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三黑和土地 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1三黑和土地 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9.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4-19 13:09: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 21*三黑和土地
一、选择题
1.下面每组相同的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挨着 挨打 B.钻空子 钻研 C.松散 散发 D.归宿 一宿
2.下列句子不是比喻句的是( )
A.农民一有了土地,就把整个生命投入了土地,活像旱天的鹅,一见了水就连头带尾巴钻进水里。
B.看见自己种的荞麦已经开花,白霎霎的像一片雪。
C.这么松软的地,简直是一张软床,叫人想在上面打滚,想在上面躺一躺。
D.他笑嘻嘻的,连嘴都合不上。
3.“这么好的床,麦籽儿躺下去挺舒服,就想发芽,赶紧钻出来吸些雨露。”对这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里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麦籽儿当作人来写,把麦籽儿发芽生长的样子写活了。
B.这里写出了麦籽儿播种下去之后,因为土质松软,很快就发芽了,长势喜人。
C.这里写出了麦籽儿躺在土里是舒服,但吸不到雨露,就赶紧冒出了吸些雨露,要不就要渴死了。
D.这里写出了麦籽儿适合在松软的土地里生长。
4.下列句子没有使用比喻修辞的是( )
A.地翻好,又耙了几遍,/耙得又平又顺溜,/看起来好像妇女们刚梳的头。
B.这么松散的地,/简直是一张软床,/叫人想在上面打滚,/想在上面躺一躺。
C.恨不得把每一块土,/都送到舌头上,/是咸是甜,/自己先来尝一尝。
5.农民( )有了土地,( )把整个生命投入了土地。( )
A.如果 就 B.因为 所以 C.一 就 D.既然 就
二、填空题
6.根据课文《三黑和土地》,回答问题。
1.从题目“三黑和土地”我们知道,课文的主人公是___。
2.主人公是怎么样看待土地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课文表现了农民_______,抒发了农民______。
7.按《三黑和土地》填空。
《三黑和土地》是一首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 诗歌中的主人公是三黑, “ ____________”是三黑赖以生存的支柱。诗歌通过写三黑对待土地的方式及看法,再现了以三黑为代表的农民们重获土地后的_________的心情,表达了农民____________,以及__________。
三、语言表达
8.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1.看见自己种的荞麦已经开花,白霎霎的像一片雪。(仿写比喻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么松散的地,简直是一张软床,叫人想在上面打滚,想在上面躺一躺。(仿写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按要求写句子。
1.农民把整个生命都投入了土地。(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么好的床,麦籽儿躺下去挺舒服。(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么松散的土地,简直就是一张软床。(仿写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现代文阅读
课外阅读
泥土最珍贵
两个欧洲人来到埃塞俄比亚。他们到处奔走,绘制地图。
欧洲人工作结束了。埃塞俄比亚的皇帝在皇宫宴请他们,并赠送了贵重的礼物,最后皇帝派人送欧洲人乘船回国。欧洲人正要上船,送行的埃塞俄比亚人请他们停下来,脱下鞋子。欧洲人脱了鞋子,送行的主人仔细地抖着他们的鞋子,还刮下粘在鞋底上的泥土,然后把鞋子还给欧洲人。
你们这是做什么 欧洲人问 主人回答 皇帝要我们祝你们一路平安 还要我们转告 你们来自远方的强国 亲眼看到了我们美丽富饶的土地 埃塞俄比亚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国家 它的泥土是我们最珍贵的 我们在泥土里下种,埋葬死者;我们干活累了在泥土上休息;我们在长满青草的土地上放牧牲口。你们在我们的国土上翻山越岭,穿森林,过草地,所走过的路都是我们的祖先的脚在泥土上踩出来的。埃塞俄比亚的泥土比我们的父母、兄弟还要亲。我们款待你们,赠送了贵重的礼物,但是泥土是埃塞俄比亚最珍贵、最神圣的东西,我们不能给你们,一点儿也不给。”
10.理解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
(1)在文中圈出写送行的主人动作的词语。
(2)送行的主人仔细地做这些动作说明了什么?
