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最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十二单元化学与生活章节训练试题(word版 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2年最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十二单元化学与生活章节训练试题(word版 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86.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2-04-19 09:25: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十二单元化学与生活章节训练
考试时间:90分钟;命题人:化学教研组
考生注意:
1、本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填写在试卷规定位置上
3、答案必须写在试卷各个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第I卷(选择题 30分)
一、单选题(10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30分)
1、柳州螺蛳粉风靡全国,成为柳州的一张名片。螺蛳粉的成分表中,富含蛋白质的是
A.米粉 B.酸笋 C.腐竹 D.青菜
2、下列位置或场所的标识,正确的是
A.回收塑料瓶的垃圾桶 B.运输酒精的槽罐车
C.学校的洗手池 D.储存氧气的钢瓶
3、制造汽车的材料有:①钢铁②天然橡胶③钢化玻璃④塑料⑤人造皮革。其中属于人造材料的是
A.①②③ B.③④⑤ C.①②④⑤ D.①②③④⑤
4、分析推理是化学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分析推理正确的是
A.燃烧的温度一定要达到着火点,所以温度低于着火点就能灭火
B.有机物一定含碳元素,所以含碳元素的化合物一定是有机物
C.置换反应中有单质生成,所以有单质生成的反应一定是置换反应
D.单质中只含有一种元素,所以只含有一种元素的物质一定是单质
5、下列产品的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无关的是
A.加碘食盐 B.无磷洗衣粉 C.无铅汽油 D.无氟冰箱
6、下列实验试剂或方法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试剂或方法
A 鉴别硝酸铵和氢氧化钠 取样,分别溶解在水中,比较溶液温度
B 鉴别碳和铁粉 取样,分别加入双氧水中,观察现象
C 鉴别CO2和CO 通入澄清石灰水后,观察现象
D 区分棉纤维、涤纶、羊毛线 点燃,观察现象并闻气味
A.A B.B C.C D.D
7、下列图标中,属于我国制定的塑料包装制品回收标志的是
A. B.
C. D.
8、剧烈运动会感到肌肉酸痛,是因为体内产生大量乳酸(化学式为C3H6O3)的缘故。下列关于C3H6O3的叙述错误的是
A.C3H6O3是一种有机物
B.C3H6O3由三种元素组成
C.C3H6O3中共有12个原子
D.C3H6O3中C、H、O的质量比为1∶2∶1
9、食品安全问题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下列做法会损害人体健康的是
A.用发酵粉蒸馒头 B.加工火腿肠时放入过量亚硝酸钠防腐剂
C.用干冰冷藏食物 D.在酱油中加入铁强化剂补充铁元素
10、如图是“可回收”垃圾桶的标签,下列废弃物可以投入其中是
A.过期药品 B.未污染的纸
C.一次性餐具 D.瓜果皮核
第Ⅱ卷(非选择题 70分)
二、填空题(5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20分)
1、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私家车数量不断增加给人们出行带来很多方便。
(1)下列汽车配件及用品中,属于金属材料的是___________(填字母序号)。
a.塑代钢外壳 b.玻璃车窗 c.橡胶轮胎 d.真皮座椅 e.锰钢底座
(2)汽车表面喷漆主要是为了防锈,其原理是___________。
(3)目前太阳能汽车已经上市。与传统汽车相比,太阳能汽车低碳环保,真正实现了零排放。制造太阳能汽车所用的太阳能电池需要大量的单质硅。单质硅是由石英固体(SiO2)与碳在高温条件下反应制得的,制得单质硅同时生成一种可燃性气体。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
2、根据你的生活经验和所学知识,对下列物质按要求进行分类(填写标号)。
①电灯灯口 ②轮胎 ③尼龙绳 ④一次性注射器 ⑤电视机外壳 ⑥输送机皮带 ⑦医用手套 ⑧电木 ⑨雨衣 ⑩毛衣
(1)属于纤维制品的是______;
(2)属于塑料制品的是______;
(3)属于橡胶制品的是______。
3、垃圾分一分,环境美十分。如图所示是道路、地铁等公共场所设置的垃圾桶。
(1)上图中标识的部件,由合成材料制成的是__________。
(2)确定垃圾的成分,是对垃圾进行分类的的前提。纯净水塑料瓶应投入________(填“可回收”或“不可回收”)筒中。
(3)铝制品耐腐蚀的原因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_____。
(4)垃圾箱外筒用铝合金制造而不用纯铝,是因为铝合金的______大于纯铝。
4、生活中处处有化学,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
(1)山药中含有碱性皂角素,皮肤沾上会奇痒难忍。你认为可涂厨房中的___________来止痒。
(2)某饼干包装袋中用作干燥剂的是生石灰,请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其原理___________。
(3)森林火灾时,常砍伐出一条隔离带的目的是___________。
(4)我们常用洗涤剂清洗餐具上的油污,这是因为洗涤剂具有___________功能。
(5)雾霾是一种灾害性天气现象,由于人类生产、生活向大气中排放大量细颗粒物,如果超过大气的自净能力,就会出现雾霾现象。请分析下列污染物中,会导致雾霾的是___________(填序号)。
