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9课秦统一中国 同步练习(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9课秦统一中国 同步练习(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90.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4-19 12:38: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 第9课 秦统一中国
一、选择题
1.马端临在《文献通考》中写道:“按古时所谓爵者,皆与之以土地。如公侯伯子男以至附庸及孤、卿、大夫亦具有世食禄邑也……盖秦之法未尝以土地予人,不待李斯建议而始罢封建也。”“秦之法”指的是
A.禅让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皇帝制
2.很多历史信息来源于我们对图表的研究与解读。如图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秦朝(  )
A.统一车轨 B.开凿灵渠 C.统一货币 D.修建长城
3.在下图所示秦朝的行政系统中,负责掌管监察事务的是( )
A.丞相 B.太尉 C.御史大夫 D.郡县长官
4.秦始皇为安定北部边郡,维护统一而采取的措施有( )
①派大将蒙恬北击匈奴 ②开凿灵渠
③派兵统一了东南、岭南等地区 ④修筑万里长城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④ D.①②③④
5.秦实现大一统后,原来各自为政的政治形态已不能适应新的社会发展。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秦朝在地方上实行( )
A.分封制 B.郡县制 C.刺史制 D.行省制
6.秦统一全国后,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郡县长官由朝廷直接任免。这说明秦朝
A.重视发展地方经济 B.增强地方势力
C.恢复秦国制度 D.实行中央集权
7.下面是两幅长城示意图,长城的变迁反映了当时
A.国家由分裂走向了统一 B.中原政权的统治中心东移
C.中原与匈奴结束了战争 D.匈奴从南方迁徙到了北方
8.奠定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基本格局的中央集权制度形成于( )
A.秦朝 B.汉朝 C.夏朝 D.周朝
9.观察下面三幅图,从中可以看出这一时期中国历史发展的趋势明显是( )
A.民族融合形成华夏族 B.战乱不断与匈奴入侵
C.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 D.国家由统一走向分裂
10.如图的秦朝行政系统简表中空白处应填写
A.国君 B.将军 C.诸侯 D.丞相
11.这一制度的实行,使秦朝国君的命令能尽可能的传达到国家更低一层统治机构而不受阻拦。这一制度指的是
A.皇帝制度 B.郡县制 C.行省制度 D.科举制
12.秦汉时期设立了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议定的结果,通常由丞相领衔上奏,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这一制度
A.表明军国大事最终由朝臣议定 B.反映了秦汉时期丞相的权力极高
C.起到完全限制和监督皇权的作用 D.有利于皇帝提高决策水平
二、综合题
13.图史互证:观察秦朝疆域图(下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请根据上图写出秦朝的疆域四至:
东至:
西至:
南至:
北至:
(2)图中反映的秦朝的地方制度是。
(3)为管理辽阔的疆域、巩固统一局面,秦朝在经济和文化上还采取了哪些措施?
14.李白《古风》云:“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1)诗中这位“秦王”是谁?他有什么历史功绩?
(2)为了巩固中央集权统治,他采取了哪些措施?
15.我国古代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两千多年的发展中,经历了一个不断强化的过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并兼四海,以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故不立尺土之封,分天下为郡县。
——摘编自《汉书·地理志》
材料二 赵匡胤当皇帝的第二年,大臣赵普针对“方镇太重,君弱臣强”的状况,提出:“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义务教育教科书·七年级(下册)》
材料三 “雍正年间,用兵西北……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地近宫廷,便于宣召。”
——清·赵翼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并兼四海”是指什么划时代的历史事件。秦朝地方行政制度发生了什么变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中央是如何“稍夺其权”的。为了“制其钱谷”实行的措施又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始设军需房”的名称是什么?这一机构的设置有什么重要作用?综上所述,说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演变的趋势。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详解】
根据材料“盖秦之法未尝以土地予人,不待李斯建议而始罢封建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之法”指的是是郡县制。秦朝在地方上,进一步废除西周以来实行的分封制,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全国分为36郡,后增至40多郡,郡的行政长官称郡守;在郡下设县,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郡县的长官都由朝廷直接任免。县以下又设乡、亭、里等基层社会组织。C项正确;禅让制是指统治者把部落首领之位让给有才华,有能力的人,让更贤能的人统治国家,排除A项;西周实行分封制,排除B项;皇帝制是指中国古代社会以皇帝为中心,实行皇权至上和皇权专制的政治制度,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2.C
【详解】
根据所学和材料可知,秦始皇下令废除六国的货币,以秦国的圆形方孔半两钱作为统一货币,在全国流通,这就改变了以往币制混乱的状况,有利于国家对经济的管理,促进各地经济的交流,C项正确;材料显示的是货币,不是车轨、灵渠、长城,排除ABD三项。故选C项。
3.C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秦朝创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皇帝之下,设有中央政权机构,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统领,分别掌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最后的决断权由皇帝掌控。因此,负责掌管监察事务的是御史大夫,C项正确;由此可知,丞相掌行政,太尉掌军事,郡县长官负责地方事务,均与题干“掌管监察事务”不符,排除ABD项。故选C项。
4.C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为安定北部边郡,秦始皇派大将蒙恬北击匈奴,并修筑万里长城,C项正确;秦始皇派兵开凿灵渠,并统一了东南、岭南等地区,这都在南方地区,排除ABD选项。故选C项。
5.B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秦统一全国后,废除了分封制,在地方上实行郡县制,加强了对全国的统治,B项正确,排除A项;西汉实行刺史制,排除C项;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排除D项。故选B项。
6.D
【详解】
秦统一后,废除了分封制,推行郡县制,郡县的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这一举措加强了中央集权,D项正确;郡县制是加强中央集权的体现,不能说明对地方经济的重视,排除A项;郡县制和分封制相比,地方势力得以削弱,排除B项;推行郡县制并不是恢复秦国的制度,排除C项。故选D项。
7.A
【详解】
根据材料“战国长城示意图”“秦朝疆域示意图”,结合所学可知战国时期长城是各国分别修建,秦朝长城将战国长城连接起来,体现了国家由分裂走向走向了统一,A项正确;秦朝都城为咸阳,政治中心没有东移,排除B项;C项说法不符史实,排除;D项从材料中不能体现,排除D项。故选A项。
