的语调中所蕴含的感情。 2.品味作者在对话描写、行为细节描写及含意丰富的语句中流露出淡淡的伤感的散文语言。 教学难点 1.理解文中关键语句的深刻含意。 2.体味散文的思想性、文学性。 教学方法 1.讨论点拨法。教读本文,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展开第一轮“泛读式”讨论,引导学生初步感知文意;接着展开第二轮“探究式”讨论,品味含意丰富深刻的语句,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所要赞美的人间纯真的感情;最后是“交锋式”讨论,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感情基调,学习在人与人的交往中的真情付出。 2.探究拓展法。以学生自行探究研讨为主,力求从课文写作技巧出发向纵横拓展,力求从学习理解向迁移运用转化,从而达到提高思维层次,增强学习能力,完善学习素养的目标。 课前准备 准备多媒体课件、文字资料、图象资料等;让学生预习并解决字词。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了解作家作品,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解文章对人间纯真的感情的赞美;师生共同研习课文,分析文章的主旨。 【教学过程】 一、导入设计 播放歌曲《让世界充满爱》: 在生活中,每个人都希望能得到别人的爱:希望得到父母的疼爱,希望得到师长的关爱,希望得到朋友的友爱……每个人都是一个追寻爱的小溪,而每个人又是付出爱的源泉,千万条小溪汇聚成爱的海洋,这个世界才充满爱!作家张洁就是其中一条默默追寻爱的小溪,她的作品使人要让世界充满爱。我们通过品味她的作品《拣麦穗》来体味她对爱的追寻。 二、作者简介 张洁(1937-),当代作家。著有作品集《张洁小说剧本选》,小说散文集《爱是不能忘记的》、《方舟》,小说集《祖母绿》,长篇小说《沉重的翅膀》(获全国第2届茅盾文学奖,曾被译成德、英,法,瑞典等多种文字出版)。《只有一个太阳》,散文集《在那绿革地上》以及《张洁集》等。她的作品以浓烈的感情笔触探索人的心灵世界,细腻深挚,优雅醇美。 三、初读文章,“泛读式”讨论,初步感知文意 1.速读文章,初步感知文意。 教师提醒学生积累一下词语: (1)死乞百赖:纠缠个没完。 (2)戏谑:开玩笑。(3)步履:步行,步伐。 (4)蹒跚:腿脚不灵便,走路艰难的样子。(5)约莫:揣测、估计 (6)企望:期盼,盼望。 2.学生大声读课文,初步交流阅读感受。(学生自由发言) 四、再读文章,“探究式”讨论,整体把握文意,深层探究,理解作者的感情 1.学生默读课文,根据问题概括课文三个部分的主要内容。 ①“拣麦穗”在这里是一种实际的行动还是作者的某种情感的承载?②去拣麦穗的人情感发生什么变化? 2.学生同桌之间进行讨论交流。 提醒学生注意细化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若“拣麦穗”是某种情感的承载,那么我们可以用什么词语来概括这种情感?拣麦穗时村姑们心中的男人和“我”心中的男人有什么不同?怎么去形容这些情感的变化过程? 明确:课文叙述了村姑们一个幻灭的梦和“我”(小女孩)一个失落的梦。 板书: 村姑们——幻灭的梦 拣麦穗 小女孩——失落的梦 3.聚焦关键问题,理解其深层含意。 ①课文开头部分写到农村姑娘拣麦穗时的梦,它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②“我”拣麦穗时的梦是什么?③卖灶糖的老汉为什么要如此疼爱“我”?为什么“我”会越来越依恋他? 学生联系上下文,揣摩文意,讨论交流。 明确:①文章先讲述了村姑们幻灭的梦作为下文的铺垫和映衬。她们在做姑娘时起早摸黑地拣麦穗,一个季节也许只能拣上一斗。她们把拣的麦子卖了,把钱攒起来,等到赶集的时候,扯上花布,买上花线,回来置办嫁妆。她们做着美丽的梦。但是,她们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依依顺顺”地嫁出去后会发现,眼前的男人并不是她们在拣麦穗、扯花布、绣花鞋的时候所幻想的那个男人。② “我”在刚刚能够歪歪趔趔地提着一个篮子跑路的时候,就跟在大姐姐的身后拣麦穗了。别人戏谑地问她为什么拣麦穗,她“大言不惭”地说:“我要备嫁妆哩。”别人又问她要嫁给谁,答曰:“我要嫁给那个卖灶糖的老汉。”不谙世事、憨态可掬的话充满了童趣。③卖灶糖的老汉听说“我”长大后要嫁给他之后,虽然知道这无法成为事实,但小女孩童真的感情慰藉了那个孤苦老汉,他以实际行动回报了小女孩纯真的感情,每逢经过村子,他总是带些小礼物给她。因为卖灶糖老汉对“我”的疼爱不仅是带一些小礼物给“我”如此,还表现在尊重“我”的内心上,他保护“我”的感情,在“我”懂事知道害臊后,不再称“我”是他的小媳妇。他的爱带着无私的性质,他疼爱“我”,还因为“我”是个“贪吃的、因为丑陋而又少人疼爱的孩子”。 4.教师总结:《拣麦穗》是一曲对人性美、对人与人之间纯真感情的赞歌,小女孩失落的梦与村姑们幻灭的梦的对比,还表现出作者对扭曲的人生形式的否定,对理想的人生形式的执著追求。 五、学生朗读文章,进一步深刻领会文意。 六、理解作者感情,“交锋式”讨论,合作研讨,开放探究。 教师提问:1.“烟荷包”在文中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为什么作者常常要想找到那个像猪肚子一样的烟荷包? 明确:“烟荷包”象征着人与人之间一种纯真的感情,作者在卖灶糖的老汉去世后一直在追求着这种真爱,追寻着失落的梦。 2.