A.二氧化硫 B.臭氧 C.一氧化碳 D.PM2.5
(6)厨房中的下列物品所使用的主要材料属于合成材料的是___________。
A.不锈钢炊具 B.橡胶手套 C.纯棉围裙
5、中国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中华名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1)“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节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
①如图1: 酿酒祭祀先人。酿酒过程中需用到乙醇(C2H5OH),其完全燃烧生成______;俗话说“酒香不怕巷子深”,请从微观角度解释主要原因是______(填字母)。
A.分子间有空隙 B.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C.分子非常小,肉眼看不见
②如图2:烧香祭祀先人。祭祀时经常会用到檀香,点燃檀香时,使温度达到______,檀香才能燃烧。将檀香掐断,可达到熄灭的目的,其原理是______。
(2)“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端午节吃粽子是我国的文化传统(如图3),某品牌粽子外包装上部分文字说明如下表所示。
每 100g该粽子中部分营养成分的含量如下表
蛋白质/g 脂肪/ g 糖类/g 矿物质/ mg 能量/J
钠 磷 钙
6.4 5.7 44.0 460 94 21 1058
①钙______(填“是”或“不是”)人体所需的微量元素。人体中若缺钙,则可能易患______(填字母)。
A.贫血病 B.佝偻病 C.侏儒症 D.甲状腺疾病
②若该粽子中“钠”全部是以“NaCl”的形式存在,那么每100g该粽子中NaCl的质量是______g。
③个别商贩利用硫酸铜溶液浸泡陈旧粽叶使之变成青绿色,这对人体有害。有关部门提醒市民可将粽叶用水浸泡,将铁钉放入浸泡液中,根据铁钉是否变______(填颜色)进行检验。
(3)“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春节是一家人团圆的日子。在团圆之余,也要遵守“禁放”规定。爆竹的主要成分有硫磺、木炭粉、镁粉、硝酸钾等(如图4)。
①扬州城区内严禁燃放烟花爆竹。下列为“禁止放鞭炮”标志的是______(填字母)。
A、 B、 C、 D、
②爆竹中的硝酸钾是由K+和______(填离子符号)构成,烟花爆竹产生“耀眼白光”的现象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三、计算题(5小题,每小题5分,共计25分)
1、某类奶粉中蛋白质含量的国家标准为每100g奶粉中含蛋白质不少于18.5g。其測定原理是通过测出样品中氮的含量而求出蛋白质的含量,已知氮在蛋白质中的平均含量为16%。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市场上买来一袋该类奶粉,并通过实验测出其中氮的含量为2%。请你通过计算帮助他们对该奶粉的蛋白质含量是否符合国家标准作出初步判断。
2、人体摄入锌不足会引起多种疾病,缺锌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通过服用“葡萄糖酸锌口服液”来补锌,已知葡萄糖酸锌的化学式为:C12H22OxZn,其相对分子质量455,求:
(1)葡萄糖酸锌由__________种元素组成;其中属于常量元素的是___,属于微量元素的是______。
(2)葡萄糖酸锌化学式中x=__________。
(3)葡萄糖酸锌中锌元素的质量分数。(精确到0.1%)
3、年初爆发的新冠肺炎,让很多人措手不及,后来专家说75%酒精能有效的预防病毒,但是消灭不了病毒,医学上酒精消毒是让细菌的胞膜脱水死亡,消灭的是细菌,而病毒是没有胞膜的,蛋白质变性需要理化干预,比如说高温可以把鸡蛋煮熟就是最简单的变性
(1)请写出酒精的化学式
(2)既然酒精消灭不了病毒,那聪明的你有什么办法消灭病毒吗,并写出他说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3)某人有500g质量分数为99%的酒精,现在需要把它配成质量分数为75%的酒精,需要加多少水。
4、酒楼的食品在制作时常加人味精,味精是一种有机化合物一谷氨酸钠,其化学式为C5H8NO4Na,它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69。右表为某酒楼常见食品中味精的含量,根据题中的信息计算:
食品名称 500g食品的味精含量/mg
春卷 400
排骨 240
水饺 130
(1)谷氨酸钠中碳、氢元素的质量比为______;钠元素是人体必须的元素,在人体中以离子的形式存在于细胞______液(填“内”或 “外”)。
(2)若某同学一次吃了200g春卷,则他会食用______mg味精,其中含钠元素的质量为______mg(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5、某化学试剂乙酰丙酮(化学式: C5H8O2)的试剂标签如图:
(1)乙酰丙酮属于 。 (填“有机物”或“无机物”)
(2)乙酰丙酮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
(3) g乙醚丙酮中含有碳元素12g。
(4)现有5%的乙酰丙酮酒精溶液120g,要配成3%的稀溶液,需要加酒精的质量为 。
四、实验探究(5小题,每小题5分,共计25分)
1、(一)钙元素被称为人体中的“白色钢筋混凝土”。
(1)钙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信息和原子结构示意图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
A 钙离子的符号为Ca+2B 钙原子结构示意图中x=8
C 钙的相对原子质量为40.08g D 钙的硝酸盐的化学式为CaNO3
(2)人体缺钙会导致_____。
A 佝偻病 B 侏儒症 C 骨质疏松
(3)钢筋混凝土属于_____。
A 无机材料 B 合成材料 C 复合材料
(二)干燥剂变质后的成分探究
(提出问题)一包生石灰干燥剂,使用一段时间后可能有哪些物质?
