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Ⅰ卷(选择题 共36分)
一、基础知识(每小题3分,共15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A.仓廒(áo) 庇护(pì) 央浼(měi) 擢发难数(zhuó)
B.熟稔(rěn) 潦水(lǎo) 岑寂(cén) 锱铢必较(zī)
C.迤逦(yǐlǐ) 下乘(chéng) 梵文(fán) 混凝土(hǔn)
D.叫嚣(xiāo) 尺牍(dú) 擂鼓(lēi) 数见不鲜(shuò)
2.下列各组词语中书写正确的一项是
A.笼统 付梓 蕴籍 深恶痛绝 B.流弊 通霄 因缘 哀声叹气
C.帷幕 谗言 穹窿 没精打彩 D.怂恿 援例 泅水 不落言筌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为了避免我们的谈话被人家误解,________闹出什么乱子起见,我得把我们的谈话内容报告校长。
②一百年后的今天,黑人仍然蜷缩在美国社会的角落里。今天我们在这里集会,就是要把这种 的情况公之于众。
③它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传诵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________。
④自从屈原以惊人的天才发现了“木叶”的________,此后的诗人们也就再不肯轻易把它放过。
A.以致 骇人听闻 启发 奥妙 B.以至 耸人听闻 启发 奥妙
C.以至 耸人听闻 启示 奥秘 D.以致 骇人听闻 启示 奥秘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很多人利用长假出游,怎样避免合法权益不受侵害,有关部门对此作了相关提示。
B.由于高级公务员长期在政府中担任要职,形成了一个特殊的超稳定系统,结成了一个盘根错节的人际关系网。
C.栖息地的缩减以及遍布亚洲的偷猎行为,使得野生虎的数量急剧减少,将来老虎能否在大自然中继续生存取决于人类的实际行动。
D.在新形势下,我们应该树立新的文化发展观,推进和挖掘文化体制创新和特色文化内涵,着力开发富有时代精神和四川特色的文化产品。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A.《水浒》也称《水浒传》《忠义水浒传》,?描写了北宋末年农民起义的故事。它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章回体小说。
B.钱钟书,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著作有:?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短篇小说《人?兽?鬼》,长篇小说《围城》,文论及诗文评论《谈艺录》等。
C.契诃夫是19世纪后期俄国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以短篇小说和戏剧著称于世。与美国的欧·亨利、法国的巴尔扎克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家”。
D.《三国演义》在塑造英雄形象方面的成功经验非常值得称道。“奸雄”曹操、“义绝”关羽、“智绝”孔明都是其中的典型形象。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每小题3分,共9分)
?城市中的礼与乐
礼、乐与城市文明有密切关系,这可从什么是文明,文明与城市的关系,以及什么是城市文明的核心内容等角度加以认识与阐释。
首先,在中国文献中,“文明”最早见于《易·乾·文言》和《尚书·舜典》,是指人们创造的用以区别“先进”与“落后”、“文明”与“野蛮”的一整套“形式符号系统”,也就是先秦儒家津津乐道的“礼乐制度”,它们的主要功能是为政治服务,所以古代中华民族的“文明”主要是指“政治文明”。