这种感情现实生活中还存在吗? (老师先讲一个生活现实中的例子)前段时间报纸报道了一则新闻。马路上一位老婆婆被一辆出租车所撞,肇事司机迅速逃逸。一位男子自告奋勇要送老婆婆去医院,想请路人留下个联络方式证明事情经过,谁知路人无人肯签。后来男子与另一不留姓名的货车司机送老婆婆到医院之后被老婆婆家属反咬一口,认定他就是肇事司机。 提问:为什么现在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会这样?你心目中理想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应该是怎样的? 学生思考,并相互交流。 在现实中,村姑们幻灭的梦是生活的常态,我们经常遭遇爱的幻灭,但是我们对于真爱的追求从来没有中止过,虽然这种真爱可能失落过。 七、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深刻理解作者的感情。2.思考写作上作者是通过什么方法来形成怎样的感情基调的。 2005-4-11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在熟读课文、理解作者的感情基调的基础上,探究文章的感情基调形成,学习作者的写作技巧。 【教学过程】 一、品读文章,感受作品的感情基调,赏析文章中表现作者情感的细节。 1.小女孩的童稚纯真和因为时间的无奈而使美丽的梦逝去的淡淡伤感使文章的语调舒缓从容而略带伤感。有感情地读课文,揣摩文章的感情基调,找出能体现文章感情基调的词语或句子,仔细体会品味。 学生自主赏析,同桌之间交流,然后师生交流。(先让学生自己找,自己交流,然后老师提出自己找到的一些学生没有找到的细节,先请学生去品味,然后老师与学生交流看法) 两个比较突出的而学生可能比较难品味到的细节: ①“她拼命地拣哪,拣哪,一个收麦子的季节,能拣上一斗?她把这麦子换来的钱积攒起来,等到赶集的时候,扯上花布,买上花线,然后她剪呀,缝呀,绣呀……也不见她穿,也不见她戴。谁也没和谁合计过,谁也没找谁商量过,可是等到出嫁的那一天,她们全会把这些东西,装进新嫁娘的包裹里去。 不过当她们把拣麦穗时所伴的幻想,一同包进包裹里去的时候,她们会突然感到那些幻想全部变了味儿,觉得多少年来她们拣呀、缝呀、绣呀实在是多么傻呀!她们要嫁的那个男人,和她们在拣麦穗、扯花布、绣花鞋的时候所幻想的那个男人,有着多么大的不同啊!但是,她们还是依依顺顺地嫁了出去,只不过在穿戴那些衣物的时候,再也找不到做它、缝它时的那种心情了。 这算得了什么呢?谁也不会为她们叹一口气,表示同情。谁也不会关心她们还曾经有过幻想。连她们自己也甚至不会感到过分的悲伤,顶多不过像是丢失哪一个美丽的梦。有谁见过哪一个人会死乞白赖地寻找一个梦呢?” (由点到面地分析文段中流露的情感,然后探究表达效果产生的原因)农村姑娘们起早摸黑地拣麦穗,她们“拼命”地拣,一个季节也许只能拣上一斗。但是她们“年年拣,年年卖,年年攒”,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拣,带着美好的幻想拼命拣。她们把拣的麦子卖了,把钱攒起来,等到赶集的时候,扯上花布,买上花线,回来置办嫁妆。她们做着美丽的梦。但是,当她们出嫁时“她们会突然发现那些幻想全都变了味儿”,她们觉得多少年来她们“实在是多么傻啊!”。她们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依依顺顺”地嫁出去后会发现,眼前的男人并不是她们在拣麦穗、扯花布、绣花鞋的时候所幻想的那个男人。但是她们“不会感到过分的悲伤,顶多不过像是丢失了一个美丽的梦”。这一段农村姑娘们梦想的幻灭,让读者读来觉得字里行间读充溢着一种淡淡的伤感。作者在这里用了一种比较的手法。农村姑娘们当初越是拼命,越是卖力地去拣麦穗,后来就越能让她们自己觉得傻。农村姑娘们的无奈,同时她们自己的不会感到过分的悲伤,让读者们会替她们惋惜并悲悯她们的命运,淡淡的伤感涌上心头。 ②“那棵柿子树的顶梢梢上,还挂着一个小火柿子。小火柿子让冬日的太阳一照,更是红得透亮。那个柿子多半是因为长在太高的树梢上,才没有让人摘下来。真怪,可它也没让风刮下来,雨打下来,雪压下来。 …… 我仍旧站在那个那棵柿子树下,望着树梢上的那个孤零零的小火柿子。它那红得透亮的色泽,依然给人一种喜盈盈的感觉。”本来柿子长在高枝上应该是早熟的,而且比较难没让风刮下来,雨打下来,雪压下来,所以在这里这个“小柿子”是一种象征,象征着人与人之间纯真的情感。卖灶糖的老汉去了之后我仍然看见柿子“那红得透亮的色泽,依然给人一种喜盈盈的感觉”,老汉的老去让“我”与老汉之间这段纯真的感情成为一段过去,一段只能在记忆中追寻的过去,因为这段感情的可贵和纯真,所以老汉的老去让这段感情显得伤感而珍贵。“它那红得透亮的色泽,依然给人一种喜盈盈的感觉”,让读者觉得这种真爱禁得起考验,而且永不褪色,同时让读者也来赞美和向往人与人之间纯真的美好的情感。 其他的细节学生自主品味 ③“他把旱烟锅朝鞋底上磕着:‘娃呀,你太小哩。' ‘你等我长大嘛。' 他摸着我的头顶说:‘不等你长大,我可该进土啦。' 听了他的话,我急了。他要是死了,可咋办呢?我急得要哭了。 他赶紧拿块灶糖塞进了我的手里。看着那块灶糖,我又带着眼泪笑了:‘你别死啊,等着我长大。'” ④“我不明白为什么,我倒真是越来越依恋他,每逢他经过我们村子,我都会送他好远。我站在土坎坎上看着他的背影渐渐地消失在山坳坳里。 年复一年,我看得出来,他的背更弯了,步履也更加蹒跚了。这时,我真的担心了,担心他早晚有一天会死去。” ⑤“我看不见田里的麦穗,却总是看见蝴蝶和蚂蚱” ⑥“大言不惭”、“贼眉贼眼”、“她们全都放声大笑,像一群鸭一样嘎嘎地叫着”、“我娘笑得个前仰后合,说那不是烟荷包,皱皱巴巴,倒像个猪肚子” …… 2.