(猜想假设)含有氧化钙、氢氧化钙、碳酸钙一种或几种。
(实验验证)
(1)取固体样品加入水中,发现温度明显升高,说明固体中含有_____。滴加酚酞后液体变红;继续加足量稀盐酸,如观察到_____,则固体含有碳酸钙。
(2)小明认为无法判断是否有氢氧化钙。理由是:_____。
(3)为了进一步确定固体样品的成分及质量,实验小组利用下图装置进行实验。
(查阅资料)Ca(OH)2加热至580℃、CaCO3加热至825℃分别分解生成两种氧化物。
①实验前首先要_____,再装入样品。
②在B装置中放入固体样品,控温加热至825℃以上使装置B中反应完全,再通一段时间空气,测得反应前后装置C、D分别增重18.0g和22.0g,则固体样品中一定含有_____种物质。将装置B中反应后剩余的固体加入足量水中溶解,蒸发所得固体(不含水)增重36.0g,则原固体样品中CaO的质量为_____g。
③装置E的作用是_____。
2、听长辈说制作生拌菜不能添加黄瓜,难道黄瓜能使蔬菜中的营养素流失吗?
(查阅资料)
青椒等蔬菜中含有大量的维生素C,且维生素C能使蓝色的淀粉碘溶液褪色。
(实验操作)
步骤一:淀粉碘溶液的配制:取1克淀粉,加入100毫升水,搅拌均匀,再加入1毫升碘酒溶液;
步骤二:分别榨取新鲜黄瓜汁与青椒汁。各取20毫升青椒汁分别倒入A、B两个锥形瓶中,再分别加入黄瓜汁、蒸馏水各40毫升混匀,放置60分钟,中间每隔10分钟搅拌一次;
步骤三:取等量蓝色淀粉碘溶液分别装入两个烧杯,分别倒入A、B两溶液,搅拌均匀,静置观察。
(现象记录)
根据上述过程回答下列问题:
(1)科学实验需要控制变量,下列情况会影响测定结果的是____。
A.混合液放置时间不同
B.被测混合液的体积不同
C.锥形瓶大小不同
(2)在步骤二中每隔10分钟搅拌一次,其目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能证实黄瓜汁把维生素C分解了的实验现象: __________________。
(4)请指出该实验存在的缺陷:_______________。
3、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CH4),某化学小组对甲烷在纯氧中燃烧的产物产生兴趣并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甲烷在纯氧中燃烧的产物中含有哪些物质?
(查阅资料)无水CuSO4遇水变蓝
(猜想与假设)
甲:CO2、H2O
乙:CO、H2O
丙:NH3、CO2、H2O
丁:CO2、CO、H2O
甲同学认为丙同学的猜想是错误的,理由是___________。
(实验探究)为了验证上述猜想与假设,将甲烷燃烧的产物依次通过下列装置(装置中物质均足量)。
(1)实验中用纯净的O2而不用空气的原因是___________。
(2)实验中观察到A中CuSO4变蓝,B、D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C中黑色粉末变成红色,由此推断_____同学的猜想成立;B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
(反思与交流)为尽量避免不完全燃烧产生有毒的CO气体而污染环境,含碳元素的物质燃烧时必须满足的条件是___________。
4、化学兴趣小组对一定质量的蔗糖在一定质量的氧气中燃烧的产物成分进行实验探究。
(提出问题)一定质量的蔗糖在一定质量的氧气中生成什么气体?
