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4课夏商周的更替同步练习卷(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4课夏商周的更替同步练习卷(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4-19 14:07: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 第4课 夏商周的更替 同步练习卷
一、选择题
1.西周实行分封制后,处在最高等级的是
A.天子 B.诸侯 C.卿大夫 D.士
2.下面结构图中①②处应填(  )
A.世袭制、禅让制 B.禅让制、世袭制
C.分封制、郡县制 D.郡县制、分封制
3.从夏商周的更替历史中,我们可以得到的历史教训是:统治者应该( )
A.增强国力 B.重视教育 C.发展经济 D.勤政爱民
4.西周实行分封制的目的是。
A.防止外族侵入
B.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
C.开发边远地区的经济文化
D.建立对全国的控制网
5.下图是西周统治区域图(局部),由图可知,在镐京以东分别有晋、宋、鲁、齐等地方政权。它们的产生方式是( )
A.通过禅让制产生 B.通过分封制产生
C.通过世袭制产生 D.通过郡县制产生
6.下列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是( )
①商汤灭夏 ②牧野之战 ③用平王东迁洛 ④夏朝建立
A.①②④③ B.①④②③ C.④①③② D.④①②③
7.以下博物馆的名称来源于古代一项政治制度。这项政治制度是( )
A.郡县制 B.禅让制 C.分封制 D.察举制
8.春秋战国时期,各诸候国逐鹿中原,战乱不休,众多诸候国的出现是源于( )
A.世袭制 B.郡县制 C.禅让制 D.分封制
9.“夏传子,家天下。四百载,迁夏社。”这是古时的《三字经》对夏朝的描述。那么,“夏传子,家天下”表明夏朝创立的制度是( )
A.奴隶制 B.王位世袭制 C.分封制 D.皇帝制
10.西周初年青铜铭文和文献记载,周公辅佐成王、平定东方、封建诸侯,是人臣典范。春秋战国诸子百家著作中开始把周公与禹汤文武并论,出现越来越多更为详细的周公的言论。汉代以后周公的圣人形象得到进一步充实。对此演变,最合理的解释是
A.周公本人政治经历复杂多变 B.历史人物的同期记载才更真实可信
C.后人借助周公阐发自身主张 D.新史料的发现弥补了前代研究不足
11.南宋学者王应麟的《三字经》中有:“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之说,还有人制作一个周王与诸侯的关系示意图,以上《三字经》和以下示意图反映的政治制度是( )
A.禅让制 B.科举制 C.分封制 D.世袭制
12.中国历史朝代(时期)更替示意图:①处应该是( )
A.商朝 B.东周 C.南北朝 D.夏朝
二、综合题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
——《礼记》
材料二 昏乱失道,骄奢自恣,为(造)酒池可以运舟……醉而溺死者,笑之以为乐。
——刘向《列女传》
材料三 1976年3月,陕西临潼出土了一件震动学术界的青铜利簋(如图)。该青铜器最有价值的是腹内底部铸的铭文:“王武征商,惟甲子朝……”。
(1)材料一中“天下为家”的局面从何人开始 从此以后,政治制度发生了什么变化
(2)材料二是对夏朝最后一个国君昏庸的描述,灭亡他的是谁 随后建立了什么朝代?
(3)一千多年夏商西周的历史长卷,浓缩在几页教科书中。掩卷沉思,你想对三个亡国之君提出什么建议
14.某中学历史兴趣小组对中国古代文明进行主题探究活动。运用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原始农耕 定居生活】
材料甲
图1 图2
(1)依据材料甲中的房屋造型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写出图1、图2在原始农耕时代的典型代表及他们种植的农作物。
【朝代更替 警醒后世】
朝代 建立时间 开国之君 都城 亡国之君
夏 A 禹 阳城 桀
商 约公元前1600年 B 亳殷 纣
西周 公元前1046年 周武王 C 周幽王
秦 D 秦始皇 咸阳 秦二世
(2)完成上述朝代更替表内A、B、C、D的内容。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表中这些朝代灭亡的共同原因。
【制度创新 社会进步】
乙: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封召公奭于燕;封弟叔鲜于管;弟叔度于蔡。余各以次受封。(摘编自《史记·周本纪》)
(3)材料乙反映了西周的什么制度?概括这一制度的作用。
15.同学们,我们从蹒跚学步,到自立自强;从懂得感恩身边的人,到懂得无私奉献社会,我们是一步步成长起来的,人类社会也是如此。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起步阶段】
材料一 图1、图2、图3.
