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课 奔跑的动物
教材分析
大千世界,适者生存。猛兽具有锐利的牙齿和尖锐的爪,有利于捕食其他动物;被捕食的动物又能够以各种方式来防御敌害,例如,鹿、兔、羚羊等动物奔跑速度很快,动物善于奔跑就可以更好地生存下去。
跑、跳、闹,好玩爱动是小学生的天性。会变会动的事物往往容易引起他们的注意,激起探究的兴趣。所以,会动的玩具、动画片、游戏活动等很受小学生欢迎。在动物园里,孩子总喜欢围在一刻不宁的猴子前不肯离开。画奔跑的动物,是符合小学生的心理需要的。
然而,画奔跑的动态难度大。画好四肢的动作是关键,要把站立、行走、奔跑、跳跃等不同的动态清晰地表现出来,必须处理好四肢的动作造型。
动物奔跑时四肢快速交替运动,人的肉眼难以看清。本课教材安排了猎豹、鸵鸟、狮子最典型的奔跑动作的静止画面,以帮助学生较容易地掌握动物奔跑动作的规律。在具体教学中,为使学生掌握画动物动态的技法,教师可分解动物奔跑时四肢交替运动的过程,用活动教具或简笔向学生直观演示,以分散难点,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画好奔跑动物的兴趣。要注意在学生画奔跑的动物时,不必严格要求他们画出动物四肢符合运动变化的客观规律。
教学目标
(一)能区别动物站立时和奔跑时的不同形态,了解动物奔跑的特征。
(二)学习表现动物的奔跑动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三)培养爱护动物的情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启发学生的想象,鼓励大胆作画,使画的动物都像是在奔跑。
难点:动物奔跑时四肢交替运动的表现。
教学准备
(学生)水彩笔、油画棒、色纸、剪刀等
(教师)有关动物奔跑的图像及文字资料、课件、用纸板制作的头、颈、身和四肢都能活动的某种动物的平面教具、水彩笔、油画棒、色纸、剪刀等
教学过程
(有条件的可在课前组织学生观看《动物世界》的记录片,听一听《咕咚》童话故事的录音带,让学生观察和想象动物奔跑的特征和规律。)
(一)提问揭题
1.提问:大家喜欢体育运动吗?班里谁跑得最快呀?比汽车还快吗?
2.揭题:可有的动物跑得比汽车还快呢!你想了解哪些动物有这样大的本领吗?我们学习了《奔跑的动物》之后,就知道了。
(二)欣赏激趣
1.看动画片《咕咚》(见相关资料)。动物们听到了一种奇怪的声音“咕咚”,受到了惊吓,盲目地奔跑起来……
2.看奔跑动物的定格画面,观察动物的腿部在活动和静止时的区别。
(三)尝试表现
1.展示纸板制作的头、颈、身和四肢都能活动的动物平面教具,并演示几个动作。
2.让学生根据记忆,上台演示站立、行走、奔跑、跳跃等不同的动态。
3.示范和分析奔跑动物的画法。重点强调腿的画法,注意腿部的斜度、腿与身体的连接部。
4.分小组抽签,让学生按抽到的命题在小纸片上试画。小组评改后,各小组间一一相互交换小纸片,相互欣赏启发。
(四)启发想象
1.让学生充分考虑要画的场面及表现方法,课件展示变换的多种场景。
2.课件展示《狩猎图》、《拉斯科洞穴岩画》及优秀学生作品,重点欣赏奔跑动物简练、夸张的表现方法,并从中汲取创作灵感。
3.让学生自编动物奔跑的故事,自由想象故事中的场面。思考:哪些动物在跑?为什么跑?谁跑得最快?还有哪些动物会跟着一起跑?
(五)作业辅导
作业要求:自选材料,创造性地画一只或一群奔跑的动物。
(六)作业讲评
1.讲评作业时主要看故事是否精彩、表现方式是否独特、画面是否完美等,多鼓励、少批评。
2.课后让学生尝试用其他方式表现奔跑动物,如:剪纸、撕纸拼贴等。?
童话故事《咕咚》
湖边是棵木瓜树,树旁住着小白兔。一天,一只熟透了的木瓜被风一吹,从树上掉下来,“咕咚”一声,正好掉在湖里。
小白兔听到“咕咚”一声,吓了一跳,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拔腿就跑。
一只狐狸看见小白兔慌慌张张逃跑,很奇怪,忙问:“你跑什么呀?出了什么事?”小白兔一边跑一边喘着气:“咕咚——咕咚。”狐狸看到小白兔那副惊慌的样子,以为“咕咚”是个很厉害的东西,吓了一跳,也跟着跑起来。
路上,它们又碰到狗熊、梅花鹿、老虎。老虎看它们没命地跑,忙问:“你们跑什么呀?出了什么事了?”
狐狸说:“‘咕咚’来了!”他们一个个都说不清“咕咚”是什么,大家也都没命地跑。
最后,它们碰到了一只长毛狮子。长毛狮子拦住它们说:“什么东西把你们吓成这个样子?”
这时候,它们已经跑得上气不接下气了:“不得了,‘咕咚’来了!”
长毛狮子又问:“‘咕咚’是什么?在哪里呀?”它问老虎,老虎说不知道;问梅花鹿,梅花鹿说不知道;狗熊、狐狸也都说不知道。最后问小白兔,小白兔说:“那个‘咕咚’就在我住的湖边。”
长毛狮子说:“那好,你带我们去瞧瞧。”
小白兔说:“不行!不行!那个‘咕咚’太可怕了。”
长毛狮子说:“不怕,有我呢!”
小白兔没办法,只好带了大家来到湖边。大家东瞧瞧,西瞧瞧,咦,哪有什么“咕咚”呀!这时候正好有一只木瓜熟透了,掉到湖里,又响了“咕咚”一声。这一来,大家才把事情弄明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