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78张PPT)
人教版 语文 六年级 下册
“为人民服务”这口号是毛泽东主席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提出来的,经历了七十多年的风风雨雨,已经深深扎进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今天它也是我们要学习的课文题目。
1941年,抗日战争进入最艰苦的时期,为克服敌人封锁带来的经济困难,张思德随警卫营到南泥湾开荒。他带领全班战士,克服生活上的许多困难,努力完成上级交给的生产任务。同时,还照常担负通讯工作,白天生产劳动干了一天活,不顾劳累,在夜里又长距离步行送信,完成通讯任务。
1942年冬,张思德从南泥湾调回延安。不久,因部队整编,
领导调他这个班长去另一个班当普通战士。对此,他毫无怨言,服从革命的需要,不计较个人的名利得失。1943年初夏,被调到枣园内卫班,在毛主席身边当警卫战士。
1944年,组织上再次派张思德到安塞县烧木炭。9月5日,他在炭窑内工作时,炭窑突然崩塌,不幸牺牲。
毛泽东,字润之,笔名子任。1893年12月26日生于湖南湘潭韶山村一个农民家庭。1976年9月9日在北京逝世。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
走进作者
自读课文,要求:
1.读准字音,圈画生字,读通句子,难读的长句子多读几遍。
2.给课文标明自然段序号。
3.想一想,课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彻底 迁移 泰山 压迫 批评
目标 牺牲 送葬 炊事员
chè
qiān
tài
pò
pī
biāo
xī
zànɡ
chuī
读读下面的词语,给加彩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彻底(cè chè) 迁移(qiān qiāng)
送葬(zàng sāng) 炊事员(cuī chuī)
√
√
√
√
运用:春风吹拂着岸边的垂柳,柳条轻轻摆动,像正在梳头的女孩。远处升起袅袅炊烟,好一派祥和的农村景象。
炊
chuī
吹
字义:烧火做饭。如:炊事员。
组词:(炊烟)(炊事)(无米之炊)
字义:合拢嘴唇用力出气。如:吹气。
组词:(吹拂)(吹牛)(风吹雨打)
识字游戏
哀思
寄托
泰山
牺牲
责任
意义
彻底
压迫
利益
批评
剥削
革命
关注下面句子中加点的字,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1.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
2.只要他是做过一些有益的工作的,我们都要给他送葬,开追悼会。
.
.
剥
bō
bāo
(剥削)(剥夺)
(剥皮)(剥花生)(抽丝剥茧)
读一读:
如果你连孩子吃鸡蛋剥皮这样的小事都代替他做,你是剥夺他成长的权利。
.
.
注意加点字的读音!
给
gěi
jǐ
(献给)(送给)(给钱)
(供给)(给养)(自给自足)
读一读:
我们自己种的菜能达到自给自足了,多余的部分还会送给邻居一些。
.
.
注意加点字的读音!
自读课文,找一找这篇课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为人民服务。
你知道“服务”是什么意思吗?
服务是指为集体(或别人的)利益或为某种事业而工作。
提示:点击生字进入详细讲解。
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讨论书写注意事项。
chè
结构:左右
组词:彻夜 彻头彻尾
笔画:7
部首:彳
中间短横上拉,竖长提轻
“ 彳”起笔稍高,下撇稍长
“刀”稍靠下。
qiān
结构:半包围
组词:变迁 事过境迁
笔画:6
部首:辶
“千”首撇短平
走之旁的捺要长,稍平
tài
结构:上下
组词:泰安 国泰民安
笔画:10
部首:
三横长短不一
撇捺要舒展,下面是“ ”不是“水”
pò
结构:半包围
组词:逼迫 迫不得已
笔画:8
部首:辶
“ 白”写得略小些
“ 辶”捺稍平,向右伸展,托住“白”
pī
结构:左右
组词:批判 批驳
笔画:7
部首:扌
“比” 左小右大,
“扌”窄长
末笔竖弯钩的竖长弯短
biāo
结构:左右
组词:标题 标新立异
笔画:9
部首:木
“木”末笔捺变点
“小”左边的短撇和右边点相对
xī
结构:左右
组词:牺牛 自我牺牲
笔画:10
部首:牜
西字稍扁宽,上横和下框要宽松
“牜”的提画左伸右缩。
中竖最长
chuī
结构:左右
组词:炊烟 野炊
笔画:8
部首:火
“火”的竖撇要长
欠字首撇稍高,横钩靠下,要短
zàng
结构:上中下
组词:葬礼 埋葬
笔画:12
部首:艹
“死”稍扁
“艹”略宽
“廾”居下居中,竖撇、竖笔分别与“ 艹” 的两个竖笔上下对齐
1.在生字本上练习书写,师生评价。
3.对照下面的词语,同桌互批,纠正错字。
彻底 迁移 泰山 压迫 批评 目标 牺牲 送葬 革命
解放 利益 意义 剥削 兴旺 责任 制度 寄托 哀思
炊事员 五湖四海 死得其所
2.听写生字、词语。
“为人民服务”就是指为了________而工作。
为人民做事,不管在什么地方,不管做什么工作,都应该 。
说说你对“为人民服务”的理解?
