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第三单元12《石钟山记》(课件25张)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第三单元12《石钟山记》(课件25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4-18 21:12: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5张PPT)
石钟山记
苏轼
山水游记:
主要是写登山临水的见闻观感,以描写自然景物为主
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嘉祐二年,苏轼进士及第。元丰三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为太师,宋孝宗时追谥“文忠”。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唐宋八大家”之一,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苏轼善书,为“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写作背景:
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六月,苏轼由黄州团练副使调任汝州(今属河南)团练副使时 ,顺便送他的长子苏迈到饶州德兴县(今属江西)任县尉,途经湖口县,游览了石钟山,写了这篇文章。
年号纪年法: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此后每个皇帝即位一般情况下要改元,并以年号纪年。如《石钟山记》中的“元丰七年”。
文本解析:
《水经》云:“彭蠡(lǐ)之口有石钟山焉。”郦(lì)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qìnɡ)置水中,
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水经》:中国古代一部记述了137条全国主要河流的水道情况的书,记载相当简略,缺乏系统性。郦道元为其作注,为《水经注》
彭蠡(lǐ):鄱(pó)阳湖
焉:语气词,表陈述
郦(lì)元:郦道元
以为:认为
临:靠近,对着
鼓:掀动,激荡
搏:击,拍
洪钟:大钟
洪:大
是:这
是说也:这个说法
以:把
磬(qìnɡ):古代打击乐器,用玉或石制成
今以钟磬置(于)水中 省略句
虽:即使
鸣:(使动用法)使......发出声响
况:何况
《水经》云:“彭蠡(lǐ)之口有石钟山焉。”郦(lì)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qìnɡ)置水中,
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水经》说:“鄱阳湖的湖口有一座石钟山。”郦道元认为(石钟山)下面靠近深潭,微风掀动波浪,水和石头互相拍打,发出的声音好像大钟一般。这个说法,人们常常怀疑它。现在如果把钟磬放在水中,即使大风大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声响,何况是石头呢!
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fú)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kēnɡ)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始:才
访:探寻
遗踪:旧址,陈迹。这里指所在地
状语后置句 (于潭上)得双石
扣:敲击
函胡:同“含糊”,重浊模糊
清越:清脆悠扬
桴(fú):鼓槌
响:响声
腾:传播
韵:声音
徐:慢慢
歇:停止
(歇业)
以为:认为
然:但是
是说:这种说法
尤:尤其,更加
(定语后置句)(铿然有声者)石
铿然:敲击金石发出的响亮的声音
有:发出
是:这样
而:可是
独:唯独
以:用
到了唐代,李渤才访求石山之所在,在深潭边发现两块山石,敲击聆听它们(发出)的声音,南边那块山石的声音重浊模糊,北边那块山石的声音清脆悠扬,鼓槌停止了(敲击),声音还在传播,余音慢慢消失。(李渤)自己认为找到了(石钟山命名的)原因。但是这个说法,我更加怀疑。敲击后能发出声响的石头,到处都这样,可唯独这座山用钟来命名,这是为什么呢
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fú)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kēnɡ)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第一段写了哪些内容?