揣摩卖灶糖老汉和“我”的心理,表演“我的话,很快就传进了他的耳朵”到“你莫愁,等你长大,我来接你”的内容,尽可能地把既舒缓从容又有淡淡的悲伤情感表现出来。 学生揣摩、表演。表演之后让表演者和台下的观众交流表演者对情感的把握是否到位。 3.学习文章的写法,用一种情感基调(可以是舒缓从容而略带伤感,也可以是清新明快,还可以是活泼生动的)写一段文字叙述自己童年的往事。 学生自主构思,同桌互相交流,全班交流。 教师总结:这篇记事散文的特别之处在于用一种舒缓从容而略带伤感的语调叙述童年的往事,渴望用自己的笔帮助读者走向充满同情、友爱、关怀、信任的纯净世界。其实张洁的作品长于以浓烈的感情笔触探索人的心灵世界,细腻深挚,优雅醇美。她的许多小说意境含蓄深沉,文笔清新,富有散文的抒情,如同一幅幅“幽雅淡泊的泼墨山水画,诗情画意被罩于一层由温柔的忧郁和缠绵所构成的朦胧薄雾之中,有点难以捉摸,却又强烈地拨动读者的心弦”(黄秋耘语)。 六、布置作业 1.整理课堂上的表达交流,然后写一篇有特定的感情基调的记事散文,二三百字左右。 2.课余通过各种途径选读张洁的其他杂文,并写一篇读后感。 板书设计 村姑们——幻灭的梦 思想性 拣麦穗 小女孩——失落的梦 文学性
《拣麦穗》第一课时课堂教学实录
?
作者:佚名
一. 教学目的: 1. 把握文章人物的个性、语言。2. 了解故事线索,学习作者安排故事情节的手法。 3. 学习作者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文中所表现的纯朴人性之美。 二. 教学重难点: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征,体会文中所传达的情感。三. 课时安排:2课时 四.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师:童年,是人生最美好、最纯真的时光。同学们,你们对自己的童年有什么样的回忆呢?是不是有很多开心的事情发生呢?生:(齐声)是。(台下很多同学都在回忆,有的说小时候喜欢爬树,有的说最喜欢去游乐园玩,有的说小时侯没有作业很开心 …… )师:同学们的童年真的过得丰富多彩。但你们肯定没有到过田地里拣麦穗的经历吧!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现代女作家——张洁写的《拣麦穗》这篇课文。(板书课题)
师:同学们了解张洁吗? 生:她是著名的女作家。师:对。她是我国现当代著名的女作家。她的小说散文集有《爱是不能忘记的》、《方舟》,小说集《祖母绿》。而长篇小说《沉重的翅膀》获得全国第二届茅盾文学奖。(板书张洁作品)师:张洁作品的创作主题都是围绕着“人”与“爱”展开的。那现在我们就来欣赏她这篇描写童年的散文,一同来感受她细腻、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吧。师:现在先请大家快速阅读课文,理清文章的整体线索。 (同学阅读课文) 师:好,刚才同学们阅读过课文了,现在我们请一位同学来给大家复述故事。(老师点名请一位同学) 一生:故事是说有一个小女孩想嫁给一个买灶糖的老汉,后来老汉死了,小女孩很伤心。 师:概括得很好,很精简。但是文中就只有小女孩和老汉吗? 生:不是,还有姑娘们和二姨。师:那有没同学要再补充故事的? (一女生举手)师:好,那请这位同学再复述故事吧。 一女生:故事是开头写了一群姑娘们在拣麦穗,再讲小女孩也拣麦穗。因为她想嫁给卖灶糖的老汉。后来老汉死了,小姑娘很伤心,在柿子树下哭。师:好。补充得很好。那么大家再想一下,姑娘们和故事的情节有什么关系呢?生:(思考) 师:同学们可以思考一下,文中一开始就写到了姑娘们干什么了? 生:拣麦穗。 师:拣麦穗干什么呀? 生:把麦穗卖了就可以备嫁妆。 师:哦,原来拣麦穗就是为了备嫁妆。那么小女孩拣麦穗也是为了备嫁妆了? 师:那这样一来我们就清楚了,文章开始就写到姑娘们拣麦穗就是为了引出小姑娘的故事。那接下来我们都来当一回导演将这个故事拍成电影好吗? 生:好(很兴奋,注意力都集中起来)。 师:拍电影我们首先要安排好故事的场景、人物、和人物的动作表情。这篇课文我们可以分为四个场景。那现在我们分四个小组,每个组负责一个场景。 第一组同学生1:首先第一个场景是姑娘们在拣麦穗。生2:地点是一望无际的金色田地。 生3:姑娘们弯着腰在田地里拣麦穗。 师:哦,那姑娘们拣麦穗是什么表情呢? 生:开心的、兴奋的、伤心的(学生的回答不同) 师:这样说来她们的表情都是比较复杂的。其实她们拣麦穗的时候是一边拣一边想事情的。课文中一连用了好几个“想”。那她“想”什么呢? 生:想嫁人。(笑声) 师:没错,她们是想拣麦穗卖钱备嫁妆。那么她们对结婚应该是充满了幻想。结婚时应该是很开心的吧? 生1:不是。 生2:因为她们嫁的不是自己喜欢的人。 生3:她们出嫁时很伤心。 师:那她们怎样做?是起来反抗吗? 生:不是。她们“依依顺顺地嫁了出去”。 师:从这一点我们可以看出什么呢? (学生台下讨论) 生1:她们很惨。 生2:她们为什么不反抗? 师:很好,有同学问她们为什么不反抗。有没有同学可以回答的? 生1:是封建思想束缚。 生2:性格懦弱。 生3:她喜欢的人不喜欢她。 师:同学们的回答都很有创意。其实她们所处的农村思想应该比较保守,而更重要的一点是她们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从她们的“依依顺顺”又可以看出她们的性格还是比较柔顺。但不管怎么样,我们都可以看出这个场面比较悲伤。我们在处理剧情的时候,可以用蒙太奇的手法将它表现出来。同学们知道什么是蒙太奇吗?