人民群众
全心全意
为人民谋利益
再读课文,说一说这篇课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为人民服务
本文是毛泽东同志的一篇著名的演讲稿。在阅读之前可以先查找一些与课文有关的资料,特别是有关张思德的资料。初读课文,先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再分别概括每一段的主要内容。在此基础上理清文章的思路,找出中心论点,然后想想文章围绕中心论点讲了哪几方面的意思。再读课文,找出每段的关键句或含义深刻的句子,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含义以及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领会作者严谨、简练的语言中蕴含的深刻内涵与浓烈情感,最后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说一说为人民服务指的是什么。
“为人民服务”这口号是毛泽东主席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提出来的,经历了七十多年的风风雨雨,已经深深扎进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今天它也是我们要学习的课文题目。
读课文第1自然段,说一说作者的论点是什么?
讨论交流:
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张思德同志就是我们这个队伍中的一个同志。
全部,没有遗留
全心全意
为人民服务
点明主题
读课文第2-4自然段,说一说:怎样才能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
讨论交流:
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
这句话是本段的中心句,与后面三句是总——分关系。
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引用司马迁的话有什么作用?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引用司马迁的话做道理论据,使论证更有说服力。这句话的意思是:人总是要死的,有的人死得有价值,有意义,比泰山还重;有的人死得无价值,无意义,比鸿毛还轻。
“泰山”,古人以泰山为高山的代表,常用来比喻敬仰的人和重大的、有价值的事物。“鸿毛”指大雁的毛,比喻事物微不足道。
泰山
鸿毛
在议论文中,作者说理的方式有两种——摆事实和讲道理。摆事实常用的论证方法是举例论证。讲道理常用的论证方法有:比喻论证,对比论证,引用论证等。
引用论证,就是引用名人名言或名人的观点等作为论据,引经据典地分析问题,说明道理的论证方法。
引用论证
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
这句话是怎样进行对比论证的?
这句话结合现实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论证,具体阐释了什么样的人死得有价值,什么样的人死得毫无意义,启示我们应树立正确的生死观。
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举例论证
通过张思德的例子,有力地论证了“为人民服务”这个中心论点。张思德同志牢记革命队伍的宗旨,为人民的利益而牺牲,体现了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他的死是有意义、有价值的,所以说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
中心句
论据
为人民利益而死
替法西斯卖力
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
张思德
为人民利益而死
比泰山重
查阅相关资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1.查阅作者的写作背景,当时的时代背景等。
2.查阅相关人物资料。
3.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归纳整理。
4.课后拓展。
语文要素
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不管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都行。只要你说得对,我们就改正。你说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照你的办。
第一句话是用因果关系复句写“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第二句话用条件关系复句写“我们”愿意接受任何人的批评,第三、四句话是讲只要是正确的批评“我们”都接受。
“精兵简政”这一条意见,就是党外人士李鼎铭先生提出来的;他提得好,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采用了。
为什么要写李鼎铭提出“精兵简政”这件事?
