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涉世家导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陈涉世家导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3-03-01 13:43: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陈涉世家》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积累文中重要的文言词句。 2、了解司马迁和《史记》。 3、了解陈涉起义的原因、经过及陈涉在反秦斗争中表现出来的才干。
分析陈涉的形象,引导学生客观公正地看待历史人物的功过得失。 5、学习陈涉少有壮志、壮有所为,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理想的决心和意志。
6、了解这场革命运动爆发的偶然性和必然性,认识人民对历史的推动作用。 二、学习重难点:
了解起义的原因、舆论准备及经过。2、学习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三、背景资料:
1.司马迁(约前145—前90年),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字子长,夏阳人。其父司马谈是汉朝太史令。司马迁10岁“诵古文”,20岁开始游历,游踪遍及南北,到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归来后,初仕郎中,曾出使西南各地。汉武帝元封八年继父职,任太史令,太初元年对历法进行改革。在《史记》草创未就之时,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解,被捕入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发愤著书,公元前91年完成《史记》创作。
2.《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长达3000年的历史。全书共130篇,包括本纪(帝王传记)12篇,世家(记诸侯本系)30篇,列传(序列人臣事迹)70篇,表10篇,书(记经济、天文、历法、礼乐等方面的情况)8篇。鲁迅称它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四、自主学习:
读课文,查字典,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阳夏人 辍耕 点缀 掇 啜泣 怅恨 苟富贵 嗟乎鸿鹄之志 闾左 谪戍 戊戌 当行 度已失期 以数谏故 罾 丛祠 篝火 陈胜王 忿恚 佐 毋斩 鞭笞 袒右 攻蕲 询 徇 殉 社稷 谯 憔 樵
2. 通假字
(1)苟富贵,无相忘。 ( )   
(2)发闾左適戍渔阳。 ( )   
(3)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 )   
(4)卜者知其指意 ( )   
(5)固以怪之矣 ( )   
(6)将军身被坚执锐 ( )
词类活用现象: 【上使外将兵】 般“将”为名词,在此为动词:统率军队 【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般“目”是眼睛(名词),在此为动词,用眼
【此教我先威众】 般“威”是形容词,在此用作动词,威服众人。
【大楚兴,陈胜王】 王:名词活用为动词,称王。   
【天下苦秦久矣】 苦:形容词意动用法,苦于,因……而受苦。   
【夜篝火】夜:名词用作状语,在夜间,修饰动词。
篝火:名词用作动词,提着灯笼。   
【狐鸣呼曰】 狐:名词用作状语,像狐狸一样。   
【置人所罾鱼腹中】 罾:名词用作动词,就是用网捕。   
【将军身被坚执锐】  坚:形容词用作名词,坚硬的铠甲。  
锐:形容词用作名词,锐利的武器。   
【死国可乎】 死:形容词的为动用法,为……而死。   
【乃丹书】 丹:名词作状语,用朱砂。   
【法皆斩】 法:名词作状语,按照法律。   
【固以怪之矣】 怪:形容词意动用法,对……感到奇怪。   
【忿恚尉】 忿恚: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恼怒。   
【皆指目陈胜】 目:名词活用为动词,用眼睛示意。
指:名词活用为动词,用手指   
【皆刑其长吏】 刑:名词活用为动词,惩罚。
4、古今义不同的词:
(1)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古义: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临时驻扎为“次”。今义:次序;第二:量词;质量差。
(2)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古义:有的,有的人,有的时候今义:或许,或者
今亡亦死。古义:逃亡。今义:死。
5、虚词总结
之 ①往。“辍耕之垄上。” ②助词。“怅恨久之。” ③的。“鸿鹄之志。”
④代词。“二世杀之。”(代人) “然足下卜之鬼乎!”(代事)“皆下之。”(代地方)
以 ①因为。“扶苏以数谏故。” ②认为。“或以为死。” ③把。“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④用。“以激怒其众。”⑤表界限。“徇蕲以东。” ⑥已经。“固以怪之矣。”
也 ①表判断。“吾闻二世少子也。” ②表诘问。“何富贵也?”
