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上册 第五单元 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立
一、选择题
1.中共三大与国民党一大的共同议题是( )
A.开展工农运动 B.讨论国共合作 C.讨论和平建国 D.拟定三大政策
2.孙中山是中国的民主革命先行者,下列活动与他有关的是
①创立兴中会 ②创建中国同盟会 ③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④创建黄埔军校 ⑤领导北伐战争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③④⑤ D.①②④⑤
3.在中国近代史上,中共第一次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民主革命纲领。其提出的会议是
A.中共一大 B.中共二大 C.中共三大 D.中共七大
4.“吴孙张三系军阀,汀贺桥两役决胜”描述的是( )
A.北伐战争 B.红军长征 C.护国战争 D.百团大战
5.陈独秀在《告全党同志书》中说道:"自从会议定出武装暴动的总方针,各处实行暴动,我曾写过好几封信给当时的中央。"这次会议是( )
A.中共一大 B.八七会议 C.遵义会议 D.古田会议
6.红军长征时期曾流行过这样一首歌谣:“红军打仗真不错,粉碎敌人的乌龟壳,我们真快乐!亲爱的英勇的红军哥,我们胜利有把握。向前杀敌莫错过,把我们红旗插遍全中国。”这首歌谣反映出( )
A.红军与百姓鱼水情深 B.土地革命斗争效果显著
C.红军正确的斗争策略 D.红军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7.1958年毛泽东会见非洲代表团时指出:“我们走了很多路,用两条腿走的,全部路程等于地球的轴心,从中国钻进去,从美国出来,有一万两千公里。”这条路是指
A.长征 B.北伐 C.抗美援朝 D.解放西藏
8.魏巍在《地球上的红飘带》中说:地球上曾经有过一条红飘带。一头连着黄土高原,一头连瑞金城外。他所描写的历史事件是
A.北伐战争 B.南昌起义 C.红军长征 D.挺进大别山
9.为进行革命传统教育,新化县某中学组织“研学旅行·红色记忆”考察团,奔赴贵州遵义实地考察。符合该考察团最恰当的主题是
A.生死攸关、伟大转折 B.长征会师、伟大胜利
C.革命圣地、战略后方 D.开国大典、独立自强
10.相持阶段,国民党正面战场取得的具有国际积极影响的战役是:
A.淞沪会战
B.长沙会战
C.徐州会战
D.武汉会战
11.诗词是诗人心情以及客观现实的反映。下列是毛泽东创作的一首七律诗,诗中毛泽东的前后心境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造成这种变化的历史因素不包括( )
A.结束王明“左”倾错误统治
B.开展游击战争
C.重新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
D.经过重重险阻,中央红军胜利到达陕北
12.刘伯承在《回顾长征》中写道:“ 以后,我军一反以前的情况,好像忽然获得了新的生命,迂回曲折,穿插于敌人之间,以为我向东却又向西……弄得敌人扑朔迷离,处处挨打,疲于奔命。”横线处应填写的最恰当的历史事件是
A.长征开始 B.渡过湘江 C.遵义会议 D.会宁会师
13.遵义会议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在极其危险的时刻,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由此可知,这次会议
A.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B.是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C.为抗战最后胜利准备了条件 D.为中国革命开辟新的道路
14.某旅行社准备组团,计划先后参观中共一大旧址、红军长征中召开的转折性会议的旧址、抗日战争时期中共中央所在地,你认为该团将要到达的城市依次是
A.上海、北京、南京
B.上海、遵义、延安
C.南京、遵义、北京
D.嘉兴、重庆、延安
15.下图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时间轴。其中中国共产党找到正确的革命道路处于
A.A B.B C.C D.D
二、综合题
16.观察《1929-1932年农村革命根据地分布示意图》:
(1)在图中方框内写出中华苏维埃临时政府定都地点的中文名称。
(2)根据示意图,说明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分布特点。
17.中国人民解放军诞生于白色恐怖的血雨腥风之中,如今已成为保家卫国的钢铁长城。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如下图)
(1)材料一反映了哪个历史事件?该事件有何历史意义?.
