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下册 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一、选择题
1.如下图名为《耕织图》(局部),最早为宋代画家所作。清初多位帝王曾让画家重新绘制,乾隆帝命人把此图与其他多幅农耕与桑蚕生产图,刻于石上,镶嵌于玉河斋(今颐和园内)的游廊上,勉励人们勤耕细织,争取好的收成。据此可以得出的认识是
A.清代农业题材的绘画作品受重视
B.农业的进步推动了经济重心南移
C.中国古代社会较为重视农业生产
D.由宋到清农业生产水平没有发展
2.明末以来,美洲的豆类、番茄、玉米、甘薯、辣椒、花生等作物向中国、东南亚等广大亚洲地区传播,养活了众多的人口。这一情景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新航路的开辟 B.工业革命的开展 C.丝绸之路的推动 D.亚洲人口的膨胀
3.下面是《盛世滋生图》(局部),描绘了繁华的市井风情。据此判断,它所反映的朝代和城市分别是
A.北宋、开封 B.元代、大都 C.明代、武汉 D.清朝、苏州
4.有历史学家指出:“明清社会变革的一大特征是商品经济发展。”以下史实能印证这一观点的是( )
A.出现了晋商、徽商等大的商帮 B.开始出现“早市”“夜市”
C.推广了传世的科技、文学名著 D.凸显了人地矛盾
5.这是1661年-1766年清耕地面积变化情况,这现象
A.说明人地矛盾突出 B.是因为人口增量导致耕地面积增加
C.是新的农作物品种引进导致耕地面积增加 D.政府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垦荒政策
6.清朝前期,在粮食种植方面,得到普遍推广的外来高产农作物是( )
A.水稻、玉米 B.玉米、甘薯 C.甘薯、小麦 D.小麦、水稻
7.明中后期,出现“富者动连阡陌(田间小路),贫者地鲜力锥”的局面。这一社会现象是指当时( )
A.出现财政危机 B.土地兼并严重 C.征赋苛捐杂税 D.官宦舞弊专权
8.唐太宗说:“耕夫碌碌,多无隔夜之粮;织女波波,少有御寒之衣。日食三餐,当思农夫之苦,身穿一缕,每念织女之劳。清雍正帝说:“朕观四民(指士、农、工、商)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反映出( )
A.国家实行了重农抑商的政策 B.民贵君轻的思想
C.社会上商人地位低下 D.农业为本的思想
9.苏州盛泽镇“明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以绫绸为业,始称为市”。乾隆时,“居民百倍于昔,绫绸之聚亦且十倍。四方大贾辇金至者无虚日……盖其繁阜喧盛,实为邑中诸镇之第一”。上述材料可以佐证下列明清经济的哪一特点?( )
A.经济重心南移 B.工商业市镇繁荣
C.人地矛盾突出 D.海外贸易的兴盛
10.宋真宗令江淮两浙诸路种植古城稻,后扩大种植至北方诸路;康熙帝亲自在避暑山庄试种御稻,并指示“各官府有要者,尽力给去”。这说明统治者( )
A.鼓励发展商业 B.担忧生态恶化 C.重视农业生产 D.反对铺张浪费
11.农业是民生之本。下列我国古代农业成就按时代排序正确的是
①玉米、甘薯的种植 ②曲辕犁和简车发明 ③占城稻引进
A.①②③ B.②③① C.②①③ D.③②①
12.18世纪20年代,法国人皮埃尔对中国靠什么供养如此之多的人口感到好奇,结果发现诀窍在于给耕地合理施肥,翻耕土地到一定深度,在适当季节播种,将谷物与其他作物间作。在他看来,“诀窍”是
A.政治开明社会安定 B.中国农业精耕细作
C.政府大力扶持农业 D.中国人民勤劳勇敢
13.康熙年间,苏南地区每亩地价银四五两,米每升钱七文。到乾隆中后期,地价增至七八两至十余两,米价上涨四至五倍。康乾时期地价、米价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人口快速增长 B.闭关政策推行
C.官僚机构臃肿 D.君主专制强化
14.清朝前期,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很多荒地被开垦出来,土地面积大大增加,但却出现了人均耕地减少的现象,这是因为
