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18课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同步练习(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18课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同步练习(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83.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4-19 12:39: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 第18课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一、选择题
1.两晋至唐宋时期,因战乱,黄河流域的中原汉族人被迫南迁,经历多次大迁移,先后定居南方的广东、福建、江西等地。因为离开中原故土,所以这些南下迁移的汉族人自称为“客”:寓为客居他乡之意。客家人就是历史上渐次南迁的中原汉族人。东晋南朝时期的客家人( )
A.促进江南地区的开发 B.拥护北魏孝文帝改革
C.与游牧民族一起生活 D.引发南方的动荡不安
2.从下列地图中可以看出,魏晋时期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原因是( )
A.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B.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C.江南地区社会安定 D.南方统治者重视农业
3.战国时期至秦汉时期,江南地区只有吴城可与北方长安、洛阳等商业名城并列,而到魏晋时期,京口、武昌、建康等迅速崛起。这主要是因为( )
A.优越的自然条件 B.北方社会的动荡
C.江南经济的开发 D.南方政权的重视
4.420-589年,中国南方相继出现宋、齐、梁、陈四个王朝,都在※定都,此地人口众多,是当时商业最为活跃的大都市。※所指的是( )
A.长安 B.咸阳 C.建康 D.洛阳
5.《晋书 食货志》记载“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反映了某一地区人民安居乐业、经济繁荣的景象,这一地区指的是
A.山东地区 B.关中地区 C.西域地区 D.江南地区
6.经过自东晋南朝二百余年的发展,长江中下游的经济水平已经赶上北方,并成为了我国一个新的经济中心——江南经济区。”此材料直接说明( )
A.江南地区得到开发 B.经济重心完成南移
C.江南地区环境较好 D.北人南迁促进发展
7.《宋书》记载“江南之为国盛矣……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这说明江南地区( )
A.经济得到发展 B.自然条件优越 C.人口数量增加 D.社会环境安定
8.东晋的建立者是( )
A.司马炎 B.苻坚 C.司马睿 D.贾思勰
9.东晋诗人谢灵运在《山居赋》中提到,原来种植在北方的粟、豆等农作物和梨、枣等果树,这时也在南方种植了。这其中的原因是(  )
A.南方自然条件更适合种植这些品种
B.北民南迁给南方带来新的农作物品种
C.东晋时期,南方的手工业有了比较大的发展
D.魏晋以来,北方内迁各族向汉族学习农业技术
10.东晋时期,统治局面曾一度相对安定,社会经济有所发展,出现“荆扬晏安,户口殷实”的景象。出现这种情况的直接条件是( )
A.王导等大家族对东晋统治的支持
B.统治者的励精图治
C.一度成功抵御北方的军事威胁
D.经济重心完成南移
11.南朝的政治、经济中心和最大的都会是( )
A.成都 B.扬州 C.杭州 D.建康
12.在我国南方各省,分布着数以百万计的客家人。史学界普遍认为,客家人是历史上渐次南迁的中原汉族人。下列有关中原人口南迁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西汉末年开始出现大批中原人口南下现象 B.自然灾害频繁,是中原人口南迁的主要原因
C.中原人口大量南迁,推动了江南地区的开发 D.南方统治者兴办学校,提倡儒学,重视人才的引进
二、综合题
13.阅读材料,探究问题。
材料一 江南之为国,盛矣……自晋氏迁流,迄于太元之世,百许年中,无风尘之警……自此以至大明之季,年逾六纪……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摘编自沈约《宋书》
(1)据材料一,概括东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表现。
材料二 宋文帝整顿吏治,清理户籍,重视农业生产。元嘉十七年、二十一年两次下令减轻以至免除农民积欠政府的“诸逋债”。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整理笔记
材料三 两晋之际,由于汉族统治阶级内迁,山东、山西沦为主要战场,中原人口纷纷向南迁徙,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迅速恶化。随着东晋政权在南方的建立,北方人口向南方迁移的规模更大。截至刘宋初年,南渡人口已达到90多万,占当时南方总人口的1/6。
东汉时期,南方有些地方的百姓还不知道牛耕,到了两晋南北朝时期,牛耕在南方已经相当普及。
(2)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当时南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
14.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生产具有悠久的历史
材料一
(1)观察上图,距今约8000年左右,图中区域①推广的是________;图中区域②推广的是________。
材料二
(2)观察材料二中的图示,结合所学完成下列问题(填写序号即可,多填、少填、错填均不得分)。
属于耕种工具的是________________
属于灌溉工具的是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 “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
——《齐民要术·种谷》
(3)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写出材料三的作者,概括他的主要主张。
材料四 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
——《宋书》
(4)指出材料四反映了哪些历史现象?并结合所学分析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
15.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统一与发展成为历史的主旋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三分天下有其一,关东义士首起兵,屯田数载救黎民,官渡一战挫傲军。豪气万古观沧海,漫漫长路短歌行。千秋霸业传百世,唯有英雄堪比君。
——《七律·赞曹公孟德》
材料二
材料三 (前秦)丞相王猛说:“晋朝虽然僻处江南,却是华夏正统,目前上下安和。臣死后,希望陛下千万不可图谋伐晋。鲜卑、羌等归降贵族终怀二心,迟早要成为祸害,应该逐渐铲除他们。”
材料四 东晋政府建立了许多侨郡县,给予南迁人民免除税役的权利,江南经济文化因此迅速发展。到梁代,江南许多地区已是“良畴美拓,畦吠相望;连宇高薨,开陌如绣”,一派田美土肥之象。
(1)材料一高度赞颂了哪位历史人物?据材料一指出该历史人物完成局部统一的两项措施。
(2)图示中①和②处他们的都城都位于今天南京,请说出分别是什么政权(或王朝)?依据图示指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是什么?
