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下册 第5课 第二次工业革命
一、选择题
1.“19世纪后半期更多的工业企业不再满足于接受技术创新并利用它们,而是通过精心的、有计划的试验来追寻这种技术创新。”这说明第二次工业革命
A.科技与生产紧密结合 B.发明主要由工匠完成
C.制造业实现了机械化 D.电力广泛运用于生产
2.美孚石油公司通过铺设远距离输油管道控制石油的运输,还实行炼油的现代化,最终将触角从输油、炼油扩大到生产原油。材料说明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
A.垄断组织的形成 B.社会生活的变化强
C.环境污染一具 D.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3.1910年,美国电话增加到700万台,出现了无线电广播,无线电发展到电子管时代。20世纪初,美国出现了电影院。这一系列的社会变化得益于( )
A.工业革命的开展 B.蒸汽动力的出现
C.通讯工具的发明 D.电力的广泛应用
4.19世纪六七十年代人类社会进入( )
A.蒸汽时代 B.电气时代 C.信息化时代 D.网络时代
5.19世纪六七十年代,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下列属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成果的是( )
A.瓦特改进了蒸汽机 B.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
C.斯蒂芬森设计火车 D.狄塞尔发明了柴油内燃机
6.某同学以“科学家与成就"为主题设计了如下四个探究题目。其中正确的是( )
A.牛顿与进化论 B.莱特兄弟与火车
C.达尔文与万有引力定律 D.爱迪生与电的应用
7.如图为1841年和1877年英国就业人口结构变化示意图。它反映出随着工业革命的推进( )
A.社会结构出现新变化 B.农业迅速衰落
C.城乡差别缩小 D.贫富分化加剧
8.下列属于爱迪生发明的是( )
A.发电机 B.汽车
C.内燃机 D.耐用白炽灯泡
9.《全球通史》记述:“(1870年以后)工业研究的实验室,装备着昂贵的仪器,配备着对指定问题进行系统研究的训练有素的科学家,它们取代了孤独发明者的阁楼和作坊。”上述材料反映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特点是
A.科学理论指导技术革新 B.集体智慧取代个体研究
C.发明集中于重工业领域 D.生产组织出现重大变革
10.2014年习近平访问德国时提出:当“德国制造”和“中国制造”真诚牵手合作,……定将对世界经济产生积极影响。德国开始成为制造强国是在( )
A.文艺复兴时期 B.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
C.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 D.第三次科技革命时期
11.“英国科学家法拉第成功地发现电磁感应现象,提出发电机的理论基础……法国人皮克希应用电磁感应原理制成了最初的发电机。”这说明( )
A.科学理论助推技术发明 B.科学家引领世界发展
C.工业革命推动科技发展 D.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12.科学家发现煤不仅能生产焦炭和照明用的煤气,还能生产一种液体即煤焦油,在煤焦油中藏着许多宝贝,如:数百种染料、阿司匹林、冬青油、糖精、消毒剂、轻泻剂、香水、摄影用的化学制品、烈性炸药等,现代化学工业由此发展起来,材料说明
A.生产领域的发明创造源于劳动实践 B.科研成果推动新的应用领域产生
C.现代化学工业发展源于资金保障 D.煤炭在能源结构中的地位日渐衰退
13.统计分析是历史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下面是英、美、德、法在世界工业生产中比重的变化示意图,下列选项中对列强实力变化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项目 英国 法国 德国 美国
19世纪中期工业产值所占位次 1 2 4 3
1870~1913年工业增长倍数 1.3 1.9 4.6 8.1
1913年工业产值所占位次 3 4 2 1
A.美德在世界工业生产中的比重已超过英法
B.反映了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
C.英法实力变化是因为开展工业革命较晚
D.美德实力变化主要得益于第二次工业革命
14.对下表的信息理解正确的是
A.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周期缩短 B.科技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根本因素
C.科学技术发明的领域越来越广泛 D.对新技术的认识和运用需要时间
15.第二次工业革命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相比,其显著特点是( )
①现代工厂制度的确立 ②重工业时代的到来
③新的技术和发明超出一国的范围 ④科学研究同工业 生产紧密结合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二、综合题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大量纺织机器的出现,动力不足的矛盾突出了。以水力作动力受到地点和季节的限制,迫切需要一种方便、实用、大功率的发动机。于是瓦特的蒸汽机应运而生……蒸汽机的发明,使机械化生产冲破自然条件的限制,向更广阔的领域发展,大大加速了革命的进程,是物质生产开始进入机械化时代的标志。到19世纪初,英国整个轻工业部门已在相当大程度上实现了机械化。——摘编自刘宗绪《世界近代史》
材料二:
材料三:工业革命从物质上增强了资本主义的力量,资产阶级的革命和改革运动更广泛地开展起来。工业革命的另一个重要社会后果是它造就了产业工人阶级,工人运动由是兴起。在工业革命影响下发生的社会变化和工人运动的兴起,使社会主义的思潮空前活跃起来。此外,工业革命造成商品在数量和质量上的提高,促使资产阶级的殖民扩张也大大超过以往的年代,开始征服全世界。
——摘编自刘宗绪《世界近代史》
(1)材料一图片机器的发明者是谁?根据材料一文字,指出“瓦特蒸汽机应运而生”的原因,并指出蒸汽机的发明有什么重要意义?