(猜想与假设)猜想①H2O、CO2;猜想②CO、H2O、CO2;猜想③_______。
(查阅资料)无色硫酸铜遇水变蓝色。
(实验探究)将一定质量蔗糖在一定质量的氧气中点燃,反应后将燃烧的产物依次通过装置A、B、C、D、E(夹持仪器省略)。
(实验记录)A装置无水硫酸铜变蓝色,B、D装置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C装置中黑色固体变红色。
(实验结论)猜想_______(填“①”、“②”、“③”或“④”)正确。
(反思评价)(1)实验时,先将氮气通入实验装置一段时间,再通入燃烧产物,加热,先通入氮气的目的是_______。
(2)C装置中发生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
(实验拓展)(1)蔗糖富含营养素是_______;
(2)氧气的质量不同,蔗糖燃烧的产物不同。34.2g蔗糖(C22H22O11)燃烧,生成物的质量为m,则m的取值范围为_______。
5、冬季雾霾频发,某校社会实践小组的同学们,对某地区雾霾的成分、成因、危害及防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开启了项目性学习之旅。
(信息检索)雾是浮游在空中的大量微小水滴。霾是可吸入颗粒物浓度较高造成的能见度较低的现象。霾的主要成分可能含有可溶性硫酸盐、硝酸盐,铵盐、不溶性有机物、黑碳、金属元素和其它元素。
(提出问题)某地霾的成分是什么?
(实验准备)选择该地重度雾霾天气,用 SDLKC-1000型大流量TSP采样器在室外采集大气中的可吸入颗粒物10g。
活动一:探究霾中是否含有铵盐和硫酸盐。
实验方案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方案一 取5g样品,加少量熟石灰粉末,混合、研磨 _______ 含有铵盐
方案二 取5g样品,加适量水,充分溶解后过滤,向滤液中滴加_____(填一种试剂的化学式) 有白色沉淀生成 含有硫酸盐
(总结反思)工业上应加强对污染企业的监管,农业上应合理施用化肥。
活动二:探究霾中是否含有黑碳。同学们设计了如下图所示的创新实验。(将活动一得到的残渣,干燥后置于中间凹槽内)。
(实验步骤)①滴入过氧化氢溶液制取O2,排出装置内空气后,再在导管口接上气球。
②向右边的凹槽内滴入澄清的石灰水。
③接通电源,用热电阻丝点燃残渣。
(实验现象)残渣剧烈燃烧,澄清石灰水浑浊,气球变大。
(实验结论)霾中含有黑碳。
(交流研讨)某同学对“霾中含有黑碳”的结论产生质疑,理由是_______。
活动三:查阅资料,霾中还含有Al、Na、Zn、Pb、Hg、Cd等金属元素,其中的有害元素除Cd外,还有______。
(能力发展)请你联系实际填写关于雾霾的问卷调查表:
项目 雾霾频发的成因 控制雾霾频发的做法 政府采取的应急措施
① 能源结构不合理 推广太阳能发电 人工降雨
② 烧散煤取暖 集中供暖 向空中或地面洒水
③ _______ 推广新能源汽车 私家车限号出行
(检出进度)小组同学没有进行的探究项目是_______。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C
【详解】
A、米粉中富含淀粉,故A不符合题意;
B、酸笋富含维生素,故B不符合题意;
C、腐竹是豆制品,属于高蛋白质食物,故C符合题意;
D、青菜中富含维生素,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睛】
2、C
【详解】
A、塑料瓶属于可回收垃圾,回收塑料瓶的垃圾桶应贴可回收垃圾的标识,故错误;
B、酒精具有可燃性,运输酒精的槽罐车应贴易燃易爆物的标识,故错误;
C、学校的洗手池应贴节水标识,故正确;
D、氧气具有助燃性,不具有可燃性,储存氧气的钢瓶应贴压缩气体标识,故错误。
故选C。
【点睛】
3、D
【详解】
①钢铁是由铁矿石冶炼而来属于人造材料;②天然橡胶是通过天然胶乳经过凝固、干燥等加工工序而制成,属于人造材料;③钢化玻璃是无机非金属材料,由多种无机矿生成而成,属于人造材料;④塑料是复合材料,属于人造材料;⑤人造皮革是人为制造形似真皮的一类产品,属于人造材料,均属于人造材料,故选D。
4、A
【详解】
A、燃烧的温度一定要达到着火点,所以温度低于着火点就能灭火,正确;
B、含碳元素的化合物不一定是有机物,例如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等属于无机物,错误;
C、有单质生成的反应不一定是置换反应,例如水电解生成氢气和氧气是分解反应,错误;