A.官僚、地主、商人兼并土地 B.农民变成了地主的佃户或雇工
C.土地集中在少数人手中 D.人口数量的迅猛增加
15.明朝时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在前代基础上继续发展。下列选项与明代经济发展相符合的是
A.明代引进了原产于南美洲的葡萄 B.棉纺织业在明代从北方推向南方
C.杭州成为明代的丝织业中心 D.明代的青花瓷器畅销海内外
二、综合题
16.翻开历史,无不蕴含着丰富的中国智慧、中国精神和中国方案。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农业成就一览表(部分)
历史时期 代表性农业成就 历史时期 代表性农业成就
春秋战国时期 铁农具、牛耕 魏晋南北朝时期 翻车
都江堰 《齐民要术》
秦汉时期 测知二十四节气 隋唐时期 曲辕犁、筒车
耧车 宋元时期 《农桑辑要》
十二气历
选种、育秧 明清时期 《农政全书》
(1)据材料一,分析我国古代农业发展的主要原因。材料二 唐朝统治者认为隋朝灭亡的一大原因在于外交政策的失误,过于“大汉族主义”,因此采用当时国际上遵循的外交语言,与各国元首亲热地称兄道弟,而且还特别重视民间经贸文化交流,对前来中国的海外商贾,采取了不少保护性措施。如《唐律》规定,官员不得无故刁难外国商旅进入关津,对于“无故留难者,一日主司笞四十,十日加一等,罪止杖一百”。
——摘编自曹文君《从外交政策看唐朝统治者的对外意识》
(2)据材料二,归纳唐朝统治者的外交意识,并概括其表现。
材料三 为了树立“大一统”正统王朝的形象,清朝抽去了“大一统”理论中“华夷之辨”的内容,改造为四海之内共尊一君的君主专制“大一统”观念,并将其贯彻于历史评断中。
——摘编自刘正寅《“大一统”思想与中国古代疆域的形成》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归纳清朝对“大一统”理论的发展,并说明其主要目的。
17.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成就是劳动人民辛勤创造与智慧的结晶。根据下面图文信息,回答相关问题。
(1)【发达的农业】说出以下两种农业生产工具分别出现于那个朝代,并说明它们在古代农业发展进程中的共同历史作用。
曲辕犁 秧马
(2)【高超的手工业】依据以下一组图片,结合所学,说出中国古代手工业的成就表现在以下哪三方面?
福建泉州出土的宋代海船 明代青花扁壶 清代纺织图
(3)【繁荣的商业】依据以下一组图片并结合所学,说出清朝两大著名商帮的名称
山西·乔家大院 安徽·西递宏村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中国的封建社会是农业社会,以农为本,统治者重视《耕织图》,体现出中国古代社会较为重视农业生产,C项正确;清代农业题材的绘画作品受重视是表象,排除A项;宋代经济重心南移完成,但材料说的是清代,排除B项; 由宋到清农业生产水平有发展,有量的提升,排除D项。故选C项。
2.A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新航路开辟后,各大洲之间的联系加强了,这使得明末以来,美洲的豆类、番茄、玉米、甘薯、辣椒、花生等作物向中国、东南亚等广大亚洲地区传播,养活了众多的人口,A项正确; 工业革命的开展是在清朝时期, 丝绸之路推动了文明的交流,外来农作物促进了亚洲人口的膨胀,排除BCD三项。故选A项。
3.D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盛世滋生图》局部描绘了清朝乾隆时苏州繁华的市井风情。D项正确;《清明上河图》反映的是北宋时期的开封繁荣景象,排除A项;大都是元朝的首都,排除B项;《盛世滋生图》反映的不是明代繁华的市井风情,排除C项。故选D项。
4.A
【详解】
