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兴八首(其一)》导学案
学科 语文 年级/册 高一(下) 教材版本 人教版
课题名称 必修三第二单元《登高》
难点名称 理解《登高》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难点分析 从知识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理解《登高》中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要通过理解诗句,把握诗歌意象,展开联想,将凝固的语言转化为可感的画面,同时融入作者情感,具有一定的难度。
从学生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较弱,较难理解诗歌中的特殊意象,较难把作者情感和景色画面结合起来。
难点教学方法 1、通过情境诵读和想象,感悟诗人漂泊天涯的孤寂和浓烈的思乡之情。 2、通过讨论及问题探究,把握诗歌意象,理解诗歌主旨,感受萧森寂寥的秋景,体会诗歌深沉的情感。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导入 解题,农历九月初九是我国传统的重阳节。这一天全家都要一起登高“避灾” 以求长寿,还会插茱萸、喝酒赏菊,所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老人节”。 公元767年的重阳节这一天,四川省夏州的长江边上,-位衣衫褴楼、疾病缠身、年过半百的老人,孤身一人、步履蹒跚地朝山上登高而来。这位生坎坷、 穷愁潦倒的老人,似乎已经走到了生命的晚秋,老人百感交集,情不自禁地赋诗一首, 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一首七言律诗一-《登高》 1、那么请大家思考写了什么样的景,又表达了什么样的情? 2、诗人选取了哪些意象?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 3、指名学生朗读(读出自己体会)
知识讲解 (难点突破) (一)抓诗句:结合注释理解诗句。 诗歌前两联描写了哪些景物 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这些意象共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 鉴赏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诸清沙白鸟飞回 六种:风、天、猿、渚、沙、鸟 引导:这六种景物分别用什么词描写的 急、高、啸哀、清、白、飞回。 迅疾的秋风、 高远的天空、哀鸣的猿啼、孤零冷落的小岛、水落而出的白沙、低飞盘旋的水鸟。这些都是具有夔州三峡秋季特征的典型景物,捕捉入诗,不但形象鲜明,使人读.了如临其境,而且所展示的境界,既雄浑高远,又肃杀凄凉。 2、我们把这些寄寓了作者情感的景物叫做“意象”。诗人是如何把自己的“悲愁”情感通过秋景体现出来的? 答: 急风,是说风很大,而且又是秋天的风,这样的风更冷。急风凛冽,不仅吹在诗人身上,更是吹在诗人的心里。天高阔远,在茫茫天地之间,诗人更觉自己的渺小,无限悲凉之情涌上诗人的心头。猿的啼叫是哀伤的。哀猿声声,使诗人悲凉的心境更添一层。 清渚和白沙,从色调上看,清和白是冷色调,更显环境的冷清和凄凉。诗人触景生情,自然内心也倍感凄凉。回鸟,飞鸟,在劲风中摇曳吃力盘旋,飞舞的鸟这个意象,意韵较深。写出了孤鸟的无力、脆弱,这何尝不是诗人的写照。 鉴赏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问题1:颔联,写了几种景物 由落木和江水,我们能想到什么 两种景物:落木、长江。 杜甫看到落叶飘零, 想自己像树一样,已是晚年,已老了。人已经到了生命晚秋。杜甫生于712年,卒于770年I活了58岁,写这首诗时是55岁,也就是去世前三年写的。“落木萧萧”是有生命短暂之意,传达出年华易逝的感慨。 “不尽长江”传递的信息是时间的无穷,给人一种历史长河永不停息的感觉。历史和时间越悠久,人的生命就越显得短暂。但他知道人无论活到何时,都难免一死。这是一种必然规律。所以,他又感到豁达、坦荡、胸襟开阔,有一种很宏大的气势 此联给我们勾画出一副极其广阔深远的图景,是千古传颂的名句。诗中写景,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赏析:落叶飘零,无边无际,纷纷扬扬,萧萧而下;奔流不尽的长江,汹涌澎湃,滚滚奔腾而来。 颔联为千古名句,写秋天肃穆萧杀、空旷辽阔的景色,一句仰视,一句俯视,有疏宕之气。“无边”,放大了落叶的阵势,“萧萧下”,又加快了飘落的速度。在写景的同时,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慨。它的境界非常壮阔,对人们的触动不限于岁暮的感伤,同时让人想到生命的消逝与有限,宇宙的无穷与永恒。苍凉阔大、气势雄浑。 (二)探究后两联 诗人在前两联借秋景写“哀”,可谓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在后两联诗人直接抒情,又是怎样来写“哀”的?请大家继续探究。 “万里”写出了自己距离故乡之远,相隔千山万水,思乡之情,溢于言表。这是第一层意思。 “悲秋”:这两个字写出了诗人在秋天的悲凉感受。秋天,是草枯叶落,百花凋零的季节,人在秋天往往会有一种悲凉的感觉。我们再联系诗人杜甫所处的时代和四处飘泊的经历,就能够体会出悲上加悲的孤寂之情。 “作客”诗中的作客意思是寄居他乡。漂泊他乡的人,难免会有思乡之情,这种思乡之情,在秋天就会更加浓烈。“常”在“作客”前,加上这一个“常”字,说明了什么 它说明在诗人的一生中,经常要到处飘泊,四处流浪。如果说“作客"他乡,已经让人心怀愁绪的话,那么“常作客”就更令人倍感凄凉。 “百年”指“暮年”,也就是老年,当时作者已经 55岁了,这么大年纪还在外飘泊,这就不能不让人非常感伤。 “多病”在多年的飘泊生活中,诗人身患多种疾病,一个身体多病的人,往往多愁善感,更何况是在凄清冷落的秋天呢。 “登台”诗人登上高台所见到的是“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种凄苦悲凉的景象,让诗人心中产生了无限感慨,再联想到时局的动荡不安,联想到自己的一生遭遇,心情就会更加沉重。 “独”在“登台”前面加一个“独”字,就使“登台”更加悲凉。在传统的重阳节到来之际,诗人既不能走亲访友,又不是举家齐登,而是独自登高。晚年的杜甫抱负未展,疾病缠身,家乡难回,知音渐少。 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中的“艰难”一词该如何理解?杜甫为什么“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一句是怎么体现诗人内心愁苦的? “艰难”兼指国家命运和自身命运。国家动乱(安史之乱),诗人漂泊在外,生活艰难,壮志难酬。 国家的艰难,人民的苦难,激起杜甫强烈的忧国忧民情怀,无奈年老多病,无能为力,他怎能不悲愁万端?古人认为有酒方能浇愁,无奈多病不能喝酒,这种愁闷,这种伤忧,怎么了却、怎么疏解 只能郁结在诗中,郁结在心头!
课堂练习 (难点巩固)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 汉
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共天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1)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片云”“孤月”意境凄凉,流露出作者孤独、苦无知音的烦闷;“落日”“秋风”意境雄壮、开阔,又体现了作者“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乐观旷达。 (2)有人认为这首诗洋溢着诗人自强不息的精神,也有人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怨愤之情,你同意哪种看法?请说明理由。亦可另抒己见。 答“自强不息”的要联系“落日心犹壮”,答“怨愤”的要联系“不必取长途”。
小结 教学不止,反思不息。没有完美的课堂,但要有力求完善的反思。总的来说,目标完成、学生学习能力初步提高、鉴赏借景抒情类诗歌做到有根有据;自己的教学语速、急躁个性的控制、尊重学生并力促课堂生成等各方面都有一定的改进(相较自己的教学),但也存在一些不足,这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在语文组的同仁和广大同学的帮助下,去取得更大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