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第七单元14.1《故都的秋》说课稿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第七单元14.1《故都的秋》说课稿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4-18 21:01: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故都的秋》说课稿
下面我将开始我的说课!各位评委老师,下午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故都的秋》群文阅读教学实践”,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语文教材几经变换,而《故都的秋》作为一篇吟秋、颂秋的经典名作,至今仍保留在《故都的秋》是高中语文统编教材必修上册第七单元的第一课,属于“文学阅读与写作”学习任务群,单元人文主题为“自然情怀”。新课程标准指出,该单元都是写景抒情散文,我们在学习时要体会民族审美心理,提升文学欣赏品味,培养对自然的热爱之情。也要关注作品中的自然景物描写和人生思考,体会作者观察、欣赏和表现自然景物的角度,分析情景交融、情理结合的手法;还要反复涵咏咀嚼,感受作品的文辞之美。
二、说学情
可以说,写景抒情散文是学生阅读和学习最多的一类文章,尤其是现代的经典散文。学生对于阅读《故都的秋》并没有语言文字和景物赏析方面的障碍。但是在体味情感,尤其是文中清、静、悲凉含义的理解还有待提高。
三、说教学目标
基于新课程标准和基本学情,我预设了以下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品味语言,体会文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特点。
【思维发展与提升】体会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的特点,透过景物和意境,体会作者的内心追求和情感世界,理解作者独特的审美情趣。
【审美鉴赏与创造】引导学生发现自然和生活中的美,学会审视和表达自己的内心情绪。了解丰富的人生情感,确立高雅纯正的审美追求。
【文化传承与理解】激发学生对自然的热爱,了解自然风物上凝结的文化哲思,增强对民族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思维发展与提升】体会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的特点,透过景物和意境,体会作者的内心追求和情感世界,理解作者独特的审美情趣。
四、说教法学法
为了达成以上教学目标,我将采取“1+X”式群文阅读的方法,通过前置学习、创设情境、任务驱动、合作探究、方法点拨等方法进行教学,同时指导学生进行文本朗读、群文联读、对比阅读、细节研读等活动来学习。重视读在学中的作用,增强导在教中的作用。
说教学过程
前置学习:作家为核,群文导读,感知作家对“秋”的情有独钟
《故都的秋》是作家郁达夫的散文名篇,与其同时期的诸多散文也直接流露出郁达夫对“秋”的热爱,四季之中,钟情于“秋”,尤其是北国之秋。教学时借助师生皆有的与教材配套使用的《语文读本》提供的出自同一作家——郁达夫的《江南的冬景》和《北平的四季》两篇文章,以“爱秋人士郁达夫”为核心议题“1”,形成“1+X”小群文阅读,进行群文导读。以前置学习的方式,采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泛读文章,筛选出直接描写秋景、抒发对秋的热爱的语句。然后借助划线部分,佐证并丰富《故都的秋》中作家对“故都的秋”之热爱。
通过这个小群文阅读的前置,学生们发现对郁达夫而言,时空变换,不减爱“秋”之情;四季对比,更增“故都的秋”之可爱。“故都的秋”另其欲罢而不能,毫不吝啬笔墨,更不吝啬颂赞,可见其对“故都的秋”爱得深沉。
温故知新:地点为核,群文联读,理解“北平”集万千宠爱
在理解了郁达夫之爱秋之后,我们把目光放在秋的定语故都之上。来一探故都的可爱,这样便会让“故都的秋”有着双重的魅力。北平历史之厚重、风景之美丽、物产之丰富、人情之温暖、文化之包容,让它赢得诸多人群的热爱。作家们爱它,亦各有各的原因,各有各的爱法。教学时我们以“北平:万千宠爱于一身”为核心议题,进行群文联读,以文解文。师生共同选择了《语文读本》里两篇想念北平的名作——老舍《想北平》、林海音《苦念北平》与《故都的秋》一起形成本课精读教学的第二组小群文。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拿两篇文章本属于“月是故乡明”的主题阅读之下的与《故都的秋》作对比阅读,看一看对郁达夫这样一个故乡并非北平的人而言,何来这么厚重的故都深情。
时代为核,群文研读,探究“故都”难留,多事之“秋”
基于以上两个相对简单的“1+X”小群文阅读,学生对郁达夫笔下“故都的秋”有了相对完整的认识。但依然有很多内容很难理解。各小组梳理出以下几个代表性问题:1.郁达夫热爱秋天的爽朗晴和、高远清静,却为何在《故都的秋》和《北平的四季》中都提到“悲秋”,且推及过去,写到文人“悲秋”之传统?2.老舍的《想北平》虽然文字不多,但文中的北平几乎是全景式展现,有着京城风范;林海音的《苦念北平》则有着儿童视角下的欢快轻松、惬意舒坦,像是人间乐园。只看景与事,察觉不出悲凉。为何郁达夫《故都的秋》中景事人情皆有“悲凉”意蕴?3.郁达夫辗转多地,其中不乏秀美名城,为何钟爱北平?又为何称作是“故都的秋”而非“北平的秋”?
这三个问题在比较文本之间的相同点、寻找内容之间的差异点的基础上,导向更为深刻的探究层面,在审美鉴赏之时更注重思维品质的提升。老师要引导学生回归教材本身,关注教材单元课程编写,构建指向拓展阅读、深度阅读的新的群文阅读。
统编教材必修上册把《故都的秋》和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编入同一课,一前一后,可见其关联甚深,值得探究编者意图及两篇文章内在肌理与情感的共同性。人教版普通高中实验教科书必修二把陆蠡的《囚绿记》与《荷塘月色》《故都的秋》编在同一单元,紧随其后,三篇文章于大单元教学视域下实施群文教学的可能性与必要性不言自明。据此,我们以“本求‘清’‘静’,奈何‘悲凉’”为核心议题,联系三篇文章的创作背景、三位作家的时代遭际,构建“1+X”群文研读活动,采用对比阅读的方法,求同析异,师生共研,探究时代背景之下知识分子的不遇状态、穷窘境遇和痛苦心态。
在这个群文研读过程中,我们细读文本,抓住关键语句,甚至不放过“蝉”“门”等细微意象;也关注作家经历和时代背景,把文本解读逐步走向深入;也饱尝了郁达夫笔下的悲凉之感。
以上三步是本课群文阅读教学实践的关键步骤,也是本节课的重中之重。通过这三步,我们对《故都的秋》有了更为深刻地认识,以群文阅读促进了深度学习。
设计亮点
“群文阅读教学是多文本在多维度的阅读中聚焦其中的某个维度,以议题统整,通过关联整合,让类属性阅读在任务的驱动下,以’结构化的阅读’状态而抵达阅读的广度、厚度、高度和深度,实现‘阅读的结构化’建构。” 【1】在学习任务群背景之下,统编教材的单元编排弱化了精读课文、自读课文和其他阅读资源的界限,这就为师生灵活地选择、整合阅读文本资源提供了便利。在统编教材精读课文学习过程中,师生共建、共读、共析、共赏指向精读课文的群文更有利于促进学生对课内精读文本的深度理解,让学生完成由课内“一篇”到课外“一群”“一类”的知识迁移,完成学习活动与考试评价的无缝对接。本课即以精读课文《故都的秋》为中心,选择作家、地点、时代为核,选择若干课内、课外文本构建出丰富而不杂乱的“1+X”群文阅读体系,由整体感知到文本理解再到主题探究,循序渐进,层层深入,达成综合化阅读、精细化阅读、深度化阅读的效果,有效促进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等核心素养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