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2.3《峨日朵雪峰之侧》试讲稿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2.3《峨日朵雪峰之侧》试讲稿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4-18 21:02: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峨日朵雪峰之侧》无生上课
一、导入新课,创设情境
生命,是昌耀诗歌的总主题,呈示生命,是昌耀全部诗歌的根本目的和内在逻辑。在漫长的诗歌生涯中,在艰辛而充满苦难的人生之旅中,昌耀将深刻体验到的生命理念、立场、情感,倾注、融贯到精心选择的生命意象中,雕铸了一幅幅真实而顽强的生命图画。先天的浪漫情怀和理想气质,加上后天形成的强烈而浓郁的生命意识,使昌耀的生命体验指向昂扬的精神基调。今天,我们就借《峨日朵雪峰之侧》一诗来窥见昌耀的生命诗学。
二、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首先,我们齐读诗歌,初步感知这首诗的内容和情感。
同学们读得真不错!但是有两个字音需要注意:1.石砾不时滑坡的石砾li,2.我的指关节铆钉一样揳入巨石的罅隙的xia。
现在我们再请我们班两位朗诵出色的同学来为我们朗诵这两首诗歌。
三、鉴赏诗歌,重点突破
在读和听的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这一首现代诗,它在语意和诗意理解上并不像古典诗歌那样有着语言、历史及手法方面的障碍。但是,这并不代表现代诗就不值得仔细品味、认真咀嚼,经典的现代诗依然有着其浓浓的诗味和诗性。现在我们就借这首诗歌来共同探究鉴赏现代诗的路径。
(一)修辞,看似寻常最奇崛
现在,我们再读诗歌,同学们在朗读时要注意寻找诗中明显运用了修辞手法的诗句。
真是好诗不厌百回读!现在请同学们来说一说自己所找到的诗句,同时说明诗句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PPT展示:
1.石砾不时滑坡,引动棕色深渊自上而下的一派嚣鸣,像军旅远去的喊杀声。
2.我的指关节铆钉一样揳入巨石的罅隙。
3. 朝向峨日朵雪峰彷徨许久的太阳,正决然跃入一片引力无穷的山海。
4. 在锈蚀的岩壁,但有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与我一同默享着这大自然赐予的快慰。
刚才这几位同学分析诗句时都真正揣摩了修辞手法在诗人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这是良好的解读诗歌的习惯。尤其是第一位同学,真是把比喻修辞学得明明白白:这句比喻的运用,使得不能够身临其境的读者,也能调动已有的视听经验去猜测、去感知何为“嚣鸣”,继而为此景而震撼、为攀登而敬畏。以声喻声的写法颇为常见,如脍炙人口的白居易的《琵琶行》。和平年代的读者,即便不曾亲耳听过“军旅远去的喊杀声”,也于影视作品中体验过。这种体验,融以视觉的“棕色深渊”及动态的“自上而下”,便可想象出“石砾不时滑坡”时的“一派嚣鸣”是何景象。“石砾”“滑坡”的声势浩大、不止不息有如李白笔下“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于此等惊险环境之下,“我”的形象之勇毅、“我”的精神之坚卓,便更易触动读者,为读者所知。
同学们,比喻、拟人是文学作品中最常见的两种修辞手法,但它们看似寻常最奇崛。我们要借助修辞,走进诗人所写之景、所造之境,去读取蕴含其中的诗人的情感及精神。
(二)炼字,细微之处有乾坤
刚才几位同学在分析修辞时也提到了几处值得玩味的字词。现在我们小组之间合作交流,找出诗中精挑细选的炼字之处。
PPT展示:
这是我此刻仅能征服的高度了。“仅”
我的指关节铆钉一样揳入巨石的罅隙。“揳”
但有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与我一同默享着这大自然赐予的快慰。“但”
现在请各小组选出一位代表来呈现全组的讨论结果。