其次是“文明”与“城市”的关系一直十分密切,这在中西民族是高度一致的。在起源的意义上,英语中的“文明”(civilization)一词即源于拉丁文的“civitis”(城市)。在中国周代,建立“城市”的标志是不同于野蛮部落的祭祀与礼仪中心,如《诗经·大雅·緜》记载的“乃立冢土”。按照礼仪制度组织起来的人类活动,构成了最初的城市生活方式。在实践的意义上,依附于城市的中国古代礼仪制度的主要功能在于建立“夷夏之别”,有“礼乐”即“夏”(文明人),失“礼乐”则为“夷”(野蛮人)。英文的“civilization”一词,最初也是指城市居民的风俗、习惯和道德的高贵。城市文明的出现,第一次从文化模式上区别开“文明人”与“野蛮人”,构筑了“城市”与“乡村”在生活方式上的分界线。从当代语境看,与乡村、城镇及传统城市相比,城市、特别是大都市的“物质文明”与“政治文明”均获得了更高的发展,因而,一般性的“物质文明建设”与基本的“政治、法律制度建设”,已不能体现出城市文明在当代的发展水平,而作为一个社会更高发展目标的“精神文明建设”与“文化理想追求”才是其代表或象征。
再次,城市文明的核心在于“礼”与“乐”。《乐记》说:“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借别。”引申地说,“礼”的功能在于划定秩序,“乐”的目的在于生产和谐。没有“序”的人群是野蛮的、混乱的,而丧失“和”的社会则是僵化的、非人性的,只有这两者的和谐发展,才能使人既在“礼”的前提下“相敬”,又在“乐”的引导下“相亲”。从当代的视角看,城市文明的核心即一个城市的人文精神系统。在表面上,一个城市的人文精神涉及到它的各个方面,但从“人文学”等相关研究入手,如香港中文大学前校长金耀基先生说:“人文学主要有两大块,一个是美学,一个是伦理学,分别讲什么是美的,什么是善的。”由此可知,一个城市的人文精神的主体是“城市的善”与“城市的美”,前者用来生产秩序、规范行为,后者用来调节情感,旨在使人获得快乐与自由。“礼”与“乐”、“城市的善”与“城市的美”,其和谐发展对于当代人十分重要。没有“礼”的约束与规范,人口众多而拥挤的城市必然混乱不堪;而失去“乐”的疏导,则会直接影响到都市人的心理健康与精神生态。
6.从原文看,下列对“文明”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文明”一词最早见于我国古代文献《易·乾·文言》和《尚书·舜典》,其核心在于“礼”与“乐”。
B.“文明”与“城市”的关系一直以来都是非常密切的,这一点在中西方不同的民族中都是高度一致的。
C.“文明”是指人们创造的用以区别“先进”与“落后”、“文明”与“野蛮”的一整套“形式符号系统”,其功能在于建立“夷夏之别”。
D.因为“文明”的主要功能是为政治服务的,所以古代中华民族的“文明”主要是指“政治文明”。
7.下列各项,不能证明“文明与城市”关系密切的一项是
A.在起源的意义上,英语中的“文明”(civilization)一词即源于拉丁文的“civitis”(城市)。
B.在中国周代,建立“城市”的标志是不同于野蛮部落的祭祀与礼仪中心,如《诗经·大雅·緜》记载的“乃立冢土”。
C.城市文明的出现,第一次从文化模式上区别开“文明人”与“野蛮人”,构筑了“城市”与“乡村”在生活方式上的分界线。
D.按照礼仪制度组织起来的人类活动,构成了最初的城市生活方式。英文的“civilization”一词,最初也是指城市居民的风俗、习惯和道德的高贵。
8.下列对原文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当代城市,特别是大都市的“物质文明建设”与“政治、法律制度建设”,已不能体现出城市文明发展水平,应当予以废弃。
B.“礼”与“乐”是城市文明的核心内容,也是城市人文精神系统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只有这两者和谐发展,才能使人“相敬”“相亲”。
C.“城市的善”主要用来维持生产秩序、规范行为;“城市的美”,主要用来调节情感,旨在使人获得快乐与自由。两者分属“美学”、“伦理学”范畴。
D.尽管一个城市的人文精神涉及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但要研究城市人文精神,却只能从“人文学”的研究入手。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人间训(节选)
西汉 刘安
众人皆知利利而病病也,唯圣人知病之为利,知利之为病也。
夫再实之木根必伤,掘藏之家必有殃,以言大利而反为害也。张武教智伯夺韩、魏之地而擒于晋阳,申叔时教庄王封陈氏之后而霸天下。孔子读《易》至《损》《益》,未尝不愤然而叹,曰:“益损者,其王者之事与!”