8.A
【详解】
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灭六国,统一中国,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国家—秦朝,开创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基本格局,故A项符合题意;BCD项与题意不符。故选A
9.C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春秋时期的社会处于动荡状态,西周的各种制度在春秋时期逐渐遭到破坏。周王室地位下降,大的诸侯势力崛起,竞相争霸,操控政治局面。当时有众多的诸侯国,比较强大的有十几个,为了自身的利益相互之间展开了激烈的争斗。到了战国时期,大部分小诸侯国被兼并,几个大的诸侯国左右着政局,这一历史现象反映了我国历史发展的趋势是由分裂逐渐走向统一。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灭掉东方六国,完成了统一大业,建立了秦朝,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征战混乱的局面,因此从图中可以看出这一时期中国历史发展的最明显的趋势是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C项正确;华夏族起源于炎黄时期,排除A项;材料不能体现匈奴入侵,排除B项;“国家由统一走向分裂”与图片信息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10.D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前221年,秦统一,中央实行皇帝制度,下面辖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地方实行郡县制,故D符合题意;国君是一国的最高统治者,故A不符合题意;将军是军衔制度中的一级,故B不符合题意;西周实行分封制,产生了很多诸侯,故C不符合题意。故选D。
11.B
【详解】
根据材料中的“秦朝”“更低一层统治机构”可知,中国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分为中央和地方两级,“更低一层统治机构”即指地方,秦始皇设立郡县.制,使皇帝和朝廷牢牢掌握了全国各地的权力,这样使政治、法律、军事、土地及赋役等制度能够有效推向全国,与材料主旨相符,故B符合题意;皇帝制度的三大特点: 皇帝独尊,皇权神化,皇位世袭。与题干无关,故A不符合题意;行省制,就是在中央设中书省总理全国政务,枢密院掌管军事,御史台负责监察;在地方设行中书省,行省设丞相一人,掌管全省军政大事。开始于元朝,故C不符合题。科举制开始于隋朝,是选官制度,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
12.D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朝议制度,就是皇帝集思广益,借助群臣的智慧,最终形成自己的处理意见,这使皇帝决策水平提高了,D项正确;最后决定权在皇帝,排除ABC三项。故选D项。
13.(1)东至:东海;西至:陇西;北至:长城;南至:南海
(2)地方制度:郡县制
(3)措施:①统一货币;②统一度量衡;③统一文字;④焚书坑儒;⑤统一车轨、修驰道;(以上5点任答3点即可)
(1)
根据所学,秦的统一,建立起“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幅员辽阔的国家,奠定了此后历代疆域的基本版图。统一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客观需要。空前统一的国家政权,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推动了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
(2)
地方制度:根据所学秦朝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加强中央集权。
(3)
措施:根据所学可得出,秦朝统一文字,命丞相李斯等人统一文字,制定笔画规整的小篆(后来又改为隶书),作为通用文字颁行全国。统一货币:以秦国的圆形方孔半两钱作为标准货币,在全国流通。统一度量衡:以秦制为基础,统一度量衡制度,所有度量衡器由国家统一监制。车同轨:统一车辆和道路的宽窄,修筑贯通全国的道路,使秦朝陆路交通四通八达。焚书坑儒等。
【点睛】
14.(1)秦始皇(或嬴政);统一中国。
(2)采用皇帝称号,确立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威;在中央设立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在地方废分封制,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修建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长城。
【详解】
(1)据材料“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可知“秦王”是秦始皇或秦王嬴政,他灭掉东方六国,结束了春秋战国长期割据混战的局面,实现了国家统一。
(2)为了巩固中央集权统治。秦始皇采取的措施有:政治上建立了一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采用皇帝称号,确立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威,在中央设立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在地方废分封制,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经济文化上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军事上北击匈奴,修建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长城。
15.(1)秦的统一。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
(2)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或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或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3)设立军机处。使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或使君主专制达到顶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加强。
(1)
历史事件:根据材料一“ 秦并兼四海,以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故不立尺土之封,分天下为郡县”,并结合所学可知,“并兼四海”是指“秦的统一”。变化: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可知,秦朝地方行政制度发生的变化是“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
(2)
措施:根据材料二“……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并结合所学可知,“稍夺其权”指的是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或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制其钱谷”实行的措施是“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或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3)
名称:根据材料三“雍正年间,用兵西北……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并结合所学可知,“始设军需房”的名称是“军机处”。重要作用: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可知,军机处的建立,使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或使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演变趋势: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演变的趋势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加强”。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