根据材料“明清社会变革的一大特征是商品经济发展”结合所学可知,清朝前期的商业发达,陆路和水路的商旅往来频繁,各地的商品贸易十分兴盛,形成了由农村集市、城镇市场、区域性市场和全国性市场组成的商业网,在商业活动中,形成了一些大的商帮,拥有雄厚的商业资本,在全国进行商业活动,如晋商、徽商等大的商帮,A项正确;“早市”“夜市”在唐宋时期已经出现,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推广传世的科技、文学名著与材料所述商品经济发展无直接关系,排除C项;明清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逐渐增多,这时期人地矛盾逐渐凸显,但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5.D
【详解】
材料反映了1661年-1766年清朝的耕地面积不断增长,结合所学可知,清朝前期国家强盛,社会安定,而且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垦荒政策,推动了耕地面积大幅增长,D项正确;图表只反映了耕地面积变化情况,没有涉及人口数量大幅增长的信息,无法得出人地矛盾突出的结论,排除A项;人口数量增长是推动清朝前期耕地面积增长的因素之一,但人口增量并非必然导致耕地面积增加,排除B项;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的引进和推广,与耕地面积增加没有因果联系,排除C项。故选D项。
6.B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通过新航路开辟引进的高产作物是玉米和甘薯,B项正确;小麦、水稻在此之前就已经出现,排除ACD项。故选B项。
7.B
【详解】
根据材料“富者动连阡陌(田间小路),贫者地鲜力锥”可知明朝中后期出现了土地兼并严重的现象,B项正确;材料只是涉及土地问题,没有涉及财政危机、苛捐杂税的征收和宦官专权,排除ACD项。故选B项。
8.D
【详解】
根据材料“日食三餐,当思农夫之苦,身穿一缕,每念织女之劳”“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可知,材料反映了统治者关心百姓生活,心存百姓,以农业为本的思想,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国家实行重农抑商、“民贵君轻”的内容,排除AB项;“社会上商人地位低下”不是材料重点强调的内容,排除 C项。故选D项。
9.B
【详解】
材料“苏州盛泽镇”“明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以绫绸为业,始称为市”“居民百倍于昔,绫绸之聚亦且十倍。四方大贾辇金至者无虚日……盖其繁阜喧盛,实为邑中诸镇之第一”反映的是苏州盛泽镇依靠丝绸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经济的情况,由此可以佐证明清经济发展中工商业市镇繁荣的特点,B项正确;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就已经转移到南方,而且经济重心南移和工商业市镇的兴起没有必然关系,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盛泽镇依靠工商业发展经济的情况,和人地矛盾突出、海外贸易的兴盛无关,排除CD两项。故选B项。
【点睛】
10.C
【详解】
依据题干信息“宋真宗令江淮两浙诸路种植古城稻,后扩大种植至北方诸路”“康熙帝亲自在避暑山庄试种御稻,并指示各官府有要者,尽力给去”可知,统治者都十分重视农业生产,使农业生产有了较大发展,C项正确;鼓励发展商业、担忧生态恶化、反对铺张浪费在题干材料中未体现出来,排除A、B、D项。故选C项。
11.B
【详解】
①玉米、甘薯的种植是在明朝之后; ②曲辕犁和简车发明是唐朝; ③占城稻引进是宋朝。②③①B项正确,排除ACD项。故选B项。
12.B
【详解】
“合理施肥”“翻耕土地”“适当季节播种”“间作”体现了精耕细作,皮埃尔认为中国能够供养如此之多的人口得“诀窍”是农业的精耕细作,故选B;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政治开明,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政府扶持农业,排除C;材料体现的是精耕细作,并未体现中国人民勇敢,排除D。