(2)材料二图A“白炽灯泡”的发明者是谁?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第二次工业革命最显著的成就。根据图B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世界石油产量的迅速提高与哪一发明相关?列举一例图C人物的发明创造。
(3)根据材料三,概括工业革命产生的影响。
17.成为世界性大国的道路布满艰辛。大型电视纪录片《大国崛起》解读了15世纪以来世界大国崛起的历史。
材料一:15世纪,欧洲最早的两个民族国家葡萄牙和西班牙,在国家力量支持下进行航海冒险,当麦哲伦完成人类第一次环球航行后,原先割裂的世界终于由地理大发现连接成一个完整的世界,世界性大国也就此诞生。
(1)依据材料一,指出葡萄牙和西班牙远洋航行的影响。
材料二:英国在世界近代历史上占有非常特殊的地位。它是第一个迈进现代社会的国家,在17-19世纪时它是世界发展的领头羊。当时的英国曾经号称“日不落帝国”和“世界工厂”。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17-19世纪英国成为世界发展领头羊的原因。
材料三:一直以来高度重视教育、科技的德意志,迅速站在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前沿,用30多年的时间超过英国,成为欧洲第一、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
(3)列举一项体现德国“迅速站在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前沿”的发明创造。
材料四:150多年前,在四艘美国黑船的胁迫下,长期闭关锁国的岛国日本选择了不战而开国。外部压力成为国家内部变革的动力,在“求知识于世界”的纲领指导下,日本派出由政府高官组成的岩仓使节团到欧美各国考察。
(4)材料三中,日本的“内部变革”指哪一事件?举出最能体现这次“内部变革”性质的内容?
(5)世界性大国崛起的历程,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思考。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我国可以从这些大国崛起中获得什么重要启示?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A
【详解】
根据材料“19世纪后半期更多的工业企业不再满足于接受技术创新并利用它们,而是通过精心的、有计划的试验来追寻这种技术创新”,并结合所学可知,兴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具有科学技术与生产紧密结合的特点,科学技术迅速转化为生产力,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A项正确;“发明主要由工匠完成”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特点,排除B项;“制造业实现了机械化”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电力广泛运用于生产,排除D项。故选A项。
【点睛】
2.A
【详解】
根据材料内容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垄断组织的形成。因为美孚石油公司不但控制石油运输,还有生产原油,炼油等业务,从而形成石油垄断组织,故选A;BCD在材料中不能体现,排除。
3.D
【详解】
由“1910年,美国电话增加到700万台,出现了无线电广播,无线电发展到电子管时代。20世纪初,美国出现了电影院”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中,随着电力的广泛应用,电话、电报、电影等纷纷发明,D项正确;工业革命的开展和蒸汽动力的出现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A项、B项;通讯工具的发明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表现,并不是导致电话、电报、电影等纷纷发明的原因,排除C项。故选D项。
4.B
【详解】
据所学知,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伴随着电力的广泛应用,人类进入了“电气时代”,而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的时间是19世纪70年代,所以,电气时代开始于19世纪70年代即19世纪下半叶,B符合题意;人类进入蒸汽时代是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之前的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A排除;20世纪四五十年代兴起的第三次科技革命使人类进入信息化时代和网络时代,19世纪六七十年代,第三次科技革命还没有开始,CD排除。故此题选择B。
【点睛】
识记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的时间及把人类带入了“电气时代”。
5.D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交通运输领域的发明源于内燃机的发明,德国的狄塞尔发明了以柴油为燃料的内燃机,以内燃机为动力,汽车和飞机发明出来,极大地促进了交通运输业的进步。因此属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成果的是狄塞尔发明了柴油内燃机。D项正确;瓦特改进了蒸汽机、 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 斯蒂芬森设计火车,都是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相关,排除ABC项。故选D项。