生:一种电影的表现手法。 师:当我们在描述一个主题时,我们可以将一连串相关或不相关的镜头放在一起,以产生暗喻的作用,这就是蒙太奇。我们通过蒙太奇就可以表现出姑娘们拣麦穗时的心态了。
师:接下来我们要来安排第二个场景。请第二组同学来给大家演示他们拍的电影。(学生很兴奋)第二组同学生1:第二个场景是小女孩和二姨的对话。 生2:刚开始先给这个小女孩先来个特写镜头。(学生议论“特写镜头”)生2:(继续)这个小女孩很天真、很可爱。 她一边拣麦穗,一边追赶着蚂蚱和蝴蝶。 师:很好。这同学懂得利用拍电影常用的特写镜头来表现小女孩的形象。那接下来呢?生3:可以看到是一群农村妇女在田地里劳作。 她们看到小女孩也拣麦穗就跟她开玩笑。 生4:二姨“贼眉贼眼”问小女孩为什么拣麦穗,她说要备嫁妆。然后二姨又问她要嫁给谁。师:为什么二姨的表情是“贼眉贼眼”的?这可以看出这包含作者什么感情?生1:厌恶。 生2:二姨喜欢开玩笑,所以小女孩不喜欢她。师:那小女孩怎么回答二姨的话呢?生:卖灶糖的老汉。因为他有糖吃。(笑声) 师:那接下来由第三组同学跟我们描述第三个场景了。生1:第三个场景出现了卖灶糖的老汉。 师:课文中是怎样描绘他的? 生1:“脸上的皱纹一道挨着一道,顺着眉毛弯向两个太阳穴,又顺着腮帮弯向嘴角。那些皱纹,给他的脸上增添了许多慈祥的笑意。当他挑着担子赶路的时候,他那尽显旧时遗风的齐颈白发,便在剃得如半个葫芦样的脑袋后面随着颤悠悠的扁担一同忽闪着。”
师:课文这样描绘有什么特点呢? 生1:很形象、生动。 生2:很传神,把人物写活了。 生3:栩栩如生。她描写老汉的皱纹,不是单纯的描写它多,而是很形象的描绘出它在脸上的分布。写他的白发,是写到它的“齐颈”,“在剃得如半个葫芦样的脑袋后面” ,“忽闪着”。 师:大家的回答都很贴切,而且越来越深入。作者的文笔是很细致、形象、生动。正是通过这么细腻的描绘,我们对老汉的外表就很熟悉了。拍电影时,我们就可以将一个这样的老汉搬上屏幕了。那么接下来,就是小女孩和老汉的对话了。他们讲了写什么呢?
生2:做媳妇的事。 师:你们觉得老汉真想小姑娘当他媳妇吗? 生:不是。 师:那为什么老汉还是很疼小女孩。每次见她都带小礼物给她呢? 生:因为老汉没有亲人。 师:对,老汉是一个孤苦伶仃的人,那他对小女孩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呢? 生1:像对小孙女的爱。 生2:他对小女孩的爱很纯朴、真挚,不求回报。 师:那小女孩对他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呢? 生:依恋他。像对亲爷爷一样敬爱他。 师:小女孩对老汉很依恋。那从那些方面可以看出来? 生:她很关心他,每次他回去小女孩都回送他。并一直望着他的背影直到他消失。小女孩还很担心有一天,他会早自己而离开这个世界。 师:那结局是怎么样的呢?我们来设计最后一个场景。第四组的同学准备好了吗?第四组同学生1:首先画面出现了冬日雪地里的小女孩和一棵柿子树。 师:为什么呢?通过课文我们知道老汉最终是离开了。最后情节不是应该出现一个办丧事的镜头吗? 生:(思考) 师:大家想想,如果单纯是一个大家去奔丧、哭丧的镜头的话,这个故事是否太过悲伤了?而在场面的最后是出现了冬日雪地里的女孩子和一棵只结了一个火柿子的树,那场面是否没那么悲伤了?