(1)从以上几幅图中我们可以看出人类越来越帅了,其实人类不仅越来越帅,而且越来越聪明。图2中的北京人已经学会了什么?山顶洞人过着什么样的生活?
【有“家”阶段】
(2)家其实是由房子、家人和浓浓的爱意三样东西组成,上图中河姆渡人和半坡人的房屋分别有什么优点?“家”字由宝盖头和“豕”字两部分构成,“豕”其实就是财产的象征,也是河姆渡人和半坡人都饲养的什么动物?
【部落联盟阶段】
梁启超先生在《饮冰室合集》里面写到:“华夏民族,非一组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
(3)我们从这一段话中可以看出华夏民族的形成有什么特点?
【国家初建阶段】
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王朝,夏朝建立军队,制定刑法,设置监狱,国家雏形出现,但那时的国家跟我们今天所讲的国家有点不一样。《礼记.礼运》中这样记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是谓小康。”
(4)“天下为家”的“家”指的是什么?禹时期,王朝最高统治者的继承方式发生了什么变化?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A
【详解】
西周分封制是周天子为了巩固统治而采取的政治制度,周天子把土地和人口赐给诸侯臣下,让他们在各地建立诸侯国以拱卫周王室,诸侯在各自的封地内又可以进行再分封,通过层层分封,形成了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平民→奴隶的等级序列,因此处于最高等级的是天子,A正确,BCD排除。故选A。
2.B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尧舜禹之间更替部落联盟首领位置采用的是禅让制。故①处应填禅让制;禹的儿子启凭借强大的势力,在禹死后继承了他的位置。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故②处应填世袭制。故B符合题意;①处是禅让制,故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
3.D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夏商周三个朝代灭亡的共同原因都是统治者的荒淫无道,暴虐妄为,失去民心,致使王朝灭亡。所以后人可以从中得到的启示是勤政爱民,D项正确;“增强国力”、“重视教育”、“发展经济”都是褒义词,不是夏商周灭亡的原因,我们在其中得不到历史教训,故排除ABC项。故选D项。
【点睛】
4.B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分封的目的是为了巩固周王朝的统治,为保证王室的强大,拱卫王室;对各诸侯国有效控制,加强统治。选项B符合题意,选项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
5.B
【详解】
“晋、宋、鲁、齐等地方政权”都是西周时期的封国,他们都是通过分封产生的,故选B;这些地方政权是通过分封产生,ACD产生的方式与题意不符,排除,故选B。
6.D
【详解】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中国早期王朝分别是夏商周,所以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是夏朝建立、商汤灭夏、牧野之战和周平王东迁洛阳,即④①②③,故选D,排除ABC。
7.C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周建立后,周天子把土地、奴隶和平民分封给亲属和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建立诸侯国。当时分封到今天山东省的有齐国和鲁国,分封到今天山西省的主要是晋国,分封到今天北京的是燕国。故这项制度是分封制,C项正确;郡县制,是中国古代继宗法血缘分封制度之后出现的以郡统县的两级地方管理行政制度,排除A项;禅让是指统治者把部落首领之位让给有才华,有能力的人,让更贤能的人统治国家,排除B项;察举制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它的确立时间是汉武帝元光元年,察举制不同于以前先秦时期的世官制和从隋唐时建立的科举制,它的主要特征是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排除D项。故选C项。
8.D
【详解】
西周时期,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诸侯国具有较大的独立性。当诸侯国力量强大后,会威胁到周天子的统治地位,最终导致春秋战国的战乱与纷争,D项正确;世袭制属于王位继承的制度,排除A项;郡县制属于按照地域划分的地方制度,排除B项;禅让制是原始社会后期的首领承认制度,排除C项。故选D项。
9.B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约2070年禹建立夏朝,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也标志着漫长的原始社会至此结束,奴隶社会开始。禹死后,他的儿子启继承父位,成为夏朝的第二任国王。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夏传子,家天下”表明夏朝创制的制度是世袭制。B项正确;奴隶制是夏朝的社会制度,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分封制是西周实行的制度,排除C项;皇帝制是从秦始皇开始实行的制度,排除D项。故选B项。
10.C
【详解】
通过材料的叙述可知,春秋时期及汉代以后,人们对周公的形象进行了充实,后人宣扬周公的圣人形象主要是为统治阶级服务,进而推广自己的主张,故C正确;从材料中,我们无法得出周公本人政治经历复杂多变的结论,排除A;历史人物同情记载传真实可靠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材料无法体现新史料的出现,排除D。
11.C
【详解】
