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张PPT)
13最后一次讲演习题课件
一、积累与运用
1.给下列标红的字选择正确读音,用“√”标出。
(1)卑 劣 A.liè B.lüè
(2)蔑 视 A.miě B.miè
(3)鲜 血 A.xuě B.xuè
(4)卑 鄙 A.bì B.bǐ
(5)吓 倒 A.dǎo B.dào
(6)离 间 A.jiān B.jiàn
√
√
√
√
√
√
2.解释下列词语。
(1)卑劣:
(2)污蔑:
(3)悲愤:
(4)赋予:
(5)光明正大:
(6)挑拨离间:
卑鄙恶劣。
捏造事实来诋毁别人。
挑起是非争端,破坏团结。
心地光明,言行正派。
交给(重大任务、使命等)。
(形)悲痛愤怒。
3.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D
A.晓得 势力 松驰 毁灭
B.屠杀 追朔 卑劣 特务
C.无耻 悲愤 赋与 牺牲
D.恐怖 毒手 卑鄙 召开
解析:A项松弛;B项追溯;C项赋予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
A.上下几千年,知名的书法家很多,但谁也不能否认,王羲之不是继往开来的宗师。
B.我们的先辈们开启了丝绸之路,开辟了人类文明史上的大交流时代。
C.我们在学习上即使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决不能骄傲自满。
D.历史赋予昆明的任务是争取民主和平,我们昆明的青年必须完成这任务!
解析:A项否定词使用错误,删去第二个“不”;B项句子搭配不当,将“开启”和“开辟”调换位置;C项关联词语使用不当,属于搭配不当。
D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如果碰到痛苦或软弱,你就需要毅力;如果遭逢言词的污蔑,所需的资源就是忍耐。
B.一个人只要有耐心进行文化方面的修养,就绝不至于蛮横得不可教化。
C.那种拉帮结派遏制中国的图谋,那种在地区国家间挑拨离间,以及在中国近海搞联合军演的做法,都是自作聪明!
D.美军在伊拉克虐待战俘的一幅幅耸人听闻的照片在网络上披露后,大家纷纷对美军的暴行予以谴责。
D
解析:D项“耸人听闻”指故意夸大或捏造事实,使人听后感到震惊。
6.对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C
①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
②希特勒,墨索里尼,不都在人民之前倒下去了吗
③无耻啊!无耻啊!
A.借代 设问 排比 B.比喻 反问 反复
C.借代 反问 反复 D.比喻 设问 排比
7.指出下列句子是什么句式,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1)凭什么要杀死李先生?
句式:
表达效果:
(2)今天,这里有没有特务?你站出来!是好汉的站出来!你出来讲!
句式:
表达效果:
反问句
设问句;感叹句;祈使句
当面责问特务,强烈谴责了反动派的残暴。
当面命令特务,揭露了反动派虚弱的本质,表现了自己大无畏
的革命精神。
(3)你们完了,快完了!
句式:
表达效果:
(4)你们以为打伤几个,杀死几个,就可以了事,就可以把人民吓倒了吗?
句式:
表达效果:
揭露了反动派的凶残与愚蠢。
(3)你们完了,快完了!