6.D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 电力成为新能源,进入生活生产领域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最显著的成就,美国发明家爱迪生利用电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发明了耐用的电灯泡。因此D正确;提出生物进化论的是达尔文,而不是牛顿。A错误;发明火车的是斯蒂芬森,莱特兄弟发明的是飞机。B错误;提出万有引力定律的是牛顿,而不是达尔文,C错误。综上故选D。
7.A
【详解】
根据材料数据可知,材料体现的是工业革命引起英国就业人口结构发生了变化,第二产业人数和第三产业人数增加迅速,说明的是社会结构出现新变化,A项正确;从材料数据可看出农业有所发展,没有衰落,排除B项;材料数据主要体现了1841年和1877年英国就业人口结构变化,没有涉及城乡差别,排除C项;材料数据主要体现了随着工业革命的推进,英国就业人口结构发生了变化,没有体现贫富分化加剧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A项。
【点睛】
8.D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发电机发明者是西门子,故A不符合题意。汽车发明者是卡尔本茨,故B不符合题意。狄塞尔发明内燃机,故C不符合题意。爱迪生发明耐用白炽灯泡,故D符合题意。故选D。
9.A
【详解】
据材料“(1870年以后)工业研究的实验室,装备着昂贵的仪器,配备着对指定问题进行系统研究的训练有素的科学家,它们取代了孤独的发明者的阁楼和作坊。”可知,作者要强调的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是科学与技术的结合。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自然科学的新发展,开始同工业生产紧密地结合起来,科学在推动生产力发展方面发挥了更为重要的作用,它与技术的结合使第二次工业革命取得了巨大的成果,A项正确;BC项在材料中都没有体现,排除;生产组织出现重大变革与大企业有关,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10.C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最早从美国和德国兴起,在电力、内燃机等技术方面,美国和德国走在了其他国家前列,所以德国开始成为制造强国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故选C项;文艺复兴和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德国尚处于分裂、落后的状态,排除AB两项;德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就已经成为制造强国,而非第三次科技革命时期,排除D项。故选C项。
11.A
【详解】
根据题干“英国科学家法拉第成功地发现电磁感应现象,提出发电机的理论基础……法国人皮克希应用电磁感应原理制成了最初的发电机。”可知,材料体现的是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的电力的发明与应用,强调的是科学理论对技术发展的推动作用,A项正确;由此可知,题干材料说明科学理论助推技术发明,因此,题干材料不能说明科学家引领世界发展和工业革命推动科技发展,排除BC项;工业革命完成后,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家,与题干“电力(第二次工业革命)”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12.B
【详解】
根据题干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现代化学工业的发展得益于实验室中的科研成果,科研成果推动新的应用领域产生,这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征之一,B项正确;发明来源于劳动实践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特征,排除A项;本题题干中没有涉及与“资金保障”相关的信息,排除C项;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由于化学工业的发展,煤炭在能源结构中的地位是加强的,排除D项。故选B项。
13.C
【详解】
根据表格数据可知,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英法的工业产值位列世界第一、第二,但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后,二者增速放缓,到第二次工业革命基本完成时,美德的工业产值位次超越了英法。结合所学可知,英法工业产值变化主要是由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二者不注重科技创新,生产技术落后所致,而非开展工业革命较晚,C项符合题意;表格反映出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美德在世界工业生产中的比重超越了英法,排除A项;根据1780-1913年英法德美四国工业增速有快有慢的数据可知,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排除B项;美德实力快速增长得益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注重科技创新,排除D项。故选C项。
【点睛】