材料二 他发言的主要内容是说,当前首先要解决军事路线问题,批判了“左”倾军事路线的错误和在各方面的表现……他又用了一、二、三、四次反“围剿”胜利的事实,批驳了用敌强我弱的客现原因为第五次反“围剿”做辩护的观点。他的发言反映了大家的共同想法和正确意见,受到与会绝大多数同志的热烈拥护。
——摘编自伍修权《我的历程》
(2)材料二的发言是哪次会议上的内容?这次会议有何历史意义
材料三 淮海战役人民支前统计表
民工 担架 大小车 牲畜 船只 筹粮 挑子
543万人 30.5万副 88万辆 76.7万头 8500只 9.6亿斤 20.6万副
材料四 习近平指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其中充满着无数艰难险阻、风险考验,来自国际上的“围追堵截”,来自国内的“干扰迷惑”,使得中国共产党在实现这一伟大目标的征程中已经付出了许多斗争努力。“船到中流浪更急”在中华民族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时段里,必然存在更多更大的困难和挑战。
(3)面对中华民族复兴道路上的“艰难险阻、风险考验”,你认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能否应对这挑战?请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B
【详解】
中国三大确立了与国民党合作的方针,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通过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确定了国共合作实现。故选B;ACD不符合题意,排除。
2.A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孙中山先后组织成立了兴中会、中国同盟会,领导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建立中华民国后又创建黄埔军校,所以①②③④符合题意;但北伐战争的总司令是蒋介石,当时孙中山已经去世,据此可排除所有含⑤的BCD三个选项,故选A。
【点睛】
本题属于组合型选项题,可用排除法快速得出答案。
3.B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22年在中共二大上制定了党的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党的最低纲领是: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立国内和平;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的完全独立;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然后再进一步创造条件,以实现党的最高纲领:建立老农专制的政治,铲除私有财产制度,渐次达到共产主义社会。这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故B项符合题意;1921年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成立,故选项A不符合题意;1923年6月,中共三大在广州召开,这次大会正式决定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故选项C不符合题意;1945年4月,中共七大在延安举行,毛泽东在大会上作了《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大会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领导人民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富强的新中国。中共七大为了夺取抗战的最后胜利和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基础,为争取抗战的最后胜利奠定了基础。故选项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
4.A
【详解】
根据题干信息“吴孙张三系军阀,汀贺桥两役决胜”,可知与北伐战争相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推翻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等北洋军阀的统治,统一全国;1926年,广州国民政府决定北伐。湖南、湖北是北伐战争初期的主要战场。湖北战场上,叶挺率领第四军独立团击溃敌军,连克汀泗桥和贺胜桥,攻占武昌,吴佩孚主力被基本消灭。选项A符合题意;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因第五次反“围剿”失利,被迫进行战略转移,1934年10月,中共中央率领中央红军八万多人突围西进,开始长征,B排除;1915年底,蔡锷、李烈钧、唐继尧在云南宣告独立,组织护国军北上讨伐袁世凯,护国战争爆发,C排除;1940年下半年,八路军总部在彭德怀指挥下,组织了100多个团,在华北广阔的地域,对日军发动了一场大规模进攻,史称“百团大战”,D排除。故选A。
5.B
【详解】
根据题干信息“会议定出武装暴动的总方针”,可知与八七会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通过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决定在秋收时节发动武装起义。选项B符合题意;中共一大,标志中国共产党成立,A排除;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C排除;古田会议召开,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建党建军原则,D排除。故选B。
6.D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红军在长征途中条件异常艰苦,但是从“我们真快乐”“我们胜利有把握……把我们红旗插遍全中国”,可以看出红军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故选D;材料不能体现红军与百姓鱼水情深,A错误;土地革命是在长征之前,B错误;材料不能体现正确的斗争策略,C错误。
7.A
【详解】
根据材料“我们走了很多路,用两条腿走的,……有一万两千公里”,并结合所学可知,1958年毛泽东会见非洲代表团时所说的路指的是长征。十年对峙时期,为实现战略转移,工农红军从瑞金等地出发,徒步一万两千公里,到达陕北,胜利完成了长征,A项正确;“北伐”、 “抗美援朝”、 “解放西藏”均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C、D项。故选A项。
8.C
【详解】
根据材料“地球上曾经有过一条红飘带。一头连着黄土高原,一头连瑞金城外”结合所学可知材料涉及瑞金和黄土高原,体现了中国革命力量由南方转移到北方,这是红军长征的作用,C项正确;北伐从广州到北京,排除A项;南昌起义后到井冈山会师,排除B项;挺进大别山是指从黄土高原到大别山,排除D项。故选C项。
9.A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遵义会议是中共第一次独立自主的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革命道路中出现的问题,是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A项正确;甘肃会宁会师标志着长征的结束,排除B项;延安是革命圣地,排除C项;开国大典在北京举行,排除D项。故选A项。