句式:
表达效果:
(4)你们以为打伤几个,杀死几个,就可以了事,就可以把人民吓倒了吗?句式:
表达效果:
感叹句
揭露了敌人的虚弱的本质,表达了对敌人的蔑视。
反问句
8.综合性学习。
经典,穿越千载,历久弥新。当前,在重庆市中小学,诵读经典的活动正开展得如火如荼。亲爱的同学,相信你在阅读经典中认识了许多文化名人,请你从下列文化名人中推荐一位给大家,并说说推荐的理由。(至少用一种修辞手法,60字左右)
供选择的文化名人:屈原、陶渊明、李白、杜甫、陆游、李清照、鲁迅、朱自清、冰心、闻一多。
你推荐的文化名人是:
推荐的理由是:
苏轼
苏轼才华横溢,刚直率真,虽屡遭贬谪仍笑对人生,身陷困境
却乐观豁达。他用生命书写的诗文永远植根于人们的内心,开放出灿烂的花朵。(不设统一答案)
二、阅读理解
(一)最后一次讲演(节选)
反动派暗杀李先生的消息传出以后,大家听了都悲愤痛恨。我心里想,这些无耻的东西,不知他们是怎么想法,他们的心理是什么状态,他们的心怎样长的!(捶击桌子)其实很简单,他们这样疯狂地来制造恐怖,正是他们自己在慌啊!在害怕啊!所以他们制造恐怖,其实是他们自己在恐怖啊!特务们,你们想想,你们还有几天?你们完了,快完了!你们以为打伤几个,杀死几个,就可以了事,就可以把人民吓倒了吗?其实广大的人民是打不尽的,杀不完的!要是这样可以的话,世界上早没有人了。
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你们将失去千百万的人民!你们看着我们人少,没有力量?告诉你们,我们的力量大得很,强得很!看今天来的这些人,都是我们的人,都是我们的力量!此外还有广大的市民!我们有这个信心:人民的力量是要胜利的,真理是永远存在的。历史上没有一个反人民的势力不被人民毁灭的!希特勒,墨索里尼,不都在人民之前倒下去了吗?翻开历史看看,你们还站得住几天!你们完了,快完了!我们的光明就要出现了。我们看,光明就在我们眼前,而现在正是黎明之前那个最黑暗的时候。我们有力量打破这个黑暗,争到光明!我们的光明,就是反动派的末日!(热烈的鼓掌)
1.选段中最能表现闻一多先生观点的是哪句话?
人民的力量是要胜利的,真理是永远存在的。
2.文中“你们”“我们”各指的是谁?
“我们”是指作者及爱国民众。
“你们”是指国民党反动派及其帮凶。
3.试分析“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一句话的含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杀害李公仆吓不倒人民,会有更多的人不畏牺牲,起来斗争,表达作者对敌人的愤恨、对革命必胜的信念。
4.这一选段中“黑暗”和“光明”的含义各是什么
“黑暗”指国民党的残暴统治。
5赏析下列语句。
表达了作者对人民的强大力量和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心。
“光明”指全国的解放。
(1)人民的力量是要胜利的,真埋是永远存在的。
(2)而现在正是黎明之前那个最黑暗的时候。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表明反动派做垂死挣扎及斗争更加残酷。
(二)“鱼雷”闻一多
郭沫若对闻一多先生有个很新奇的比喻,说他虽然在古典文献里游泳,但不是作为一条鱼,而是作为一枚鱼雷,目的是批判“古代”,钻进“古代”的肚子,将“古代,炸个稀巴烂。”
闻一多的著名,是因为写新诗,因为被特务暗杀,这两件事都具有轰动效应。而容易被人忽视的,却是他的做学问,是他对古典文献所做的考订工作。
闻一多的有趣,在于他做学问的极端。大多数的时间里,他都是个地道的书虫,是在“故纸堆里讨生活”。抗战期间,西南联大的文学院落脚蒙自,闻一多在歌胪士洋行楼上埋头做学问,除了上课、吃饭,几乎不下楼,同事因此给他取名为“何妨一下楼主人”。按照我的想法:闻一多之所以会走做死学问这条路,多少和他赌气有关。
闻一多显然想让哪些老派的教授明白,新派出身的人研究古典文献不仅可能,而且会做得更出色。他身上的矛盾十分突出。一方面,他认为中
国的旧书中,压根儿就没有一点值得保留的东西,声称自己深入古典,是为了和革命的人里应外合,把传统杀个人仰马翻。但是,另一方面,中国的传统文化又是那样让他如痴如醉,其痴迷程度和任何有考据癖的学者相比毫不逊色,他走的是最正统的学术道路,从训诂和史料考订下手,为一个字、一个词大坐冷板凳。