乃 ①于是,就。“陈胜吴广乃谋曰。” ②是。“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固 ①本来。“固以怪之矣。” ②必定。“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而 ①表前后两部分是转折关系。“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②表前后是承接关系。“夺而杀尉。” ③表前后是方式与目的关系。“为坛而盟”。 ④表前后部分在时间上有先有后。“收而攻蕲”。
6、判断句
(1)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者,……也 是标准的判断句式标志 ,后演化为 ……者 或 ……也 这都是判断句)   
(2)当立者乃公子扶苏。(乃……,是、为……)   
(3)未知其死也(……也)
倒装句
(1)祭以尉首——以尉首祭(状语后置句,以尉首为状语)   
(2)诸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定语后置句,苦秦吏是郡县的后置定语)
7、掌握下列重点字词句的含义。
闾左 谪戍 屯大泽乡 皆次当行 会 度已失期 法皆斩 举大计 等死, 死国
天下苦秦久矣 以数谏故 上使外将兵 楚人怜之 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吴广以为然 指意 念鬼 威众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罾 固以怪之矣 间令 之次所旁丛祠中 狐鸣
旦日 往往语 指目 素 广故数言欲亡,忿恚 笞 尉剑挺 佐之 并杀 徒属 第借令毋斩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受命 从民欲 袒右 为坛而盟 蕲下 将兵徇蕲以东 比至陈 与皆来会计事 将军身被坚执锐 社稷 刑其长吏广故数言欲王,忿恚尉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8、、重点句子翻译:
1.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苟富贵,勿相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会天大雨,道不通,度也失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等死,死国可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天下苦秦久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从祠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王侯将相宁有种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一课时
合作探究:
1. 学生齐读第一段,概括第一段主要内容。
叙述陈涉年轻时的佣耕生活,表现了他素怀大志,有反抗精神。
2. 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陈涉的?姓名、籍贯、身世、志向。
3. 为什么先写这段?
点明陈涉起义的阶级和思想基础,表明陈胜后来发动起义并非偶然,早有其思想根基。
4. 本段“之”字的三种不同用法。
辍耕之垄上。 之:去、往,动词。
怅恨久之。 之:语气助词,不译。
鸿鹄之志。 之:助词,的。
5. 品味“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的作用。
此句画龙点睛,提挈下文,表现出陈胜青年时代的远大抱负。
6.“ 苟富贵,勿相忘。”“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两句表现了陈涉怎样的思想品格?
表现了他与穷朋友同甘共苦的心愿,显示他非凡的个性和远大的报负。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课文第二段、第三段。
2.了解陈涉起义的原因、经过及陈涉在反秦斗争中表现出来的才干。
3.分析陈涉的形象,引导学生客观公正地看待历史人物的功过得失。
合作探究:
1. 学生齐读第二段,概括第二段主要内容。
写起义的筹划过程,表现了陈胜、吴广的斗争决心和政治远见。
2.本文记叙了历史上的一件大事,这件事是什么?
秦末大泽乡农民起义。
3. 请找出起义的时间、地点、发起者、参加者及其人数。
时间:秦二世元年七月。地点:大泽乡。发起者:陈胜、吴广。
参加者及人数:“闾左適戍渔阳”的九百人。
4.这次起义的直接原因是什么?根本原因是什么?
直接原因: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
间接原因:“天下苦秦久已”,这也是起义的根本原因。
5.陈胜在起义前对当时的形势作了精辟的分析,他是怎样分析和估计的,请简要述之。
“天下苦秦久已”指出人民与统治阶级矛盾激化之深,显示了起义的正义性、必然性。指出项燕、扶苏在人民心中的位置,可假借他们的名义,发动起义,就可以一呼百应。这都是起义的有利条件。从中看出陈胜的政治远见。
6. 学生齐读第三段,概括第三段主要内容。
写陈胜、吴广发动起义,胜利进军及建立政权的经过,昭示了农民起义的伟大力量和历史意义。
7.陈胜为起义做了哪些舆论准备(宣传工作)? 对这种做法你是任何评价的?