事或欲与利之,适足以害之,或欲害之,乃反以利之。利害之反,祸福之门户,不可不察也。
阳虎为乱于鲁,鲁君令人闭城门而捕之,得者有重赏,失者有重罪。围三匝,而阳虎将举剑而伯颐。门者止之日:“天下探之不穷,我将出子。”阳虎因赴围而逐,扬剑提戈而走。门者出之,顾反取其出之者,以戈推之,攘袖薄腋。出之者怨之曰:“我非故与子反也,为之蒙死被罪,而乃反伤我。宜矣其有此难也!”鲁君闻阳虎失,大怒。问所出之门,使有司拘之,以为伤者受大赏,而不伤者被重罪。此所谓害之而反利者也。
何谓欲利之而反害之?楚恭王与晋人战于鄢陵,战酣,恭王伤而休,司马子反渴而求饮,竖阳谷奉酒而进之。子反之为人也,嗜酒而甘之,不能绝于口,遂醉而卧。恭王欲复战,使人召司马子反。辞以心痛。王驾而往视之,入幄中而闻酒臭。恭王大怒,曰:“今日之战,不谷亲伤。所恃者,司马也,而司马又若此,是亡楚国之社稷,而不率吾众也。不谷无与复战矣!”于是罢师而去之,斩司马子反为谬。故竖阳谷之进酒也,非欲祸子反也,诚爱而欲快之也,而适足以杀之。此所谓欲利之而反害之者也。
夫病湿而强之食,病渴而饮之寒,此众人之所以为养也,而良医之所以为病也。悦于目,悦于心,愚者之所利也,然而有道者之所辟也。故圣人先忤而后合,众人先合而后忤。
夫祸福之转而相生,其变难见也。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畜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故福之为祸,祸之为福,化不可极,深不可测也。
——选自《淮南子·人间训》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夫再实之木根必伤 再:两次 B.顾反取其出之者 取:抓住
C.而不伤者被重罪 被:受到 D.然而有道者之所辟也 辟:开辟
10.下列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故圣人先忤而后合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天下探之不穷,我将出子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C.此何遽不能为祸乎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D.阳虎因赴围而逐 相如因持璧却立
11.下列句子中,全都属于“利害之反”的一项是
①张武教智伯夺韩、魏之地而擒于晋阳
②楚恭王与晋人战手鄙陵,战酣,恭王伤而休
③竖阳谷之进酒也,非欲祸子反也,诚爱而欲快之也,而适足以杀之
④夫病湿而强之食,病渴而饮之寒
⑤悦于目,悦于心,愚者之所利也
⑥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A.②③⑤ B.②④⑤ C.①③⑥ D.①④⑥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阳虎因为在鲁国作乱,遭到搜捕,在阳虎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一个守门人冒着生命危险救助了阳虎,阳虎最终冲出了重围。
B.鲁国国君认为凡是受伤的守门人都是阻拦过阳虎的,应当受到重赏,因此放走阳虎的那位守门人不仅没有判罪,反而受到了重赏。
C.文中着重分析了祸福产生的根源,认为利与害、祸与福是相互依存、互相转化的,坏事可以引出好的结果,好事也可以引出坏的结果。
D.利害得失,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常常会遇到的问题。文章启示我们要正确认识生活中利与害的辩证关系。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84分)
(注意:请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
四、(共16分)
13.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辞以心痛。王驾而往视之,入幄中而闻酒臭。(3分)
(2)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3分)
1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5分)
长安秋望
赵嘏
云物①凄凉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②。
【注】赵嘏,字承祐,山阳(今江苏淮安县)人。
①云物:云雾。 ②“南冠”“楚囚”,典出《左传》,为囚徒的代称。
(1)颔联描写景物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3分)
(2)尾联运用典故,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2分)
15.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限选5句)(5分)
① , 。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② , ;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王勃《滕王阁序》)
③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李密《陈情表》)
④杜甫诗《蜀相》的颈联是: , 。
⑤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⑥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杜牧《阿房宫赋》)
五、现代文阅读(共16分)
刷鞋人的绝招
曾 颖
郊区开往市区的无人售票公交车上,车门开了,一大群赶着上班的人和挑着担子背着包袱的外地小商贩蜂拥着挤上车来,投币声和刷卡声嘀嘀哒哒响成一片。喇叭里,电子女人字正腔圆但全无感彩的念叨着:本车为无人售票车,请自觉刷卡或投币……
该上的上完了,关车门。司机冲一个小个子乡下人喊:请自觉投币!