生:是。女孩哭着望着那个火柿子,但眼神充满着希望。 师:我们应该怎样来拍摄这个镜头呢? (学生讨论很激烈) 生1:我们可以给女孩的脸一个大特写。 生2:我们可以拍女孩子注视着树上那个“没让风刮下来、让雨打下来、让雪压下来”的火红柿子。 生3:我们还可以逐渐的拉近镜头,专门拍摄女孩的眼睛。 师:为什么要拍她的眼睛呢? 生:她的眼睛很明亮,而且我们可以通过女孩的瞳孔,看到了那个火红的柿子。 这样结局就不会太悲惨。而且还可以带给我们希望。 师:这位同学回答得很精彩,很有创意。看来我们的同学以后都可以当导演拍电影了。大家看,这样的的结尾就和文章想表达的感情吻合。而且这样拍还可以给观众一种余韵未了的感觉,我们的情感也一直持续着,跟小女孩一起回味这种世间最美好的情感 师:今天的这节课就上到这里。通过今天这节课,我们大家都当了一回导演,大家对课文有了整体的感知,那么我希望同学们回去再仔细阅读课文,完成课后第二道题。下一节课我们会继续学习课文,细细品位作者细腻传神的语言。
师:下课! 生:谢谢老师! 教学后记:这一节课,以拍电影的形式来分析课文,学生的兴趣比较浓,能较积极融入课文中来,快速的把握课文的整体脉络,同时还能抓住文中人物的不同性格特征,体会文中所传达的情感。师生的配合都很有默契,老师的主导地位可以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得以体现。 在具体的教学的过程中,一方面能注重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和培养。另一方面,也注重了教学的过程与方法,着力创造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探究的课堂环境,更有效的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通过学生合作拍电影的形式,对课文的内容进行探究学习,既能让学生更深入把握课文,还培养了学生团结、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发挥了学生个人的创造力。而这一节课最突出的一点就是通过对文中人物形象、性格的剖析,使到学生体会到人与人之间纯朴的人性美和世间诚挚的真情,使他们受到了情感熏陶,培养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这是一次新的尝试,能体现新课标“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要求。当然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不是很成熟,有待研究、改进
《拣麦穗》随感
阿木
我很喜欢听歌,但我决不会只听一个人的歌。
我很喜欢散文,同样,我不会只读一个人的散文。
所以,我对张洁的了解并不多。
第一次读《拣麦穗》,到底是什么时候,早就忘却了……大概有两年了吧……但作者那浓烈的感情笔触,细腻深挚,优雅醇美。自读了第一次后,其间又陆陆续续读了好多次,我从来都刻意地去看什么,但是,每每读到这篇文章,总会有一种莫名的情愫在心中涌动,究竟是什么又说不准。
或者,那就是,是感动吧,我想。
不为别的,只为小姑娘的那份纯真。
不为别的,只为小姑娘的那份胆量。
我不大会写文章,所以,我不敢妄自去评论它的好与坏。
是的,不敢。
但是,说说心里话,应该可以吧?
纵观整篇文章,很难在字里行间中找到那些绚丽的辞藻,文章里也没有什么特别的意象,作为文章感情抒发的基调,也只是一根根散落在田野里的麦穗。维系全文靠的是一种难以言传的情,透过着一根根散落的麦穗,我们看到了一个小姑娘纯真的情怀,看到了一个小姑娘纯真的心。
小孩子的心是空灵灵的,通剔透明。
纯真的年代,谁没有过呢?
小姑娘要嫁给一个可以做她爷爷的人,那么简单,那么直接。
在我们看来,可能有些人会觉得有些好笑,甚至有些荒唐。不是吗,只不过是为了几颗糖……
当然,用我们的眼光来看,是有点不可思议,小姑娘可能不会了解我们的苦心,但我们也未必能够了解小姑娘的心——我就是爱他,我就是爱他的糖——多简单的事,何必弄得那么复杂?!
在农村长大的孩子,谁没有一些令人回味千遍万遍的童年?
但是,好像都过去了吧。有时真的觉得它离我好遥远了,有时呢,却发现自己就是个小孩。
我的童年是在农村度过的,像那个小姑娘一样。
我家里有兄妹三人,父母那点爱分了三份,分到我的那一份,最多也就是和别的孩子持平了。
可是,我一离开家,跑到村子里那个旷场上,我的身价就倍增了——当然不只是我——所有孩子都一样。
农村人都是爱小孩子的,甚至可以说爱得有点过分,爱得已经没有了边界——他们所有的孩子,自己的和别人的——虽然那时的人一点也不富裕。
那时的小孩子是不会饿坏的,就算家里没人在,东家一口,西家一口,也就能过日子了。
我学自行车的时候,全村人都出来了,我的自行车是在全村人的吆喝声学会的,是在叔叔伯伯手把手的扶持中学会的。
那时村子里似乎没什么大事,最大的事就是哪家又买了个新锅,烧锅的时候,如果没事,全村人都是会出席这个盛会的,出谋划策,指手画脚。那时,烧锅是我们最大的盛会……
还记得那时,我的身后总会有一个小女孩深情地叫我“平哥儿”……
还记得那时,傻傻的我,竟然听信了八叔公的话,把舌头伸入那个小女孩口中找好吃的……
还记得那时,那个小女孩大义凛然地对我说:“平哥儿,等我长大了,我就做你的媳妇儿!”
……
可是,可是……
现在的小孩子,还有那种童年吗?
每天不是爸爸背着,就是妈妈抱着;每天不是在房子里,就是在车子上……
曾听一位老师说,现在的孩子啊,可怜呢——没有泥巴的童年,算什么童年?!
我不知道这样说是否正确,但是我知道,现在的孩子时比不上我那时了,起码,不会有人对他说:“等我长大了,我就做你的媳妇儿。”……
……
以后有了孩子,我是会让他 / 她回到农村去粘粘你泥巴的。
即使,是个女孩。
即使,她也说:“我要嫁那个卖灶糖的老汉!”