D、只含有一种元素的物质不一定是单质,例如氧气和臭氧组成的混合物中只有一种元素,错误。
故选A。
5、A
【详解】
A.加碘食盐,与人体健康有关系,与环境保护无关。
B.使用无磷洗衣粉不会污染水,所以与环境保护有关。
C.无铅汽油的使用可以减少空气的污染,所以与环境保护有关。
D.无氟冰箱的使用可以减少空气的污染,所以与环境保护有关。
故选:A。
6、B
【详解】
A、硝酸铵固体溶于水吸收热量,温度会降低,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放出热量,温度会升高,所以鉴别鉴别硝酸铵和氢氧化钠可取样,分别溶解在水中,比较溶液温度,溶液温度升高的是氢氧化钠固体,溶液温度降低的则是硝酸铵,不符合题意;
B、碳粉和铁粉加入双氧水后实验现象没有明显区别,故符合题意;
C、二氧化碳和澄清石灰水反应生成白色沉淀,一氧化碳和澄清石灰水不反应,故不符合题意;
D、燃烧棉与火焰接触时燃烧迅速,离开火焰后能继续燃烧,会发出烧纸的气味,燃烧后留下的是少量灰白色的灰烬。羊毛燃烧时会有烧焦羽毛味,燃烧后留下的灰烬是黑色松脆的,一按就会成粉末。化学纤维虽然也能在火中燃烧,但燃烧速度慢,而且形态是熔融收缩,燃烧后的残留物呈硬球状,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睛】
7、B
【详解】
A、图中所示标志是节约用水标志,故A错误。
B、图中所示标志是我国制定的塑料包装制品回收标志,故B正确。
C、图中所示标志是易燃物标志,故C错误。
D、图中所示标志是禁止吸烟标志,故D错误。
故选:B.
8、D
【详解】
A. 有机物含有碳元素,C3H6O3是一种有机物,此选项正确;
B. C3H6O3由C、H、O三种元素组成,此选项正确;
C. 一个C3H6O3分子中共有3+6+3=12个原子,此选项正确;
D. C3H6O3中C、H、O的质量比为(12×3):(1×6):(16×3)=6∶1∶8,此选项错误。
故选D。
9、B
【详解】
A、用发酵粉蒸馒头,能够使馒头蓬松多孔,不会损害人体健康,不符合题意;
B、亚硝酸钠微毒,有致癌作用,加工火腿肠时放入过量亚硝酸钠防腐剂不利于人体健康,符合题意;
C、用干冰冷藏食物,能够防止食物腐败变质,不会损害人体健康,不符合题意;
D、在酱油中加入铁强化剂补充铁元素,能够预防缺铁性贫血,不会损害人体健康,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睛】
10、B
【分析】
可回收垃圾就是可以再生循环的垃圾。本身或材质可再利用的纸类、硬纸板、玻璃、塑料、金属、塑料包装,与这些材质有关的如:报纸、杂志、广告单及其它干净的纸类等皆可回收。
【详解】
A、过期药品属于有害垃圾。
B、未污染的纸属于可回收垃圾。
C、一次性餐具一般通常是属于干垃圾,对于干垃圾应该按照标准进行投放,不能随意乱扔垃圾,做好垃圾分类工作。
D、瓜果皮核因为其属于易腐的生物质生活废弃物,所以是厨余垃圾。
故选B。
【点睛】
二、填空题
1、
(1)e
(2)隔绝氧气和水
(3)
【分析】
(1)
a、塑代钢不属于金属材料,不符合题意;
b、玻璃属于无机非金属材料,不符合题意;
c、橡胶轮胎由合成橡胶制成,合成橡胶属于合成材料,不符合题意;
d、真皮属于天然材料,不符合题意;
e、锰钢属于合金,属于金属材料,符合题意。
故选e;
(2)
汽车表面喷漆主要是为了防锈,其原理是隔绝氧气和水;
(3)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反应物中含C、Si、O,生成物中含Si,故生成物中还应含C、O,故生成的可燃性气体是一氧化碳,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
(1)③⑩
(2)①④⑤⑧⑨
(3)②⑥⑦
【分析】
①电灯灯口有一圈塑料。②轮胎主要使用合成橡胶。 ③尼龙绳是合成纤维制品。 ④一次性注射器主要使用塑料。 ⑤电视机外壳是塑料。 ⑥输送机皮带是合成橡胶制品。 ⑦医用手套是橡胶制品。 ⑧电木是一种塑料。 ⑨雨衣使用塑料制成。 ⑩毛衣是纤维制品。
(1)
属于纤维制品的是③⑩。
(2)
属于塑料制品的是①④⑤⑧⑨。
(3)
属于橡胶制品的是②⑥⑦。
3、
(1)塑料顶盖
(2)可回收
(3)
(4)硬度
【解析】
(1)
不锈钢内管和铝合金外筒是合金,属于金属材料,玻璃钢底座属于复合材料,塑料顶盖属于合成材料。
(2)
塑料瓶是可回收。
(3)
铝和氧气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铝薄膜,阻止反应进一步发生,其方程式为。
(4)
合金的硬度大,熔点低。铝合金硬度大,不易变形,耐用。