10.B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抗日战争在战略防御阶段,国民政府先后组织了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等四次大规模会战,在战略相持阶段进行了长沙会战,是国民党正面战场抵抗日本帝国主义军队侵略,所取得的第一次重大胜利,是抗战爆发以来,中国军队第一次以武力迫使日军回到原战略态势的战役。所以ACD项与题意不符,B项符合题意,故选B。
11.B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毛泽东创作的《七律.长征》写于1935年10月,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开展游击战争与诗中毛泽东的前后心境变化无关,B项符合题意;1935年1月召开的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统治,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排除AC项;1935年10月,中央红军与陕北红军在陕甘革命根据地的吴起镇会师。排除D项。故选B项。
12.C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1934年10月,长征开始;渡过湘江后,红军锐减到三万多;1935年1月,遵义会议召开,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采取了灵活机动的军事战术,如四渡赤水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1936年10月,会宁会师,长征胜利结束。故C符合题意,ABD均不符合题意。故选C。
13.B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遵义会议批判了博古、李德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实际上结束了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冒险主义在党中央的统治,避免了中国革命遭到更为严重的损失;对中央领导机构进行了改组,确立了毛泽东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开始形成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对党中央领导机构的改组和对错误军事路线的纠正,都是在同共产国际中断联系的情况下进行的,这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会议,这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已经在政治上开始走向成熟;在极端危急的历史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因此,遵义会议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故B项正确;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使中国的革命面貌焕然一新,与题干“遵义会议”不符,排除A项;中共七大的召开,为抗战最后胜利准备了条件,与题干“遵义会议”不符,排除C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为中国革命开辟新的道路,与题干“遵义会议”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14.B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1921年7月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遵义会议成为党的历史上生死悠关的转折点;全民族抗日战争时期中共中央所在地是延安。由此分析B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B。
15.B
【详解】
依据题干和所学知识,1927年7月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发动多次攻打敌人中心城市的武装起义,但基本都遭到失败,毛泽东于1927年9月领导秋收起义失利后果断地向敌人力量薄弱的山区、农村进军,创建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根据地,从而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正确革命道路,因此中国共产党找到正确的革命道路是在国民革命之后的国共十年对峙时期,A对应的是国民革命时期,B对应的是国共十年对峙时期,C对应的是抗日战争时期,D对应的是解放战争时期。B项正确,排除ACD项。故选B项。
16.(1)瑞金(错别字不可)
(2)主要分布在南方的农村地区,大多位于省与省交界处。
【详解】
(1)根据所学,1931年中华苏维埃临时政府定都瑞金。
(2)从图片中的颁布可得出,主要分布在南方的农村地区,大多位于省与省交界处。
17.(1)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2)遵义会议;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是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3)能够应对这一挑战;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全国人民的支持、解放军实力雄厚等。(言之有理答出两点即可)
【详解】
(1)根据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反映了南昌起义:1927年8月,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共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的发言是遵乂会议上的内容。1935年1月,遵会议召开,遵义会议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在极端危急的时刻,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
(3)本题为开放型试题,结合围绕中国近代以来历经的“艰难险阻、风险考验”及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创造出的一个个奇迹,作出的成就、贡献,可以充分地肯定中国人民解放军能应对这挑战;理由围绕“党的正确领导、人民的支持”等方面作答,言之有理即可。如: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全国人民的支持、解放军实力雄厚、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等。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