【点睛】
13.A
【详解】
题干反映了康乾时期地价、米价明显上涨,结合所学知识,这一时期人口快速增长,人多地少的矛盾日益突出,因此导致地价、米价的变化,A项正确。闭关政策推行造成中国对外贸易日益萎缩,但是与题干中的变化没有直接关系,排除B项;官僚机构臃肿易导致行政效率降低,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君主专制强化反映了政治上皇帝独揽大权,但是也与题干中地价、米价的变化没有直接关系,排除D项。故选A项。
14.D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的高产作物引进及赋税制度的改革,推动了当时人口的增加,但是土地确是有限的,因此出现人均耕地减少的现象,D项正确;ABC项是影响因素,但是并非是主要原因,排除。故选D项。
15.D
【详解】
根据所学,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明代的青花瓷器畅销海内外,D项正确;葡萄原产亚洲西部,排除A项;根据所学,棉纺织业由南方推向北方,南北方涌现出一批棉纺织业基地。排除B项;苏州是明代的丝织业中心,排除C项。故选D项。
16.(1)原因:创新农业生产工具;改进耕作技术;兴修农田水利;重视农时;总结推广农业经验。
(2)意识:平等、友好、开放。
表现:统治者吸收隋朝灭亡教训;采用国际规范的外交语言;重视民间经贸文化交流;对海外商贾采取保护性措施。
(3)发展:取消“华夷之辨”的内容或共尊一君的君主专制“大一统”观念。
目的:巩固清王朝的统治;树立正统形象;加强思想控制。
【详解】
(1)原因:据表格信息可从创新农业生产工具;改进耕作技术;兴修农田水利;重视农时;总结推广农业经验等方面回答。
(2)意识:据材料“唐朝统治者认为隋朝灭亡的一大原因在于外交政策的失误,过于‘大汉族主义’,……与各国元首亲热地称兄道弟,而且还特别重视民间经贸文化交流,对前来中国的海外商贾,采取了不少保护性措施”可知,唐朝统治者的外交意识是平等、友好、开放。
表现:“唐朝统治者认为隋朝灭亡的一大原因在于外交政策的失误,过于‘大汉族主义’,……与各国元首亲热地称兄道弟”可知,统治者吸收隋朝灭亡教训;据材料“……因此采用当时国际上遵循的外交语言,与各国元首亲热地称兄道弟,而且还特别重视民间经贸文化交流,对前来中国的海外商贾,采取了不少保护性措施”可知,采用国际规范的外交语言;重视民间经贸文化交流;对海外商贾采取保护性措施。
(3)展:据材料“清朝抽去了‘大一统’理论中华‘夷之辨’的内容,改造为四海之内共尊一君的君主专制大‘大一统’观念,并将其贯彻于历史评断中”可知,取消“华夷之辨”的内容,改造为共尊一君的君主专制“大一统”观念。
目的: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从巩固清王朝的统治;树立正统形象;加强思想控制等方面回答。
17.(1)唐朝,宋朝;曲辕犁:生产工具革新,提高了耕作效率和质量。秧马:用于插秧和拔秧的工具。
(2)手工制造、制瓷业、纺织业
(3)晋商、徽商;条件:商业活动发达,商旅往来频繁、商品贸易兴盛
【详解】
(1)根据材料可得,唐朝初年,曲辕犁得到进一步改造,耕作时的质量和效率大大提高,促进唐朝农业的发展。北宋时期的秧马,被广发的运用到农业中,流行于长江中下游水稻产区。是种植水稻时,用于插秧和拔秧的工具。从北宋时期开始大量使用,苏轼曾撰写诗文,热情为之宣传推广。
(2)福建泉州出土的宋代海船体现的是宋朝的传统受工业制造;明代青花扁壶体现的是瓷器制造业;清代纺织图体现的是纺织业。
(3)清朝的商品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其中最为著名的商帮是晋商、徽商,商业活动发达,商旅往来频繁、商品贸易兴盛,更加促进商帮进一步发展。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