4、
(1)食醋
(2)CaO +H2O=Ca(OH)2
(3)隔离可燃物
(4)乳化
(5)D
(6)B
【解析】
(1)
山药中含有碱性皂角素,皮肤沾上会奇痒难忍,可涂酸性溶液止痒,厨房中的食醋是酸性的,故填:食醋;
(2)
生石灰是氧化钙,能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O +H2O=Ca(OH)2;
(3)
森林火灾时,常砍伐出一条隔离带的目的是隔离可燃物,以防火势蔓延;
(4)
洗涤剂中含有乳化剂,乳化剂具有乳化作用,能使大的油珠分散成无数小的油滴而随水流走。
(5)
空气中细颗粒物PM2.5较多是形成雾霾的原因之一,故选D。
(6)
合成材料包括塑料、合成纤维、合成橡胶,故选B。
5、
(1) 二氧化碳和水 B 着火点 将可燃物与火源隔离
(2) 不是 B 1.17 红色
(3) B
【分析】
(1)
①酒精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酒香不怕巷子深,是说明分子是不断运动的。所以选择B。
②在空气中,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才能燃烧。灭火的原理是清除可燃物,降温至着火点以下,隔绝氧气。所以将檀香掐断,其实质是清除了可燃物。
(2)
①钙属于常量元素,不是微量元素;
人体中若缺钙,则可能易患佝偻病。选择B。
②根据表格可知:钠元素质量460mg即0.46g 。
每100g该粽子中NaCl的质量=0.46g÷=1.17g
③铁和硫酸铜反应生成铜和硫酸亚铁,生成的红色的铜附着在铁钉表面,所以根据铁钉是否变红色进行检验。
(3)
①A、该图标表示“严禁烟火”,不符合题意;
B、该图标为“禁止放鞭炮”标志,符合题意;
C、该图标是“国家节水标志”,不符合题意;
D、该图标是塑料制品循环使用标志,不符合题意。
故选B;
②硝酸钾是由钾离子和硝酸根离子构成。硝酸根离子符号为:;由于爆竹的主要成分有镁粉,所以燃烧烟花爆竹产生“耀眼白光”的现象为镁燃烧生成氧化镁,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点睛】
由于爆竹的主要成分有镁粉,所以燃烧烟花爆竹产生“耀眼白光”的现象。
三、计算题
1、解:合格奶粉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
因为2%<2.96%,所以该奶粉的蛋白质含量不符合国家标准。
答:该奶粉的蛋白质含量不符合国家标准。
【详解】
先求出合格奶粉中氮元素的含量,再与该奶粉中的含氮量比较即可得出结论。详解见答案。
2、(1)四;C、H、O;Zn;(2)14;(3)14.3%
【详解】
(1)根据葡萄糖酸锌的化学式C12H22OxZn可知,它由C、H、O、Zn四种元素组成;常量元素包括氧、碳、氢、氮、钙、磷、钾、硫、钠、氯、镁,微量元素包括铁、钴、铜、锌、铬、锰、钼、氟、碘、硒等;
故填:四;C、H、O;Zn。
(2)葡萄糖酸锌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2×12+1×22+16×x+65=455,解得x=14,故填:14。
(3)葡萄糖酸锌中锌元素的质量分数为:,故填:14.3%。
3、(1)C2H5OH;(2)高温消灭病毒,物理变化;(3)160g
【详解】
(1)乙醇俗称酒精,化学式为C2H5OH。
(2)可以通过高温的方式,使病毒的蛋白质变性。此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
(3)解:设需加水的质量为,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
500g×99%=(500g+)×75%,解得=160g。
答:需要加入水160g。
4、
(1) 15:2 外
(2) 160 21.8
【分析】
(1)
谷氨酸钠中碳、氢元素的质量比为:,故填15:2;
钠元素是人体必须的元素,在人体中以钠离子的形式存在于细胞外液中,以维持人体细胞内外水分平衡,故选外。
(2)
500g春卷食品的味精含量为400mg,故吃200g春卷,则会食用味精的质量为:,故填160;
其中含钠元素的质量为:,故填21.8。
5、(1)有机物(2)100(3)20(4)80g
【分析】
化合物中某元素质量=该物质的质量×物质中该元素的质量分数。
【详解】
(1)乙酰丙酮是含碳的化合物,故属于有机物。
(2)乙酰丙酮的化学式为 C5H8O2,乙酰丙酮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3)设xg乙醚丙酮中含有碳元素12g