小个子理了理肩上挎的小木箱,把手中的木凳往地上一放,坐下,很反感地盯了一眼司机,想说什么,但忍住了。从他衣服上闪闪发光的黑色油痕和他随身携带的板凳和木箱我们看得出,他是一个刷鞋人。
司机并没因他的反感而放过他,嘴里又说了一声:大家没有投币、刷卡的,请投币、刷卡。
嘴里说是大家。但眼睛只盯着刷鞋人。刷鞋人有些不自在了,他扬起头对司机说:“我投了的。”
“投了怎么没听见响呢?”
“是纸币!”
“哼,纸币,你们这些乡下人……”
司机冷笑着摇摇头,开始发动车子,准备出发。
这时,出乎他预料的一幕出现了,那个看起来一巴掌打不出三个屁的小个子乡下男人突然跳起来说:乡下人怎么了?乡下人就该被怀疑?乡下人给钱坐车还要看你的白眼?
司机出乎预料的遭到反击,有点懵了,他把车熄了火,扯下手套,回过头准备认真地和刷鞋人吵一架。他说,乡下人怎么了?乡下人了不起?乡下人坐车可以不给钱?你看你们那伙子人,上七八个人,投一两个硬币,还有五毛甚至一毛的。我还冤枉了你们不成?
刷鞋人说,别人买不买票我不知道,我投了币买了票,你就不能冤枉我!
车上赶着上班的人们开始鼓噪,司机觉得吵下去没意思,就转身准备继续开车,嘴里却有些不甘地说,你投没投,只有天知道了!
说罢,戴上手套,吹起口哨,准备开车。他的表情激怒了刷鞋人,刷鞋人蹭地钻到驾驶台前,一把抢下车钥匙,大叫着,天知道,今天就要让天知道,把钱箱打开,验钱!
司机仿佛是遭到小鸡突然袭击的老鹰,一下子没回过神来。待他反应过来之后,马上恢复了鹰的本色,从工具箱中取出一把铁扳手说:“钥匙拿来!要不,老子把你当抢劫犯给收拾了。”
刷鞋人两眼血红瞪着他说:“你今天就是打死我,也要把这事搞清楚!”
车上的人们来劝架。有劝司机忍口气把扳手放下的,有劝刷鞋人想开些把钥匙交出来的。
更多的人,则是因为上班快迟到了,焦急地跺着脚说:算了,我再投一元钱,求求你们,开车了吧!
刷鞋匠梗着脖子说:今天一定要开箱,看看我到底投钱没有?
不一会儿,110来了,警察对刷鞋人说:就算你买了票的,别闹了,行不?
刷鞋人梗着脖子说:不行!得开箱!
司机扳手握得紧紧的,但当着警察的面又不敢有所作为。急着上班的人都坐别的车去了,只剩几个不太急的人在车上看热闹。
警察没办法,就对司机说:你就把钱箱打开吧!遇上这犟人了,你还真没办法。
司机说:钱箱贴了封条的,只有公司的财务人员能打开。
警察给公司打了电话,半小时过后,公司一个经理和财务人员赶来了。经理说:这不是瞎胡闹吗?这么一箱钱,你就能认出你那一块?
刷鞋匠从口袋里扯出一个牛皮纸做的钱包,里面整整齐齐的排着几张一元面额钞票。他说:你查,里面保准有一张钱像这些钱一样,左上角有一小块黑胶布。
经理从钱箱里果然找出一张左上角贴着一小块黑胶布的钱,说:对,是有这么一块。好了,我宣布你是投了币的。
刷鞋匠梗着的脖子一下子软了,他得意地冲司机一扬头说:“听着,是……投……了的!”声音中竟带有几分哽咽。
车继续开,我蹭到刷鞋匠旁边坐下,问他:你咋想出这招的。刷鞋匠说:如果你遭到怀疑和挨白眼的次数和我一样多的话,你也会想出来的。
你这可是毁损人民币啊!是违法行为!
不碍事,能抠掉,一抠就掉!