附:
捡麦穗
张洁
当我刚刚能够歪歪咧咧地提着一个篮子跑路的时候,我就跟在大姐姐身后拣麦穗了。那篮子显得太大,总是磕碰着我的腿和地面,闹得我老是跌交。我也很少有拣满一个篮子的时候,我看不见田里的麦穗,却总是看见蚂蚱和蝴蝶,而当我追赶它们的时候,拣到的麦穗,还会从篮子里重新掉回地里去。
有一天,二姨看着我那盛着稀稀拉拉几个麦穗的篮子说:“看看,我家大雁也会拣麦穗了。”然后,她又戏谑地问我:“大雁,告诉二姨,你拣麦穗做哈?”我大言不惭地说: “我要备嫁妆哩!”
二姨贼眉贼眼地笑了,还向围在我们周围的姑娘、婆姨们眨了眨她那双不大的眼睛: “你要嫁谁嘛!”
是呀,我要嫁谁呢?我忽然想起那个卖灶糖的老汉。我说:“我要嫁那个卖灶糖的老汉!”
她们全都放声大笑,像一群鸭子一样嘎嘎地叫着。笑啥嘛!我生气了。难道做我的男 人,他有什么不体面的地方吗?
卖灶糖的老汉有多大年纪了?我不知道。他脸上的皱纹一道挨着一道,顺着眉毛弯向两个太阳穴,又顺着腮帮弯向嘴角。那些皱纹,给他的脸上增添了许多慈祥的笑意。当他挑着担子赶路的时候,他那剃得像半个葫芦样的后脑勺上的长长的白发,便随着颤悠悠的扁担一同忽闪着。
我的话,很快就传进了他的耳朵。
那天,他挑着担子来到我们村,见到我就乐了。说:“娃呀,你要给我做媳妇吗?” “对呀!” 他张着大嘴笑了,露出了一嘴的黄牙。他那长在半个葫芦样的头上的白发,也随着笑声 一齐抖动着。“你为啥要给我做媳妇呢?”
“我要天天吃灶糖哩!”
他把旱烟锅子朝鞋底上磕着:“娃呀,你太小哩。”
“你等我长大嘛!”
他摸着我的头顶说:“不等你长大,我可该进土啦。”
听了他的话,我着急了。他要是死了,那可咋办呢?我那淡淡的眉毛,在满是金黄色的茸毛的脑门上,拧成了疙瘩。我的脸也皱巴得像个核桃。
他赶紧拿块灶糖塞进了我的手里。看着那块灶糖,我又咧着嘴笑了:“你别死啊,等着我长大。”他又乐了。答应着我:“我等你长大。”
“你家住哪哒呢?”
“这担子就是我的家,走到哪哒,就歇在哪哒!”
我犯愁了:“等我长大,去哪哒寻你呀!”
“你莫愁,等你长大,我来接你!”
这以后,每逢经过我们这个村子,他总是带些小礼物给我。一块灶糖,一个甜瓜,一把红枣……还乐呵呵地对我说:“看看我的小媳妇来呀!”
我呢,也学着大姑娘的样子——我偷偷地瞧见过——要我娘找块碎布,给我剪了个烟荷包,还让我娘在布上描了花。我缝呀,绣呀……烟荷包缝好了,我娘笑得个前仰后合,说那不是烟荷包,皱皱巴巴,倒像个猪肚子。我让我娘给我收了起来,我说了,等我出嫁的时 候,我要送给我男人。
我渐渐地长大了。到了知道认真地拣麦穗的年龄了。懂得了我说过的那些个话,都是让人害臊的话。卖灶糖的老汉也不再开那玩笑——叫我是他的小媳妇了。不过他还是常带些小礼物给我。我知道,他真疼我呢。
我不明白为什么,我倒真是越来越依恋他,每逢他经过我们村子,我都会送他好远。我站在土坎坎上,看着他的背影,渐渐地消失在山坳坳里。
年复一年,我看得出来,他的背更弯了,步履也更加蹒跚了。这时,我真的担心了,担心他早晚有一天会死去。
有一年,过腊八的前一天,我约摸着卖灶糖的老汉,那一天该会经过我们村。我站在村口上一棵已经落尽叶子的柿子树下,朝沟底下的那条大路上望着,等着。那棵柿子树的顶梢梢上,还挂着一个小火柿子。小火柿子让冬日的太阳一照,更是红得透亮。那个柿子多半是因为长在太高的树梢上,才没有让人摘下来。真怪,可它也没让风刮下来,雨打下来,雪压下。
路上来了一个挑担子的人。走近一看,担子上挑的也是灶糖,人可不是那个卖灶糖的老汉。我向他打听卖灶糖的老汉,他告诉我,卖灶糖的老汉老去了。
我仍旧站在那棵柿子树下,望着树梢上的那个孤零零的小火柿子。它那红得透亮的色泽,依然给人一种喜盈盈的感觉。可是我却哭了,哭得很伤心。哭那陌生的、但却疼爱我 的卖灶糖的老汉。
后来,我常想,他为什么疼爱我呢?无非我是一个贪吃的,因为生得极其丑陋而又没人疼爱的小女孩吧?等我长大以后,我总感到除了母亲以外,再也没有谁能够像他那样朴素地疼爱过我—— 没有任何希求,没有任何企望的。
教学设计
作者:方希琴
教学目标:1、通过朗读,能熟悉课文,了解课文讲述的主要故事。2、运用品读法理解课文主旨及几句经典句子的含义。3、懂得农村生活的艰辛及孩子的纯真、老人的慈祥,理解作者透过故事传递人间至爱的情感。学习时间:一教时教学过程:揭题并据课题质疑谁拣麦穗?拣麦穗干什么?文章中心是什么?读通课文,理解脉络课文写了农家姑娘及“我”拣麦穗的故事。边交流边板书分小组研讨课文的中心围绕中心,运用“找找、说说、读读”的方法,更进一步地理解课文中心。通过对“月残星疏的清晨,挎者一个空荡荡的篮子,顺着田埂上的小路走去拣麦穗的时候”、“在那夜雾腾起的黄昏,趟着沾着露水的青草,挎者装满麦穗的篮子,走回破旧的窑洞的时候”、“他脸上的皱纹一道挨着一道,………扁担一同忽闪着”、每逢经过我们这村子,他总是带些小礼物给我……等来领悟文章的中心。默读——小组讨论——大组交流(在交流中适时插入课文中几句议论抒情的句子的品析)总结布置作业完成课后问题。附板书:农家姑娘 艰辛 单纯拣麦穗“我” 天真、老人的慈祥