(3)据材料三,王猛认为“陛下千万不可图谋伐晋”的原因是什么?结合所学,“陛下”是否听从了他的建议?请说出理由。
(4)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请归纳江南地区得以开发的原因。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A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战乱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北方人民大量南迁,充实了江南的劳动力,也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加速了南方经济发展的步伐,促进江南地区的开发,故A项正确;材料说的是南方,不是北方,排除B项;南方没有游牧民族,排除C项;他们促进了南方的发展,排除D项。故选A项。
2.A
【详解】
根据题干图示可知,魏晋时期,中原汉族迁往江南。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方人口大量南迁,为江南地区带去了充足的劳动力及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A项正确;从图示中无法看出南方自然条件优越,也无法看到江南地区社会安定,更无法看出南方统治者重视农业,因此,BC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BCD项。故选A项。
3.C
【详解】
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得到开发,经济发展促进城市发展,C项正确;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一直优越,A项不能说明魏晋时期江南城市多于战国时期至秦汉时期的原因,排除;BD项不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城市增多的主要原因,排除。故选C项。
4.C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420-589年,中国的南方相继出现了宋、齐、梁、陈四个王朝,统称为“南朝”,这四个王朝都定都在建康,建康是今天的南京。所以※所指的是建康。C项正确;ABD项不符合题意,可排除。故选C项。
5.D
【详解】
依据题干“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结合课本所学,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是北方战乱,北人南迁,带去先进技术和劳动力;南方战乱少,社会安定,南方自然条件优越等。江南地区的开发,经济发展,促进了人民安居乐业。D正确;ABC与题干地区不符,排除;故选D。
6.A
【详解】
根据所学和材料“长江中下游的经济水平已经赶上北方,并在实际上形成了我国的一个新的经济中心一江南经济区”可知, 这体现出,江南地区得到了开发,A项正确;经济重心完成南移是在宋代,排除B项;材料只是说江南经济发展了,没有涉及江南地区环境较好,排除C项;材料只是说北方人为江南经济发展做出贡献,没有提到北人南迁,排除D项。故选A项。
7.A
【详解】
根据材料《宋书》记载“江南之为国盛....岁或稔,则数郡忘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江南地区经济得到发展,北方人的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从而使自然条件优越的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经济迅速发展,A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自然条件优越”,排除B项;材料不能体现“人口数量增加”,排除C项;材料不能体现“社会环境安定”,排除D项。故选A项。
【点睛】
8.C
【详解】
据所学知识,西晋灭亡后,317年,皇族司马睿重建晋朝,都城在建康,历史上称为“东晋”,C项正确;司马炎是西晋的建立者,排除A项;苻坚是前秦的皇帝,排除B项;贾思勰是北朝农学家,著有《齐民要术》这本农学巨著,排除D项。故选C项。
9.B
【详解】
东晋诗人谢灵运在作品《山居赋》中提到了粟、豆等农作物,以及梨、枣等果树。这些原来都是种植在北方的,而这时也在南方种植了,主要原因是南迁江南的劳动力带去的优良品种、先进生产经验和技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北方长期战乱,而江南地区的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北方人民大量南迁,他们给南方带去了劳动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不同的生活方式,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B项正确;北方的果树南迁,并不是因为南方土壤适合种植,排除A项;材料中农作物栽培属于农业,不是手工业,排除C项;材料中描述的农作物南迁,不是少数民族向汉族学习栽培技术,排除D项。故选B项。
10.C
【详解】
淝水之战中,东晋以少胜多大败前秦。淝水之战以后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东晋取得暂时稳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C项正确;王导等大家族对东晋统治的支持不是经济发展的直接条件,排除A项;统治者的励精图治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但不是直接条件,排除B项;经济重心完成南移是在南宋,排除D项。故选C项。
11.D
【详解】
从公元420年到公元589年的南朝是据有江南地区的宋、齐、梁、陈四朝的总称,都建都于建康。建康成为南朝的政治、经济中心和最大的都会,故排除ABC,D项正确。故选D项。
【点睛】
12.C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在我国封建社会发展史上,北方战乱时,就会出现中原人口大量南迁,这样,既推动了江南地区的开发,又在我国南方各省,分布着数以百万计的客家人,C项正确;西晋末年开始出现大批中原人口南下现象,排除A项;自然灾害频繁,是中原人口南迁的重要原因,排除B项;南方统治者兴办学校,提倡儒学,这是促进因素,排除D项。故选C项。
13.(1)表现:衣食丰足(或粮食产量提高,纺织业得到发展)。