依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反映的是分封制,周天子为了统治辽阔的疆域,将土地和人口赐给诸侯,让他们在各地建立诸侯国拱卫周王室,诸侯对周天子负有服从命令、镇守疆土等义务,C项正确;禅让制是远古时代后期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排除A项;科举制是隋唐时期创立的以考试成绩作为主要依据的选官制度,排除B项;世袭制是指禹建立夏朝后儿子启继承王位,从此权力在一家一姓内部传承,取代了禅让制,排除D项。故选C项。
12.B
【详解】
中国朝代更替歌: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与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延,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所以①处是东周,B项正确;综合上述分析可排除ACD项。故选B项。
13.(1)启。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2)汤 商代。
(3)统治者要爱惜民力,实行仁政,反对苛政、暴政。(答案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
【详解】
(1)根据所学和材料“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可知,大禹死后,他的儿子启继承王位,从此公天下变为家天下,故“天下为家”的局面从启开始;从此,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2)根据所学和材料二“醉而溺死者”可知,汤灭夏后建立商代。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夏商周三代的亡国之君都不重视民生,一昧压迫剥削百姓,以至于丧失民心,最终权力被推翻,此外,也都贪图享乐,任用奸佞,因此,吸取历史教训,统治者要爱惜民力,实行仁政,反对苛政、暴政。
14.(1)图1:半坡人;种粟。图2:河姆渡人;种水稻。
(2)约公元前2070年;商汤;镐京;公元前221年。统治者实行暴政,失去民心。
(3)制度:分封制。作用:积极:保证了周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了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确立了周王朝的社会等级制度。消极:分散了国家权力,为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埋下了祸根。
【详解】
(1)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得,图1是半坡人,半坡人距今时间:五六千年 地点:陕西西安的半坡村(黄河流域)作物:小米(世界最早种植粟的);图2是河姆渡人,河姆渡人,距今7000多年生活在长江下游的古人类。他们过定居生活,住干栏式房屋,用船、筏载人和物、浮水采集,使用刀、匕、锤、铲、等木器,栽培人工水稻。
(2)A:根据材料“夏”、“建立时间”、“禹”、“阳城”等信息可知,夏朝建立的时间是约公元前2070年;B:根据材料“商”、“约公元前1600年”等信息可得,商朝的建立者是商汤;C:根据材料“西周、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等信息可得,西周的都城是镐京;D: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得,秦朝建立的时间是公元前221年;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得,夏桀、商纣、周幽王、秦二世在政权的后期推行暴政,失去了民心,将其政权推翻。
(3)制度:根据材料“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封召公奭于燕”、“封弟叔鲜于管;弟叔度于蔡。余各以次受封”及所学知识可得,这指的是分封制度;作用:根据所学知识可得,分封制度给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保证了周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了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确立了周王朝的社会等级制度。消极:分散了国家权力,为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埋下了祸根。
15.(1)学会用火。集体生活。
(2)河姆渡人的房屋通风效果好,半坡人的房屋可较好的防寒防冷防风沙。(言之有理即可。)猪
(3)华夏族由错居杂处的众多民族,在不断的交往、交流过程中逐渐融合而成。(言之有理即可。)
(4)指帝王把国家据为己有,把国家当作自己一家的私有财产。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1)
根据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京人已经学会用火,山顶洞人过着集体生活。
(2)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河姆渡人住干栏式房屋,半坡居民住半地穴式房屋,河姆渡人的房屋通风效果好,半坡人的房屋可较好的防寒防冷防风沙。“豕”其实就是财产的象征,也是河姆渡人和半坡人都饲养猪。
(3)
根据材料“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华夏族由错居杂处的众多民族,在不断的交往、交流过程中逐渐融合而成。
(4)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天下为家”的“家”指的是指帝王把国家据为己有,把国家当作自己一家的私有财产。禹死后,启继承了父位,从此,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天下为公”变为“天下为家”。
【点睛】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