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以李鼎铭先生提出的“精兵简政”为例,进一步论证了衡量批评正确与否的标准只有一个,就是是否符合人民的利益。接受任何人的正确的意见的目的也只有一个,就是为人民服务。
只要我们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为人民的利益改正错的,我们这个队伍就一定会兴旺起来。
“只要……就……”这一条件关系复句指出了要使“我们”的队伍兴旺起来,就必须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坚持对人民有益的,改正对人民无益的,表现了“我们”为人民服务的坚定信念。
第3自然段共( )句话。
第一句讲我们如果有缺点,不怕别人批评的原因;
第二句讲不管什么人向我们指出都行;
第三、四句是说我们虚心听取批评的前提;
第五句举了“精兵简政”的例子;
第六句做出总结。
6
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我们还要和全国大多数人民走这一条路。我们今天已经领导着有九千一百万人口的根据地,但是还不够,还要更大些,才能取得全民族的解放。
“共同的革命目标”指解放全民族,完全、彻底
地为人民服务。
“九千一百万人口的根据地”指的是当时的陕甘宁边区和华北、华中、华南等抗日根据地。当时这些根据地的人口总和是九千一百万。列具体的数字,表明了“我们”是为了更多的人民群众的利益而战斗, 更能突出“ 我们”为了解放全民族而奋斗的决心。
这几句话揭示了要扩大抗日革命根据地,才能取得全民族、全中国的解放。当时为人民服务的共同目标就是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中国。
我们的同志在困难的时候,要看到成绩,要看到光明,要提高我们的勇气。
用排比的句式说明革命斗争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必然会遇到艰难困苦。但是,“我们”为了人民利益,为了民族解放,就不能怕困难,要看到成绩和光明,要树立信心,鼓足勇气。
中国人民正在受难,我们有责任解救他们,我们要努力奋斗。要奋斗就会有牺牲,死人的事是经常发生的。但是我们想到人民的利益,想到大多数人民的痛苦,我们为人民而死,就是死得其所。不过,我们应当尽量地减少那些不必要的牺牲。
“死得其所”在文中指为人民的利益而死,表现了“我们”的战士为了人
民的利益而牺牲自我的勇气和决心。
先讲“我们要努力奋斗”, 再讲“要奋斗就会有牺牲”, 然后用“但是”一转,讲死的意义, 最后用“不过”一转,写要“尽量地减少那些不必要的牺牲”。论述缜密, 环环相扣, 层层深入。
我们的干部要关心每一个战士,一切革命队伍的人都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
这句话阐述了什么才是真正的团结。革命队伍中的人,不论是干部对战士,还是战士对战士,都要互相关心、爱护和帮助。这样才能更好地团结起来,共同奋斗,实现目标。
读课文第5自然段,说一说:“我们”应该怎样做?
讨论交流:
今后我们的队伍里,不管死了谁,不管是炊事员,是战士,只要他是做过一些有益的工作的,我们都要给他送葬,开追悼会。这要成为一个制度。这个方法也要介绍到老百姓那里去。村上的人死了,开个追悼会。用这样的方法,寄托我们的哀思,使整个人民团结起来。
寄托哀思,使整个人民团结起来。
号召大家给那些为人民服务而牺牲的人开追悼会,寄托哀思,使整个人民团结起来。
毛主席是怎样一层一层表达出“为人民服务”这一中心的?
说说课文围绕“为人民服务”讲了哪几方面的意思。
课文围绕“为人民服务”讲了三个方面的意思:一是树立“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的生死观;二是正确对待批评,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改正错的;三是提高勇气、克服困难、 互助互爱、搞好团结。
这是课后第1题哦!
讨论交流:
○读下面这段话。说说每句话的意思,想想句子之间是怎样连起来的。
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不管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都行。只要你说得对,我们就改正。你说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照你的办。
这是课后第2题哦!