14.D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70年代,电力作为新能源进入生产领域。由于发电机和电动机的发明和使用,电力的应用日益广泛。1866年,德意志人西门子研制出发电机,经过多人的努力,到70年代,发电机才进入实际的生产领域。由于电能源的使用,火车、轮船、电报等新式交通工具和电讯器材的出现,把世界各地的生产、流通和消费紧紧联结在一起。有线电报、电话和无线电报的普及,使世界通讯网络得以形成。从此,人类进入了“电气时代”。计算机网络技术是当代计算机技术与先进通信技术的结晶,是电子信息时代的产物.计算机网络技术以电子计算机的不断普及与不断升级为前提,是第三次科技革命中最为突出的核心技术,也是信息社会到来的主要标志之一。所以对表格信息理解准确的是对新技术的认识和运用需要时间,D项符合题意。由此分析ABC三项均不符合表格主旨,排除,故选D。
15.C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第一次工业革命主要集中轻工业部门,如纺织部门;第二次工业革命是从重工业部门开始的,如电力和内燃机等;第一次工业革命从英国开始兴起,发明主要集中在英国;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明突破一国范围,如美国和德国等;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发明多是一线技术工人的经验总结,科学研究和工业生产联系不紧密;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科学研究同工业 生产紧密结合,科技成为生产力发展的直接推动力。②③④符合题意,C项正确;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中蒸汽机成为主要动力来源,传统手工工场被大工厂替代,现代工厂制度建立,①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特点,不符合题意,排除A、B、D项。故选C项。
16.(1)哈格里夫斯。原因:大量纺织机器出现;动力不足。意义:改变了人类生产和生活面貌,从此人类进入了“蒸汽时代”。
(2)爱迪生。电力的广泛应用。内燃机。电话。
(3)增强了资本主义的力量;引发了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引发了工人运动;加大了对外殖民扩张。
(1)
1765年,纺织工人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机。关于“原因”,由材料“大量纺织机器的出现”,可得出大量纺织机器出现;由材料“动力不足的矛盾突出了。以水力作动力受到地点和季节的限制”,可得出动力不足。关于“意义”,蒸汽机解决机器运转的动力问题,极大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改变了人类生产和生活面貌,从此人类进入了“蒸汽时代”。
(2)
1879年,美国发明家托马斯·阿尔瓦·爱迪生发明的白炽灯是将灯丝通电加热到白炽状态,利用热辐射发出可见光的电光源。第二次工业革命最显著的成就是电力的广泛应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还发明了内燃机,内燃机可以驱动机器运转,安置到交通工具,汽车飞机就发明了。因此,世界石油产量的迅速提高与内燃机有关。图C的人物是贝尔,他是电话的发明者。
(3)
由材料“工业革命从物质上增强了资本主义的力量”,可得出增强了资本主义的力量;由材料“资产阶级的革命和改革运动更广泛地开展”,可得出引发了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由材料“工业革命的另一个重要社会后果是它造就了产业工人阶级,工人运动由是兴起”,可得出引发了工人运动;由材料“工业革命造成商品在数量和质量上的提高,促使资产阶级的殖民扩张也大大超过以往的年代,开始征服全世界”,可得出加大了对外殖民扩张。
【点睛】
17.(1)加强了各大洲的联系,把世界各地区连在了一起。
(2)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统治;殖民扩张和殖民掠夺;完成了工业革命,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
(3)汽车(或内燃机或发电机)。
(4)明治维新。引进西方先进技术,鼓励发展近代工业。或殖产兴业。
(5)启示:要建立先进的政治制度;要善于抓住机遇,加强国际间的经济联系;要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要善于学习和借鉴人类优秀成果;要重视发展和引进高科技,要重视教育培养人才;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1)
据材料一“原先割裂的世界终于由地理大发现连接成一个完整的世界”可知,葡萄牙和西班牙的远洋航行的影响是把世界各地区连在了一起。
(2)
根据所学,可从政治、经济、对外政策等角度分析总结,从政治上确立君主立宪制政体;经济上最早进行和最早完成了工业革命;对外进行海外殖民扩张和掠夺等角度总结回答。
(3)
据所学知识可知,德国“迅速站在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前沿”的发明:可以列举汽车、内燃机等。
(4)
材料三中,日本的“内部变革”指明治维新;最能体现这次“内部变革”性质的内容是引进西方先进技术,鼓励发展近代工业。
(5)
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以从建立先进的政治制度;加强国际间的经济联系;要坚持改革开放;要善于学习和借鉴人类优秀成果;要重视发展和引进高科技,要重视教育培养人才;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等角度总结回答。
【点睛】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