故20 g乙醚丙酮中含有碳元素12g。
(4)设需要加酒精的质量为y
故需要加酒精的质量为80g。
【点睛】
溶液稀释前后溶质质量不变。
四、实验探究
1、B AC C CaO 有气泡产生 CaO也会与H2O反应生成Ca(OH)2 检查装置气密性 3 28g 防止空气中的CO2和H2O进入装置D中,影响实验结果
【详解】
(一)(1)A 钙离子的正确符号为Ca2+,不是Ca+2 ,说法错误,故不符合题意;
B 钙原子结构示意图中X=20-2-8-2=8,X=8,说法正确,故符合题意
C 相对原子质量是一个比值,没有单位;钙的相对原子质量为40.08,说法不正确,故不符合题意;
D 钙元素通常化合价为+2,硝酸根的化合价为-1,钙的硝酸盐的化学式为Ca(NO3)2;说法不正确,故不符合题意;
故填:B
(2)青少年缺钙会患佝偻病,老年人缺钙会得骨质疏松,故AC符合题意;故填:AC
(3)钢筋混凝土中既有金属材料,又有无机材料,像这种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材料混合而成的称为复合材料,故C符合题意;故填:C
(二)(1)生石灰和水反应放出大量的热,取固体样品加入水中,发现温度明显升高,说明固体中含有CaO。滴加酚酞后液体变红;继续加足量稀盐酸,观察到有气泡冒出,则固体含有碳酸钙。故填: CaO;有气泡冒出
(2)应该该样品中含有氧化钙,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故无法判断是否有氢氧化钙。故填:CaO也会与H2O反应生成Ca(OH)2
(3)①在做与气体有关的实验时,实验之前一定要先检验装置的气密性,再装入药品;
故填:检查装置气密性
②C为浓硫酸,吸收产物中的水,D为碱石灰,吸收产物中的二氧化碳,因为Ca(OH)2加热至580℃ 分解生成氧化钙和水、CaCO3加热至825℃ 分解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生成的水和二氧化碳被浓硫酸和碱石灰吸收,测得反应前后装置C、D分别增重18.0g和22.0g,则固体样品中一定含有氢氧化钙,碳酸钙;加上已证明确实有的氧化钙共3种物质。将装置B中反应后剩余的固体加入足量水中溶解,蒸发所得固体(不含水)增重36.0g。
氢氧化钙分解生成水的质量为18.0g,碳酸钙分解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22.0g,设氢氧化钙的质量为x,分解生成的氧化钙的质量为y,碳酸钙的质量为z,分解生成的氧化钙的质量为m,则
解得:
解得:
设参加反应的氧化钙的质量为n,则
则原固体样品中CaO的质量为: ,故填:28
③装置E连接着空气和装置中的碱石灰,其作用是防止空气中的CO2和H2O进入装置D中,影响实验结果。故填:防止空气中的CO2和H2O进入装置D中,影响实验结果
【点睛】
遇到这类混合物的计算时,一定要把混合物拆开来解,把里面的成分先单独出来,发生了什么变化,求出其变化的结果,然后再找到几个物质变化的联系。
2、AB 使它们充分反应(或加快反应速度、混合均匀等合理答案均可) 蓝色不消褪 样本过于单一;没有重复实验等(写出一点即可)
【详解】
(1) A.混合液放置时间不同 被氧化的程度不同,会影响测定结果;B.被测混合液的体积不同,所含维生素的量不同,会影响测定结果; C.锥形瓶的大小不同,与反应程度无关,不影响测定结果。(2)在(2) 在 步骤二中每隔10分钟搅拌一次,其目的是使混合液充分接 角虫,加快反应速率。(3) 淀粉碘溶液+青椒汁和蒸馏水,实验 现象蓝色褪去,说明维生素C能使蓝色的淀粉碘溶液褪色; 在淀粉碘溶液+青椒和黄瓜混合汁实验中,由于黄瓜能破坏蔬菜中的维生素C. 因此能证实黄瓜汁把维生家C分解了的 实验现象是蓝色不消褪;(4) 该实验应多设几组进行重复实 验,避免偶然性;同时多选取几种样品进行实验,这样实验结 果更具有说服力。因此该实验存在的缺陷足没有重复实验、 选取的样本过于单一等。
3、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反应物中不含氮元素,所以不会有氨气产生; 空气中含有水蒸气和二氧化碳,会干扰实验现象; 丁 Ca(OH)2+CO2=CaCO3↓+H2O 有充足的氧气
【详解】
猜想与假设: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甲烷和氧气中都不含氮元素,所以不会生成氨气,故答案填: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反应物中不含氮元素,不会产生氨气;