运用引用交代石钟山的位置
提出郦道元说法并质疑
提出李渤的说法并质疑
质疑
解 疑
第二段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kōnɡ)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
余:我
自:从
舟:(名词作状语)乘船
适:到......去
而:(连词表并列)并且
赴:赴任,就职
县尉:管治安
得:能够
小童未成年的杂役
扣:敲击
硿(kōnɡ)硿焉:硿硿作响
固:本来
元丰七年六月初九,我从齐安乘船到临汝去,并且大儿子苏迈将要就职饶州德兴县的县尉,(我)送他到湖口,因而能够看到所说的石钟山。寺庙的和尚让小童拿着斧头,在乱石中间选择其中一两块敲击,硿硿地响。我本来就觉得可笑并且不相信。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kōnɡ)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
至暮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hú),闻人声亦惊起,磔(zhé)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ɡuàn)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chēnɡ hónɡ)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xià),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澹澎湃而为此也。
独:特地
绝壁:断壁
侧:倾斜地
森然:阴森的样子
栖鹘(hú):宿巢的隼
磔(zhé)磔:鸟鸣声
(于)云霄间磔(zhé)磔
状语后置句
或:有的人
方:正,刚刚
心动:内心惊恐
而大声(于水上)发
舟人:船夫
徐:慢慢
罅(xià):裂缝
浅深:偏义复词,义在,深
焉:那里
涵澹澎湃:(波浪)激荡冲击
涵澹:水波动荡
澹:水波摇动的样子
澎湃:波浪相击
到了夜晚月光明亮,(我)特地和苏迈乘着小船,到断壁下面。巨大的山石倾斜地立着,有千尺之高,像凶猛的野兽和奇异的鬼怪,阴森森地想要向人扑过来;山上宿巢的隼,听到人的声音也受惊飞起,在云霄中磔(zhé)磔地鸣叫;又像老人在山谷中一边咳嗽一边大笑的声音,有人说这是鹳鹤。我正内心惊恐想要回去,(忽然)巨大的声音在水上发出,”噌吰“地响着像钟鼓的声音连续不断。船夫非常害怕。慢慢的观察发声之处,山下都是石穴裂缝,不知道它多深,细微的水波进入那里。(波浪)激荡冲击。因而发出这种声音。
至暮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hú),闻人声亦惊起,磔(zhé)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ɡuàn)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chēnɡ hónɡ)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xià),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澹澎湃而为此也。
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kuǎn)坎镗(tānɡ)鞳(tà)之声,与向之噌(chēnɡ)吰(hónɡ)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当:挡住
中流:江河水流中央
空中:(古)中间是空的
窾(kuǎn)坎镗(tānɡ)鞳(tà):声音
向:先前
作:演奏
因:于是
汝识之乎:你知道吗
识:知道
周景王之无射:《国语》记载,周景王曾命铸造“无射”。无射,钟名
魏庄子之歌钟:《左传》记载鲁襄公十一年,郑人以歌钟和其他乐器献给晋侯,晋
侯分一半赐给晋大夫魏绛。魏庄子,魏绛谥“庄”,故名。歌钟,古乐器。
宾语前置句
船调回到两山之间,将要进入港口,有块大石头挡在水流的中间,上面可坐百来个人,中间是空的,而且有许多窟窿。把风浪吞进去又吐出来,发出窾(kuǎn)坎镗(tānɡ)鞳(tà)的声音。和先前的噌(chēnɡ)吰(hónɡ)相互应和,好像音乐演奏。于是(我)笑着对苏迈说:“你知道吗?那噌吰的响声,是周景王无射钟的声音;窾(kuǎn)坎镗(tānɡ)鞳(tà)的声音,是魏庄子歌钟的声音。古代的人没有欺骗我啊。
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kuǎn)坎镗(tānɡ)鞳(tà)之声,与向之噌(chēnɡ)吰(hónɡ)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解 疑
第二段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探访时间
同行者、缘由
访寺僧
实地考察
景物阴森
得名原因
第二段作者实地考察石钟山,探明石钟山得名的原因
感慨/结论
第三段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目:用眼睛
耳:用耳朵
臆断:靠主观想象去推断
殆:大概
言:记载
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水师:船夫
所以:......的原因
陋者:浅陋的人
乃:竟然
斧斤:斧子
考:敲、击
以为:认为
是以:因此
任何事不用眼睛看用耳朵听,却根据主观想象去推断,可以吗?郦道元的所见所闻,大概和我相同,但是记载的不详细;士大夫终究不愿意乘小船在夜里停泊在绝壁的下面,所以不能知道;而渔人船夫虽然知道却不能用文字记载。这就是世上没有流传石钟山得名的原因,自己认为得到了它的真相。我因此记录这件事,叹惜郦道元的简略,而嘲笑李渤的浅陋啊。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因事说理
本文通过记叙作者探究石钟山得名由来的经过,说明要想认识事物的真,必须”耳见目闻“,切忌主观臆断。
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