相关资料
( 1 )张洁小说的相关评论
在 80 年代文坛张洁以写作具有女性意识和反映女性问题的作品著称,但她的许多作品并不仅仅局限于表现女性问题。她与 1979 年发表的第一篇小说《从森林里来的孩子》,以清新、流丽的的叙述语调而引起注目。她早期的许多作品如《爱是不能忘记的》、《祖母绿》和《方舟》等,都是以女性人物为主人公,写女性感伤、细腻而富于利他精神的恋爱心理以及单身女性所面临的社会问题。《爱是不能忘记的》较早涉及到爱情和婚姻的矛盾,在当时引起很大的争议。女主人公钟雨对于那个遭受历史厄运的男主人公的超越一切的坚贞不渝的恋情,在很大程度上成为抚慰当时“文革”创伤的感情载体,因此,这篇并没有直接涉及“伤痕”主题的小说,成了“伤痕”文学的代表作品。通过女性近乎圣洁的“爱情”方式,来超越痛苦的历史记忆的做法,在《祖母绿》中得到了发展;而另一方面,女主人公曾令儿独立承担生活重压的坚毅形象,又成为女性独立意识的表征。《方舟》则写三个离异女性,她们因女性身份面临的不公平待遇,被作为社会问题提出:张洁作品的“女性意识”和作为“女性文学”的先导地位正体现在这些方面。张洁有一部分作品,如《沉重的翅膀》、《条件尚未成熟》、《尾灯》、《她有什么病》,也尝试把握“重大题材”。长篇《沉重的翅膀》曾为誉为“与生活同步”的力作。作品完稿于 1981 年 4 月,表现的是 1980 年的围绕经济改革发生的冲突,并且把笔墨写到社会结构的高层(中央重工业部的部、局级官员)。 80 年代中期以来,张洁的一部分作品有了明显的变化,从诗情的追求转向反诗情,从浪漫诗意转向叙述上夸张的粗鄙化。不过,这其实是对理想诗情坚守的另一表现形态。她猛烈抨击、嘲讽某些男性人物的猥琐、低俗趣味,诅咒他们的欲望是令人恶心的“红蘑菇”开放在女性人物的生活中。长篇《只有一个太阳——一个关于浪漫的梦想》,表现的是当代中国人处身“真实”的西方时的体验和感受,尤为尖锐地表现了男性知识分子(女性则以婚姻形式进入西方)面对西方时精神上的焦虑、沮丧和物质上的困顿。
洪子诚著《中国当代文学史》第 359 至 360 页,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 年 8 月第 1 版。
( 2 )张洁散文的相关评论
80 年代初期,在整个社会和文学界的反思性思潮的语境下,散文创作主要以老年作家巴金、孙犁、杨绛、陈白尘、黄裳等为代表。描述个人的亲身感受和经历,回忆旧友和亲人,批判“文革”历史暴政造成的伤害,是大多数作品涉及的方面。一些中年作家如张洁、宗璞、贾平凹、韩少华、唐敏、王英琦等,则常会通过儿童视角,抒发一种温馨、感伤而清新的感情,展现“人性”中朴素、感人的一面。他们的努力大体上可以看作是在回应“五四”(主要是 20 年代)抒情散文的风格,强调散文应该“独抒性灵”,自由地书写内心体验。不过由于当代散文的积习已深,许多文章在语言和结构上,仍可以看到受 60 年代散文模式的束缚。过于关注散文的“诗化”和“意境”的营造,是表现这种拘囿的一端。
洪子诚著《中国当代文学史》第 370 页,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 年 8 月第 1 版。
1 .课文解读
⑴作者简介
张洁,当代女作家,原籍辽宁, 1937 年生于北京。著有《沉重的翅膀》、《方舟》、《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等。张洁早期散文创作,往往直接追求、呼唤爱与美。在以童年生活为主的“大雁系列”中,作者描述了一个憨知、纯朴的女孩“大雁”追逐美好的人与事的故事,《拣麦穗》就是其中的一篇。
⑵基本解读
从全文看,作者主要写的并不是童年趣事,而是农村妇女的命运。她怀有深情,但不直露地表达,而是通过人物的故事和命运体现出来。虽然其中也有欢快的叙述,但文章的基调是让人忧伤的,总的来说是令人伤心、惆怅,学习的时候得找准这个基调。
文章以微带感伤的情调.从旧时农村姑娘拣麦穗的特定风情写起,描述了两种梦想的破灭:一是姑娘们拣麦穗时生出的对未来生活的种种美梦的破灭,这可以算是文章的大背景;另一个是“我”加入到拣麦穗队伍中所产生的奇特梦想的破灭,这是一个具体的“个案”,可以看作是对大背景的一个生动的却又别样的“注脚”。