11.给短文中画直线的部分加上标点。
12.查字典,联系句子解释词语。
(1)用部首查字法。“奔”查_____部,再查_____画。“奔走”的意思是 _________________
(2)用音序查字法。“款”查____音序。“款待”的意思是 ________________
13.写出第二、三自然段的段意。
第二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读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的部分,写出句子的意思。
(1)埃塞俄比亚的泥土 比我们的父母、兄弟还要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泥土是埃塞俄比亚最珍贵、最神圣的东西,我们不能给你们,一点儿也不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文中表达了埃塞俄比亚人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
课内阅读。
三黑就是这祥地翻着土地。
从东到西,从南到北,
每一寸土都给翻起,
每一块土疙瘩都给细细打碎。
地翻好,又耙了几遍,
耙把得又平又顺溜,
看起来
好像妇刚梳的头。
这么松散的地,
筒直是一张软床,
叫人想在上面打滚,
想在上面躺一躺。
黑三
从来没睡过这么好的床,
今天准备好了,
叫麦籽儿睡上。
16.诗中三黑是怎么侍弄土地的?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仿写句子。
这么松散的地,简直是一张软床,叫人想在上面打滚,想在上面躺一躺。
这么________,简直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从诗中可以看出三黑对土地有什么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B
【详解】
A.挨着(āi)挨打(ái)
B.钻空子(zuān)钻研(zuān)
C.松散(sǎn)散发(sàn)
D.归宿(sù)一宿(xiǔ)
2.D
【详解】
比喻句,是一种常用修辞手法,意思是打比方,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比喻句的基本结构分为三部分: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词(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和喻体(打比方的事物)。选项D不符合比喻句要求,没有本体、喻体、比喻词。
3.C
【详解】
作者描述麦籽儿在“床”上“躺得挺舒服”,还“吸些雨露”,此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麦籽儿当作人来写,写出了麦籽儿的茁壮成长,一定能长成熟,农民们丰收在望。而麦籽儿长势喜人的原因则是因为土质松软,而且麦籽儿适合在土质松软的泥土里存活,选项ABD正确。麦籽儿是因为生存条件适宜主动生长,而非被动因为没有雨露而生长,选项C错误。
4.C
【详解】
本题考查修辞手法的辨析。
比喻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点的乙事物来描写或说明甲事物,是修辞学的辞格之一。比喻句的基本结构分为三部分: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词(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和喻体(打比方的事物)。
A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耙过的地比作妇女们刚梳的头。
B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松散的地比作软床。
C 没有使用修辞手法。
5.C
【详解】
上下两句的关系是承接关系。农民一旦有了土地就会怎么做。
A选项是假设关系,假设农民有土地才会怎样。
BD选项是因果关系,因为有了土地农民才会怎么样。
C选项是承接关系,农民一有土地就会怎么样。
6. 三黑 倍加珍惜,将整个生命投入到土地中。 获得土地后的喜悦心情和高涨的劳动热情 对土地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详解】
本题考查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从题目“三黑和土地”我们知道,课文的主人公是三黑。
2.课文中三黑是一个翻身后的农民,面对着获得的土地,他内心充满了热爱。土地是三黑赖以生存的支柱,是他生活的希望所在,在三黑眼中土地是最宝贵的东西。所以他是那样细心地热情地侍弄土地,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充满着无限爱意。
3.课文《三黑和土地》是诗人苏金伞于1948年9月创作的诗歌。这首诗讲土地改革运动后,做了土地主人的农民大众那种翻身的喜悦和高涨的劳动热情。诗人把这一主题思想通过三黑在翻粑土地时欢欣鼓舞的心情和对于幸福生活的憧憬表现出来。诗歌传达了这样的信息:农民有了自己的土地就有了无边的幸福感,土地就是农民的命,甚至比命还重要。表现了农民对土地的感情,这是一种相互依存、相互交融的状态。
7. 现代诗 苏金伞 土地 喜悦 对土地的热爱 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

8. 原始森林就像是一个性格粗犷的山野大 这么平静的湖,简直是一面银镜,叫人想上前照一照,想用手摸一摸。
【详解】
考查学生仿写比喻句、诗句的能力。仿写句子是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根据语言表达的需要,参照题干所提供的句式,另写一个或多个句式相同、内容与上下文衔接的句子。
答案为:原始森林就像是一个性格粗犷的山野大 这么平静的湖,简直是一面银镜,叫人想上前照一照,想用手摸一摸。
9. 农民投入了土地。 这么好的床,麦籽儿躺下去怎能不舒服呢? 这么美的月夜,简直就是一幅画。
【详解】
1.考查学生缩句的能力。缩句就是去掉句子中的修饰限制成分,保留句子的主干使它更简洁即可。
2.陈述句变为反问句,首先注意反问成分的变换,有否定词改时去掉,没有否定词改时加上,然后在句首加上“难道”,句尾加上“吗”,句末的句号改为问号。
3.仿写句子,一般要根据例句,从形式(结构、修辞、句式、字数)和内容两方面入手进行仿写。应遵循:内容统一;结构一致;修辞相仿的要求。首先应注意运用了排比的修辞,再注意句子结构。
故答案为:
1.农民投入了土地。
2.这么好的床,麦籽儿躺下去怎能不舒服呢?
3.这么美的月夜,简直就是一幅画。
10.抖 刮 还 说明了欧洲人非常珍爱泥土,及时是粘在鞋底上的泥土他们也非常珍视。
11.“?”。:“,:‘,,,。’”
12. 大 五 不辞辛苦地往来奔波 K 亲切优厚地招待
13. 写埃塞俄比亚人送欧洲人回国时刮下粘在他们鞋底上的泥土。 写埃塞俄比亚的泥土比父母、兄弟还要亲。
14. 在这里把埃塞俄比亚的泥土比作父母、兄弟,说明祖国泥土的珍贵和人民之间关系的密切。 埃塞俄比亚的人民把泥土当作最珍贵、最神圣的东西,揭示了泥土是祖国的尊严,神圣不可侵犯的主题。
15.热爱自己的祖国

16.由诗中的内容,我们可知,他从东到西,从南到北,每一寸土都给翻起,每一块土疙瘩都给细细打碎。地翻好,又耙了几遍,耙把得又平又顺溜。
土地失而复得,非常的喜悦。
17. 美的地方 人间仙境 特别想一直呆在这儿
18.本诗再现了以三黑为代表的农民重获土地那种失而复得的喜悦心情,抒发了农民对土地的热爱以及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
16.
本题考查的是信息的筛选能力。
由诗歌的开头这一小节,我们可知他伺弄土地是这样的过程:他从东到西,从南到北,每一寸土都给翻起,每一块土疙瘩都给细细打碎。地翻好,又耙了几遍,耙把得又平又顺溜。
由诗歌的背景,我们可知,因为土地失而复得,非常喜悦。
17.
本题考查的是仿写句子。仿写句子是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根据语言表达的需要,参照题干所提供的句式,另选一个或多个句式相同,内容与上下文衔接的句子,因此,我们可仿写成:“这么美的地方,简直是人间仙境,特别想一直呆在这儿。”
18.
本题考查的是对内容主旨的理解。本诗再现了以三黑为代表的农民重获土地那种失而复得的喜悦心情,抒发了农民对土地的热爱以及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