认真研究闻一多学术思想的人并不是很多,首先是个难度问题,没有点儿学问基础,根本不明白他说了些什么,考据文章对于外行来说犹如天书。今天的人性情大都浮躁,不可能像他那样陷进去。今天从事古典文献研究的人并不在少数,以研究条件而论,要比闻一多时代不知强多少倍,可惜多数人只是为研究而研究,为当教授而刻苦,学问成了吃饭的本钱,成了谋生的手段。
闻一多对神话的研究,对《诗经》《楚辞》的研究,对唐诗尤其是杜甫诗的研究,都达到了前人所未至的境界。这也许和他曾留学接受西方教育有关。他似乎一直在努力寻找蕴藏在传统中的现代根源。他计划写一本具有独到见解的《中国文学史稿》,并为此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留下了
许多未完稿的笔记。文学发展中的民间影响和外来影响,是闻一多关注的焦点,他不但研究文化人类学,而且还用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理论来研究中国的原始社会。在方法上,既有最地道的朴学传统,又不缺乏世界最新的人文研究成果。朱自清先生对闻一多的评价很高,认为在古典文学研究领域,年龄相仿的专家学者,很少有人能与之相匹敌,可惜英年早逝,被暗杀时才48岁,正是最应该出成绩的年龄。
说闻一多是一名斗士,应该没有问题。他似乎对“死”有特殊的兴趣,做的是死学问,下的是死功夫,面对的是永恒的死亡。
闻一多一定非常喜欢“涅粲”这个词,在此境界,贪、嗔、痴,与以经验为根据的自我,都已灭尽,不复存在,于是达到了寂静、安稳和常在的状态。正因为如此,他才能一头扎进古典文献,在绝望中获得永生,在枯燥里获得快乐。他写诗、做学问,后来投身民主运动,都是为了获得爆发的能力。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闻一多始终是一名斗士,生命不息,战斗不止。
李公仆被暗杀以后,很多人告诉闻一多,他已经被列入黑名单,形迹可疑的特务就在他家门前闲逛,而且派人送了恐吓信进来。闻一多如果理智一些,就不会出席李公朴的追悼大会。但是他并不承认这就是中国的铁定现实,不愿意在独裁者面前低下自己高贵的头颅。在李公仆的追悼大会上,闻一多定有一种寂寞之感,他没有料到偌大的昆明,只有他一个教授来出席这样的纪念活动。
闻一多在会上的演讲成为民主的绝唱,他离开会场不久,就被暗杀在大街上。
1.文中说闻一多“在故纸堆里讨生活”,应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意
“故纸堆”是说他所做的是训诂和史料考订工作,研究对象是古典文献。“讨生活”是指他对研究工作如痴如醉,做学问达到了极致,除了上课、吃饭,几乎不下楼。
2.闻一多在古典文学研究领域,取得了很多年龄相仿的专家学者不能与之匹敌的成就,其成就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请结合文本加以概括。
①对神话、《诗经》《楚辞》,对唐诗尤其是杜甫诗都有很深入的研究。
②关注文学发展中的民间影响和外来影响。
③不但研究文化人类学,还能运用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理论来研究中国的原始社会。
3.文章题目具有怎样的含义 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含义:既点明了闻一多先生做学问是为了深入古典和革命的人里应外合,把传统杀个人仰马翻,又揭示了闻一多是一个革命的斗士。
作用:①总领全文,揭示主旨;②概括传主的精神品质。
4.请用简洁的语言评价一下闻一多先生的形象。
5.在谈及今天“认真研究闻一多学术思想的人并不是很多”时,作者深有感触:“今天的人性情大都浮躁,不可能像他那样陷进去。”请联系现实,结合文本,谈谈你自己的认识。
闻一多先生研究古典文献是为了爆发,为了战斗,但中国的传统文化又是那样让他如痴如醉,达到了痴迷的程度,所以他在古典交献的研究领域取得了无人能比的成绩,他是一个真正的学问家.而当今社会,由于受到名利等的诱惑和大环境的影响,浮躁之风盛行,缺少了像闻一多这样的真正学问家,但我们又从袁隆平以及投身到航天事业的科学家身上,看到了希望,相信有了他们的引领,浮躁乏风会逐渐减弱,真正的学问家会越来越多。
闻一多先生是一位著名的诗人、学者和民主战士,生命不息,战斗不止。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