实验探究:
(1)无水硫酸铜遇水变蓝,澄清石灰水遇二氧化碳变浑浊,而空气中含有水蒸气和二氧化碳,会干扰甲烷燃烧产物中是否有水和二氧化碳的检验,故答案填:空气中含有水蒸气和二氧化碳,会干扰实验现象;
(2)无水硫酸铜变蓝,说明甲烷燃烧产物中有水蒸气存在,B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甲烷燃烧产物中有二氧化碳存在;由于甲烷燃烧产物中的二氧化碳被B中澄清石灰水吸收,D中澄清石灰又变浑浊,说明C中反应产生了二氧化碳,说明氧化铁被还原,证明有甲烷燃烧产物中有一氧化碳存在,故丁同学的猜想正确;
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方程式为:Ca(OH)2+CO2=CaCO3↓+H2O;
反思与交流:
含碳物质在氧气充足时燃烧产生二氧化碳,氧气不充足时燃烧产生一氧化碳,故答案填:有充足的氧气。
4、CO、H2O ② 排尽装置内的空气,以防止加热发生爆炸,同时防止空气中的水蒸气和二氧化碳影响实验结果 糖类 53.4g≤m≤72.6g
【详解】
猜想与假设:蔗糖充分燃烧生成二氧化碳、不充分燃烧生成一氧化碳;结合猜想①、②可知,猜想③CO、H2O。
实验结论:A装置无水硫酸铜变蓝色,说明气体中含有水,B装置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气体中含有二氧化碳,D装置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C装置中黑色固体变红色,说明气体中含有一氧化碳,猜想②正确。
反思评价:(1)实验时,先将氮气通入实验装置一段时间,再通入燃烧产物,加热,先通入氮气的目的是排尽装置内的空气,以防止加热发生爆炸,同时防止空气中的水蒸气和二氧化碳影响实验结果。
(2)C装置中,加热条件下氧化铜和一氧化碳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发生的化学方程式为:。
实验拓展:(1)蔗糖富含营养素是糖类。
(2)蔗糖燃烧生成一氧化碳和水时,需要氧气质量最小,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及其质量关系:
生成物质量:34.2g+19.2g=53.4g,
蔗糖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时,需要氧气质量最大,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及其质量关系:
生成物质量:34.2g+38.4g=72.6g,
m的取值范围为:53.4g≤m≤72.6g。
5、有刺激性气味气体产生 BaCl2或Ba(NO3)2 霾中可能有不溶性的有机物,含有碳元素,也可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 Pb、Hg 汽车尾气排放 霾中是否含有硝酸盐
【详解】
活动一:实验准备:
要探究霾中是否含有铵盐和硫酸盐,铵根离子会与碱性物质混合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氨气,而硫酸根离子能与钡离子结合产生硫酸钡沉淀,故填:
实验方案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方案一 取5g样品,加少量熟石灰粉末,混合、研磨 有刺激性气味气体产生 含有铵盐
方案二 取5g样品,加适量水,充分溶解后过滤,向滤液中滴加BaCl2或Ba(NO3)2 有白色沉淀生成 含有硫酸盐
活动二:交流研讨:
根据题目给出信息,霾中可能有不溶性的有机物,含有碳元素,也可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故该结论不可靠。
活动三:Al、Na、Zn、Pb、Hg、Cd中除Cd以外,Pb、Hg都是有害元素。
能力发展:
汽车尾气排放会造成霾。
检出进度:
根据题目中整个实验过程中可以看出,活动一中探究了铵盐和硫酸盐是否存在,活动二中涉及了是否含有黑碳和不溶性有机物是否存在,活动三中涉及了金属元素,依据题干,未探究的是霾中是否含有硝酸盐。
【点睛】
注意题中所给信息进行综合判断。检验铵根离子采用跟熟石灰研磨是否有刺激性气体产生的方法,检验硫酸根离子则向溶液中滴加钡盐观察是否有沉淀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