⑴鱼腹藏书、篝火狐鸣。
⑵利用人们的迷信思想制造舆论,树立威信,为起义奠定了思想基础。从中看出他们的斗争才智。
8.陈涉发动起义时,直接向封建统治者挑战,以激励众人的一句话是什么?体现了人物怎样的性格特征?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显示出一个造反者对封建等级制度的强烈批判和大无畏精神。
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
1.分析陈涉的形象,引导学生客观公正地看待历史人物的功过得失。
2.整体把握课文的思路。
3. 总结课文内容,体会语言的表现力。
合作探究:
1.通读课文,结合具体内容分析陈胜是一个怎样的人?
陈胜是一个对封建统治强烈不满,敢于反抗,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有志气,有抱负的农民起义的领袖。
2.找出第三段中使用的动词,体会语言简洁、用词极富表现力的特点。
“笞”“挺”“夺”“杀”这一连串的动词,准确生动地表现了激烈的格斗场面。
“攻”“收”“下”“徇”“入”“据”等一连串动词,表现了起义军势如破竹的强大威力。
3.理清全文思路。课文是如何以事件发展的顺序来组织的。思考:文章哪些内容是详写?哪些内容是略写?为什么?
详写起义的发动经过,对陈胜、吴广“并杀两尉”、发动群众等都详细描写,并把叙事和对话结合起来,让起义领袖的机智勇敢,强烈的反抗精神得以充分的体现。而对起义后的浩大声势及建立农民政权则略写,省去了战斗情况和筹建政权的描写,因为从上文看来这已是情理中的事。
4.陈涉是农民起义的领袖,作者司马迁对这一历史人物持什么态度?试说明理由。
陈涉出身低微,起义后虽自立为王,但为时仅六个月。之所以列入世家,是因为在秦王朝的严密统治下首先发难,的确是非常之功。尤其意味深长的是,他在传后全文引用了贾谊的《过秦论》来代替自己下赞文。这种不寻常的做法,更足以说明司马迁所看重的是功业,而不以成败论英雄。
总结课文
课文记叙了陈胜、吴广领导的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的原因,经过和浩大声势,表现了农民起义的伟大力量,赞颂了陈胜、吴广的反抗精神及历史功绩。
板书
陈涉世家
司马迁
陈涉年轻 筹划起义 发动起义
远大志向 足智多谋 机智勇敢
课堂检测
1、“将尉醉”的“醉”在该段的情节发展中起什么作用?
2.从分析当时形势和所提策略口号以及为起义做舆论准备及发动起义中,可以看出陈胜具有什么样的品质?
3.文中“且壮士不死而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一句,表现陈涉?????????? 的性格特点和出众的宣传鼓动才能。 4、吴广是个有勇有谋的人,请你说说在杀死两尉的过程中,他的智谋表现在哪里。 5出自本文的成语及名句 鸿 鹄之志:??????????????????????????????????????????????
篝火狐鸣:?????????????????????????????????????????????? 苟富贵,无相忘:????????????????????????????????????????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王侯将相宁有种呼!????????????????????????????????
参考答案
1、*“醉”为该段情节的发展起铺垫作用 2 *表现了他卓越的组织才能和超人的胆略。 3.文中“且壮士不死而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一句,表现陈涉叛逆的性格特点和出众的宣传鼓动才能。 4、(1)抓住时机 (2)故意使自己受辱(使用激将法)(3)激怒众人
5.鸿鹄之志:比喻远大志向 篝火狐鸣:假托鬼狐之事诱众起事。 苟富贵,无相忘:有朝一日谁富贵了,别忘了咱们。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燕雀怎么会知道鸿鹄的远大志向呢。 王侯将相宁有种呼!王侯将相难道是天生的贵种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