第一句讲有了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第二句讲不管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都行。第三、四句讲凡是符合“说得对”“对人民有好处”的条件,不管是谁的批评, “我们”都要改正,都要照办。这段话一句紧扣一句,层层递进,联系非常紧密。先讲不怕批评,再讲不讲究批评的人是谁,最后讲衡量是与非的标准只有一个,就是是否符合人民的利益。
○结合下面的“阅读链接”,说说对“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句话的理解和体会。
这是课后第3题哦!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人本来都有一死,有的人的死比泰山还重,有的人的死比鸿毛还轻。周总理为了革命事业呕心沥血,殚精竭虑,把人民利益看得高于一切,深受人民爱戴。周总理永远活在人民心里,他的死比泰山还重。
学方法:围绕一个中心展开论述是以议论为主的文章的主要写作方法。针对一种现象,一个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并用事实和道理来证明,让人信服。《为人民服务》这篇课文就是围绕“为人民服务”这一中心从三个方面论述了怎样才能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课文围绕中心进行论述,中心明确,层次清晰,逻辑性强。
本文是如何围绕一个中心进行论述的?
记方法:
1.确立一个正确、鲜明的中心,只有中心明确,论述才能有的放矢。
2.要多方面、多角度进行论述,注重摆事实、讲道理,这样文章才能有说服力。
3. 要注意语言的简洁、论据的充实、论证的充分。
这是课后小练笔哦!
请写一段话,围绕一个中心进行论述,表达出你的看法。
一定要注意紧扣中心哟!
俗话说“功夫不负有心人”,只要勤奋,认真地做,就没有什么做不成的事。成功是需要用辛勤的汗水来浇灌的。从古至今,每个成功人士都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东汉孙敬读书时为了防止打瞌睡,就把绳子系在自己的头发上,绳子的另一端系在房梁上,每当他想睡觉时,绳子就会将他扯醒,醒后便继续读书。还有战国时的苏秦,他废寝忘食地勤奋苦读,每当深夜,他想睡觉时就立即用锥子刺自己的大腿,感到疼痛,人便醒了。他们俩的故事不正说明了想要成功就必须下苦功夫吗?
一切为了人民
为人民服务
提出论点: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
正确的生死观—为人民不怕牺牲
正确的批评观—为人民不怕批评
正确的团结观—为人民搞好团结
发出号召:开追悼会——寄托哀思、团结人民
具体论证:
本文通过悼念张思德同志,讲述了为人民服务的道理,号召大家学习张思德同志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团结起来,解放全民族。
张思德这位普通的战士,在平凡的岗位上实现了自己的生命价值。他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为人民服务是崇高的,它不会因为时间的流逝而冲淡,无论什么时候,都需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今天的我们多为他人,为集体着想,团结同学,做好自己的本职,就是为人民服务的体现。
为人民服务
含有数字的四字词语:
千军万马 百废俱兴 千丝万缕 万古长青
五湖四海 三番五次 四面八方 七手八脚
五光十色 七零八落 三令五申 三长两短
含有近义词的四字词语:
精兵简政 眼疾手快 百依百顺
背井离乡 撕心裂肺 高瞻远瞩
与生命意义有关的名句:
(1)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李清照《夏日绝句》
(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过零丁洋》
(3)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李商隐《无题》
(4)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臧克家《有的人》
关于为人民服务的名句:
(1)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 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
——雷锋
(2)我作为一名中国的的科技工作者,活着的目的就是为人民服务。
——钱学森
一九五四年的一天下午五点多,周恩来对秘书说:“群众反映现在北京市公共汽车拥挤得厉害,上下班要在路上浪费一两个小时,今天咱们去乘公共汽车,了解一下情况,你们不要告诉保卫部门。”
在北京图书馆汽车站,周恩来等群众都上去了,才最后上了车。果然车上很挤,没有空座,他往里走了几步,手握住吊环,站在了中间。人们在拥挤中顾不上东张西望,汽车行驶了两三分钟后,站在他对面的一个乘客才大声叫起来:“哎呀!这不是总理吗?”“总理?”“总理?!”车厢里立即活跃起来,人们纷纷让座,周恩来坚决不坐。他挥
挤车体验
动双臂一个劲地劝大家坐。一个乘客握住他的手问:“总理,你那么忙,怎么还来坐公共汽车?”周恩来笑着回答说:“我也来体验一下你们的生活嘛。”接着,他就和乘客们攀谈起来,问他们的姓名,都是哪个单位的,住在什么地方,每天上下班需要多少时间。
下了公共汽车,又上了无轨电车,在北京城转了大半圈。回来后,周恩来立即将有关领导同志找来,召开专门会议,讨论解决公
共汽车拥挤问题的具体措施。他还指示,国务院各部门和有
关单位,如有条件的话,都要用大车接送职工上下班。
思考: 周恩来是怎样为人民服务的?