课文前半部分写旧时农村姑娘拣麦穗时的“梦”以及出嫁时这些美丽的梦想的破灭。农村姑娘辛勤劳动的目的,是为了换取嫁妆,寻觅幸福。但是“当她们把拣麦穗时所伴的幻想,一同包进包裹里去的时候,她们会突然感到那些幻想全部变了味儿,觉得多少年来她们拣呀、缝呀、绣呀实在是多么傻啊 ! 她们要嫁的那个男人,和她们在拣麦穗、扯花布、绣花鞋的时候所幻想的那个男人,有着多么的不同呀 ! ”然而,更让人悲哀的是,她们很快就忘记了由这种失落所带来的悲伤,“这又算得了什么呢?谁也不会为她们叹一口气,表示同情。谁也不会关心她们还曾有过幻想。甚至连她们自己也不会感到过分的悲伤,顶多不过像是丢失了一个美丽的梦。有谁见过哪个人会死乞白赖地寻找一个丢失的梦呢?”所以 “她们还是依依顺顺地嫁了出去,只不过在穿戴那些衣物的时候,再也找不到做它、缝它时的那种心情了。”还有什么比没有梦想更可悲的呢?作者描写这些时,带着难言的悲凉和苦涩其心情的沉重.不仅仅因为这些美丽、幸福的梦想将会破灭,更因为这些梦想的主人对于梦想破灭的麻木、顺受的姿态,以及她们从此以后不再梦想、也没有梦想的灰暗人生。
课文后一部分是文章的主体,写“我”和卖灶糖老汉之间的纯真情谊以及“我”对卖灶糖老汉的思念。它描述儿童强烈的模仿心理,实际上写了另一个梦的破灭。“我”因年幼,不懂什么叫害臊,当二姨逗“我”时,我大言不惭地说自己要备嫁妆。“我”要“嫁”的卖灶糖老汉是个怎样的人呢 ? 饱经风霜,一头长白发,满脸皱纹,在孩子面前挂着笑意。不管是模仿大姐姐还是为了有灶糖吃,不管是拿糖哄小姑娘还是长大真的去接他,在“我”毫无顾忌地向卖灶糖老汉表白心愿的那段对话描写中,我们看到了天真幼稚、活泼可爱的小姑娘和充满爱心的老汉两颗纯朴善良的心灵的沟通,我们看到了一种充满真诚、没有遭受污染的纯真之情。后来, “我”到了认真拣麦穗的年龄,卖灶糖老汉也不再开那玩笑,老人背脊越来越弯、步履更加蹒跚,最后终于老去了。虽然“我”童年的梦最终破灭,令人辛酸,但是“我”曾拥有的“真的疼爱”却引起“我”对卖灶糖老汉的深深思念。与其他农村姑娘不同的也正是在于这里——我的梦虽破了,但我还有怀念存在。
⑶精华鉴赏和问题探究
作者为什么要写旧时农村姑娘拣麦穗的特定风情 ? 为什么要描述“我”在拣麦穗中与卖灶糖老汉的交往?
通读全文以后我们不难发现,前者是一个广阔的大背景,在这个表面美好,实则灰暗的背景下,作者不仅巧妙地暗示了世俗婚姻的愚昧和广大农村妇女在爱情婚姻方面的不幸,更哀叹了人生美好事物的易逝——连自己都不自觉地就放弃了,就象那些农村姑娘一样。这也是全文的情感基调。而后者表现的是一个具体的“个案”,表达的是一个天真烂漫幼女纯真的爱心。
对比描述两种美梦的破灭,我们不难发现,两种美梦实际上有着巨大的反差。“烟荷包”是全文中的一个重要细节。它既是“我”学着其他农村姑娘的样子编织梦想的开始,是我纯真幼稚的梦想的寄托,又是梦想破灭时,“我”心中仍然不灭的对至真、至善、至美的人间情感孜孜以求的信念的寄托。那个象猪肚子一样“烟荷包”虽然找不到了,但是,对比那些忘记了梦想,不再梦想的农村姑娘,“我”还有“梦”:真的“烟荷包”不知丢到哪里去了,然而,“我常常想念他”,可见,对于人与人之间的纯朴的感情,“我”还有留念,不曾忘怀。而这种纯朴的情感,不正是当初“我”缝制“烟荷包”时寄托在其中的感情内核吗?因此,在全文中,“烟荷包”不仅是照应全文,是“我”的情感寄托的前后呼应,它还是“我”梦想犹存,追求仍在的一个象征,是“我”与其他农村姑娘相比,没有成为一个悲叹的重要区别。在文章的最后, “烟荷包”中所寄寓的情感内涵已远远超出了一个农村小姑娘的幼稚幻想,它既代表了作者对自己纯真童年的缅怀,也代表了作者对人类美好情感和美好事物终究会逝去的惆怅,还代表了作者对于逝去的美好的一切仍然抱有的不灭的怀念与追求。教学时,要让学生仔细阅读课文,还可以展开讨论,集思广益,体会文中丰富的、多层次的感情内涵。
2 .习题解说
⑴第一题命题意图和参考答案
命题意图:理解文章的情感,找准全文的情感基调。
参考答案:参见精华鉴赏和问题探究。
⑵第二题命题意图和参考答案
命题意图:把握细节,体会借景抒情,情景互动的内涵。
参考答案:所谓“物是而人非”。作者在这里表达的正是这样一种失落与惆怅。
1 .这里运用了象征的手法。
2 .“小火柿子”在这里象征了自然界中那些生命力顽强的美好事物,它们历经风雨,不改本色。
3 .结合全文,在“小火柿子”上,作者寄托了她心中永远不灭的梦想——对人与人之间的至真、至善、至美的纯朴感情的向往与追求。
⑶第三题命题意图和参考答案
命题意图:理解文章的丰富的、多层次的情感。
参考答案:见精华鉴赏和问题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