各位代表真不愧是代表!把只言片语说出了丰富意蕴。尤其是第二小组的代表,说出了“揳”字的妙处:“揳”字的力度比“按”“插”等字都要更大,甚至需要外力的帮助方能“揳入”。可以想象,“我”在攀爬之时,手脚并用,努力借助一切可以借助的石尖和石缝。手指“揳入”势必会因摩擦而损伤、而渗出血滴,这就与下一句诗“血滴,从撕裂的千层掌鞋底渗出”相呼应。锈蚀的、粗粝的、陡峭的岩壁对手脚的磨砺如此巨大,这样的遍体鳞伤却不足以让“我”痛苦,而是为“征服”而“快慰”。罅隙之深、雪峰之险,正是“征服”的对象,“我”的攀登之难、精神之坚便得以于“揳入”中体现,借“揳入”而“征服”后所见的壮丽景观才更是“大自然赐予的快慰”。
同学们要注意的是炼字也是高考诗歌考查的常见考点。我们在鉴赏诗歌时要培养并增强对语言文字的敏感性,牢记诗人常根据内容、意境、情感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这样我们读诗之时才能发现如“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一样能够着一字而意境全出的精妙。
(三) 温故而知新,比较以思深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青春有着不同的姿态,也有着各异的价值。同学们在刚才的鉴赏中都提到了昂扬向上、积极进发的青春姿态。现在我们可以把前两课《沁园春·长沙》和《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和《峨日朵雪峰之侧》放在一起,看一看不同诗人所选择的不同的青春的“立脚点”。
PPT展示:
1.头——橘子洲头
青年毛泽东立于其“头”,故而视线灵活、视野开阔,可仰观宇宙之大,可俯察品类之盛。“百侣”离去,仅其“独立”,从昔到今,“橘子洲头”,依然有“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壮志。“橘子洲头”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者们不变的、不老的青春的见证。
2.边——地球边上
年轻的郭沫若在激流勇进的时代洪流之下,满腔奋进热情,讴歌青春力量、赞颂创新精神。由想象的怒云巨浪到社会的巨大变革,短短几句诗歌便得以呈现。诗人立在“地球边上”,灵活建构时空景象,虚实相衬,耐人寻味。
3.侧——雪峰之侧
古往今来,攀登者以攀上高山之巅为傲,而此刻的攀登者却仅在“之侧”。“侧”字中有着自洽的不卑不亢,又有着积极乐观的处事心态,哪怕“但有一只蜘蛛”为伴。即便是到达“之侧”,依然能够获得“大自然赐予的快慰”,看到雪峰无限壮观的景色。
(四)知人论世,以意逆志
PPT展示:
1.“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毛诗序》
2.“真正的文艺作品,总有一点作家的个性和艺术的骨气在内的。”——郁达夫
同学们,昌耀于我们而言是一个陌生的诗人,《峨日朵雪峰之侧》也是第一次入选高中语文教材。现在,我们拿出《同步作业》一同走进诗人生平和创作背景,借助这首诗歌的评论,去探寻这首短短的诗歌中深深的意蕴,去感知文字背后的万钧力量。
我们发现,坎坷不平的命运,丰富的人生阅历,使得昌耀的作品有着深刻的社会内容和深重的哲学意蕴。
四、课堂小结,深化记忆
《峨日朵雪峰之侧》作为昌耀的精神传记,其价值不仅在于对心灵受难的静态描摹,更在于呈示诗人进行精神自救的心路历程。诗歌界有一种说法,是昌耀,保持了那个时代中国诗歌的尊严。而这种尊严的保持恰是昌耀的意志的不断历练和心灵的不断突围的结果。昌耀,是一位时代的攀登者、命运的征服者。他顺应时代,响应号召,做出几多足以照亮生命的成绩;他又抗争命运,消解苦难,挣得生而为人的尊严与灵魂。攀登者的不屈、无畏、柔韧、刚毅,是每一位读者的阅读习得,又是每一个人行走于世而应有的精神行囊。
五、作业布置,拓展探究
同学们,诗歌评论中亦有“诗无达诂”的说法。现在,我们把目光放在教材诗歌的最后,看一看这样两行字“1962年8月2日初稿,1983年7月27日删定。”刚才,我们结合资料进行了知人论世,现在请课下借助网络资源搜集整理诗人经历,以“时隔二十一年的对话”为主题,试对这两个时间的诗人心境与生命姿态进行评价。
六、板书设计
峨日朵雪峰之侧
诗语——懂诗家语(意象、手法)
诗歌鉴赏: 诗人——知人论事(经历、背景)
诗魂——以意逆志(姿态、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