刷鞋人一面说着,一面很认真地抠下一块,给我做示范。
这时,又一站到了,又一大群人涌了上来,司机想说几句什么,喉头动了几下,但终于什么也没说出来。
(选自《南方周末》)
16.梳理这篇小说的脉络。(4分)
17.指出第一段描写的作用。(4分)
18.概括小刷鞋匠的形象特征。(5分)
19.小说结尾写到又一站到后,当又一大群人涌了上来后,司机想说几句什么,喉头动了几下,但终于什么也没说出来。为什么要安排这个情节?(3分)
六、语言运用(2分)
20.请把下面带序号的词句组成语意连贯的话,依次填入横线处,只写序号。(2分)
在“同”与“异”的关系上,人们习惯讲的是“求同存异”,应当说,在处理国与国乃至人与人的关系上作这样的强调是对的。只有“求同存异”,才有互相合作与信赖的基础。 , , , , , 。不过,在学术研究上,倒是要反过来,像季先生所说,“求异存同”。
①那么,就会把关系搞得很紧张 ②“求异存同”
③专“求”不一致的地方 ④如果反过来
⑤在人际不利于和谐 ⑥在国际有害于和平
七、作文(50分)
21.请以“尊重生命”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2013年塘沽一中、汉沽一中、大港一中期末联合考试
高二语文答题纸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得分
答案
13.(1)(3分)
(2)(3分)
14.(1)(2分)
(2)(3分)
15. ① , 。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② , ;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
③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
④杜甫诗《蜀相》的颈联是: , 。
⑤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 。
⑥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
16.(4分)
17.(4分)
18.(5分)
19.(3分)
20.(2分)
2013年塘沽一中、汉沽一中、大港一中期末联合考试
高二语文答案
6.B(A“‘文明’一词最早见于我国古代文献”有误,另外“城市文明”的核心才是礼与乐;C中国古代礼仪制度的主要功能在于建立“夷夏之别”;D “‘文明’的主要功能是为政治服务”表述不正确)
7.C(说的是城市文明的出现的意义)
8.B(A“应当予以废弃”说法绝对;C分属 “伦理学”、“美学”范畴;D“只能从“人文学”的研究入手”表述有误)
9.D通 “避”,躲避
10.D于是。A承接/转折,B代词/动词,C助词/介词
11.C利害之反涉及利害两方面,①③⑥都两方面
12.C文中并没着重分析祸福产生的根源
15. ①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②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王勃《滕王阁序》)
③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李密《陈情表》)
④杜甫诗《蜀相》的颈联是: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⑤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⑥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杜牧《阿房宫赋》)
16.无端遭疑,愤怒辩白;调解无效,坚持开箱;开箱验票,真相大白;解释绝招,维护尊严。(每条1分,共4分)
17.小说的第一段运用环境(社会环境)描写(2分),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1分),为后面故事情节的开展提供一个平台(1分)。(4分)
18.小说中的刷鞋匠是一个诚实、自尊、机智、执着的劳动者形象。(5分,“诚实”1分,“自尊”1分,“机智”1分,“执着”1分,“劳动者”1分)
19.结尾的补叙体现司机思想的改变和觉悟的提高(1分),起到了深化小说主题的作用(1分),这个情节与刷鞋匠的故事有着一定的关系,并且巧妙地照应了开头(1分,提到与情节有关或照应开头均可得分)。
20. ④②③①⑥⑤(“求同存异”与“求异存同”是并列关系,所以④放在开头,①⑥⑤都是结
果,先⑥后⑤是照应开头)
21.作文 略。
【参考译文】
一般的人都只知道利就是利,弊就是弊,而只有圣人懂得弊可以转化为利,利可以转化为弊。
两次结果实的树木,它的根必定会受到损伤;盗挖人家墓地的人也必定会遇到灾祸,这说的就是贪图大利反而会招来大的祸患。张武唆使智伯夺取韩、魏两家的土地,结果反而使智伯在晋阳城中被擒获;申掇时劝告楚庄王封立陈国的后代,结果使楚庄王称霸天下。孔子读《易经》,读到《损》卦和《益》卦时,总是喟然叹息道:“懂得益和损之间的关系的,应该是行王道的君王的事吧!”