周总理接到群众反映“北京市公共汽车拥挤得厉害,上下班要在路上浪费一、两个小时”后,亲自坐公交车、无轨电车体验,回来后召开专门会议,制定整改措施。
毛泽东和张思德的两次非常邂逅
张思德临时抽调到山里烧炭前,是毛主席的内卫班战士。毛主席不仅认识和了解张思德,而且在张思德调到内卫班之前,还同他有过两次不寻常的邂逅。
一次是1942年春天,上级决定在杨家岭建一座大礼堂。施工开始时,从当地请来了一些建筑工人。警卫连的同志们轮流参加劳动。在条石场,张思德见哪块石头大,就背哪块。几天下来,张思德就和大伙儿一样,肩膀磨肿了,
有几处都蹭破皮了。由于军民合力奋战,这座礼堂建设速度很快。上大梁时,工人们用木架子搭绳,“嘎吱嘎吱”慢慢地把大梁往上吊。当大梁离地后,一头被木架子顶在墙体上,另一头摇摇晃晃地对向另一边的榫(sǔn)头时,只听见“嘎巴”一声脆响,支架的一根木杆断了,整个架子晃动起来,由于支撑不稳,又粗又大的木梁猛地往下坠落,眼看就要砸着在下面干活的工人和战士。在这千钧一
发之际,张思德一个箭步冲过去,飞身跨上架顶,用肩头死死顶住大梁,使梁下的工人和战士避免了一场大祸。这时,战友们也跟着张思德冲上去了,张思德眼疾手快,他从战友手中要过斧头,“啪、啪、啪”几下,只听见“咔”一声,大梁牢牢地对准柱榫。可是张思德抡最后一斧头时,由于用力过猛,一个趔趄(liè qie)从架子上摔了下来。
“班长,张思德!”
工人和战友们不约而同地大喊起来……
这喊叫声,惊动了正好路过这里的毛主席。毛主席快步如飞地走过来,一见是一位战士摔伤了,便立即指示派人去枣园请医生过来,并高声地说:“决不能有一分一秒的耽误!”
几位战士按毛主席的吩咐,把受伤的张思德抬到毛主席的窑洞里。当把张思德抬到毛主席的躺椅上时,毛主席
仔细一看,认出了是张思德,便亲切地叫了一声:“老朋友,是你呀,张思德同志!”
战士们很纳闷,毛主席咋就知道张思德的名字呢?
原来,在此之前,由于“推车”一事,张思德给毛主席留下了深刻印象。那是一年前冬天的一个上午,张思德一行3人,从杨家岭前往新安场,途中路过石砭时,他们见毛主席的小汽车陷进磨沟的冰窟窿里,便立即跑去推车。
这时,毛主席和警卫员也下了车,他们5人都在用力推车,可是,车子后轮只在冰上原地打转,没有向前挪动一点点。张思德见此,立即把鞋袜一脱,跳进冰水中,两手抱起大石头,对准车轮前的冰坨子猛砸,又喊旁边的战友搬一些小石头来,把冰坨子砸碎,将碎石头垫在车轮底下。司机见车轮前已垫起了一层碎石子,便将车子发动,“咕咚”一声,车轮便从冰窟窿中滚了出来,顺利地上了路。毛主
席一边用双手给张思德暖和冻红了的手,一边叫大家给他搓腿,以防冰水把脚冻坏。毛主席细细地端详了张思德几眼,问了张思德的名字,从怀里掏出笔记本,把张思德的名字记在本子上。临走时,毛主席拍了拍张思德的肩膀,风趣地说:
“小同志,你是见路不平,舍身相助,这种精神,值得学习哩!”
思考: 文章讲了张思德的哪两件事?
第一件事写礼堂上大梁时,木梁坠落,张思德飞身跨上架顶,用肩头死死顶住大梁,使梁下的工人和战士避免了一场大祸。第二件事写在冬天张思德跳进冰水,用石头砸车前的冰坨子,把车推出来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