(2)原因:①南方社会安定;②南方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③南迁人民为南方补充了大量劳动力;④南迁人民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
【详解】
(1)据材料一概括东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表现,据“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得出粮食产量提高;据“……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得出纺织业得到发展。
(2)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当时南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据材料一“自晋氏迁流,迄于太元之世,百许年中,无风尘之警……”得出南方社会安定;据材料二“宋文帝整顿吏治,清理户籍,重视农业生产……”得出南方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据材料三”随着东晋政权在南方的建立,北方人口向南方迁移的规模更大……到了两晋南北朝时期,牛耕在南方已经相当普及”得出南迁人民为南方补充了大量劳动力,南迁人民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
14.(1) ①粟作农业; ②稻作农业
(2) 属于耕种工具的是①②③; 属于灌溉工具的是④
(3)作者是北朝贾思勰;主张: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种植农作物要因地制宜,不误农时。
(4)现象:江南经济的开发或者粮食产量高,手工业发展、物产丰富;原因:人民勤于耕作;南方相对安定,北民南迁,带去生产技术和劳动力
(1)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 图中区域①在黄河流域,距今8000年左右在此地的原始居民种植粟; 图中区域②在长江流域,距今8000年左右在此地的原始居民种植水稻。
(2)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骨耜是河姆渡人的主要农业工具,用于耕作,汉代的耧车是播种工具,东汉的二牛抬杠耕犁是翻土工具,三国时期的马钧改进前代的汲水工具制成翻车,翻车即轻巧又便于操作,是中国古代农业领域长期使用的一种灌溉工具。
(3)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齐民要术》大约成书于北魏末年,是北朝北魏时中国杰出农学家贾思勰所著的一部综合性农学著作,也是世界农学史上专著之一,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全书10卷92篇,系统地总结了六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劳动人民农牧业生产经验、食品的加工与贮藏、野生植物的利用,以及治荒的方法,详细介绍了季节、气候,和不同土壤与不同农作物的关系,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种植农作物要因地制宜,不误农时,被誉为"中国古代农业百科全书"。
(4)
根据材料“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分析可知江南经济的开发或者粮食产量高,手工业发展、物产丰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有北方人的南迁带去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北方战乱不休,南方相对安定,人民勤于耕作。
【点睛】
15.(1)曹操。措施:组织屯田取得官渡之战胜利。
(2)吴。东晋。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3)晋朝是华夏正统,政治稳定,社会发展前秦统治不稳定没有,前秦对东晋发动了淝水之战。
(4)原因:①南方统治者实行有利于生产的政策(给南迁人民免除徭役也可)此条必答。②南方战乱较少,社会比较安定③人口南迁不但为南方补充了大量劳动力,而且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经验④南北方劳动人民共同开发,农业生产技术有了很大改进⑤江南自然条件优越
(1)
根据材料“……屯田数载救黎民,官渡一战挫傲军。……观沧海……——《七律·赞曹公孟德》”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赞誉的是曹操。东汉末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实行屯田的措施,组织军队和流亡的民众从事农业生产,这样曹操的势力逐渐强大,在官渡与袁绍进行决战,打败袁绍,为以后统一北方打下了基础。根据材料一“屯田数载救黎民”可得出措施:组织屯田;根据材料一“官渡一战挫傲军”可得出措施:取得官渡之战胜利。
(2)
根据材料二“魏、蜀、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反映的是三国鼎立,①是吴,定都建业(今南京)。根据图二“十六国、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反映的②是东晋。根据材料二示意图,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是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3)
根据材料三“晋朝虽然僻处江南,却是华夏正统,目前上下安和。……鲜卑、羌等归降贵族终怀二心,迟早要成为祸害,应该逐渐铲除他们。”可得出猛认为“陛下千万不可图谋伐晋”的原因是晋朝是华夏正统,政治稳定,社会发展,前秦统治不稳定。根据所学知识,前秦当时的“陛下”是苻坚,苻坚没有听从王猛的建议,383年前秦对东晋发动了淝水之战。
(4)
根据材料四“ 东晋政府建立了许多侨郡县,给予南迁人民免除税役的权利,江南经济文化因此迅速发展”可得出江南地区得以开放的原因:南方统治者实行有利于生产的政策(给南迁人民免除徭役也可)。根据所学知识,江南地区得以开发的原因:南方战乱较少,社会比较安定;人口南迁不但为南方补充了大量劳动力,而且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经验;南北方劳动人民共同开发,农业生产技术有了很大改进;江南自然条件优越。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