事情有时候想对它有利但却恰恰足以害了它,有时候想害它却又恰恰对它有利。利与害向相反方面的转化,祸与福的缘由,这是不能不明察的呀!
阳虎在鲁国作乱,鲁国国君命令手下人关闭城门搜捕阳虎,宣布抓获阳虎的人有重赏,放走阳虎的人要重罚。追捕的人将阳虎层层包围起来,阳虎只得举剑准备自刎,这时有位守门人劝阻他说:“天下大得很,我将放你出城去。”于是阳虎得以冲出重围,在后面的追兵紧追不舍的情况下,阳虎挥舞宝剑提着戈奔跑冲杀。那位守门人乘混乱之机放阳虎出了城门。阳虎出了城以后又折返回来,抓住那位守门人,用戈刺他,戈刺破袖子伤及腋部。放阳虎出城的人抱怨说:“我本来就和你非亲非友,为了救你我冒着被处死罪的风险,可你反而刺伤我。真是活该啊,会碰上这样的灾难!”鲁国国君听说阳虎逃出城,十分恼怒,查问阳虎是从哪座城门逃脱的,并派主管官员拘捕有嫌疑的守门人。鲁国国君认定凡受伤的守门人都是阻拦阳虎的,要重赏;而没有受伤的守门人可能是故意放走阳虎的,要重罚;(而在受伤领赏的守门人中,放走阳虎的那位守门人也在其中,)这真可以说伤害他却反而使他得利。
那么,什么是想对人有利却反而害了他呢?楚恭王和晋国军队在鄢陵会战,战斗进行得正激烈的时候,恭王因受伤而使战斗不得不停止。楚军中的司马子反口渴难忍而寻找饮料。这时侍从阳谷捧着酒献给予反。司马子反这人喜欢饮酒,见到酒就乐不可支,他接过阳谷递上的酒就喝个不停,于是喝得酩酊大醉,躺在帐篷里。恭王打算再与晋军开战,便派人去叫司马子反。司马子反谎称心痛病发作不受召令。恭王于是驾车亲自前去探望,一进军中帐篷便闻到一股酒气。恭王大怒,说:“今天这场恶战,我亲临战场受了伤。我现在能指望的,就是司马子反,可司马子反却醉成了这副样子。这说明他心中根本没有国家社稷,没有遵从我军作战的基本要求。我没法再与晋军打下去了。”于是下令收兵撤退,并以耽误战事的罪名斩杀司马子反示众。所以这侍从阳谷献上酒,并不是想要害司马子反,实在是爱护司马子反,想让他快乐,但没想到这样做恰恰是害了司马子反。这就是我所说的本来想对人有利结果却反而害了他。
患了湿热病的人一定要让他进食,中暑的人一定要让他喝冷水,这是一般人用来调治病人的方法,但良医却认为这样是加重病情。追求赏心悦耳,这是愚蠢的人热衷傲的事,但有“道”的聪明人却对此躲得远远的。所以圣明的人是先遭遇困境而后顺利,而一般性的人是先称心如意而后陷入困境。
祸福可以相互转化,相互促成,其中的变化难以明了。在靠近边塞的居民中有一个精通术数的人,有一次,他家养的马无缘无故跑到胡人那里去了。他的邻居为了此事都过来安慰他。这位老人说:“这事难道就不会变成好事吗?”过了几个月,跑了的那匹马带着胡人的骏马返回。邻居们又都来庆贺。这位老人说:“这事难道就不会变为坏事了吗?”果然,因为家里有不少好马,儿子骑马玩时把大腿骨给摔断了。这样,邻居家的人又前来安慰。这位老人又说:“怎么知道这事就不可能变成好事了呢?”过了一年,胡人大举进攻边塞,青壮年男子都拿起武器参战,结果,边塞附近的居民十分之九的人都战死了,唯独这户人家因儿子跛脚,父子两人的性命全都保住了。所以说好事可能变成祸事,祸事可能转变为好事,这其中的变化是难以捉摸,深不可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