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认识16个字。
2.过程与方法目标:会写14个字。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掌握由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技巧。赏析诗歌对仗工整、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
走进诗人的情感,感受诗人深沉的痛苦和无尽的哀思。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胡也频:1927年11月16日出生于山东济宁,词作家、剧作家。现任北京大学歌剧研究院名誉院长。
在古代,民间在重阳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高塔。重阳节为何会有登高的风俗?有三种说法:一是登高避灾,二是登高祈福,三是登高“辞青”。
二、字词乐园。
1.指导学生读与写下面生字。
绎、鸦、淡、贩、余、除、分、创、差、特、凡、络、蔗、旋、粿、携。
2.组词。
fán:平凡、非凡、凡间
luò:热络、脉络、笼络
yì:演绎、推绎、络绎不绝
xǐ:喜爱、喜好、欢喜
jí:级别、等级、晋级
pāi:拍马、拍档、球拍
shēng:升起、升高、升级
jiàn:逐渐、渐渐、渐离
àn:暗示、昏暗、阴暗
dàn:清淡、平淡、冷淡
shéng:绳子、绳带、麻绳
shì:方式、格式、算式
xù:持续、连续、断续
xuán:旋转、回旋、周旋
3.解释下面词语。
络绎不绝:绝,断绝。络绎,前后相接,连续不断。形容行人、车马来来往往,接连不断。
目不转睛:眼珠子一动不动地盯着看。形容注意力集中。
陆陆续续:指有先有后,时断时续。
三、课文详解。
引入:
金秋送爽,丹桂飘香,农历九月初九日的重阳佳节,活动丰富,情趣盎然,有登高、赏菊、喝雄黄酒、吃重阳糕、插茱萸等等。
1.九月初九,人们去乌石山登高有什么说法?
给孩子们创造一个游玩的时间;还有一个说法,凡是这一天登高,小孩子就会长高。
2.登高的有几个人?都是谁?
一个年过五十的老人和两个小孩子。
3.山脚下今天与平时有什么不同?
平常:冷冷清清,除了牧羊孩子和山上吃草的羊,很难看到行人。
今天:热闹异常,大人携着孩子,络绎不绝,还有许多小商贩。
4.我们到了山上看到什么?做了什么?
看到山上全是人,纸鸢满天飞。
陈伯伯也放纸鸢,我和弟弟目不转睛地看着纸鸢飞上天空。
5.大家到了什么时候才把纸鸢落下来?
太阳渐渐向山后落去,天上的光线也渐渐黯淡了,大家才忙着收转绳子,落下纸鸢。
6.夜幕降临,大家下山了,心情如何?
小孩子笑着闹着与大人们一起,欢快地下山了。
四、主题概括。
本文记叙了我们在重阳节登高的热闹场面,写出了人们登高的喜悦心情,登高习俗寄托了人们美好的祝愿。
五、拓展提升。
登高
唐代: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六、作业布置。
请你找出本课的AABB式词语,可以在写出几个来。
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